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分析6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的临床资料. 方法 报告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治疗的6例FT1DM患者资料. 结果 本组病例以起病急骤和严重DKA为特征,平均病程4.83d,入院时平均血糖42.22 mmol/L,平均HbA1c 6.58%,平均FC-P、2 hG-P分别为0.05、0.08 pmol/L.随访9~72个月后复查胰岛β细胞功能无改善. 结论 FT1DM起病急骤、代谢紊乱严重,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严重且预后差,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暴发性1型糖尿病(FTlDM)诊治的认识。方法 分析2003年10月至2017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九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诊治的FTlDM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符合FTlDM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3例, FTlDM患者起病年龄(38.62±15.67)岁,出现症状至发生酮症时间(2.54±1.81)d,就诊时血糖(32.63±8.3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 6.82±0.94)%,发病时即呈现胰岛功能显著衰退,随访无改善。FT1DM患者使用每日2次或3次胰岛素降糖大都失败,用每日4次胰岛素可控制血糖。结论FT1DM患者血糖难以控制,每日4次胰岛素能控制其血糖。  相似文献   

3.
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是2000年Imagawa等[1]提出的1型糖尿病(T1DM)的新亚型,以胰岛β细胞呈超急性、完全不可逆性破坏、血糖急骤升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进展迅速、可缺乏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为特征.FT1DM自首次被提出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内也相继有报道[2-5].目前有关FT1 DM的报道多集中在东亚人群,初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FT1DM占以酮症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起病的T1DM患者的10%~20%[6].由于起病急骤、代谢紊乱极其严重,并可合并肝、肾、心脏、肌肉等多脏器的功能损害,如未及时诊断和治疗,常导致患者在短期内死亡.因此,作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的急危重症,FT1DM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是一种T1DM的新亚型,不同于经典的自身免疫性T1DM,该病起病急骤,代谢异常严重,早期可合并多器官受损,从出现症状到死亡可在24h内发生,且妊娠是FT1DM的重要危险因素,一旦发生即可能出现死胎、孕妇死亡。本文综合我院收治的3例FT1DM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FT1DM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FT1DM的认识,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的认识.方法 报告并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抢救治疗的3例F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动态血糖监测(CGM)结果 的特点.结果 (1)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9~43岁,体重指数21.5~23.3 kg/m2.(2)出现糖尿病症状后2~4 d迅速发展至酬症酸中毒,其中1例出现心跳骤停.(3)起病时随机血糖大于3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2%~6.3%,糖化血清白蛋白15%~24%.(4)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酪氨酸磷酸化酶抗体阴件.(5)标准餐试验及精氨酸刺激试验提示胰岛B细胞功能极差.(6)血淀粉酶(263~2319 U/L)和脂肪酶(812~859 U/L)升高,胰腺B超、CT榆查未见明显异常.(7)肌酸激酶(1283~12 239 U/L)严重升高,其中1例腓肠肌活检证实有横纹肌溶解,肝酶、心肌酶谱也明显升高.(8)病例1出院时为胰岛素四次皮下注射(MDI)治疗,病例2为胰岛素泵(CSII)治疗,病例3最初MDI治疗,其后改为CSII治疗.3例患者动态血糖参数的比较,无论24 h的平均血糖水平、日内血糖波动(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value)还是日间血糖波动(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均为病例2<病例3(CSII时)<病例1<病例3(MDI时).血糖波动于2.8~11.1 mmol/L的时间百分率亦显示同样的规律,病例2>病例3(CSII时)>病例1>病例3(MDI时).结论 (1)FT1DM患者发病急骤,代谢紊乱严重,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严重,并合并肝、肾、心脏、肌肉等多脏器的功能损害,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2)FT1DM患者血糖波动大、易发生低血糖,可能需要长期的CSII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正>自日本Imagawa等~([1])于2000年首次提出暴发性l型糖尿病(fulminant type l diabetes mellitus,FT1DM)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中国人FT1DM病例报道越来越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3例F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FT1DM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7.
