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何玉环 《海南医学》2014,(21):3146-3148
目的探讨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内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上消化道出血并接受内镜治疗的3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老年患者186例,非老年患者200例。分析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并对内镜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是两组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其中老年组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比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5),而十二指肠溃疡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与非老年组首次内镜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1.9%和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再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Rockall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首次内镜止血成功率依次降低(P〈0.05)。结论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发生率高,预后比非老年患者差。内镜治疗疗效确切,Rockall低、中危患者获益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鄂西北地区近十年来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 intestinal bleeding,UGB)的病因及治疗方式的变化.方法 分析2001~2010年鄂西北地区三家三甲医院确诊的1 005例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前五年构成比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糜烂性食管炎分别为51.1%、14.1% 、6.6%、9.6% 、3.5%、4.0%,后五年分别为29.9%、12.4%、17.5%、7.3%、2.2%、0.7%.消化性溃疡发病呈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χ2=42.146,P<0.001);胃癌发病呈上升趋势,差异有显著性(χ2=29.660,P<0.001).上消化道出血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前5年构成比分别为75.6%、17.7%、6.7%,后5年分别为74.5%、8.0%、17.5%;其中内镜下治疗前5年22.6%,后5年82.5%.介入治疗明显呈上升趋势,差异有显著性(χ2=29.660,P<0.001);手术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镜治疗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χ2=350.111,P <0.001).结论 近十年鄂西北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依旧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急性胃黏膜病变;但消化性溃疡岀血发病率明显降低,胃癌发病率略有增高.治疗方式依旧以药物治疗为主,介入治疗、内镜治疗病例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来1562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1562例中通过检查有明确病因者1479例,主要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胃癌、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消化性溃疡占各年龄组上消化道出血的首位,中青年组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老年组以胃溃疡多见;胃癌位于老年组上消化道出血的第二位,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以消化性溃疡、胃癌、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为最常见的病因,性别、年龄等均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发病原因,比较不同年龄阶段引起消化道出血的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特点的不同,为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上述患者按照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对每一组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原因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青年组3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有16例是由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占50.00%;7例是食道以及胃底部的静脉曲张导致血管破裂从而引起出血,占21.875%;5例患者由贲门撕裂症引起消化道出血,占15.625%。中年组49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消化性溃疡16例,占32.65%;15例是食道以及胃底部的静脉曲张导致血管破裂从而引起出血,占30.61%;6例患者由贲门撕裂症引起消化道出血,占12.24%;4例患者恶性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占8.16%。老年组39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消化性溃疡19例,占48.72%;8例是食道以及胃底部的静脉曲张导致血管破裂从而引起出血,占20.51%;5例患者由贲门撕裂症引起消化道出血,占12.82%;3例患者恶性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占7.69%。结论:在青年组、中年组以及老年组,消化性溃疡和食道以及胃底部的静脉曲张导致血管破裂从而引起出血是消化道出血的最为主要的病因,其中老年组和青年组消化性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概率更高,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在中老年组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及其临床特征。方法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共诊治20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将其按年龄分为青年(21例)、中年(73例)和老年(106例)三个组别。应用奥美拉唑和生长抑素以及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后分析三组患者的疾病病因、出血量及并发症类型。结果青年组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病变显著多于老年组,消化道肿瘤显著少于老年组;青年组胃黏膜病变显著多于中年组,但消化道肿瘤和肝硬化性食管胃底部静脉曲张显著少于中年组;中年组消化道肿瘤显著少于老年组。青年组出血量少量者显著多于老年组,而中量、大量者显著少于老年组。中年组出血量少量者显著多于老年组,而中量者显著少于老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肺感染并发症比例均显著低于老年组。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在老年患者中更易引发大出血和并发症,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并分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及诱因。方法对我院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3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发病原因、诱发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分析后,发现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有胃癌、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粘膜疾病等。