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并了解瑞舒伐他汀出现临床治疗效果的时间点.方法:同期随机入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1例为治疗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d),颈动脉内膜正常者52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低脂肪饮食.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每月末检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并经超声检测颈动脉IMT.结果:治疗前治疗组血清TC、TG、LDL-C、hsCRP和MMP-9浓度及颈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HDL-C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各观察指标从开始出现显著差异的时间点:从治疗后1个月开始血清TC、LDL-C、hsCRP及MMP-9明显下降,从2个月开始TG明显下降,从6个月开始颈动脉IMT明显降低,至6个月末均明显下降(P<0.05~0.01);从3个月开始HDL-C明显升高,至6个月末均明显升高(P<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具有良好的调脂、抗炎和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IMT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与瑞舒伐他汀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瑞舒伐他汀组每晚口服瑞舒伐他汀片10 mg;辛伐他汀组每晚口服辛伐他汀片20 mg~40 mg,共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低于治疗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辛伐他汀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下降明显,HDL-C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病人颈动脉IMT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瑞舒伐他汀组较辛伐他汀组治疗后斑块缩小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均可起到降脂、促进斑块体积缩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踝臂指数(AB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130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10mg/d)、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40mg/d),比较两组在服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ABI、PWV、颈动脉IMT以及血脂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P<0.05);瑞舒伐他汀组TC、LDL-C随治疗时间延长仍有明显下降,HDL-C出现明显上升(P<0.05);辛伐他汀组在治疗3个月TC、TG、LDL-C下降,然而不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进一步下降,治疗9个月HDL-C升高,两组间比较瑞舒伐他汀在降低TC、LDL-C、升高HDL-C方面明显优于辛伐他汀(P<0.05)。瑞舒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ABI、PWV、颈动脉IMT在治疗9个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瑞舒伐他汀组在升高ABI和降低颈动脉IMT方面优于辛伐他汀(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能减轻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及控制血脂,瑞舒伐他汀的作用明显优于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男性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及降脂疗效。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20mg,共16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10mg、20mg均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0mg组治疗后(1.23 0.19)mm比治疗前(1.48 0.26)mm,P<0.05;20mg组治疗后(1.03 0.2)mm比治疗前(1.46 0.23)mm,P<0.05],降低TC、TG、LDL-C水平(P<0.05),升高HDL-C水平。与10mg阿托伐他汀组比较,20mg阿托伐他汀能更进一步降低TC、LDL-C和升高HDL-C水平(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靶器官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并LDL-C升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两组患者均长期服药至随访结束。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肾小球滤过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IMT和肾小球滤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IMT小于对照组,肾小球滤过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并LDL-C升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血脂代谢、降低颈动脉IMT、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对靶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90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组(n=30),阿托伐他汀治疗组(n=30),对照组(n=30),共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3组患者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结果治疗6个月后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组对TC,TG,LDL降低,颈动脉IMT及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减少均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男性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及降脂疗效.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20 mg,共16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10 mg、20 mg均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0 mg组:治疗后(1.23 0.19)mm比治疗前(1.48 0.26)mm,P<0.05;20 mg组:治疗后(1.03 0.2)mm比治疗前(1.46 0.23)mm,P<0.05],降低TC、TG、LDL-C水平(P<0.05),升高HDL-C水平.与10 mg阿托伐他汀组比较,20 mg阿托伐他汀能更进一步降低TC、LDL-C和升高HDL-C水平(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降脂灵片、瑞舒伐他汀钙对高脂血症病人血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病人均予对症降压、降糖、扩血管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对照组病人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口服,每日1次;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降脂灵片8 g,口服,每日2次;共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VEGF、SO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血脂、VEGF、SOD、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G、TC、LDL-C较对照组明显下降,HDL-C、VEGF、SOD明显升高,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联合应用降脂灵片、瑞舒伐他汀钙能够调脂降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H型高血压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H型高血压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LDL-C、hs-CRP、Hcy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颈动脉IMT及斑块明显减小(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可降低患者hs-CRP、Hcy水平,使颈动脉IMT及斑块减小,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50例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脑心通胶囊,两组患者均给药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经过6个月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TG、TC、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IMT、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TG、LDL-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IMT、斑块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并发有颈动脉斑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对患者实施常规降压治疗,并辅助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照组63例进行常规降压治疗,并予阿托伐他汀10 mg/d。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动态监测,并观察舒张压(DBP)、收缩压(SBP)、三酰甘油(TG)、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LDL-C、TC、TG和颈动脉IMT值均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大(P0.01)。两组经治疗后,斑块的厚度和长径都有所减小,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有减退作用,能使高血压患者的血脂降低,抑制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2.
