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胶质瘤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和Ki-67核抗原免疫组化染色,了解端粒酶活性与胶质瘤预后的增殖潜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2例胶质瘤组织标本,用端粒酶PCR ELISA盒进行端粒酶活性半定量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Ki-67抗原。比较各组肿瘤端粒酶活性,Ki-67表达的差异,结果:正常人脑血组织无端粒酶活性。胶质细胞瘤Ⅱ级组1/15例(6.7%),Ⅲ级组5/13(38.5%)、Ⅳ级组10/14例(71.4%)端粒酶阳性,各组之间阳性率有显著差异,Ki-67阳性细胞表达指数则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加结论:端粒酶在胶质瘤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它是脑肿瘤发展过程中,晚期细胞分裂旺盛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2.
吴建浓  刘敏  李梅 《现代医药卫生》2009,(14):2083-2084
目的:探讨端粒酶与Ki-67、p53在大肠癌和腺瘤的表达及发生、发展机理。方法:用组织芯片原位杂交的方法在分子学水平对细胞的端粒酶进行检测,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Ki-67,p53进行检测。结果:72例大肠癌端粒酶表达的阳性率为77.78%,Ki-67阳性率88.89%,p53阳性率63.89%;36例大肠腺瘤端粒酶表达阳性率8.3%,p53阳性率22.22%,Ki-67阳性率13.89%。端粒酶和Ki-67、p53的阳性表达在大肠癌和大肠腺瘤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端粒酶和K-i67、P53在大肠细胞癌变过程中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忠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7):1077-1079
目的研究端粒酶在各种甲状腺肿瘤中的活性状态。方法用改良端粒重复序列扩增聚合酶链反应法(TRAP-PCR)在定性及定量水平上检验100例良恶性甲状腺组织标本及15例甲状腺癌细针穿刺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甲状腺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83.8%,31/37例),明显高于良性甲状腺病变(21.2%,7/33例)及病变旁正常甲状腺组织(10.0%,3/30例);15例甲状腺癌的细针穿刺标本也均呈阳性表达,与相应的组织标本相符。定量结果显示甲状腺癌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及正常组织,髓样癌及间变癌的活性高于乳头状癌。结论端粒酶活性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一个敏感标志物。TRAP-PCR定量分析对甲状腺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PCNA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晓彬  曹友清  成静 《天津医药》2003,31(4):195-197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一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端粒酶活性,PCNA在30例食管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3.3%(28/3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距肿瘤3cm处),正常黏膜组织(距肿瘤8cm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01);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2)PCNA阳性表达率为93.3%(28/30),其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3)端粒酶活性表达与PCNA密切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检测端粒酶活性和PCNA的表达强度对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二者联合检测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端粒酶表达及其活性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对30例宫颈癌和15例宫颈上皮内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以吸光度(A)值判断端粒酶活性,同时检测20例正常宫颈上皮的端粒酶活性作为对照。结果:宫颈癌、宫颈上皮内肿瘤和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端粒酶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3.3%、26.7%和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宫颈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宫颈上皮内肿瘤(P<0.01)。结论:端粒酶的表达及其活性的进行性增高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与p53抑癌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用端粒酶TRAP—ELISA方法测定7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50例健康者(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端粒酶活性,同时用PCR-SSCP测定所有标本的053抑癌基因第5—8号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高血压级端料酶阳性率50.7%(38/75),与对照组26.0%(13/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端粒酶活性有关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及收缩期血压,优势比分别为1.0418和1.0468。仅有2例高血压患者发生053抑癌基因的突变。结论端粒酶是细胞增殖活性的分子水平标记物,它的激活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之一并能促进病变的发展。高血压病与053抑癌基因突变关系不明显,但该基因可能激活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nm23与Ki-67、ToPoⅡ在消化道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m23与Ki-67、ToPoⅡ在消化道89例腺癌中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判断分析。