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研究颈静动脉狭窄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和无脑梗死病史的患者各56例,无脑梗死病史患者为对照组,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静动脉血管形态,比较两组颈静动脉形态上的差异。对颈静动脉狭窄程度做出评价。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分别检出动脉硬化斑块10个和51个,分别占17.9%和91.1%。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0.01)。两组在颈动脉无狭窄、中、重度狭窄发生率方面和颈动脉粥样斑块改变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但两组在颈内动脉轻度狭窄发生率上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静脉狭窄与脑梗死呈正性相关,及早发现和诊断颈静脉狭窄,对于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靖宇 《临床医学》2009,29(11):23-2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6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和136例单纯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探测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并记录颈动脉中膜厚度([MT)、管腔内径、粥样硬化斑块数量、部位。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的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83.2%,单纯脑梗死组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75.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其次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右侧多于左侧,两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CCA内径明显小于单纯脑梗死组(P〈0.05).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总数及重度狭窄数较单纯脑梗死组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以中、重度为主,共有90例(66.2%),单纯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74例(54.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更严重,容易导致严重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3.
老年脑梗死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成瑜 《临床荟萃》2009,24(9):752-75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探讨老年脑梗死与下肢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57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与33例无脑梗死患者进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动脉内膜回声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测量中-内膜厚度(IMT)、斑块的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组较对照组膝以上的动脉(股总动脉、股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78.9%vs47.0%,65.8%vs45.0%,均P〈0.01);股总动脉、股浅动脉Ⅰ级狭窄发生率增高(60.5%vs33.3%,P〈0.01;47.4%vs30.3%,P〈0.05);股总动脉、股浅动脉IMT增厚(1I51±0.53)mm vs(1.27±0.53)mm,P〈0.01;(1.37±0.50)mmvs(1.20±0.45)mm,P〈0.05,粥样硬化情况更为严重。结论老年无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膝以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增加,脑梗死与膝以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下肢动脉超声检查可间接反映脑动脉硬化的情况,预测脑梗死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血管重构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结合评价颈动脉颅外、颅内段血管重构,以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163例中老年患者,检测颈动脉颅外段,根据重构指数分为正性重构(A组)51例、负性重构(B组)62例、无重构(C组)50例。观察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斑块类型及声学特征,计算斑块面积(PA)、血管总面积(TVA)、管腔有效面积(LA);并同时行TCD颅内段动脉检测。结果脑梗死发生率的大小依次为A组、B组和c组,各组间比较均P〈0.05;A组不稳定斑块、大脑中动脉血流异常发生比高于B组和C组,均P〈0.05,斑块部位TVA与PA呈正相关(r=0.66,P〈0.05);B组斑块部位LA与PA呈负相关(r=-0.48,P〈0.05);斑块回声类型不同,其脑梗死发生率有一定差异,依次表现为低回声脂质斑块大于中等水平回声纤维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和强回声斑块,均P〈0.05。结论颈动脉血管重构类型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对血管斑块特征的检测分析,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对10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43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血压、血脂、血糖等项目。结果:(1)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为81.21%,对照组为22.96%,(P〈0.01)。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最多,尤其是颈总动脉分叉部。(2)年龄、高血压、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的升高是缺血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利用高频超声可实时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存在,对脑梗死的预防及预后有很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风险性价值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1例患者,应用西门子公司128排螺旋CT进行血管造影,比较不同部位颈动脉斑块性质、斑块狭窄程度以及斑块形态特点。结果:不同部位颈动脉斑块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狭窄程度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颈动脉斑块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不但可对斑块性质进行有效判断,还能检测不同部位斑块狭窄程度和颈动脉的形态,为临床积极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梗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 法:新发脑梗死患者200例纳入研究。记录入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检测生化指标,测量并计算ABI,完成颈 部血管超声检测,记录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成情况。将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纳入斑块组, 颈动脉内膜正常和颈动脉内膜增厚的患者纳入非斑块组。Logistic 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 素。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ABI值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739,P= 0.01)。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纳入有斑块组131例,无斑块组69例。有斑块组患者的高血压和吸烟史比 例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ABI值 低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TC升高、ABI值降低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 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BI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一 定相关性,可能有助于辅助评估和监测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供血动脉的磁共振增强血管造影(CEMRA)表现。方法55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与随机选择的同期48例正常人及4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使用GE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对研究对象行CEMRA成像。分析脑供血部脑供血动脉病变与TIA的关系。结果TIA组及正常人组以Willis环前病变为主,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以Willis环后病变为主,与前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脑供血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支数有统计学意义(P〈0.001),TIA组及脑梗死组供血动脉倾向于多支动脉的多发狭窄,正常人组多为单发狭窄或迂曲。结论Willis环对脑供血具有明显的代偿作用;TIA患者脑供血动脉存在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可能是发生严重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3例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状况,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及血管狭窄率高于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处、颈总动脉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颈动脉,确定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预测脑梗塞,了解锥动脉供血情况,为眩晕患者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美国LOGIQ-500型彩色超声显像仪,探头频谱8.2-11MHz,观察172例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锥动脉的形态.