饮食不规律、常饮酒、药物等是消化道出血的诱发高危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引发疾病的患者最多,且青年组所占比例明显多于中老年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导致急性上消化道患者出血的病因较多,以消化性溃疡为主,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发病原因不同,通过对具体病因进行对症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540例内镜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内镜的诊治价值及内镜下治疗结果。方法:对540例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内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诊胃镜检查病因的诊断率为93.5%,高于早期胃镜组的69.1%(P<0.01)。不同年龄组中,消化性溃疡居首位,小儿及中青年消化性溃疡出血较老年组高(P<0.01),急性胃粘膜病变出血检出率示:小儿组>中青年组>老年组,恶性肿瘤老年组(16.18%)高于中青年组(7.3%)。对活动性出血147例采用凝血酶、微波凝固等内镜治疗,内镜下即刻止血率98.0%(144/147)。结论:急诊胃镜对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有较高诊治价值,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上消化道出血530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3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年龄的不同将其分为非老年组和老年组,分别对住院天数、病因、合并慢性疾病、入院时化验指标和死亡情况等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非老年组患者住院天数显著少于老年组患者的住院天数(P〈0.001)。非老年组患者出血原因主要包括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而老年组患者出血原因主要包括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溃疡等。非老年组消化性溃疡发生率(42.41%)显著高于老年组(16.25%),而非老年组胃癌的发病率明显小于老年组(P〈0.001,P〈0.05)。两组死亡病例中均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合并慢性疾病的病例居多。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包括消化性渍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胃癌,消化性溃疡多见于非老年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俞开敏 《广西医学》2012,34(10):1365-1366,1368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胃镜检查确诊的95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139例中青年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老年组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45.26%)、急性胃黏膜病变(21.0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6.84%)、胃癌(9.47%),其中因急性胃黏膜病变或胃癌出血的老年患者多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合并症、死亡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仍以消化性溃疡为多见,其中因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导致出血的比例较中青年人高,合并症多,死亡率高,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张建昌 《中外医疗》2012,31(8):32-32
目的探讨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病因,为临床防治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258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其中老年组120例,非老年组138例,比较2组患者的病因差异。结果老年组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病变、肿瘤、食管静脉曲张。老年组的胃溃疡、食管癌、胃癌发病高于非老年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以消化道溃疡为主,肿瘤多见,临床诊治时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1.
郑盛 《西部医学》2013,(10):1513-1515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收治并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864例,其中老年组420例,非老年组4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原因及胃癌发生率。结果老年组患者呕血率与伴随疾病率均高于非老年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发病原因来看,无论是老年组还是非老年组,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均为消化性溃疡,其中老年组患者以胃溃疡多见,而非老年组中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中胃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而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率低于非老年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以十二指肠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多见;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以胃溃疡和胃癌多见,同时伴有较多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及探讨急诊套扎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效果及护理。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7月~2013年12月10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输注奥曲肽进行治疗,治疗组给予内镜下急诊套扎术联合奥曲肽治疗,治疗过程中给予相应的心理、病情、饮食生活护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止血成功率明显提高,再出血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与单用奥曲肽治疗组相比,奥曲肽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能有效提高止血成功率及降低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对比艾普拉唑与雷贝拉唑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人工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患者共140例,随机分为艾普拉唑组和雷贝拉唑组,每组70例。艾普拉唑组每天使用艾普拉唑20 mg,雷贝拉唑组每天使用雷贝拉唑20 mg,两组均共使用8周。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周和8周的溃疡面积和愈合质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周和8周的消化道症状以及延迟出血的发生比例。结果两组患者的初始溃疡面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周和8周艾普拉唑组的溃疡面积均显著小于雷贝拉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艾普拉唑组扁平愈合的比例显著高于雷贝拉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1,P=0.025)。两组患者术前的GSR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和8周艾普拉唑组的GSRS评分显著低于雷贝拉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人工溃疡的患者,采用艾普拉唑其对溃疡愈合的效果以及胃肠道症状的控制优于雷贝拉唑。  相似文献   

14.
