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IR模型大鼠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表达水平及运动和吡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NC)组和模型(M)组,分别给予普通和高糖高脂饲料,8周后再将M组随机分为IR组、运动(Exercise)组和吡格列酮(Pio)组,后2组分别进行游泳训练及吡格列酮灌胃,持续8周。16周末采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RBP4、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8-OHdG。结果 (1)IR组HOMA-IR、RBP4升高、8-OHdG增强(P〈0.01),SOD降低(P〈0.01);Exercise、Pio组HOMA-IR、RBP4、8-OHd下降,SOD增加(P〈0.05)。(2)相关性分析发现,HOMA-IR与RBP4、8-OHdG正相关(r=0.690、0.628,P〈0.01),与SOD负相关(r=-0.712,P〈0.01);RBP4与8-OHdG正相关(r=0.656,P〈0.01),与SOD负相关(r=-0.649,P〈0.01)。结论 RBP4可能通过增加IR大鼠氧化应激参与IR,运动、吡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IR大鼠氧化应激,降低RBP4改善IR。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Pio)改善胰岛素抵抗(IR)的可能机制和对血脂的影响。方法3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阴性对照(Nc)、高脂饮食(HF)、吡格列酮(Pio)3组。采用高脂饮食对HF组及Pio组大鼠制作IR模型,成功后Pio组给予Pio20mg·kg^-1·d^-1灌胃。8周后检测相应指标。结果与HF组相比,Pio组HOMA-IR、TG、LDL-C、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酶比活性均明显降低(P均〈0.05),HDL-C明显升高(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降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抑制肝脏PEPCK酶活性,改善IR和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和网膜素1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40例,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血清BBP4和网膜素1的水平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吡格列酮组治疗后FPG和HOMA-IR明显降低(P<0.05),血清RBP4水平也明显降低(P<0.01),而网膜素1水平明显升高(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RBP4与FPG、体质指数及HOMA-IR呈正相关,与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P<0.05);网膜素1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与FPG、体质指数及HOMA-IR呈负相关(P<0.05).结论 吡格列酮可能通过调节血清RBP4和网膜素1水平而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胰岛素抵抗(IR)大鼠体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骨骼肌磷脂酰肌醇3激酶( P13K)和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的水平,以及给予吡格列酮干预后其活性的变化,探讨RBP4与IR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将SPF级雄性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对照组)11只,饲以普通饲料;模型组24只,饲以高糖高脂饲料。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2个亚组,IR组和IR+吡格列酮干预组(干预组),每组12只;IR组和干预组继续饲以高糖高脂饲料,干预组大鼠同时给予吡格列酮20mg·kg 1·d-1灌胃,持续8周。第16周末处死大鼠取血检测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IR);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RBP4水平,RT-PCR测定附睾脂肪组织RBP4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骨骼肌PI3K水平;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AOPP水平;并取大鼠腹腔内肠系膜、附睾、腹膜反折处的脂肪组织称质量,计算腹部脂肪含量与体质量的比值。 结果 (1)IR组大鼠体质量16周后明显增加,TG、LDL-C、FINS以及脂体比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HDL-C则明显降低;吡格列酮干预后,干预组体质量、TG、LDL-C、FINS以及脂体比较IR组有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2)IR组大鼠血清及附睾脂肪组织RBP4水平和血清AOP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水平明显降低;(3)IR组大鼠骨骼肌组织PI3K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吡格列酮干预其表达水平升高;(4)相关分析表明大鼠血清RBP4与FINS、脂体比、LDL-C呈正相关;与HDL-C、骨骼肌组织PI3K水平呈负相关。 结论 (1)IR大鼠RBP4、AOPP水平升高,RBP4是致IR的脂肪细胞因子,并可引起机体脂代谢紊乱及氧化应激增强;(2)RBP4降低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可能与其削弱胰岛素信号转导作用有关;(3)吡格列酮可降低IR大鼠RBP4及血清AOPP水平,增加骨骼肌PI3K表达,从而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SHR大鼠44只,随机分为4组:SHR对照组,吡格列酮组,吡格列酮配合生活方式组,硝苯地平配合生活方式组。吡格列酮添加到大鼠饮水中。生活方式干预为每日控制进食量并游泳6~15min,实验周期为12w。实验结束时测量大鼠血脂、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SHR对照组相比,吡格列酮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均能降低SHR大鼠空腹血糖,提高HOMA-β(P0.05),降低HOMA-IR(P0.01);单纯应用吡格列酮能降低SHR大鼠甘油三酯及空腹血糖,提高HOMA-β(P0.05);硝苯地平配合生活方式干预能低降低SHR大鼠甘油三酯及空腹血糖(P0.05)。吡格列酮配合生活方式干预降压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吡格列酮(P0.05),其降低HOMA-IR优于硝苯地平(P0.05)。结论吡格列酮及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可较好的调整糖脂代谢,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其调脂效果好于钙离子拮抗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吡格列酮(Pio)、胰岛素(Ins)治疗对T2DM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经二甲双胍治疗效果不佳的44例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2组:Ins组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合皮下注射胰岛素;Pio组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检测0周、4周、24周时各组的FPG、HbA1c、HOMA-IR,血小板膜上GMP-140、PAC-1的表达率及ADP诱导的血小板的聚集率。结果41例完成治疗。