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远程动态心电图(telemonitoring ECG,TTECG)信息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分院传至本部心电会诊中心的 Holter 数据63例。将入选患者分为网络传输组(31例)和人工传递组(32例)。用动态心电图记录器在基层医院采集动态心电信息,分别通过人工传递和局域网传输的方式将信息传至医院心电会诊中心,由心电专科医师做出诊断。将开始诊断时间划分为1 h 内、1~5 h 和5~10 h,对不同时间段的诊断例数进行组间对比和分析。结果网络传输组的开始诊断时间明显早于工传递组[(1.2±0.5)h vs.(8.7±2.0)h,P <0.05]。当开始诊断时间在1 h 内时,网络传输组共诊断26例(83.9%),人工传递组0例;在1~5 h 时,两组分别诊断5例(16.1%)和12例(37.5%);在5~10 h 时,两组分别诊断0例和20例(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基层医院应用 TTECG 信息系统可节省患者诊疗时间,实现远程的数据共享与会诊,有利于及时发现心血管事件,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水平,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深度机器学习开发并应用区域心电诊断平台智能心电诊断系统。方法利用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续4年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下属健康保健集团单位采集到的实时传输标准常规12导心电图数据100 120份构造神经网络智能诊断模型,通过多任务学习机制完成模型训练,实现常见心电图症状的智能诊断。应用已开发的网络心电智能诊断系统对2020年6月本院常规12导联心电图2 500份进行实时在线分析,比较纯人工诊断组与智能心电诊断系统辅助诊断组的诊断效能、准确率、实时性、劳动时间等。结果所开发的智能心电诊断系统对窦性心律、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正常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右手反接、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常见非疑难心电图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等均较高,对于其他少见及疑难心电图的诊断,系统还需要更多病例样本进行深度学习。与纯人工诊断组相比,智能心电诊断系统辅助诊断组劳动时间明显缩短,实时性明显提高,准确率略有提升。结论所开发的基于深度机器学习的智能诊心电断系统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进行性能测试和临床应用研究,旨在评价远程监测仪记录心电信号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人选2008年4月至2008年12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94例住院患者。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心电手机)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监测,分为远程心电图组及常规心电图组。对两组进行心电图诊断及时间和幅度参数的比较。结果远程心电图组胸前导联的图形质量及基线稳定性相对优于肢体导联。经比较远程心电图组心律失常检出率高(P〈0.05),共识别出心律失常266例,其中,快速心律失常135例,缓慢心律失常131例,最常见心律失常依次是室性早搏(18.7%),一度房室阻滞(13.9%)及心房颤动(13.5%)。两组仪器所测得正常心电图组在心率、P波、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等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参数相关良好;V2、V3、V5及I导联进行P波振幅、QRS波振幅、QRS综合压代数和压差及T波振幅等参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心电信号记录准确,能够检测出常见的心律失常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对心律失常的诊断符合率高,使用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电话心电远程监测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情况,探讨远程心电监测仪诊断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72例,其中持续性房颤39例、阵发性房颤33例。患者在消融术后第1天及每3个月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同时术后每天定时及有症状时接受电话远程传输心电图(TTECG)监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记录的房颤复发情况及房颤发生与症状的相关性。结果随访(11.0±2.3)个月,TTECG共检测到4403份无干扰心电图,3610份窦性心电图中有症状的1351份(37.43%)。793份异常心电图中无症状性发作的214份(26.99%)。术后3个月空白期中,24h动态心电图发现17例(23.61%)房颤复发,TrECG发现31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随访期间,24h动态心电图发现9例房颤患者复发,TTECG发现18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通过TTECG的监测,与空白期的复发率比较,1年后房颤复发率明显下降(P=0.022),而24h动态心电图未发现复发率的差异(P=0.083)。通过24h动态心电图及TTECG监测,持续性房颤消融成功率分别为84.62%,71.79%(P=0.000),阵发性房颤消融成功率分别为90.91%,78.79%(P=0.006)。结论对于心律失常尤其是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监测,电话远程心电监测优于常规24h动态心电监测,能及时发现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尤其是无症状性房颤。术后有症状患者也不一定是真正的房颤复发,实际为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优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流程对门.球囊时间(DtoB)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台州医院心内科成功行PPCI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导管室启动模式分为A组和B组。A组:急救中心医生初步诊断STEMI后通知心内科医生会诊,后者确认后再通过导管室负责人启动导管室;B组:急救中心医生初步诊断STEMI后直接通知导管室负责人,后者派心内科医生会诊的同时启动导管室。主要分析指标为PPCI相关时间:D to B时间;门-心电图(DtoE)时间;心电图.导管室(E to L)时间;导管室-球囊(L to B)时间。