42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采用胃镜套扎止血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对42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常规的胃镜检查,确诊食管静脉曲张,随后在胃镜下对曲张静脉进行急诊、择期单次或多次套扎,其中20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并行胃镜下套扎术,22例进行择期胃镜下套扎术。结果:42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患者中38例(90.48%)在术后2~3周复查胃镜,静脉曲张程度均明显减轻,部分患者静脉曲张完全消失,急诊抢救及择期胃镜下套扎术止血成功率均在90%以上。结论: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预防出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雨静 《中外医疗》2016,(28):93-95
目的:探讨胃镜下注射治疗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在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2例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来院的就诊顺序将其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每组5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胃镜下病灶部位药物喷洒治疗,而给予观察组患者胃镜下病灶部位药物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方法前后的总体疗效评价。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总体治疗效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显著高于对照(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4,P<0.05)。结论对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胃镜下注射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曲宗明 《中原医刊》2014,(11):43-45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2月至2013年10月齐河县人民医院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微创术方法分为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组和单纯黏膜下剥离术两组。记录两组患者的瘤体切除情况、出血量、穿孔情况、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情况、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套扎术联合黏膜下剥离术组完全切除率显著高于单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P=0.035),而出血量、穿孔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单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4,P〈0.001;χ^2=4.693,P=0.030;t=1.021,P=0.077;χ^2=4.569,P=0.033;t=3.874,P=0.029;t=2.739, P=0.041)。结论将套扎术和黏膜下剥离术结合起来可以扬长避短,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确定内镜下联合治疗的可适用性及推广性。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 caused by cirrhosis is a kind of emergent condition in the clinic.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uperiority of embolization of gastric fundus vadces combined with 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 (EVL) of esophageal varic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 caused by cirrhosis. Methods Totally 172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by endoscopic examination within 24 hours of hospitalization with active gastric fundus variceal bleeding and grade II above esophageal varices caused by cirrhosis. Other causes leading to upper digestive tract bleeding were exclude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n=82) and a therapy group (n=-90) follow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For the former, embolization for gastric fundus varices was performed, then an EVL for esophageal varices was performed 2 months later. For the therapy group, embolization for gastric fundus varices and EVL for esophageal varices were performed at the same time. Results The rate of emergency hemostasis in the therapy group was 100.0%,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7.8%, P〈0.05). The rate of early rebleeding in the therapy group was 6.7% while the rate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23.6% (P〈0.05). No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treatment occurred in both groups. Conclusion Embolization for gastric fundus varices combined with EVL for esophageal varices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 caused by cirrhos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IB)的病因构成及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UGIB行急诊胃镜检查的2 056例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出血病因、伴随疾病及服药史。结果 1)UGIB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例为2.87:1.00,前后5年性别构成比无明显变化。2)中青年组患者比例降低,老年组比例明显增加(P < 0.01)。3)前后5年UGIB病因构成比发生了变化,无论中青年组还是老年组,消化性溃疡始终居第1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比例均下降(P < 0.004)。反流性食管炎和老年组急性胃黏膜病变比例上升(P < 0.004)。4)中青年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胃溃疡和胃癌所致UGIB多见于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出血老年人更多些。5)中青年组患者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atory drugs,NSAIDs)及抗凝类药比率为2.67%,而老年组为24.55%,2组患者服用NSAIDs及抗凝类药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6)前后5年UGIB住院病死率下降,其中肝硬化、全身性疾病病死率明显下降,急性胃黏膜病变病死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10年来UGIB首要病因仍是消化性溃疡,但比例已呈下降趋势,反流性食管炎已成为UGIB的另一个重要病因,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NSAIDs及抗凝类药相关性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增加,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余超强 《当代医学》2013,(25):17-18
目的对比分析手术治疗与内镜止血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急诊收治的140例患者,分为内镜组与对照组,内镜组进行内镜止血治疗,手术组进行胃大部切除术或单纯溃疡切除术。结果内镜组临床治愈61例(87.1%),并发症发生率8.6%,手术组临床治愈52例(74.3%),并发症发生率27.1%,两组患者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大便隐血转阴时间上,内镜组为(4.5±1.5)d,手术组为(7.5±1.5)d,同样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胃镜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应在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