暴发性T1DM(FT1D)起病急骤,是T1DM的一个亚型。其临床特点为短期内迅速出现的胰岛素极度缺乏引起血糖的急剧升高,伴有严重的代谢紊乱,出现严重的DKA及或伴有胰腺外分泌的受损。目前,国内有关于老年FT1D少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近期收治老年FT1D患者,通过总结该病例的诊治过程,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提高临床对FT1D救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6月—2017年10月收治的T2DM患者共240例,分析临床资料及相关指标,对其中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240例T2DM患者中,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44例(18.3%)。T2DM合并与未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的病程、CSII时间、UAlb 30~299 mg/24 h、C-P120 min、TSH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组较甲减组SBP和FT4升高,IAA降低(P0.05)。低T3组较甲亢组SBP、FT3、FT4降低,TSH升高;较甲减组FT3、TSH降低;较甲亢组和甲亢组年龄增加(P0.05)。结论 T2DM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早期监测T2DM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对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5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收集5例F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经过半年至4年的随访,胰岛功能未恢复,血糖控制差,未出现明显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急性期后使用胰岛素泵(CSII)治疗者较每日4次皮下注射胰岛素者血糖控制好,且使用胰岛素泵者不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结论 FT1DM患者急性期全身状态差,胰岛功能极差,可能需要长期CSII控制血糖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4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4例患者均起病急骤,1周内迅速出现DKA,首诊BG 34.64~54.55 mmol/L,HbA_1c 6.4%~6.7%,FC-P 0.01~0.15 ng/ml,2 hC-P 0.01~0.21 ng/ml。FT1DM是DM的急危重症,病情凶险,进展迅速,临床医生应加强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明确该亚型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调查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新确诊的18岁以下1型糖尿病(T1D)患者,共853例,根据FT1D的诊断标准共筛出11例FT1D.依照相同性别、相近年龄(±2岁)、相同季节、相同年份在我院糖尿病病例库中按1:4的比例进行匹配,选取经典型T1D44例.总结两组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随访至少1年的临床结局.结果 853例中,以酮症(DK)或酮症酸中毒(DKA)急性起病的经典1型者468例,符合FT1D诊断标准的患者11例(男孩6例),暴发性占所有T1D的1.29%,占DK或DKA急性起病的T1D的2.35%.暴发组与经典组相比,除体质指数(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在急重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蜜月期发生率及持续时间、电解质紊乱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8岁以下患者FT1D发生比例极低,与经典T1D相比,未显示出明显差异.但由于病例较少,需要积累数据进一步探究该亚型分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临床特征、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分泌干扰素γ的谷氨酸脱羧酶65反应性T细胞(GAD65-IFN-γ-T细胞)检测情况的比较,探讨人白细胞抗原(HLA) DQ单体型对初诊特发性1型糖尿病免疫病因分型的价值.方法 将2000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2例自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及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均阴性,且依赖胰岛素治疗的湖南省汉族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本研究.放射配体法检测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检测GAD65-IFN-γ-T细胞,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法测定HLA-DQ基因型.将研究对象分为HLA-DQ易感单体型携带组和HLA-DQ易感单体型不携带组,并以1年为间隔随访3年.比较两组起病初期的临床特征、ZnT8A及GAD65-IFN-γ-T细胞检测情况,随访时胰岛自身抗体的变化.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52例初诊特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中5例ZnT8A阳性,阳性率9.6%;16例ZnT8A阴性且接受GAD65-IFN-γ-T检测的患者中,2例GAD65-IFN-γ-T阳性,阳性率12.5%.与HLA-DQ易感单体型不携带组相比,携带组起病初期酮症程度更严重(Z=-2.84,P<0.05),空腹C肽水平更低(x2 =0.38,P<0.05).起病初期,携带组中1例患者GAD65-IFN-γ-T细胞检测呈阳性反应(1/5),而不携带组未检测到该细胞呈阳性患者.