管壁厚度,测量颈总动脉内膜冲层厚度(IMT)和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BIMT),观察是否有斑块,有斑块时,测定狭窄百分比(sten%),显示彩色血流,脉冲多普勒取样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峰值流速(Vd),阻力指数(RI),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峰值流速比(ICA/CCA).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11例.其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部,较少发生颈外动脉起始部,锥动脉异常32例,不同原因的锥动脉狭窄25例,锥动脉走行异常7例,峰值流速均不同程度减低。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各型斑块中软斑块和有缺损的混合型斑块容易脱落造成脑梗塞,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和有吸烟史的患者均可促成动脉粥样硬化,不同回声的斑块,反映病变的不同时期。50岁以上患者,应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列为常规检查,对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价值。锥动脉供血不足,为不明原因眩晕患者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硬化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病例60例,正常健康体检对照40名,对其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脑梗死病人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糖、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H-C)、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以及高血压、吸烟、饮酒者比率均明显增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厚度、斑块形成及狭窄发生率,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50%与≥50%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吸烟、饮酒是急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的程度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尿酸(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入选85例中青年ACI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同时检测患者血UA水平,判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血UA的关系。结果中青年ACI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UA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患者(P<0.05),且不稳定斑块的患者血清UA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的患者(均为P<0.05)。结论血清UA水平与中青年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引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进展性脑梗死4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非进展性脑梗塞2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狭窄斑块72.50%、平均体温为(38.71±0.29)℃、CRP水平为(20.22±3.71)mg/L、FBG水平为(8.72±1.32)mmol/L均高于对照组的42.50%、(37.58±0.24)℃、(11.98±3.27)mg/L、(7.09±0.98)mmol/L(P<0.05);平均动脉压(106.82±14.40)mmHg低于对照组(128.68±15.23)mmHg(P<0.05),是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积极采取调脂抗凝、调控血压、处理发热、控制血糖等措施预防和减少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临床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的血清Lp-PLA2、hs-CRP,同时检测血脂水平,与同期健康体检者49例对照。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法、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组比较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并对血清Lp-PLA2水平与脑梗死关系做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组血清Lp-PLA2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按IMT、斑块积分、狭窄程度不同分组时,各组间Lp-PLA2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水平在内膜正常组与内膜增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硬化组和重度硬化组间、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间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硬化组、轻度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与Lp-PLA2、hs-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Lp-PLA2、hs-CRP水平升高可能是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无关,而Lp-PLA2水平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而升高,可能是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导致脑梗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亚临床甲减对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取甲减合并脑梗死、亚临床甲减合并脑梗死的患者84例,无甲状腺功能异常病史且入院化验甲状腺功能无异常的同期脑梗死患者88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脑梗死患者甲状腺功能、血糖、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和纤维蛋白原并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结果甲减组和亚临床甲减组在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无血管狭窄方面均存在差异;甲减组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高于亚临床甲减组;亚临床甲减组在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方面高于对照组。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4例高龄老年脑梗死患者和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脑梗死组中56例检出粥样硬化斑块(87.5%),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5.0%(6/40)(P<0.01),其中脑梗死组中软斑块检出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龄老年人脑梗死的发生明显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10例脑梗死、100例非脑梗死住院患者分别纳入脑梗死组、非脑梗死组,均予以Lp-PLA2水平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Lp-PLA2水平高于非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8.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复发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复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05例脑梗死患者(复发性脑梗死58例,初发性脑梗死47例)及5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对斑块进行分级。结果与初发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出率增高,软斑及溃疡斑数目增多,3级斑块例数增多(P〈0.05)。复发性脑梗死的预测模型显示:有斑块患者患复发性脑梗死的概率是无斑块患者的2.46倍,斑块分级高患者患复发性脑梗死的概率是斑块分级低患者的11.86倍。结论超声能有效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变化,为临床预报复发性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4例脑梗死患者和106名健康查体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发生情况及血管狭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较对照组内中膜明显增厚,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检出斑块中均以强回声斑块最为多见。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在血管狭窄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和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及其程度,提示脑血管病变是否处于高危状态,对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HDI 5 0 0 0彩色多谱勒超声仪 ,分别对脑梗死组 (2 0 7例 )和对照组 (4 5例 )的颈动脉进行检测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 73.9% ,对照组为 33.3%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 ;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高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