结果rim23总阳性率为95.5%(85/89),高一中分化癌阳性率93.8%(60/64),低分化癌阳性率为100%。Ki-67总阳性率为91.0%(84/89),高一中分化癌阳性率92.1%(59/64),低分化癌阳性率为88.O%(22/25)。TOPoⅡ总阳性率为84.3%(75/89),高一中分化癌阳性率81.2%〈52/64),低分化癌阳性率为92.0%(23/25)。nm23与Ki-67有负相关性,随nm23阳性强度的增加,Ki-67阳性强度降低(P〈0.05)。nm23与ToPoⅡ无相关性(P〉0.05)。结论nm23与Ki-67呈负相关,与ToPoⅡ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外周血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外周血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监测血循环中肿瘤细胞转移情况,方法:以PCR-TRAP法检测了77例恶性肿瘤患外周血,并以20例正常人外周血作对照。结果:正常人外周血端粒酶活性为阴性。远处转移外周血端粒酶性率55.26%(21/38)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阳性率23.08%(9/39)(P<0.01)。结论:外周血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预测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标志物,并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咽部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84例病理为低分化鳞癌的鼻咽癌患者,采用TRAP银染法进行端粒活性检测,同时测定EB病毒VCA/IgA抗体,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鼻咽癌端粒酶阳性率为86.7%。伴淋巴结转移者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37),临床晚期(Ⅲ、Ⅳ)端粒酶阳性率高地临床早期(Ⅰ、Ⅱ)(P=0.042),而端粒酶与鼻咽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远处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VCA/IgA抗体阳性的鼻咽癌患者,端粒酶阳性为85.6%,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结合血清EB病毒的检测对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端粒酶活性与恶性脑肿瘤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及脑脊液(CSF)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情况及其在恶性脑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RAP(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法检测50例脑胶质瘤,取其中15例端粒酶呈阳性患者术后CSF、4例术前CSF,检测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结果:(1)脑胶质瘤(KERNOHAN分级)端粒酶:阳性率为22/50(44.0%),其中I级为3/16(18.8%),Ⅱ级为3/12(25.0%);Ⅲ级为9/14(64.3%),Ⅳ级为7/8(87.5%)。22例Ⅲ级以上恶性脑肿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16/22(72.7%)明显高于Ⅱ级以下脑胶质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6/28(21.4%)(P<0.005)。(2)CSF中端粒酶:4例术前、15例术后患者的脑脊液端粒酶检出率分别为2/4(50.0%)和10/15(66.7%)。2例术前CSF呈阴性,术后1例CSF呈阳性。结论:端粒酶是胶质瘤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检测脑脊液中端粒酶的活性可作为辅助检查,对脑胶质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讨论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为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提供新的诊断及治疗思路。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Livin在22例妊娠滋养细胞组织(14例侵蚀性葡萄胎,8例绒毛膜癌)中的表达,并以10例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作对照组。结果Livin蛋白在侵蚀性葡萄胎中表达率为57.1%,绒毛膜癌中表达率为87.5%,正常绒毛组织中为10.0%;Livin蛋白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的高表达与正常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中Livin蛋白的表达与其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5)。结论Livin在侵蚀性葡萄胎、绒癌中高表达提示Livin可能参与了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T)中端粒酶催化组分(h-TERT)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vision法和S-P法分别检测了正常早期绒毛(NP)10例、完全性葡萄胎(CM)10例、侵袭性葡萄胎(IM)20例、缄癌(CCA)19例中h-TERT与PCNA的表达.结果 h-TERT在NP、CM、IM、CCA中表达率分别为18.47%、5.68%、20.50%、3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CM与IM之间、CM与CCA之间、IM与CCA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CNA在NP、CM、IM和CCA中表达率分别为10.40%、20.76%、53.60%、5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NP与IM之间、NP与CCA之间、CM与IM之间、CM与CCA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TERT与PCNA阳性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增高促进了GTT的恶性进展,h-TERT的检测有助于良恶性GTT的鉴别;恶性GTT中细胞增殖活性增高,PCNA的检测有助于良恶性GTT的鉴别;端粒酶活性增高促进了GTY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3.
