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纤维蛋白原和高教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颈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覆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纤维蛋白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 125例患者中40例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中16例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4例诊断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平均纤维蛋白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和P〈0.01)。并且随着平均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升高。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纤维蛋白原、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458例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象,其中对照组168例为非脑卒中健康体检者,卒中组290例为缺血脑卒中患者。分析2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及不同狭窄程度发生率。结果卒中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发生率、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卒中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及狭窄程度与缺血脑卒中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高凝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的高凝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组89例,单纯血尿酸增高组50例,对照组50例,采用SYSMEX CA70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Y)、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D-二聚体(D—Dimer)。[结果]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组D—Dimer、vW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T和PC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单纯血尿酸增高组的vW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显著低于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组(P〈0.01),其他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D—Dimer、vWF、AT:A、PC:A水平与外周血尿酸水平显著相关(P〈0.01),单纯血尿酸增高组D—Dimer、vWF、AT:A、PC:A水平与外周血尿酸水平不相关(P〉0.05)。[结论]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抗凝血、内皮系统出现异常改变,且其水平变化与尿酸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与踝肱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2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和260名健康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使用多普勒超声仪测量踝肱指数,并分析踝肱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236例观察组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3例(77.5%),对照组为60例(23.1%),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22例踝肱指数异常,发生率为9.3%;对照组有 6例踝肱指数异常,发生率为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正常组,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组患者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增厚组(P <0.05),颈动脉内膜不稳定斑块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踝肱指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明显相关(OR 分别为1.118、0.054,P 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踝肱指数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探讨血流剪切率对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硬化的评估。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血液透析患者,研究组为68例血液透析患者,对照组为48例健康体健者,按颈动脉是否存在硬化斑块将研究组及对照组再分为斑块阳性组和斑块阴性组。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计算最大剪切率(SR),同时测定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并记录HD患者临床及生化指标。结果 研究组颈动脉SR、血管内皮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斑块阳性组低于阴性组(P〈0.05),研究组斑块阴性组低于对照组斑块阳性组,(P〈0.05),血液透析患者阳性组及阴性组比较,阳性组年龄、C-反应蛋白高于阴性组。结论 SR减低是血液透析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是观察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硬化发生和进展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血脂异常患者血尿酸含量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血脂异常患者335例,其中男162例,女173例,年龄35~55岁,以体检无血脂异常健康人群376名为对照组。结果血脂异常组有64例(19.1%)和对照组有8例(2.13%)血尿酸(UA)≥420μmol/L,两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01),其中血脂异常高尿酸患病率男性比例高于女性(0.05〈P〈0.1),血脂两项以上指标升高者,高尿酸血症明显高于血脂单项指标升高者(P〈0.01),LDL升高与血脂异常患者发生高尿酸有相关性,高尿酸组尿素氮、血糖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脂异常患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较正常人群高,应引起临床对此类患者血尿酸、尿素氮及血糖水平变化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老年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2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观察组,208例老年非心血管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尿酸水平,并计算高尿酸血症检出率。结果心血管疾病组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心血管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老年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龙璐  王钟明  陈贞  陶亚  王望  易斌 《检验医学》2013,(10):885-889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0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4例)、稳定型斑块组(38例)和无斑块组(24例),以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Lp—PLA2水平。所有患者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Z=-6.995,P〈0.05);无斑块组、稳定型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Lp—PLA2水平依次升高,且无斑块组与有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70,P〈0.05),稳定型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85,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Lp—PLA2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斑块稳定性的最佳截断值为137.00μg/L,灵敏度为81.8%,特异性为95.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随Lp.PLA2水平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233,P〈0.05)。血浆Lp—PLA2水平与NIH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0=0.861,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p—PLA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血浆Lp—PLA2水平可预测斑块稳定性,同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血尿酸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尿酸水平。结果:高血压并脑梗死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血压并脑梗死组二次及二次以上发病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首次发病(P〈均0.05);血尿酸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呈正相关(r=0.6658,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密切,且血尿酸水平升高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相关性。方法选择358例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体检中心查体的中老年人群,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测量结果分CAS斑块组(n=106)和无斑块组(n=252);按血尿酸水平的三分位数以及性别分为 A 组(男:血尿酸<302μmol/L 女:<268μmol/L)、B 组(男:血尿酸302~354μmol/L,女:268~312μmol/L)、C组(男:血尿酸>354μmol/L,女:>312μmol/L)。结果CAS斑块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CAS斑块的发生率及IMT亦相应增加(P<0.05),其中C组CAS斑块的发生率是正常尿酸者的4倍。而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当校正了其它危险因素后尿酸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程度明显减弱(P>0.05)。结论血尿酸浓度升高虽可增加CAS的发病风险,但高尿酸血症并不是CAS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将2013年7月—12月收治的18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T2DM组(n=72)及非T2DM组(n=113),用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其中22例患者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rteriography,CTA)检查;分析糖、脂代谢相关指标与颈动脉斑块大小的相关性。