(1)4周后,Pio组FPG高于I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ns、Pio组间HOMA-IR、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GMP-140、PAC-1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周后,Pio组FPG、HbA1c高于Ins组;Pio组HOMA—IR、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PAC-1、GMP-140的表达率低于In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岛素、吡格列酮治疗均能抑制T2DM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但吡格列酮效果优于胰岛素,推测吡格列酮可能具有独立于降糖以外的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对高果糖诱导的代谢综合征(MS)大鼠血压及体重的影响.方法:用高果糖饮食饲养SD大鼠构建Ms大鼠模型,将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8),代谢综合征模型组(n=39).又将代谢综合征模型组分为4个亚组:模型对照亚组(n=10),非诺贝特亚组(n=8),毗格列酮亚组(n=11),非诺贝特+吡格列酮哑组(n=10)分别单用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及二者合用干预.分析比较两种药物单用及合用,对MS大鼠收缩压、体重等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亚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收缩压降低(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升高(P<0.01).非诺贝特亚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收缩压、ISI变化均不明显(P>0.05).非诺贝特+吡格列酮亚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收缩压降低,ISI升高(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各药物干预亚组与模型对照亚组问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用吡格列酮或合用非诺贝特干预明显改善MS大鼠胰岛素抵抗、降低收缩压,可更好地控制其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的表达及吡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 75只Wistar大鼠随机选取60只以高脂、高糖及链脲佐菌素诱导制成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56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38只)和药物干预组(干预组,18只,吡格列酮20 mg·kg~(-1)·d~(-1)灌胃)。另15只大鼠以普通饲料喂养作为对照组。3组大鼠16周后处死,取主动脉全段行HE染色,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将糖尿病组分为单纯糖尿病组(单纯组,14只)和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合并组,24只),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TC、TG、HDL-C、LDL-C及血清RBP4,MCP-1,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糖尿病组TG、LDL-C、FBG、FINS、RBP4、MCP-1、HOMA-IR、AIP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除RBP4与单纯组无差异外,上述指标均较单纯组和合并组下降;RBP4与TG、LDL-C、HOMA-IR、AIP、MCP-1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RBP4、TG是糖尿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BP4是糖尿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脂喂养及吡咯列酮干预对SD大鼠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普通饮食(NC组)、高脂(F组)及高脂吡咯列酮(F+Pio组)干预,第8、12周时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TT),评价胰岛功能.检测FPG、血脂、肝功能及血清RBP4水平,并对肝脏、附睾脂肪和肾周脂肪称重,计算肝脏质量/体质量及脂肪质量/体质量.结果 8周后,F组FPG、血脂、胰岛素及OGTT血糖曲线下面积(AUCOGTT)、AUCITT均高于NC组(P<0.05或P<0.01),血清RBP4水平升高(P<0.01);12周后,与F组相比,F+Pio组FPG、胰岛素、TG、TC、AUCOOGTT、AUCITT、肝脏质量/体质量及脂肪质量/体质量和血清RBP4水平降低(P<0.05或P<0.01).结论 PPAR-γ激动剂吡咯列酮能减轻糖脂毒性、改善IR并降低体内RBP4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食源性高脂血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吡格列酮对高脂血症并发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饲料喂养)、高脂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高脂组大鼠再随机分为高脂组和高脂+吡格列酮干预组,8周末实施心肌缺血/再灌注,通过Langendorff灌流装置酶液灌流分离单个心肌细胞,利用荧光标记物DPH插入其细胞膜脂质双层,测定荧光偏振值(p),并计算膜脂微黏度(η).4周和8周(实验期末)末分别采血,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实验期末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脂组血清中TG、TC、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吡格列酮组与高脂组比较可显著降低血清中TG、TC含量(P<0.01);吡格列酮使血清中MDA含量下降(P<0.05),GPX和SOD活性上升(P<0.05);吡格列酮组荧光偏振度p值和膜脂微黏度η值均小于高脂组(P<0.05).结论 吡格列酮保护心肌细胞膜的正常流动性,可能与其降脂、抗氧化保护细胞膜的结构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糖尿病(DM)大鼠心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发大鼠DM模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一般饲养,观察组用吡格列酮灌胃;8周后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和左心室心肌丙二醛(MDA)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 与0周比较,两组8周时血糖、HbA1c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对照组血清和心肌MDA升高、血清SOD降低(P均<0.05),观察组血清MDA降低、SOD升高(P均<0.05),心肌MDA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8周时血清和心肌SOD升高(P<0.01).结论 DM大鼠血清和心肌MDA升高,SOD下降;吡格列酮可降低其血清MDA,升高SOD,此作用不依赖其降血糖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肝组织学、胰岛素抵抗、肝功能和血脂的影响。方法C57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对照组8只和模型组18只,对照组饲喂对照饲料,模型组喂养60%高脂饲料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共计14周。第10周模型组随机抽取10只为吡格列酮组,按10 mL/kg灌胃吡格列酮,共计4周。实验结束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肝组织学、胰岛素抵抗、肝功能和血脂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吡格列酮组肝重和肝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P0.001),肝脏病理提示脂肪变性、肝小叶炎症明显改善(P0.001,P0.001),TG、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下降明显(P=0.002,P=0.001,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上升显著(P0.001)。