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1例早产低体质量儿置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护理要点包括保持起搏器正常的工作状态、循环系统护理、呼吸道系统护理、伤口护理、疼痛管理、喂养方案,出院宣教指导等。结果经过一系统护理措施后有效达到了预期治疗效果,患儿起搏器正常工作,出院后随访其体质量增加,喂养正常。结论早产、低体质量儿置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的术后护理和成人患者有很大的区别,除了严密监测循环、呼吸系统功能及细心的手术伤口护理外,疼痛的管理不容忽视,尚需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日后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快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共入选150例阵发性房颤伴发作终止时长间歇≥3.0s的患者,拟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后1、3、6、9、12个月随访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127例患者接受了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平均RR长间歇为(4.3±1.0)s,9例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后14d至31.5个月接受了永久起搏器置入术;与未接受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相比,行永久起搏器置入的患者的最长RR间歇明显延长[(6.7±1.1)s对(4.2±0.7)s,P0.01)];在调整了性别、年龄、病程、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等因素后,射频消融失败(OR=49.21,95%CI:7.28~332.51,P0.001)、最长RR间歇≥6.5s(OR=7.32,95%CI:1.13~47.39,P=0.037)增加术后置入起搏器风险。结论:房颤发作抑制窦房结功能导致RR长间歇,射频消融治疗使窦房结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较长的RR间歇提示患者需接受永久起搏器置入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永久起搏器的治疗效果,观察和提高认识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并发症与防治. 方法随访和总结239例在我院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访时间为3~44个月,记录发生并发症的时间、治疗、好转的天数,并加强随访和观察相关的心脏超声参数和临床资料.用多功能程控仪记录起搏器特殊的工作经历.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76岁。因病窦综合征置入ENPULSEE2D01起搏器。一周后患者常规行永久心脏起搏器体外程控随访时,发现起搏器电极导线阻抗持续性大幅升高,起搏、感知功能障碍。再次手术,经拧紧固定螺丝后起搏器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难治性房扑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临时起搏器保护下,对一例阵发性房扑房颤患者实施射频消融房室结并植入永久起搏器;观察其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该患者手术成功,未发生与射频相关性猝死;术后生活质量改善。结论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植入可作为多种治疗无效的房扑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的适当方法,该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80岁。置入单腔永久心脏起搏器(VVI)术后1.5年不慎前倾位跌倒,其后程控随访时起搏器无法与程控仪建立通信,普通及加磁心电图正常。由于患者个人原因未进一步处理,1.5年后再次程控提示设备进入备用VVI模式,予起搏器更换。故障设备返厂检测报告显示原因为脉冲发生器其中一个集成电路芯片发生硬件重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接受DDD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中无症状性心房颤动的发生及临床意义。方法:47例安装DDD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分别于术后3、6个月随访程控起搏器,记录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及发生心房颤动时的症状。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时18例(38.3%)出现心房颤动,其中无症状性心房颤动9例,占总心房颤动人数的50%;术后6个月随访时19例(40.4%)出现心房颤动,其中无症状性心房颤动10例,占总心房颤动人数的52.6%。结论:永久起搏器置入后许多患者出现心房颤动,许多心房颤动事件是无相关症状的,通过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可以发现此类患者并进行适当的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5年永久起搏器置入者的资料,以90例高龄(≥80岁)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同病因、置入相同起搏器类型的老年(≥60岁,<80岁)患者为对照组。结果:高龄组与老年组之间置入时的参数及并发症(分别为7,5例)无明显差异。结论:高龄与老年患者起搏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起搏置入参数及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接受DDD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中无症状性心房颤动(Af)的发生及临床意义.方法:76例安装DDD/R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程控起搏器,记录患者发生Af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及发生Af时的症状.结果:17例(22.37%)出现Af,其中无症状性Af 7例,占总Af人数的41.18%.结论:DDD永久起搏器置入后许多患者出现Af,而许多Af事件是无相关症状的,通过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可以发现此类患者并进行适当的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心脏起搏器置入技术和起搏器的不断更新、完善,临床上起搏技术治疗心血管疾病得到迅速发展,但起搏器置入后功能发挥正常十分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起搏器置入后出现起搏器连接异常的相关临床症状、心电图特征及处理方法,并随访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合并心理问题的现状.方法 入选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226例(起搏器组)和健康体检者184例(对照组).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分别在起搏器组入院时、手术后3 d、出院后90 d和对照组体检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与比较.结果 起搏器组患者入院时有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分别占...  相似文献   

