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寄生虫学系主任、国际著名的寄生虫学家Traget教授与Jensen合作研究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体外连续培养于1976年获得成功。他们的培养方法很快在美国和欧洲的其他实验室内得到证实。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的成功对疟原虫各方面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为了介绍Trager体外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方法,最近中华民人共和国卫  相似文献   

2.
赵振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9):1155-1157
本文就疟原虫抗药性测定方法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测定中的影响因素加以综述。对抗药性测定方法,如传统的微量测试法和同位素测定法,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利用HRP Ⅱ和LDH酶联免疫法、利用SYBR Green I等标记的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法进行了介绍。文内还分析了血清、红细胞压积和原虫起始密度、原虫时期和状态等因素对测定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 为了开展恶性疟疾的防治研究,需要通过体外培养获得大量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以便为研究恶性疟原虫的有性期创造实验条件。一、培养方法及结果 Row(1929)首先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培养出未成熟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自从Trager(1975)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获得成功后,为恶性疟虫原配子体体外培养提供了技术条件。Smalley(1976)从27例6个月到6岁的恶性疟患者静脉取血,用199培养基洗涤1次,再用下列培养基培养:199培养基含葡  相似文献   

4.
材料和方法虫种来源:采自海南岛白沙县14岁男性恶性疟疾患者,用0.1%肝素生理盐水溶液抗凝,自患者静脉采血。液氮保存:采得的患者血,立刻离心沉淀,除去上层血浆。所得的感染红细胞,加等量24%二甲基亚砜生理盐水液,充分混悬,按1毫升量分装于2毫升安瓿,熔封后,置4℃平衡30分钟,最后浸入液氮冻结保存。  相似文献   

5.
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疟是一种致死性很高的全球性寄生虫病。长期抗疟治疗引起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等主要抗疟药物普遍产生抗药性,青蒿素类药物是在氯喹抗药性产生之后的主要替代治疗药,也是至今唯一没有出现普遍抗药性的抗疟药,但有研究提示青蒿素类药物的敏感性正逐渐下降,抗性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恶性疟对青蒿素类药物抗药性的产生及传播,对其抗性机制研究迫在眉睫。目前的研究发现,除pfatp6,tctp等,疟原虫的电子传递链也可能是青蒿素类药物的作用靶点,而恶性疟原虫对其抗药性的产生可能与pfmdrl,pfcrt,pfatp6,tctp,cg10等基因及其突变有关,但至今尚未明确真正的抗性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6.
朱垚吉  董莹 《医学动物防制》2011,(12):1134-1135,F0004
<正>疟原虫属真球虫目(Eucoccidiida)、疟原虫科(Plasmodidae)、疟原虫属(Plasmodium),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疟原虫通过被感染的蚊虫叮咬传播疟疾。这种传染病每年夺去大约100万人的性命,导致4亿人感染。  相似文献   

7.
<正> 全世界疟疾流行情况在1984~1985年仍未取得普遍改善,尤其在亚洲、美洲及农村经济开发地区持续恶化。仅中国和印度有下降趋势。不包括非洲地区,年发病数就有530万。但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抗药性严重地影响着抗疟方案的进行。因此,了解抗药性疟疾的地理分布,诊断方法,探索其抗性机理及寻找防治对策等已是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现将几个问题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目前鉴定了单一基因,他们认为该基因能使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药性。氯喹曾经是最具杀伤力的抗恶性疟武器。恶性疟是一种致命性最强的感染,每年可导致100多万人死亡。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耐受氯喹的菌株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迫使卫生保健人员改用比较昂贵的和毒性较大的药物。然而,如果这些新发现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证实,那将为建立氯喹耐受性的快速遗传学检验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的同步化方法加以综述,主要对恶性疟原虫的同步化方法,如传统的浓度分离法、渗透压分离法、Percoll梯度法、温度周期法、阿非迪霉素法,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磁性分离法及流式细胞分析仪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以恶性疟原虫融合抗原PfCP-2.9免疫兔血清为待测血清,将起始原虫率从1%降至0.2%~0.5%,采用2种方法作对比,即一组每24 h更换培养液、加入免疫血清,另一组72 h内不更换培养液也不加免疫血清试验方法.培养至72 h,涂片,油镜下计数,计算原虫感染率和抑制率.结果2组的抑制率相近,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测定不同剂量抗原免疫血清的抑制率,结果显示抑制率与免疫血清中特异抗体滴度呈正相关,2种方法的结果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通过降低起始原虫率可将常规体外抑制实验由需每天换液改为72 h不换液.  相似文献   