随访时,携带组中1例患者ZnT8A和IA-2A由阴转阳(1/18),不携带组中未有检测到抗体转阳患者.结论 部分特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ZnT8A和GAD65-IFN-γ-T细胞;携带HLA-DQ易感单体型的特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较不携带者更加具有自身免疫倾向.胰岛自身免疫是部分初诊特发性1型糖尿病的病因,可能通过HLA-DQ单体型介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成年起病的1型糖尿病(T1DM)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12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所有516例成年起病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新诊断(病程≤3个月)患者则根据是否伴有酮症酸中毒(DKA)和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分组,比较组间的临床和生化特点;已诊断患者根据是否伴有糖尿病家族史和不同病程(1~5年、6~10年、11 ~ 15年和≥16年),分别比较组间的代谢控制以及慢性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采用最小有意义差异t检验.结果 516例成年起病者中新诊断133例,已诊断383例,发病年龄(29±8)岁,住院年龄(37±11)岁,体质指数(BMI)为(20.8 ±3.3)kg/m2,99例(19.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133例新诊断患者中,以DKA起病者55例(41.4%).与非DKA起病组相比,DKA起病组空腹血糖、血清尿酸水平更高(t=4.019、2.288,均P<0.05).新诊断患者和已诊断患者中分别有29例(21.8%)和70例(18.3%)有糖尿病家族史.在已诊断患者中,与无家族史组相比,有家族史者血清甘油三酯更高(t=1.263,P<0.05),慢性肾功能不全、背景期视网膜病变和高血压发生率更高(x2=16.029、5.843、10.164,P<0.05),高血压发生更早(t=2.769,P<0.05).病程为1~5年、6~10年、11~15年和≥16年患者BMI、尿酸、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9.282、16.590、12.530、50.590,均P<0.05).临床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视网膜病变以及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在发病11 ~ 15年时达发病高峰.结论 成年起病的T1DM患者具有独特临床特点,其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发生率与糖尿病家族史有关,微血管并发症在发病11~15年时达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抗血管紧张素Ⅱ 1型和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与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CAD)患者死亡危险性的关系. 方法 选取老年T2DM患者234例,根据是否合并CAD平均分为T2DM合并冠心病(T2DM+CAD)组和单纯糖尿病(T2DM)组,进行追踪研究3~11年.以合成的α1R和AT1R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中抗α1R和AT1R自身抗体. 结果 (1) T2DM+CAD组AT1R和α1R抗体阳性率高于T2DM组(48.7% vs 20.5%,36.8%vs21.4%,P<0.01);(2)T2DM+CAD组抗α1R和AT1R抗体受体阳性组死亡率高于受体抗体阴性组(47.4%vs10.0%,P<0.01);(3)α1R和AT1R抗体阳性组(指同一个体α1R和AT1R均阳性)死亡率高于单抗体阳性组(指同一个体仅α1R或AT1R阳性)(37.2% vs 11.6% vs 12.3%,P<0.01). 结论 α1R和AT1R抗体阳性与老年T2DM合并CAD患者死亡的危险性增高有关,双抗体阳性是老年T2DM合并CAD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新诊断T2DM患者综合管理6年后代谢指标的达标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157例新诊断T2DM患者专人管理并定期随访,给予综合干预.结果 (1)随访6年后SBP、DBP、FPG、2 hPG、HbA1 c、TG、TC、LDL-C水平较干预前降低,HDL-C升高(P<0.05).随访6年后与新诊断时达标率比较,SBP:75.2%vs52.9%,DBP:66.9%vs40.8%,BP:61.8% vs 33.1%,FPG:59.2%vs19.7%,2hPG:74.5%vs22.9%,HbA1c:52.9%vs29.9%,TC:59.2%vs37.6%,TG:58.6%vs 36.3%,HDL-C:69.4%vs43.3%,LDL-C:52.9%vs29.3%,BMI:42.7%vs38.9%.(2)糖尿病知识得分、运动和血糖监测次数与血糖不达标呈独立负相关.(3)不达标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发生率高于达标组;不达标组DR、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CKD)发生率高于达标组.结论 长期综合管理可提高T2DM患者血糖达标率.血糖、BP、血脂和BMI不达标可增加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测定68例小细胞肺癌中UGT1A1* 28基因多态性的频率与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68例中国人小细胞肺癌患者和33名中国正常人外周血标本,抽提基因组DNA,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荧光标记测序法测定UGT1A1基因启动子区TATA盒胸腺嘧啶-腺嘌呤(TA)序列重复次数,统计中国小细胞肺癌和正常人中UGT1A1* 28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结果 68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中51例(75.00%)为(TA) 6/(TA)6型,17例(25.00%)为(TA) 6/(TA)7型,0例为(TA)7/(TA)7型;33名正常人中25名(75.76%)为(TA) 6/(TA)6型,6名(18.18%)为(TA)6/(TA)7型,2名(6.06%)为(TA)7/(TA)7型.