结论吡格列酮可改善NAFLD模型动物胰岛素抵抗,减轻肝脂肪变和调节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s)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其肾脏保护机制。方法体外培养MCs,分为正常对照(NG)组,高糖(HG)组及不同剂量吡格列酮干预(P1、P2、P3)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水平,对上清液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进行检测。结果与NG组比较,HG组细胞内ROS水平增加,T-SOD、CAT活力降低,MDA含量增高(P0.01)。吡格列酮各干预组上述变化均受到抑制(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吡格列酮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高糖诱导的MCs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并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设清洁型SD大鼠2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9)、高脂饮食组(n=17),高脂饮食组喂养12周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n=8)和吡格列酮组(n=9),分别给予蒸馏水、蒸馏水(1.5ml/100g)和吡格列酮10mg/(kg·d)灌胃,1次/d,同时继续高脂饮食,干预4周后,检测各组血脂水平并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高脂饮食喂养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吡格列酮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显著升高(P<0.01)。给药干预4周后,吡格列酮组干预后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吡格列酮组TG、TC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可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主动脉内膜增厚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结论吡格列酮可改善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延缓主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提示吡格列酮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部分归于血脂改善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姜黄素和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姜黄素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各12只).正常组全程饲以普通饲料,另外三组均给予高脂饮食.6周末,每组各处死2只大鼠.验证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造模成功后,姜黄素组和吡格列酮组每日分别给予姜黄素50 mg/kg和吡格列酮10 mg/kg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相应体积的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6周治疗结束后,留取血样和肝组织.统计体/肝质量,计算肝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进行肝功能检测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并检测血清FFA、TNF-α和IL-6水平及肝组织FFA、TNF-α、IL-6、MDA、GSH含量和SOD的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组和吡格列酮组大鼠NAS评分及血清ALT、AST水平均降低(P均〈0.05).模型组较正常组大鼠血清HOMA-IR、FFA、TNF-α、IL-6水平及肝组织TNF-α、IL-6、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均〈0.01),而姜黄素组、吡格列酮组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上述指标均降低(P均〈0.05),且以姜黄素组大鼠体质量、血清AST、NAS积分及肝组织FFA、MDA下降最为显著(P均〈0.01).结论 姜黄素与吡格列酮均可通过调脂、改善IR、抗炎及抗氧化作用防治NASH,但前者的作用更强,且不增加大鼠的体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血清脂联素、瘦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血糖(FPG)和胰岛素、体重指数(BMI)、血压(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再将60例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分成2组,吡格列酮治疗组32例,常规治疗组28例,吡格列酮治疗组用吡格列酮治疗8w,治疗前后均检上述指标。结果(1)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P<0.01),吡格列酮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清脂联素无差异(P>0.05);(2)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后,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TNF-α、FFA、胰岛素水平下降(P<0.01),IR明显改善。结论吡格列酮能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改善IR。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高脂血症大鼠主动脉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LOX-1)和凋亡蛋白Bax、Bcl-2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及LOX-1在吡格列酮调节凋亡蛋白Bax、Bcl-2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型SD大鼠2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9)、高脂饮食组(n=17),高脂饮食组喂养12周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n=8)和吡格列酮组(n=9),分别干预4周后,检测各组血脂水平,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主动脉LOX-1、Bax和Bcl-2的表达.结果 高脂饮食组喂养12周后,血脂明显升高(P<0.01);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吡格列酮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主动脉血管内皮基本完好,偶有脱落,平滑肌细胞增殖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主动脉LOX-1和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Bcl-2蛋白表达和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吡格列酮组主动脉LOX-1和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Bcl-2蛋白表达和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 高脂饮食可引起主动脉LOX-1和凋亡蛋白Bax、Bcl-2及Bcl-2/Bax比值的改变,而吡格列酮可降低血脂,调节LOX-1和凋亡蛋白表达,抑制内皮细胞凋亡,从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和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进程.  相似文献   

18.