《内科》2016,(1)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急性脑梗死、经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证实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予降压、降糖、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观察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钙以及普罗布考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长径及斑块厚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TC、TG及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IMT、斑块长径及斑块厚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IMT、斑块长径及斑块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可以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更有效缩小斑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氧化应激(OS)、血脂的影响。方法将92例颈动脉硬化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组(n=44)及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片组(联合治疗组,n=48),观察两组治疗前后IMT、血脂及氧化应激标志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DA和IM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SOD活性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联合治疗组TC、LDL-C、MDA和IMT较阿托伐他汀组下降明显(P0.05),SOD水平较阿托伐他汀组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TG、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片治疗能够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血脂,有效降低IMT及OS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及瑞舒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降血脂效果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 11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及对照组,比较每组治疗前后(3和6个月)的血清脂质指标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数量变化、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瑞舒伐他汀组治疗3、6个月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3个月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和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6个月TG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6个月总胆固醇(TC)、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和瑞舒伐他汀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TC、TG、LDL-C明显降低(P0.05)。和瑞舒伐他汀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LDL-C明显升高(P0.05)。各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斑块治疗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在短期内降血脂效果明显,阿托伐他汀钙在长期内降血脂效果明显,在抗动脉硬化稳定斑块方面,均有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常规对症治疗,给予两组患者抗凝剂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患者阿托伐他汀钙口服;观察组患者阿托伐他汀钙片+盐酸小檗碱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并以超声监测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接近(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G、LDL-C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HDL-C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总TC、TG、LDL-C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薄,不稳定斑块减少(P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不稳定斑块减少情况比对照组改善更多(P0.05)。结论盐酸小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且对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增强其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干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荷丹片,两组患者均给药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炎性标记物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结果 治疗6个月,两组患者TG、LDL-C、T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IMT、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而观察组的TG、TC、LDL-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HDL-C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IMT、斑块面积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炎性细胞因子IL-6、hs-CRP、MMP-3,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而IL-10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 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较好的作用,并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钙对高脂血症病人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表达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03例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65例,给予普罗布考和瑞舒伐他汀钙口服;对照组38例,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口服。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分别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O、ET-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TG、TC、LDL-C、ET-1、IMT、斑块面积明显降低(P0.05),NO水平明显升高(P0.05),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钙能够快速降低TG、TC、LDL-C水平,降脂的同时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显著降低IMT,缩小斑块面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与通心络胶囊联用对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睡前顿服;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3次/d。对照组单独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睡前顿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治疗12周后留取血标本作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等血脂分析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定,并通过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治疗12周后,TC、TG、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HDL-C均升高(P<0.05),但治疗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5);hs-CRP、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颈动脉IMT均变薄(P<0.05),但治疗组明显变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通心络胶囊具有调脂及较强抗炎、抗动脉硬化作用,可逆转或延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降压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降压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降压组(A组,32例)及常规降压组(B例,30例)两组。阿托伐他汀用量每天10-20mg,晚餐时顿服,时间1年。分别观测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TC、TG、HDL—C、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A组颈动脉TMI值缩小,血中TC、TG、LDL—C浓度下降,HDL—C浓度上升,hsCRP水平降低(P均〈0.01),B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常规降压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具有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老年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及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12月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干部病房神经内科病区收治的80岁以上脑梗死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普罗布考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饮食指导、适量运动、平稳控制基础疾病。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降血糖、扩张冠状动脉等治疗,并应用瑞舒伐他汀降脂治疗。普罗布考组在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普罗布考治疗。均治疗6个月。结果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相比:治疗后6个月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减低、颈动脉内膜斑块缩小,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机制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ox LDL-Ab)无明显变化。普罗布考组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相比:治疗后6个月IMT减低、颈动脉内膜斑块缩小,TC、TG、LDL-C、HDL-C、ox LDL-Ab、hs-CRP、MMP-9、IL-6、TNF-α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普罗布考组治疗后6个月的比较:普罗布考组IMT减低、颈动脉内膜斑块缩小,TC、TG、LDL-C、HDL-C、ox LDL-Ab、hs-CRP、MMP-9、IL-6、TNF-α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更为明显,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及普罗布考均具有稳定及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血脂、抗氧化、抗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且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应用瑞舒伐他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