结论 UGT1A1* 28基因多态性在中国小细胞肺癌与正常人群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中国人UGT1A1* 28基因多态性发生频率与欧美人群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合并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住山东省胸科医院的肺结核合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129例,采集合格痰标本分别接种至血琼脂、巧克力琼脂及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采用VITEK 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将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等共计18种药物的敏感性试验数据进行耐药性分析.数据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软件WHONET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29例患者中共分离出138株鲍曼不动杆菌,2009年25株(18.1%),2010年32株(23.2%),2011年39株(28.3%),2012年42株(30.4%).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逐年上升,其中耐药率上升最快的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2009年对上述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4.0%(1/25)、12.0%(3/25);2010年分别为9.4%(3/32)、18.8%(6/32); 2011年分别为26.6%(10/39)、28.2%(11/39);2012年分别为50.0%(21/42)、45.2%(19/42).结论 与2009年相比,2012年结核病合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比率明显上升,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也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s,IGRAs)在鉴别诊断肺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肺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334例收住于肺科住院部感染了分枝杆菌的肺病患者.采用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对334例分枝杆菌感染的肺病患者痰培养分离的分枝杆菌进行菌种鉴定;采用IGRAs测定患者外周血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IFN-γ)应答;采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DNA.结果 在334例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中,240例的菌株为结核分枝杆菌,94例为NTM; 240例肺结核患者中痰结核分枝杆菌DNA PCR检测阳性率为74.58%(179/240),IGRAs检测阳性率为77.08%(185/240);94例NTM肺病患者中,结核分枝杆菌DNA PCR检测阳性率为10.64%(10/94),IGRAs检测阳性率为20.21%(19/94).结核分枝杆菌DNA PCR和IGRAs检测鉴别诊断肺结核和NTM肺病的敏感度分别为74.58%(179/240)、77.08%(185/240),特异度分别为89.36%(84/94)、79.79%(75/94);两种方法联合检测肺结核的敏感度为%.75%(225/240)、特异度为77.66%(73/94).结论 IGRAs对于鉴别肺结核和NTM肺病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联合应用结核分枝杆菌DNA PCR和IGRAs可以显著增加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早期抗结核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MitraClip)治疗中重度或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使用MitraClip系统对10例有症状的中重度(1例)或重度(9例)二尖瓣反流患者行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分析10例患者手术即刻效果和30d随访结果.结果 1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74±10.6)岁,功能性反流8例,器质性反流2例.所有手术均成功开展,顺利置入1个(5例)或2个(5例)MitraClip.手术即刻效果提示,5例患者二尖瓣反流下降3级,5例患者下降2级,未发生相关并发症.30d超声心动图随访提示,所有患者二尖瓣反流较术前降低≥2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40.2±11.9)%提高到(44.8±11.6)%,左心房内径和舒张期左心室内径分别由(6.4±0.5) cm和(6.1±0.8) cm缩小至(6.0±0.5) cm和(6.0±0.8) cm.所有患者的主观症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纽约心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提高1级,生活质量评分和6 min步行试验分别由(0.7±0.2)和(279.0±123.0)m提高到(0.9±0.1)和(347.0±91.0)m.结论 本中心初步经验提示,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MitraClip)可以带来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改善和早期的临床获益,是安全有效的,但中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