次要分析指标为临床结果: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I(TnI)峰值;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0天累计死亡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共入选患者124例,A组54例,B组70例,两组患者基础临床情况相近。B组与A组比较DtoB时间为(91.3±14.0)min比(103.3±14;1)min(6=4.72,P〈0.01)。DtoB时间的缩短主要得益于EtoL时间的缩短(65.4±14.5)rain比(75.9±14.5)min(t=4.01,P〈0.01);B组CK-MB、cTnI峰值较A组均有明显降低,分别为(2574-205)U/L比(392±292)U/L(t=2.90,P〈0.01)、(43.4±29.5)比(56.3±32.3)ng/ml(t=2.31,P〈0.01)。两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0天总死亡率、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6、0.01、0.57、0.06,P〉0.05)。结论急救中心医生直接通过导管室负责人预先启动导管室较传统呼叫心内科医生会诊后启动导管室能明显缩短DtoB时间,使CK-MB、cTnI峰值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T波峰末时间(TP-TE时间)、TP-TE/√R—R、TP-TE/Q-T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8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n=73)和一般室性心律失常组(n=107)。并以健康人(n=180)为对照组。对恶性心律失常组依据NYHA分级分为NYHAⅠ~Ⅱ组(n=34)及NYHAⅢ~Ⅳ组(n=39);依据超声心动描记术结果分为左心室前后径增大组(n=42)及左心室前后径正常组(n=31)。比较各组的TP-TE时间、TP-TE/√R—R、TP-TE/Q—T值。结果TP-TE时间、TP—TE/√R—R、TP~TE/Q—T值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126.75±15.65ms、131.85±16.12ms、0.27±0.08)显著大于一般室性心律失常组(90.43±10.11ms、92.56±12.71ms、0.22±0.07)及对照组(88.36±11.23ms、91.32±10.16ms、021±0.03)(均P〈0.01);NYHAⅢ~Ⅳ级组(137.27±15.32ms、144.69±12.64ms、0.32±0.05)显著大于NYHAⅠ~Ⅱ级组(114.55±16.35ms、129.71±14.82ms、0.25±0,04)(均P〈001);左心室前后径增大组(138.78±13.41ms、156.53±17.44ms、0.33±0.03)显著大于左心室前后径正常组(117.54±18.58ms、120.31±1138ms、0.23±0.04)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TP-TE时间、TP-TE/√R-R、TP-TE/Q—T可作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普通电极、Halo电极及Carto系统标测在心房扑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中的应用。方法22例心房扑动患者分别在4极电极标测(A组,n=8)、Halo电极标测(B组,n=10)和Carto系统标测(C组,n=4)下行消融术。比较3种标测方式下消融的即时成功率、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和放电时间。结果3组即时成功率均为100%。手术时间A组(171.9±25.6)min。B组(124±24.3)min,C组(248.6+21.8)min;曝光时间A组(70.9±125)min,B组(527±146)min,C组(33.3±75)min;消融时间A组(701±85)s,B组(562±49)s,C组(521±56)s。3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4~12个月,A组复发2例,分别为非典型心房扑动和典型心房扑动,B组复发1例,为非典型心房扑动,C组无复发。3例复发病例均经Carto系统治疗成功,随访12月无复发。结论3种标测方式在典型心房扑动消融治疗中疗效确切,Carto系统对于治疗非典型心房扑动及复发心房扑动效果确切,且可明显减少X线曝光时间与消融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3DRC)和Judkins右冠造影管(JR)在右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417例患者中随机分为两组: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组(3DRC组,n=194)和Judkins右冠造影导管组(JR组,n=221)。两组患者均进行右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右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右冠状动脉造影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等。结果右侧冠脉造影成功率3DRC组为99.O%,JR组为96.8%(P〈0.05);手术操作时间3DRC组为(30.2±8.2)min,JR组为(33.1±12.5)min;X线曝光时间:3DRC组为(5.8±1.8)min,JR组为(6.3±2.0)min,(P〈0.05);右冠造影x线曝光时间:3DRC组为(2.5±0.8)min,JR组为(2.9±1.5)rain,(P〈0.05);造影剂用量:3DRC组为(68.5±10.6)ml,JR组为(72.8±12.2)ml,(P〈0.05);有冠状动脉造影管压力嵌顿率:3DRC组0.5%;JR组2.7%(P〈0.05)。结论在右侧冠状动脉造影中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优于传统的JR造影导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门诊患者体外反搏康复过程中,对心律失常和心率进行便携式心电监测的价值。方法对比268例高血压患者在接受体外反搏康复治疗前、中、后便携式心电监测和血压监测的结果,并与常规心电图记录进行比较。结果共收到患者在体外反搏治疗前、中、后监测心电图1658条,其中有效图形1576条,占95.1%。便携式心电监测仪监测到心律失常心电图133条,检出率为25.4%(68/268);常规心电图检查出心律失常33例,检出率为12.3%(33/2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反搏治疗后心率[(68.84±10.79)次/min]比治疗前[(74.04±11.48)次/min]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收缩压治疗后[(124.99±12.68) mmHg ]比治疗前[(129.67±12.17) mmHg ]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舒张压治疗后[(72.73±7.19)mmHg]比治疗前[(74.06±8.23)mmHg]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便携式心电监测可以观察门诊患者体外反搏康复治疗过程中心率的变化并记录心律失常,方便且实用。