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 2 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 ;高脂组喂高脂饲料诱导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 ;盐酸吡格列酮组在喂饲高脂饲料的同时 ,灌胃给盐酸吡格列酮 10mg·kg-1·d-1。各组喂食 11周时 ,分别做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耐量试验后处死动物。测定血糖和胰岛素水平 ,用HOMA模型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喂食 11周后测定血浆Hcy水平。结果 试验后 3组间体重变化、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HOMAIR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其中吡格列酮组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HOMAIR均显著低于高脂组 (P <0 0 1)。试验后 3组间血浆Hcy也有显著差异 ,高脂组 (35 7± 14 1) μmol/L高于对照组 (9 95± 2 4 0 ) μmol/L和吡格列酮组 (8 8± 1 39) μmol/L。相关分析显示血糖曲线下面积、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HOMAIR、内脏脂肪含量均与血浆Hcy水平显著相关 (P <0 0 5 )。进一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仅空腹血糖 (r =0 5 0 4 ,P =0 0 31)和HOMAIR与血浆Hcy相关 (r=0 30 2 ,P =0 0 4 6 )。结论 高脂诱导的胰岛素抵抗与大鼠血浆Hcy水平升高有关 ,吡格列酮可能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浆H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非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及氧化应激参数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吡格列酮防治NAFL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组的研究。106例非糖尿病NAFLD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52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生活方式干预,吡格列酮组在常规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予吡格列酮30 mg,1次/d,疗程均为24周。检测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肝/脾CT比值、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游离脂肪酸(FFA)、丙二醛(MDA)、4-羟壬烯醛(4-HNE)、白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吡格列酮组治疗后肝/脾CT比值明显升高(P<0.05),血清ALT、GGT、FFA、MDA、4-HNE、IL-1β、IL-6、TNF-α、HOMA-IR均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吡格列酮治疗可以明显减轻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降低NAFLD患者的氧化应激参数和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O)对高脂血症(hyperlipemia,HL)并发缺血再灌注大鼠干预后的心肌细胞膜组分的保护作用,并探究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高脂模型后,再施以吡格列酮干预,4周后各组行心肌缺血再灌注。术后低温高速离心法制备心肌细胞膜,检测胆固醇(C)、磷脂(phospholipid,PL)及C/P比值、磷脂酶A2(PLA2)活性及钠钾、镁、钙ATPase活性的变化。结果 14周末,与对照组比较,高脂模型组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8周末,高脂模型+吡格列酮组大鼠血清中TG、TC含量较高脂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和P0.05)。2高脂模型组心肌细胞膜磷脂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而高脂模型+吡格列酮组比高脂模型组含量升高(P0.05)。3高脂模型组C/P比值分别与对照组、高脂模型+吡格列酮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4高脂模型组和高脂模型+吡格列酮组心肌细胞膜PLA2活性比对照组升高(P0.05)。5高脂模型组钠钾ATPase活性较对照组降低(P0.05);高脂模型组镁ATPase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而高脂模型+吡格列酮组镁ATPase活性高于高脂模型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对心肌细胞膜正常的C/P比值、PLA2活性、钠钾/镁ATPase活性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