11.
12.
氯喹作为最早发现和使用的最为有效的抗疟药物,在大规模用于疟疾治疗后,恶性疟原虫陆续对它产生抗药性,并且抗性虫株在全球范围迅速播散。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氯喹可用于疟疾的周期性预防疗法。本文综述了氯喹抗药性流行病学的研究,抗药性产生的机制及周期性预防疗法(Intermittent preventive treatment,IPT)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在体外培养中能形成成熟配子体的虫株,以建立恶性疟原虫蚊期和红外期实验模型,我们于1990年在云南南部疟疾流行区从4个病人分离出4个恶性疟原虫分离株,暂定名为B-1(Burma-1),FCC-901/YN,FCC-902/YN,FCC-903/YN,并进行了体外培养观察。  相似文献   

14.
疟疾是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疟原虫尤其是恶性疟原虫对治疗药物产生抗药性是有效治疗疟疾面临的主要问题。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高水平抗性使许多国家把磺胺多辛-乙胺嘧啶作为一线抗疟药。随着该药的使用,恶性疟原虫的抗性迅速发展。各疟区已有使用该复方治疗失败的报道。本文综述该复方抗药性流行病学的研究、抗药性产生的机制及促使抗药性产生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寻找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简便的培养方法。方法按Tragers等常规体外培养方法,在每培养24h换液时观察培养上清液颜色和测试pH值并采样镜检原虫感染率和疟原虫形态,分析疟原虫生长状态与培养上清液颜色的关系。结果上清液颜色为紫黄色、淡黄色、黄色、淡棕黄色、深棕黄色时,其PH值约分别为7.50~8.00、7.20~7.50、7.20~7.50、6.97~7.12和6.78~7.00,当上清液颜色为淡黄色、黄色、淡棕黄色时显示疟原虫生长形态最好,原虫感染率分别为2.83%~4.12%、5.00%~10.80%和8.00%~20.60%、退化原虫率分别为3.12%~5.15%、1.25%~2.25%和1.87%~2.98%,上清液为淡紫黄色和深棕黄色时显示培养液过碱和过酸,恶性疟原虫生长不佳、原虫感染率分别为0.25%和3.08%~11.34%,退化原虫率分别为75.50%~80.43%和35.68%~58.45%。结论培养上清液为淡黄色、黄色、淡棕黄色时显示疟原虫生长好,上清液为淡紫黄色和深棕黄色时显示不适合恶性疟原虫生长,根据上清液的颜色,可快速判定疟原虫生长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云南省及广东省海南岛均发现对氯喹有抗药性的恶性疟原虫。为调查抗性虫株的分布及其抗性程度,并寻找新药,我们采用液氮冻存法将海南岛一恶性疟原虫虫株带回实验室复苏,参照Trager及Jenaen的蜡烛缸培养法培养,用微量法以减虫率作观察指标,测定原虫对药物的敏感性。证明该株对氯喹已产生抗药性,体外培养两个月左右仍有明显抗药性,经连续转种培养3~4个月,抗性自行消失。现将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比较恶性疟原虫复合抗原HBsAg/45肽和β-半乳糖苷酶/45肽的免疫效果,我们将这两种含45肽抗原的融合蛋白免疫家兔后进行体外抑制试验。结果表明颗粒状的HBsAg/45肽免疫血清对原虫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线状的β-半乳糖苷酶/45肽免疫血清。提示:恶性疟原虫杂合45肽连于HBsAg颗粒上有助于提高其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现场恶性疟原虫3个抗药性基因点突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云南省现场恶性疟原虫3个与抗疟药抗性有关的dhfr、pfmdr1和pfcrt的点突变特征,为抗药性恶性疟原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背景资料。方法 应用特异性套式多聚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分析(RFLP)方法,检测恶性疟现症病人干滤纸血样的恶性疟原虫3个抗药性基因点突变情况。结果 恶性疟原虫dhfr基因内16,51,108和164位氨基酸有不同程度的突变,突变型比例高,以Asn—108和Ile—51为甚,频度分别为94.3%和81.3%。野生型(3D7型)Ser—108出现较低频率8.6%,而AIa—16出现频率较高68.6%;plcrt基因的76位点由K突变为T,突变型(含混合)占96.7%;野生型仅占3.4%;pfmdr1基因86位点由Asn突变为Tyr,突变型占34.%:野生型点48.7%;混合型占16.7%。未发现1246位点突变的存在。结论 云南现场恶性疟原虫与抗疟药抗性有关的3个pfdhfr、pfmdr1和pfcrt基因有较广泛的点突变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防治疟疾中,免疫是一条重要而有希望的途径。我们从免疫方面进行摸索性试验,希望能从体外培养疟原虫,以制成人工自动免疫用的预防制品。其先决条件是大量获得原虫作为抗原,而体外培养是大量获得原虫的重要方法。本文报告在疫区对5例人恶性疟疾患者治疗前的血液,进行体外培养的结果并加以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