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对心电稳定性的一些常用指标,如心率变异性(HRV)、窦性心率震荡(HRT)、T波电交替(TWA)、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QTc)等的影响。方法:根据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结果及临床表现,患者被分为两组,SAS组(n=47)和非SAS组(n=35)。并对入组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心电稳定性相关指标。结果:(1)与非SAs组比较sAs患者日间的HRV无明显差异(P〉0.05),但夜间HRV明显下降(P〈0.01);(2)与非SAS组比较,SAS患者HRT的震荡斜率(TS)指标明显下降[(11.33±5.028)ms/RR比(6.92±4.43)ms/RR],震荡初始(TO)明显升高[(-1.39±2.18)%比(0.134±1.203)%],P均〈0.001;(3)SAS患者TWA时域指标峰值与非SAS组比较无明显差异;(4)SAS患者QTc较非SAS患者明显延长[(405.29±20.63)ms比(390.37±15.69)ms,P=0.001]。结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以严重影响心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心脏X综合征(CSX)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SX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治疗10 d,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包括心绞痛的发作情况、心电图及运动负荷试验的变化情况,以及血清中内皮素-1(ET-1)、血栓调节蛋白(TM)及选择素-E(Es)的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胸痛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vs.73.33%;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vs.5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运动负荷试验中运动总时间分别为(486.9±83.0)s vs.(438.3±85.6)s;从运动开始至ST段压低1 mm的时间分别为(351.9±69.2)s vs.(310.7±79.2)s,观察组患者运动负荷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清ET-1、TM、Es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T-1水平分别为(54.58±7.95)ng/L vs.(76.21±1.78)ng/L;TM水平分别为(7.01±1.49)μg/L vs.(11.10±1.68)μg/L;Es水平分别为(7.50±2.71)ng/m L vs.(10.71±3.56)ng/m 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丹红注射液能够改善心脏X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降低CSX患者血清ET-1、TM及Es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地尔硫卓治疗冠脉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的100例冠脉痉挛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予以调脂、扩冠等常规治疗);地尔硫卓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泵入地尔硫卓),比较两组临床、心电图疗效及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等的变化和安全性。结果:(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地尔硫卓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60.00%比94.00%)、心电图总疗效(62.00%比92.00%)显著提高(P均<0.01);(2)两组治疗后心电图各项指标、心率、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地尔硫卓组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均<0.05);(3)地尔硫卓组治疗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及常规组治疗后有明显改善(P均<0.05);(4)与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后地尔硫卓组 NO 水平[(95.17±19.99)μmol/L、(95.17±21.22)μmol/L比(106.71±22.38)μmol/L]显著升高、ET-1水平[(64.09±16.29)ng/L、(59.98±14.28)ng/L比(44.91±6.38)ng/L]显著降低(P均<0.05);(6)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尔硫卓治疗冠脉痉挛,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双水平正压(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各种原因出现的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BiPAP通气治疗组(简称BiPAP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合并症。结果:较之常规治疗组,BiPAP组的脉搏氧饱和度[SpO2,(84±10)%:(95±5)%,P=0.039];动脉血氧分压[PaO2,(63±12)mmHg:(86±8)mmHg,P=0.043]显著增加,治疗后30min的呼吸频率[(36±5)次/min:(22±7)次/min,P=0.016]和心率[(133±19)次/min:(110±17)次/min,P=0.038]显著减少;2/3水泡音消失时间[(18±8.9)h:(5±8.3)h,P=0.034]和住院时间[(18±3.2)d:(10±4.3)d,P=0.045]显著缩短;需急症气管插管的人数(9:1,P=0.048)显著减少,无严重副作用发生。结论: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社区调查,并实施健康教育,探讨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方法:对梧州市大塘街道社区居民进行系统抽样和问卷调查,以普查检出的49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240例)和健康教育组(250例),对健康教育组进行健康教育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健康教育组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血压诊断值(49.17%比58.40%),高血压危险因素(30.41%比58.00%),高血压药物治疗(58.75%比79.60%)]和血压控制率(23.33%比60.80%)明显升高,血压[(147.68±13.97)/(89.30±12.43)mmHg 比(143.57±13.53)/(85.73±11.54)mmHg]值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脱氧核苷酸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实验研究.