12.
DDD起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观察DDD起搏对病窦综合征 (SSS)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 (AF)的远期影响 ,对 6 6例合并阵发性AF的病窦综合征患者 ,择期置入DDD永久起搏器 ,术后进行临床、心电图、2 4h动态心电图的定期随访 ,观察比较DDD起搏器置入术前 1年、术后 1,2 ,5年的阵发性AF发作频率以及发作持续时间。结果 :所有患者起搏器置入后随访 1~ 2年阵发性AF发作的频率及发作的时间较起搏器置入前显著减少 (T0 -1146 ,T0 -2 137,P均 <0 .0 5 ) ;术后随访 5年时阵发性AF发作的频率及发作的时间较术后 1~ 2年显著增加 (T1-5143,T2 -512 1,P均 <0 .0 5 )。所有患者术后无心力衰竭、血栓栓塞发生。结论 :DDD起搏对SSS并发的阵发性AF的发生有抑制及预防作用 ,这种影响在起搏器治疗近中期最为显著 ,远期疗效不肯定尚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3.
心脏永久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手段,现已在国内各级医院广泛应用,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但起搏器植入相关并发症仍时有发生,影响其疗效.本文对我院近年来208例因心动过缓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防治措施,以进一步提高起搏器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因缓慢心律失常需置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也日渐增加,人工心脏起搏器在一定范围内能恢复正常的血液动力学,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多数患者置入起搏器后无临床症状,但少数患者由于自身心律失常或起搏器特殊功能,未及时治疗和调整起搏参数而引起心悸、胸闷等。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0岁以上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的右室心尖起搏比例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对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根据右室起搏累积百分比分为低起搏比例组和高起搏比例组.随访置入起搏器后新发房颤、心衰住院、死亡等. 结果:入选的294例患者中,死亡18例.低起搏比例组新发房颤发生率低于高起搏比例组(4.2%对9.9%),低起搏比例组因心衰住...  相似文献   

16.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老年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所致的临床症候群的最有效方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起搏器在老年人群中植入数量逐年增加.与非老年患者比较,老年人植入起搏器的病因、术后并发症以及长期预后亦呈现新的特点.我们通过对我院1977年8月至2005年9月因缓慢性心律失常首次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疗且资料完整的488例老年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并与同期309例非老年患者进行比较,分析老年人植入起搏器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292例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长期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长期随访的的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92例置入永久性起搏器后患者术后随访及程控资料,随访时间1~10年,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情况、生存率、起搏器故障发生情况,行多导联心电图、胸部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需要对部分患者行起搏方式及起搏参数调整.结果 292例患者中,术前主诉的心动过缓相关症状,包括头昏、黑矇、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均消失或减轻;患者的心功能有所改善,平均LVEF值由术前的0.43±0.07提高到术后的0.57±0.06(P<0.05),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随访期间,12例患者死亡,其中4例患者因脑血管意外死亡,5例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3例患者因恶性肿瘤死亡.共发现各种并发症39例,包括起搏器囊袋破溃、起搏电极脱位、起搏或感知不良、心律失常、膈肌刺激、起搏器综合征等,均及时以不同的方法处理.结论 基层医院对置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后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非常重要,可及时发现和处理与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及排除起搏故障.  相似文献   

18.
窦缓致获得性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的起搏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用起搏方法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导致的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 (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的疗效。方法 :对 7例确诊病窦伴有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患者 (症状发作时经体表心电图或Holter证实存在尖端扭转型室速 (torsadedepoints,TDP)安装永久起搏器治疗。其中 2例安装单腔 (AAI)永久起搏器 ,5例安装双腔 (DDD)永久起搏器治疗 ,并随访其远期疗效。结果 :7例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后 ,选择恰当的起搏参数 ,以AAI或DDD模式起搏心脏。平均随访 (16± 3 2 )个月 ,随访时间为 6~ 2 2个月 ,患者均无TDP发作。结论 :对于窦性心动过缓导致的获得性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TDP) ,通过安装永久起搏器 (AAI或DDD) ,并且程控为适当的起搏参数来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 方法分析归纳我院自2002年3月至2003年11月住院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疗的49例患者随访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治疗经验。方法302例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或行起搏器更换手术的患者,采用彩色血流和频谱多普勒超声方法,部分患者行患侧上肢静脉造影检查,探查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门诊随访至术后6~12个月。结果上肢深静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病史,植入电极导线数量,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情况等临床资料无差异。随访中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狭窄、闭塞45例,发生率14.9%,无患者发生血栓脱落栓塞事件,其中有症状的患者14例,占31.1%,均有不同程度患侧上肢肿胀、疼痛、肤色变深,有的患者活动明显受限,出现时间于术后3天~1年,检查提示为新鲜血栓,经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治疗以及抗血小板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治疗3个月后超声显示血栓消失。无症状者31例,占68.9%,28例(90.3%)为陈旧性血栓,侧枝循环丰富;余3例为新鲜血栓。结论心脏永久起搏器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术后应密切观察,定期随访。对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华法林维持治疗3个月是必须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