结果:T2DM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性质、大小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与非T2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颈动脉斑块大小的主要因素为是否患T2DM、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BG)、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P0.05。超声和CTA对22例患者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大小与是否患T2DM、2 h PBG、HOMA-IR、FBG和LDL-C相关,合并T2DM时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升高,易损斑块比例升高。超声检查可作为颈动脉斑块筛查的首选方法,CTA更易于显示斑块的性质及管腔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并发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狭窄及视网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老年T2DM 患者161例,并发脑卒中58例(脑卒中组),非脑卒中103例(非脑卒中组)。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行眼底检查。【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部位多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脑卒中组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检出率、颈动脉 IMT值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且脑卒中组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及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 IMT值、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数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 IMT与眼底病变程度显著相关(r=0.5509,P <0.05)。【结论】颈动脉 IMT和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老年T2DM并发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卒中复发风险分层的关系。方法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对8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40例)和ESRS 0~2分组(42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两组进行评估,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和程度。结果 ESRS≥3分组与ESRS 0~2分组相比,ESR≥3分组中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和本次卒中之前有TIA或缺血性卒中的比例明显较高(P<0.05)。ESRS≥3分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尤其多发斑块)发生率,脂质性、钙化性斑块发生率,中、重度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ESRS 0~2分组(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颈总动脉IMT≥1.0 mm,脂质性、钙化性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ESRS≥3分组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成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复发高危风险密切相关。颈总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卒中高危复发风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血尿酸水平测定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探讨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9例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尿酸水平,并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浓度为(271.3±50.1)μmol/L,明显低于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315.2±48.3)μmol/L(P〈0.05);颈动脉狭窄组的血尿酸最低浓度为(347.8±51.2)μmol/L,明显高于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315.2±48.3μmol/L)(P〈0.05);颈动脉狭窄组(分轻、中、重共3组)的血尿酸浓度分别为(347.8±51.2)μmol/L,(392.4±49.3)μmol/L和(430.7±48.6)μmol/L,三者之间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存在明显正相关(r=0.4623,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间存在正相关,临床诊疗中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检查163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0.9mm及IMT〈0.9mm两组,测定患者一般情况及实验室相关生化指标如:血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测定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结果(1)与IMT〈0.9mm 组相比,IMT≥0.9mm组的血清胱抑素C值明显增高(2.26±1.11)mg/L比(1.02±0.19)mg/L(P〈0.001)。(2)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清胱抑素C 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IMT呈显著正相关,与维生素B12呈显著负相关(P〈0.05)。(3)颈动脉IMT与各生化指标间的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胱抑素C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颈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程度成正相关,可作为临床上早期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进展性卒中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进展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并与同期住院病情稳定的4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47例进展性卒中组伴高血糖27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0例(P〈0.05)20例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明显高于对照组7例(P〈0.05)27例有颈动脉斑块形成伴有中重度狭窄,明显高于对照组12例(P〈0.05)。结论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斑块形成伴中重度狭窄是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施善阳  韦艳春  周玲  于健 《临床荟萃》2012,27(11):937-938,942
目的 研究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与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240例老年男性进行调查,按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HUA,n=58例)和正常尿酸组(对照组,n=182例),测量身高、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并检测血尿酸、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临床资料及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①高尿酸血症检出率为24.2%;②高尿酸组TG、体质量指数(BMI)高于对照组,TG(2.28±1.41) mmol/L vs(1.49±0.87)mmol/L,BMI 25.98±2.58 vs 24.58±3.10,而HDL-C低于对照组(1.33±0.33)mmol/L vs(1.46±0.39)mmol/L(P <0.05或<0.01);③高尿酸组FINS、HOMA-IR、IMT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老年高尿酸血症人群的肥胖、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与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患者颈动脉病变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2例ICVD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测定血管反应性(vascular reactivity,VR)。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及脑血流量等情况。结果:ICVD患者中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组患者的血管内径(vessel diameter,VD)、IMT、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end-diastolic velocity,EDV)、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MF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无狭窄组患者及轻、中、重度狭窄组患者的VR均低于对照组(P0.05);ICVD组患者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总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ICVD患者的颈动脉病变程度,有助于了解ICVD的不同状态以判断病程及预后,对ICVD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9年12月拟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28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194例为冠心病组,冠状动脉无狭窄或狭窄程度〈50%的86例为对照组;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双支、多支病变亚组。分别测定冠心病组与对照组颈总动脉与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颈总动脉与颈动脉分叉处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冠心病组,随病变分支的增多,颈动脉超声检查指标与血尿酸随之升高(P〈0.05或0.01)。结论颈动脉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与冠心病相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杨占礼 《临床医学》2012,32(2):9-11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瑞舒伐他汀钙10 mg/次,每日1次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用药6个月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IMT、血清hs-CRP含量比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瑞舒伐他汀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有效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hs-CRP含量,减轻血管炎性反应,稳定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明显,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