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人回肠末端淋巴滤泡增生临床较少见,病因不明,为了查明该病与慢性血吸虫病的关系,本文作了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来自血吸虫疫区经检查确诊为慢性血吸虫病的患者128例,其中男95例,女33例,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34岁。临床症状及体征有下腹痛、腹泻、便秘、便血、体重下降、右下腹压痛等。1.2 方法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纤维结肠镜和电子结肠镜,插入回肠末端20~25cm,仔细观察,发现病变后即活检、照像。全部病例均查大便常规,部分病例作大便培养、X线钡剂灌肠双…  相似文献   

2.
末端回肠淋巴组织增生是指末端回肠粘膜的淋巴组织非特异性增生,造成局部形态学改变,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甚至便血等症状的病变。国内外报道甚少。首先由Marina-Fiol和Rof-Carballo(1941)藉X线检查而认识,随后Fieber(1966)报告4例,Essenfeld-Sekler等(1979)报告1例整个小肠粘膜淋巴组织增生,有病理证实者仅8例,性质相同。国内张树基等。曾报告3例,均经病理证实。我院自1980年至1986年2月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并由病理证实共7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临床资料见附表。  相似文献   

3.
以往只在尸解时才能发现的“淋巴滤袍增生症”,现应用纤维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即可诊断。通过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讨论此症与免疫功能有关的发病机制以及纤维结肠镜下诊断标准,认为Grade Ⅱ级以上为宜。着重指出与肠道恶性淋巴肿瘤的鉴别。治疗以消炎、对症、调节免疫功能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最佳,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结肠弥漫性淋巴滤泡增生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最近我院用低张力双重对比造影的方法发现了3例,其中1例经结肠镜检与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刘××,男、5岁,间断便血半年余,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慢性回肠炎的研究渐多,但有关本病的细菌学改变研究甚少。我院自90年1月至93年1月,对62例回肠末端粘膜在仔细观察其形态学和病理学改变的同时做细菌学检查,并设正常对照组,以探讨肠道微生态在本病中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6.
慢性末端回肠炎的细菌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报告了4例回肠淋巴滤泡增生症。本病的主要症状是腹胀,腹痛,腹泻和黑便。X 线和纤维结肠镜检查是较好的诊断手段。但确诊还需病理证实。并讨论其病因、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对比了淋巴滤泡瘤样增生22例与滤泡型淋巴瘤16例的组织学特点。提出了滤泡组成细胞之多样性或相对单一性,着色体巨噬细胞之有或无,小淋巴细胞外壳之有或无三者结合起来评价是鉴别上述二类病变的可靠依据。因为这反应了病变的本质。其他滤泡背靠背等改变均缺乏有意义的鉴别作用。因为它是滤泡增生扩大所造成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司英健  张曦  陈幸华  光丽霞  袁发焕 《重庆医学》2005,34(9):1313-1314,1317
目的讨论淋巴滤泡瘤样增生与滤泡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本文主要从组织学、免疫组化以及DNA图像分析三个方面对两种疾病加以鉴别,并附我科临床病例予以说明.结果淋巴滤泡瘤样增生与滤泡性淋巴瘤在组织学特征,bcl-2,Mcl-1,CD20,CD3,CD10,CD5表达,免疫球蛋白轻链表达,DNA图像分析等方面均有差异.结论充分运用免疫组化、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有助于辨明两种疾病的不同性质,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11.
李允利  石萍霞  董都选 《医学综述》2011,17(15):2380-2381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滤泡性宫颈炎的病理形态,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1996~2009年诊断的慢性淋巴滤泡性宫颈炎病例共8例,均采用常规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获得正确诊断,并予以随访。结果慢性淋巴滤泡性宫颈炎除了一般慢性宫颈炎症表现外,均有淋巴滤泡增生,呈膨胀性生长,圆形,边界光滑,可见各种转化淋巴细胞。表面上皮及腺体均未见肿瘤改变。结论慢性淋巴滤泡性宫颈炎是一种容易误诊的宫颈炎症,以淋巴滤泡增生为特征,呈膨胀性生长及多克隆性增生,浆细胞的出现提示正常淋巴腺细胞演化谱系存在。无浸润破坏性生长,不同于恶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12.
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淋巴组织良性增生性疾病。发生在颈部者较罕见,且在临床及病理上均易误诊。现将我们所见三例报告如下。病例介绍例1:女性,15岁。右锁骨上肿块10年余,逐渐增大,近2~3年来增长较  相似文献   

