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多种刺激方法在不同穴位上引起的温度变化的差异,显示经穴的温度特异性现象,为穴位特异性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志愿受试者被分为针刺、电热针、激光照射和对照四个观察组,采用红外热像观察方法对曲池穴刺激后大肠经上曲池、肘髎、手三里和温溜穴上的温度变化予以图像显示和分析。结果:三种刺激方式中,激光照射和电热针组的升温较高。按穴位分析,刺激后曲池穴和肘髎穴温度上升最多,其中激光照射后10min,肘髎穴升温达到1.1℃(P<0.05);电热针刺激后10min,曲池穴升温最高达到0.7℃(P<0.05)。结论:经脉上不同穴位对刺激产生不完全相同的皮肤温度影响。  相似文献   

2.
龚萍  张明敏  黄光英  王伟 《中医杂志》2011,52(9):760-763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穴和旁开非穴位对同一条经络上穴位和非穴位的经皮氧分压(tc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tc-PaCO2)的影响,为循经感传现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仪,分别对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3次检测:针刺右侧非穴位,观察同侧穴位(非合谷-曲池组);针刺对侧穴位,观察同侧穴位(合谷-曲池组);针刺右侧穴位,观察同侧非穴位(合谷-非曲池组)。记录并比较每组针刺前及针刺后1min、5min、10min的tcPaO2、tcPaCO2值的变化。结果针刺前及针刺后1min各组tcPaO2、tcPaCO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5min,合谷-曲池组、合谷-非曲池组tcPaO2、tcPa-CO2值均较本组治疗前及同时间点非合谷-曲池组显著升高(P<0.01或P<0.05)。针刺后10min,合谷-曲池组tcPaO2较本组针刺前及同时间点非合谷-曲池组升高(P<0.01);合谷-非曲池组tcPaO2值下降并低于针刺5min(P<0.05),但仍高于本组针刺前及同时间点非合谷-曲池组(P<0.01);合谷-曲池组tcPaCO2升高并与本组针刺前、针刺后5min及同时间点合谷-非曲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合谷-非曲池组tcPaCO2值则较针刺后5min升高(P<0.01)。非合谷-曲池组针刺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合谷穴可持续升高远端穴位处和非穴位处的tc-PaO2、tcPaCO2,而针刺非穴位则对远端穴位处和非穴位处的tcPaO2、tcPaCO2无影响,提示了循经感传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针刺前后腧穴皮肤温度变化与气机升降——气的运行的关系。方法:针刺内关穴,观察针刺前、针刺结束、针刺结束10min、针刺结束20min4个时间点,内关穴、大陵穴、间使穴、外关穴4穴皮肤温度。结果:针刺结束、针刺结束10min、针刺结束20min与针刺前相比较,4穴平均温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结束、针刺结束10min、针刺结束20min相比较,4穴平均温度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内关穴,能调节内关穴内经气,升高其皮肤温度。经气向外运行,影响大陵、郄门、外关,3穴皮肤温度随之升高;(2)观察发现,针刺内关穴对腧穴皮肤温度的影响,与经过内关穴的经脉循行方向一致;(3)通过观察针刺内关穴前后相关腧穴皮肤温度的变化,能勾画出经过内关穴的经气运行轨迹,展示经脉腧穴中气机升降规律,针刺前后腧穴皮肤温度变化与气机升降密切相关,即:内关穴处的经气,分别向手、向胸、向外关运行。手厥阴心包经前臂段经气大体运行方向是从手走胸;(4)针刺对腧穴皮肤温度有双向调节作用,使皮肤温度低的升高、高的下降,腧穴有最佳温度。  相似文献   

