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病的乐趣     
吴海云 《健康管理》2011,(5):102-104
健康固然可喜,疾病也并非全是坏事。生病不但常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意外的乐趣,还可能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额外的好处。  相似文献   

2.
生病的乐趣     
健康固然可喜,疾病也并非全是坏事。生病不但常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意外的乐趣,还可能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额外的好处。  相似文献   

3.
全吉 《自我药疗》2012,(11):68-69
秋冬季节,气温下降,活动减少,小宝贝们更容易被疾病滋扰。有经验的妈妈都知道,肠胃不好,宝宝更容易生病:胃肠好的宝宝即使生病了,恢复也快。  相似文献   

4.
健康教育是今后医疗机构为患者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基层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利用好不同的教育形式,挖掘出更好的健康教育内容,使此项工作成为人们早期预防疾病、不生病、少生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提高健康教育的受众面、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家庭医药》2010,(9):3-3
您已经将我们免费派发的杂志交到亲友手中了吗?他们是否也想订阅明年的《家庭医药》和《快乐养生》《家庭医药》和《快乐养生》呢?《家庭医药》健康接力赛第二阶段已经开启!现在就走近您的亲朋好友,将"看了少生病,病了少花钱"的实了少生病病了少花钱"的实惠带给他们吧!从现在开始,老读者续订2011年的《家庭医药》即有惊喜好礼;老读者发动新订户更可获得升级大礼!  相似文献   

6.
曾有调查发现,那些高寿之人也并非全部都是健康无病一生,还是有大约1/3的人患有慢性疾病,而这些疾病大多数跟随他们一半以上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黎栗 《医药世界》2007,(11):54-56
生病并不是你个人的事,不管你有助还是无助,不管你是否让人知道。因为你是社会的一部分,这就是医学社会学关注的问题。法国的医学社会学家菲利普·亚当和克罗迪娜·赫尔兹里奇并不是从普通人的角度看待疾病,也不是医学家的角度,不是研究疾病的“医学意义”而是“普遍意义”,也就是社会意义。他们对疾病观念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8.
编者的话     
大部分人知道,如果生病了就要到医院相应科室找医生看病,然后进行治疗。但很少有人知道医院里还有一个科室——康复科,那里有一群失去言语和肢体功能的患者,他们大多是因损伤、老龄以及慢性疾病带来的功能障碍者,如脑卒中、脑外伤、骨折等。  相似文献   

9.
“生病看病,吃药打针”,这似乎是理所当然和天经地义的。一旦患病,医生常会根据患者疾病的性质与严重程度,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以期缓解症状,治疗疾病。于是公众就形成一个流行的认识误区:生病看医生,必须要开药方:为了尽快治愈疾病,要求医生开新药、贵重药、进口药或者补药。  相似文献   

10.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答案很简单:“不生病”。可是这说说简单,做起来几乎不可能。遗传基因、环境污染、病原体侵袭和意外伤害等不可避免,因此人不可能不生病。但有许多病是可以预防的,可以做到“少生病”。这就要靠“预防疾病”。  相似文献   

11.
<正>许多人以为生病只是自己的事情,但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我得病,要你命"的情况并不少见。尽管这话听起来让人有点毛骨悚然,但这绝不是仅存在于恐怖电影中的经典情景。现实中就上演了这么一幕:2009年12月22日《重庆晚报》报道:"两民工因患感冒,返乡途中被撵下车,同车人怀疑他们患甲流,‘民意表决’坚决要求两人下车隔离。"具  相似文献   

12.
每个宝宝都是妈妈的天使,天使生病了,当妈的心疼、心碎还得打起精神为宝宝赶走可恶的疾病“小怪兽”。药是妈妈们保护宝宝的重要武器,有些妈妈用得好,有些妈妈手忙脚乱不得法,没关系,辣妈不是一夜炼成的,都得经过和疾病的一番斗志斗勇才能修成正果。如果你想快些成为药到病除的辣妈,读读我们的“36计”吧!  相似文献   

13.
正在许多家庭医药箱里,体温计是必备工具之一。无论是大人小孩,都有过发烧的经历,所以监测体温成了必备手段之一。对于带宝宝的家庭来说,由于0~3岁的小孩免疫力相对较弱,而且自控能力也相对差一些,因此非常容易生病,发烧就更常见了。在这个时候,患儿因生病易怒,并不配合体温监测,很多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他们常常感叹:要是能及时准确知道孩子的体温多好啊。但众所周知的水银体温计测温时间长、读数困难、易碎等缺点被诟病。为了满足日渐多样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白发为何首现于两鬓?心脏为何在左边?这些人体的奇怪现象也有其独特道理,英国免疫学、神经病学、心脏病学等多科权威专家为大家解密。1.生病时为什么会冷得发抖?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自身免疫性疾病专家林赛·尼克尔森认为,生病时,下丘脑会检测到人体对微生物所产生的免疫反应,引起体温升高。  相似文献   

15.
为何进药店?消费者们进药店无非有几个理由:第一,自己生病了,需要买药;第二,家人或者朋友生病了,替他们买药;第三,去药店购买健康产品,刘自己更健康;第四,买一些药品备以后使用。  相似文献   

16.
卢正华 《健康管理》2011,(7):105-107
很多家庭里都有一些"久治不愈"的"病人"。比如,反复生病的妻子、不停酗酒的丈夫、总是惹麻烦的少年……其他家庭成员一边因为这个"病人"痛苦不堪,一边又习惯了有病人存在的家庭状态。其实,很多人"生病"也许是为了掩盖家庭中更深层次的矛盾。他们是家庭造就的"病人"……  相似文献   

17.
《医药保健杂志》2009,(12):33-33
病从哪里来 不论哪一种疾病,都是因为饮食生活紊乱、承受压力或两者同时存在而引发,这两种情况引发肠腐败,日久积郁,渐成疾病。这是生病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8.
再没有比宝宝生病更让妈妈担心的了。面对不舒服的家长们一定要学会正确的用药和护理,这样有利于加快孩子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现在书刊、报纸上介绍了很多中医经络穴位保健法,但要真正做起来,许多老年朋友都会觉得不知从何入手,怕找不准穴位。如果穴位都找不到,又何谈保健呢?其实找穴位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困难。因为穴位好比我们身体的报警器,如果我们生病了,经  相似文献   

20.
很多家庭里都有一些"久治不愈"的"病人"。比如,反复生病的妻子、不停酗酒的丈夫、总是惹麻烦的少年……其他家庭成员一边因为这个"病人"痛苦不堪,一边又习惯了有病人存在的家庭状态。其实,很多人"生病"也许是为了掩盖家庭中更深层次的矛盾。他们是家庭造就的"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