方法 38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n=8例)、模型组(n=10例)、对照组(n=10例)、实验组(n=10例).不完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检测采用干预手段治疗后的心电图变化,行常规HE染色,并行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结果 实验组术后5min后ST段改善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氧核苷酸相比于对照组可显著改善梗死面积(27.1±3.9)% vs (36.8±4.1)%,(P〈0.05).另外脱氧核苷酸干预后心肌细胞凋亡有所改善,HE染色显示脱氧核苷酸具有保护心肌细胞,减少心肌细胞坏死率.结论 脱氧核苷酸对心肌缺血所致的细胞损伤具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比较两组心绞痛缓解时间,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心绞痛缓解及消除时间[分别为(2.01±0.94)min和(7.58±1.98)min]与对照组[分别为(3.87±1.40)min和(10.57±3.01)min]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组全血黏度低切在治疗后[(10.02±1.12)mPa/s]与对照组治疗后[(11.04±0.93)mPa/s]相比,P〈0.01,治疗组血浆黏度在治疗后[(1.68±0.75)mPa/s]与对照组治疗后[(1.81±0.73)mPa/s]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管理在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860例。常规治疗组438例,采用传统的医疗模式,按经验进行治疗、护理及相关检查。临床路径组422例,依据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检查、治疗及护理。比较两组间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抗生素的费用。结果两组间比较,临床路径组住院时间[(8±1.2)d]、总住院费用[(4472.28±524.30)元]和抗生素费用[(86.43±25.80)元]均低于常规治疗组[(9.5±1.5)d、(5182.07±467.54)元和(176.68±18.62)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应用于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中,诊疗过程更加规范,缩短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抗生素费用降低,而不影响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染色放大胃镜结合肾上腺素对微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荆门市中医医院2010年9月-2012年4月常规胃镜下显示胃黏膜粗糙、糜烂、斑块、颜色异常、微隆或凹陷等改变的2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22例)和对照组(121例).观察组采用染色放大胃镜(MCE)联合肾上腺素检查,对照组采用单纯MCE检查.比较两组图像清晰度评分以及两组不同检查方法与病理检查的一致率.结果 观察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清晰度为2.7±0.4、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清晰度为2.1±0.5、癌清晰度为1.9±0.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5、1.7±0.4、1.4±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病理检查的一致率为98.36%(120/122),显著高于对照组89.26%(108/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E联合肾上腺素能很好地对胃微血管病变进行诊断,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和心电图指导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9例患者分为A组(RT-3DE组,23例)和B组(心电图组,26例)。穿刺左侧锁骨下静脉,分别在RT-3DE和心电图指导下将普通起搏电极导线植入右心室进行临时起搏,对比观察两组手术起搏成功率、平均操作时间、起搏阈值及电极导线脱位率。结果 A组和B组的起搏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2.3%;平均操作时间为(237±94)s和(358±140)s;起搏阈值为(0.85±0.21)V和(0.98±0.33)V,电极导线脱位率为0%和12.5%。两组在平均操作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3DE与心电图指导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相比,可明显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心肾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诊断为心肾综合征的患者75例的资料,按数字表法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rhBNP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rhBNP),rhBNP按0.0075μg·kg^-1·min^-1以微量泵静脉泵入,每天1次,每次持续约10 h,7d为1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前和7d后患者的24 h尿量、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肾小球滤过率及心脏彩超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 rhBNP 组总有效率(62.5%比94.3%),24 h 尿量[(785.2±143.4)ml比(965.34±171.8)ml]、肾小球滤过率[(34.1±2.6)ml/min比(45.2±5.6)ml/min]、左室射血分数[(35.6±5.5)%比(45.9±6.8)%]显著升高,NT-proBNP [(3451.1±1314.2)pg/ml 比(1516.43±431.52)pg/ml]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在心肾综合征患者治疗中安全有效,并能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