4.
提插补泻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寻找不同补泻方法的刺激参数,为临床应用针刺补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用提插补泻临床常用手法,在健康人体曲池穴给予一定量化的针刺手法,以穴位皮肤温度为观察指标,观察针刺手法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针刺曲池穴后,提插补法组对同侧商阳穴皮肤影响以升温效应为主,提插泻法变化不大;提插补法组和提插泻法组均使对侧少商穴皮肤温度升高。结论:不同针刺补泻手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有不同的影响,针刺后穴位皮肤温度的变化不仅具有特刊经性,而且具有全身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笔者从 1983~ 2 0 0 1年 ,以针刺印堂、曲池为主治疗慢性鼻炎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4 76例 ,男 170例 ,女 30 6例 ;年龄 11~ 4 3岁 ;病程最短 6个月 ,最长 4年 ;发病部位均为双侧 ;其中包括术后复发的 196例。治疗方法1.取穴 印堂、曲池 (双 ) ,夜间症状重者加申脉 (双 )、照海 (双 ) ;流黄浊涕者加迎香 (双 )。2 .针法 患者仰卧于床 ,双手重叠放置于胸前。医者针刺结束后 ,一手持印堂穴的针柄、一手持曲池穴的针柄 ,同时同步捻转行针 ,此时针感可闪电般穿越鼻腔 ,鼻塞立即解除。留针 30 m in~ 5 0 m in,每隔 10 min行针 1次 ,10…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酒渣鼻2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认为,酒渣鼻大多系肺胃积热,郁热熏蒸于鼻部所致。临床表现鼻尖及鼻翼两旁呈弥漫性充血,皮肤光亮,有散在小结节存在,局部红赤发痒等。近年来笔者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配合针刺治疗2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24例,女4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2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23年。2 治疗方法  取穴:素、迎香、合谷、少商、曲池、足三里。鼻炎、鼻翼部及少商穴处用碘酊和酒精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在以上部位点刺出血数滴,出血基本停止后,用消毒干棉球揩干血迹,隔日1次。迎香、曲池、合谷、足三里处常规消毒后针刺,得气…  相似文献   

7.
针刺降压组穴治疗轻 中度高血压病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降压组穴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上针灸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提供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首次治疗采用太冲+合谷+曲池,先针刺太冲+合谷10min后针刺曲池再留20min,取针后观察1h,记录血压变化,第2~15次均采用太冲+合谷+曲池留针30min,针刺前后观察血压变化。结果:针刺治疗早期轻中度高血压病显效38.71%,有效35.48%,总有效率74.19%。结论:针刺降压组穴可以有效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曲池、血海对小鼠瘙痒模型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及BALB/c小鼠分别随机分为模型组、苯海拉明组、针刺组。于实验前7 d,针刺组针刺曲池、血海,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苯海拉明组0.2 mL/10 g体质量灌胃,每日1次;模型组予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7 d,采用尾静脉注射右旋糖酐方法制作小鼠瘙痒模型,观察模型小鼠瘙痒次数和持续时间;采用皮下注射磷酸组胺方法制作小鼠皮肤过敏模型,观察模型小鼠皮肤风团面积和皮肤光密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可明显减少瘙痒模型小鼠的瘙痒持续时间(P〈0.05),减小皮肤过敏模型小鼠腹部蓝染的风团面积,且降低皮肤光密度值(P〈0.05,P〈0.01)。结论针刺曲池、血海有较好的止痒和抗过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脑电图技术对曲池针刺作用下的脑网络神经动态特征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针刺曲池,直刺20~25 mm,得气后行捻转泻法60 s,频率60次/min,留针10 min。分别采集受试者针刺前10 min、针刺中60 s、针刺后10 min的脑电图数据,对数据预处理后构建大脑功能网络模型,运用脑网络动态分析、功能连接网络复杂网络分析、神经动态低维方法分析针刺曲池时脑网络的整合和分离功能,反映脑网络神经动态特征。结果 功率谱分析表明,针刺作用下人脑频率信息增强,主要集中在delta频带与alpha频带;时频信号分析表明,针刺作用能够实时调整不同频带信息;动态功能网络分析表明,针刺曲池后,大脑皮层网络功能连接值普遍增强;复杂网络参数分析表明,脑网络聚类系数、局部效率值在针刺中过程较针刺前过程明显提高;低维神经动态轨迹分析表明,针刺时脑网络低维动态轨迹实现了转迁,大脑功能状态发生明显改变,网络吸引子结构也出现变化。结论 针刺曲池即刻效应明显,具有增强脑功能连接、调节大脑功能活动的作用,能够提高大脑的联通性能,增强额叶、顶叶及颞叶的信息沟通,具有调节脑网络活动和脑功能状态特...  相似文献   