平毅  赵卫红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1):1405-1407,I0002
目的 探讨存活素(Survivin)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T)中的表达及其与Fas/Fas-L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存活素在侵蚀性葡萄胎(15例)及绒毛膜上皮癌(绒癌)(11例)中的表达,正常滋养细胞(40份)作为对照;并与Fas/Fas-L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存活素在15例侵蚀性葡萄胎组有9例(60%)阳性,在11例绒癌组有8例(73%)阳性.而在40份正常滋养细胞中仅有11例(28%)阳性,存活素在GTT中的表达增高,且随着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进展阳性率逐渐增高.正常滋养细胞组与绒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素与Fas表达在绒癌中呈负相关.结论 凋亡抑制蛋白存活素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GTT的发生发展.Fas表达的下调和存活素表达的上调可能在GTIT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协同作用,二者共同抑制细胞凋亡,逃避免疫清除,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梁哨雅 《现代医药卫生》2014,(17):2582-2583
目的:分析有恶变高危因素的葡萄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提高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的诊治手段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妇产科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162例在行清宫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葡萄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GTN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等,比较有高危因素与无高危因素葡萄胎后GTN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162例葡萄胎患者中,有46例恶变,其中有高危因素患者36例,无高危因素患者10例。比较两类患者恶变率、临床表现及治疗后效果,早期葡萄胎合并高危因素患者恶变率及临床表现与无合并高危因素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葡萄胎后GTN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葡萄胎恶变率与患者发病年龄、子宫大小、卵巢黄素囊肿等高危因素有关。因此,对患者高危因素进行正确评估,对临床早期预测葡萄胎恶变及给予预防性化疗有一定指导意义,也有助于诊治GTN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拓扑异构酶Ⅱα基因(TOP2A)、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及Ki-67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142例乳腺癌患者Ki-67分级,采用显色原位杂交(CISH)检测人类HER-2,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TOP2A的扩增或缺失情况。结果本组142例中,Ki-67(-)21例,+48例,++53例,+++20例。TOP2A基因扩增19例,未扩增123例。Ki-67分级与TOP2A基因扩增无关联(χ2=1.28,P>0.05)。HER-2基因扩增72例,TOP2A基因同步扩增16例。TOP2A基因和HER-2基因扩增结果之间有关联(χ2=8.30,P<0.01)。结论 TOP2A基因扩增主要存在于HER-2基因扩增患者中,与Ki-67及病理分级无关联。TOP2A基因用于乳腺癌预后分析的价值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何坤  罗强  黄泽有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0):3047-3048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和Ki-67基因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手术诊断的142例乳腺癌组织与4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MCM5和Ki-67基因蛋白进行检测,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MCM5、Ki-67在乳腺癌与正常组织中皆有表达,乳腺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MCM5表达和Ki-67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486P=0.031).MCM5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Ki-67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MCM5和Ki-67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成为新的乳腺癌肿瘤增生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EGFR和C-erbB-2在水泡状胎块(包括完全性和部分性水泡状胎块,CHM和PHM)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水泡状胎块诊断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GFR和C-erbB-2在12例正常早孕流产绒毛、24例PHM及33例CHM中的表达。结果 EGFR在正常组、PHM组及CHM组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25.00%、50.00%和81.82%;C-erbB-2在正常组、PHM组及CHM组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0.00%、50.00%和72.73%;EGFR和C-erbB-2在CHM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在PHM组与正常组及CHM与PHM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检测水泡状胎块中EGFR和C-erbB-2蛋白的表达有助于HM的诊断及监测预后。  相似文献   

18.
硒结合蛋白-1 Caspase-3 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硒结合蛋白(SBP)-1、Caspase-3、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SBP-1、Caspase-3、Ki-67在70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并选取25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20名正常子宫内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正常子宫内膜中SBP-1、Caspase-3、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100%、5%;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中SBP-1、Caspase-3、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72%、60%;在子宫内膜癌中分别为60%、50%、74%。SBP-1、Caspase-3、Ki-67分别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年龄无关(P>0.05),与组织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转移有关(P<0.05)。Caspase-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年龄、临床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转移无关(P>0.05),与组织病理分级有关(P<0.05)。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组织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无关(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SBP-1与Caspase-3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67,P<0.05),SBP-1与Ki-67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414,P<0.05),Caspase-3与Ki-67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523,P<0.05)。结论 SBP-1、Caspase-3、Ki-67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组织的标记物,其相关性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E-钙粘素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表达及其对葡萄胎恶变预测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2例正常早孕绒毛和55例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石蜡包埋组织中E-钙粘素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结果分析.结果 E-钙粘素在正常早孕绒毛和非恶变葡萄胎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恶变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绒毛和非恶变葡萄胎(P<0.05);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的表达量低于恶变葡萄胎(P<0.05).葡萄胎恶变与E-钙粘素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与血β-HCG值、卵巢黄素化囊肿呈正相关(P<0.05).结论 E-钙粘素的表达下调可能是滋养细胞恶性转化的早期事件,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恶化进展中起重要作用;E-钙粘素可作为葡萄胎恶变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