13.
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又称Castleman病(CD),是一种少见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956年Castleman首先描述。该病国内文献报道极少,本院近期收治1例,现予报道。1 病例报告患者,男,13岁,因腹胀、发热1月余,肝、脾及淋巴结肿大20d于1996年6月3日入院。入院检查:体温37.2℃,脉博9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20/12kPa贫血貌,皮肤可见散在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慢性末端回肠炎的长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末端回肠炎的临床转归和预后。方法 对 1 988年 2月至 2 0 0 2年 2月经临床、内镜、病理学或免疫组化确诊的CTI 1 86例进行随访 ,>1 0年 46例 ,5~ 1 0年 74例 ,<5年 6 6例。结果 本组完全治愈者 1 1 4例 (6 1 .3 0 %) ,白细胞下降 2例 ,大便中白细胞增多 3例 ,免疫学异常 5例。内镜及病理学 :末端回肠淋巴滤泡增生 2 0例 ,淋巴滤泡萎陷或消失 7例 ,有充血 8例 ,出血 1例。回盲瓣功能观测 :回盲瓣功能异常者 1 8例。结论 CTI随访无 1例发生Crohn病、肠淋巴瘤 ,CTI并非早期的Crohn和小肠MALToma ,只要经过恰当的治疗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淋巴滤泡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胃粘膜淋巴滤泡的发生与HP感染的关系,胃炎性质及活动程度对其发生的影响。方法:对206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取粘膜组织作幽门螺杆菌(HP)检测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在HP感染的患者中粘膜淋巴滤泡的检出率为47.5%,而无HP感染者仅为13.1%,HP感染程度和产生的差异对淋巴滤泡的发生无显著影响;活动性胃炎中胃粘膜淋巴滤泡的发生率高于非活动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淋巴滤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胃粘膜淋巴滤泡的发生与HP感染可能有直接的关系,可作为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中一个较为恒定的形态学特征和标志。  相似文献   

16.
17.
<正> 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ALTH)为病因不明淋巴良性反应性增生病变。名称繁多,临床病理常误认为异位脾脏和胸腺瘤;或其它恶性肿瘤。目前对该病还缺乏统一认识;已往所报告均系临床病理分析;本组5例着重对ALTH 其转化免疫母细胞的组织学特性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对转化免疫母细胞的形态,生物学行为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49岁.因腹胀、右腹部不适、黑便3个月,近期症状加重而入院.体检:右下腹轻压痛,未及包块,大便潜血(++),行结肠双对比造影示:回盲部正常结构消失,末段回肠见多发圆形(3mm)的充盈缺损,边界清晰、锐利;部分中心可见点状致密影,即"脐征",升结肠及右半横结肠轮廓不规则、缩短,肠壁僵硬,结肠袋消失,粘膜皱襞不规则.诊断为回肠多发息肉,结肠克隆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肠上皮间淋巴细胞与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关系。方法经结肠内镜及病理学确诊,收集部位相同的慢性末端回肠炎组织共49例,男34例,女15例,平均年龄33.0岁,其中轻度17例,中度16例,重度16例。正常对照组10例,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34.5岁。分别对两组肠上皮间淋巴细胞计数和末端回肠的炎症浸润程度分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临床症状的轻重与内镜、病理学下炎症程度无明显相关。②肠上皮间淋巴细胞的计数与内镜下慢性末端回肠炎的炎症程度成正相关(P〈0.01)。③肠上皮间淋巴细胞计数与病理学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成正相关(P〈0.01)。结论肠上皮间淋巴细胞可能在慢性末端回肠炎发病及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院消化科对1991年2月~1999年2月经内镜、病理学确诊的66例慢性回肠末端炎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66例慢性回肠末端炎经内镜、病理学确诊,其中男43例,女23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37.5岁,与同时期的慢性回肠末端炎32例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性别、年龄、职业与治疗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