1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针灸科临床的常见病之一 ,一般称为口眼歪斜 ,病在面部 ,不涉及四肢。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笔者从 1995年以来采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2 4例 ,疗效颇佳 ,现报告如下。1 治疗方法  主穴取患侧地仓、颊车、下关、健侧合谷。外感风寒型加风池、外关 ;兼有发烧者加大椎、曲池。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中脘。并随症配穴 ,鼻唇沟平坦加迎香 ,鼻中沟歪斜加水沟 ,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目不能闭加攒竹 ,阳白、迎风流泪加睛明 ,耳后压痛加完骨。  皮肤常规消毒后 ,根据病情需要 ,针刺相关穴位 ,用G6 8…  相似文献   

11.
张健  翟静波  赵澎 《天津中医药》2018,35(8):594-597
[目的]评估针刺联合氦氖激光与针药联合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疗效异同。[方法]本研究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患儿留针(主穴患侧阳白、太阳、丝竹空、攒竹、四白、颧髎、上关、下关、听宫、听会、颊车、地仓、翳风、牵正、水沟、迎香、承浆、对侧合谷),针刺入皮肤后,留针30 min;同时采用氦氖激光照射患侧面部,每个照射点位分别放置于阳白、太阳、听宫、四白、颧髎、下关、迎香、承浆穴位上,停留15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其疗效。对照组患儿在针刺基础上采用药物治疗,一般常规用药: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6、甲钴胺片、地塞米松等。[结果]试验组痊愈18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临床疗效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中有1例发生皮下小范围电灼伤,对照组中有5例出现皮疹。[结论]针刺联合氦氖激光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优于针刺联合药物疗效,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观察拔火罐对背痛患者局部体表温度的影响。方法:43例背痛患者给予中号玻璃火罐治疗,罐內容量为260 mL。拔罐部位随机选取左侧或右侧心俞(37例)或肾俞(6例),另一侧同样部位做为对照,不予拔罐。采用红外热像仪记录留罐10 min前后局部皮肤温度的变化,并与对照部位皮肤温度进行比较。结果:拔罐后局部皮肤温度先降后升,在留罐10 min后起罐时罐区皮肤温度较拔罐前皮肤温度下降(0.4±0.9)℃(P=0.004.),起罐后10 min比拔罐前罐区皮肤温度升高(0.4±1.1)℃(P=0.016),起罐后10 min比起罐时罐区皮肤温度升高(0.8±0.9)℃(P=0.000)。而对照部位的皮肤温度则持续下降。结论:拔罐后局部皮肤温度先降后升,而对照部位的皮肤温度则持续下降。局部皮肤温度的变化可能与疗效的产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观察拔火罐对背痛患者局部体表温度的影响。方法:43例背痛患者给予中号玻璃火罐治疗,罐內容量为260 mL。拔罐部位随机选取左侧或右侧心俞(37例)或肾俞(6例),另一侧同样部位做为对照,不予拔罐。采用红外热像仪记录留罐10 min前后局部皮肤温度的变化,并与对照部位皮肤温度进行比较。结果:拔罐后局部皮肤温度先降后升,在留罐10 min后起罐时罐区皮肤温度较拔罐前皮肤温度下降(0.4±0.9)℃(P=0.004.),起罐后10 min比拔罐前罐区皮肤温度升高(0.4±1.1)℃(P=0.016),起罐后10 min比起罐时罐区皮肤温度升高(0.8±0.9)℃(P=0.000)。而对照部位的皮肤温度则持续下降。结论:拔罐后局部皮肤温度先降后升,而对照部位的皮肤温度则持续下降。局部皮肤温度的变化可能与疗效的产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穴位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56例门诊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泼尼松,30mg/次,2次/d,3d后改为10mg/次,连用1周。维生素B1,100mg/次,1次/d,肌注。维生素B2,1000ug/次,每周1次,肌注。治疗组28例针灸治疗,取穴:同侧颈夹脊、攒竹、丝竹空、四白、阳白、地仓、颊车、颧髎、迎香、下关、翳风、双侧合谷;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颏唇沟歪斜加承浆;味觉消失、舌麻加廉泉;迎风流泪、目赤配睛明;素体赢弱配足三里、曲池。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1次/d。起针后点按耳后翳风、颈夹脊及面部攒竹、太阳、印堂、颊车、地仓、人迎、承浆、四白等腧穴及相关神经分布区域3~5min/次,1次/d。连续治疗1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疗程间间隔1d,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3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3.0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穴位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马惠敏  张栋  宋晓晶  李顺月 《陕西中医》2010,31(10):1426-1428
目的:了解不同刺激方法作用于穴位后产生温度效应的差异,为经穴的基础研究和针灸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红外热像方法观察针刺、电热针、激光照射刺激曲池穴后,分析比较曲池及大肠经上相邻的三个穴位的温度变化情况。结果:①不同方法刺激曲池穴,引起曲池穴升温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电热针>激光照射>针刺。②电热针、激光照射曲池穴均能使温溜、手三里、肘穴区温度升高;而针刺对曲池、温溜、手三里穴均为降温效应,对肘穴为升温效应。结论:大肠经上的不同穴位接受不同刺激后出现的反应有所差异,其中电热针的升温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刺激法。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针刺刺激是否抑制人的交感神经活动。用钨微电极插入腓骨神经肌束记录多单元传出节后交感神经活动,并且测定平均动脉压、心率及皮肤血流。通过电牙痛刺激测定痛阈。休息30min后,针刺双侧曲池、合谷,行针至得气,出现痛性痉挛样感觉。给予2Hz,0.6~0.8ms间隔,无不适感的最大刺激量的电刺激30min,针刺结束后生理记录持续90min。安慰对照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曲池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捻转补泻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的影响。方法将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40例、治疗2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均针刺曲池穴,治疗1组采用捻转补法(左转)治疗,治疗2组采用捻转泻法(右转)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各组治疗10 min后血压变化,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组总有效率为85.0%,治疗2组为88.6%,对照组为61.9%,治疗1组及治疗2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治疗10、30 min后收缩压及舒张压与同组治疗前10 min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治疗30 min后收缩压及舒张压与同组治疗10 min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30 min后收缩压及舒张压与同组治疗前10 min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30 min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曲池穴是一种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方法,捻转补法和泻法均有疗效。  相似文献   

18.
笔者采用针刺治疗酒皶鼻2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在30~49岁之间。病程短者为2年,长者为15年。经治疗后,皮疹及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者9例;大部分消失者7例;有所减轻者4例。针刺次数最少者10次,最多者45次。【治疗方法】取穴:素髎、印堂、上星、百会、迎香、合谷、曲池、列缺、支沟。【手法】用平补平泻法,留针40分钟,在留针期间每隔  相似文献   

19.
针刺曲池与药物即时降压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针刺单穴降压的起效时间。方法:将针刺曲池与舌下含服心痛定对高血压患者的即刻降压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针刺曲池即时降压效果显著,针刺后3分钟血压开始下降,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针刺曲池穴降压起效时间明显早于舌下含服心痛定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半刺不留针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与针刺留针联合TDP照射等效性。[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8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号方法简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9例针刺留针(主穴患侧阳白、太阳、四白、攒竹、颧髎、下关、颊车、地仓、翳风、对侧合谷,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鼻唇沟变浅配迎香,颏唇沟歪斜配承浆,闭目不全配鱼腰),针刺入皮肤后有酸、麻、胀得气感后,留针20min,并用TDP照射患侧面部,以能耐受温度的距离为适宜。治疗组9例半刺不留针,患儿家属抱住患儿以固定住身体,另一个固定其头部使其不可晃动,取仰卧位或坐位,取穴同对照组;针刺入皮肤后,立即出针,如有针孔出血,即刻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连续治疗1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77.78%。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66.67%。临床疗效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半刺不留针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与针刺留针联合TDP照射具有等效性,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