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宁菊  王燕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4,26(4):239-242,F003
目的探讨E-钙粘附蛋白(E-cadherin,E-cad)与胃癌侵袭转移恶性表型形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胃癌组织标本、35例癌旁组织E-cad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特征、预后间的关系。结果胃癌中E-cad阳性表达率为723%,阳性产物主要见于细胞膜,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943%,两者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胃癌组织中E-cad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民族、病程、病变部位、肿瘤大小、大体形态、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但阳性表达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率及死亡率与阴性表达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着E-cad蛋白低表达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以38例胃癌手术切除的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对上皮-钙粘附素(E-Cad)在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E-Cad在所有正常胃粘膜上皮组织中均见表达;而在胃癌组织中,E-Cad的表达则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包括保留表达、异质性表达,消失表达;且与胃癌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生长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钙粘附素(E-CD)和β-链接蛋白(β-C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80例手术切除的新鲜胃癌组织及癌周正常组织标本进行E-CD和β-CA表达情况检测,并同时行腹腔脱落癌细胞学检查。结果:胃癌组织E-CD和β-CA的表达降低或缺失率分别为78.75%(63/80)和61.25%(49/80);在浸润型、未分化型、弥漫状生长、有淋巴结转移及Ⅲ、Ⅳ期胃癌中,E-CD和β-CA表达明显降低或缺失(P〈0.01);在浆膜分型中的腱状、多彩弥漫型和浸润深度中的se、si及腹腔脱落癌细胞阳性病例中,E-CD和β-CA表达亦明显降低或缺失(P〈0.05)。结论:E-CD和β-CA联合检测对评估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浆膜受侵及腹腔腹膜转移等情况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p16蛋白及E-钙粘附蛋白(E-Cad)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上皮钙粘附蛋白 (E -CD)、α -连环蛋白 (α -CA)及 β -连环蛋白(β -CA) 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 76例大肠癌组织及临近正常粘膜均有E -CD、α -CA和β -CA的表达 ;结果 :正常大肠粘膜均有E -CD、α-CA和 β-CA的强烈表达。 48.7%大肠癌组织E -CD表达减弱 ,E -CD表达减弱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相关 (P <0 .0 1 ) ,但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 76例大肠癌中 42例 (55.3 % )α -CA和 3 2例 (42 .1 % ) β -CA表达减弱 ,并且在分化较差、Dukes分期较晚及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α-CA和β-CA表达减弱更加明显 (P <0 .0 1 )。E -CD、α -CA和 β -CA中至少一项表达减弱者 54例(71 .1 % ) ,且与大肠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更为密切 (P <0 .0 1 ) ;结论 :结合分析E -CD、α -CA和β -CA的表达特征有助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胃癌组织中E—钙粘附素表达的定量检测及临床病理学评价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探讨钙依赖性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钙粘附素(E-CD)的表达和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定量检测了80例手术切除、石蜡包埋的胃癌标本中E-CD表达和DNA含量,并对切除胃标本做系统病理学检查。全部病例均随访5年以上。结果胃癌组织E-CD表达量(FI值)为0.67±0.11,正常胃粘膜表达量为1.00±0.07,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2例早期胃癌E-CD表达亦降低。E-CD表达在Borman4型、弥漫生长、未分化型、淋巴结多数转移(5个以上)或转移至Ⅱ站以远者、浸透浆膜及生存在5年以内的胃癌中降低更明显(P<0.001)。异倍体胃癌E-CD表达量及阳性表达率均较二倍体胃癌低(P<0.01)。E-CD阴性表达胃癌DNA指数(DI)值和增殖指数(PI)值较阳性表达的高(P<0.01)。结论胃癌组织E-CD表达下调与胃癌较恶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不佳密切相关,并发生于胃癌的早期阶段。E-CD定量分析对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宫颈鳞癌组织中E-钙粘附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组织中E-钙粘附素(E-cad)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观察12例正常宫颈上皮、46例宫颈鳞癌和2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织中E-cad的表达.结果从正常宫颈→CIN→宫颈鳞癌组织,E-ca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63.6%和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6,P<0.01).宫颈鳞癌病理Ⅰ、Ⅱ、Ⅲ级E-ca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4%、25.00%和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0,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30.77%,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的18.18%(χ2=13.33,P<0.001),临床Ⅰ~Ⅱ期与Ⅲ~Ⅳ期阳性表达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48,P>0.05).结论E-cad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判断宫颈鳞癌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钙粘附蛋白(cadherin)在月经周期各阶段子宫内膜和蜕膜中的表达及其免疫组化染色特点。方法:应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SABC免疫组化技术,采用微波缓冲液抗原修复和复合消化液修复法,检测45例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子宫及早期妊娠蜕膜中上皮型钙粘附蛋白(E-cadherin)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腺上皮各阶段均见E-cadherin的表达,但在植入窗期表达最高,分泌晚期及早孕蜕膜表达降低。间质细胞仅在早孕蜕膜有少量表达。微波修复法阳性率明显较复合消化液法高。结论:钙粘附蛋白在子宫内膜植入窗期表达增高可能与胚泡粘附及植入过程有重要关系。检测该抗原宜采用微波抗原修复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Rb蛋白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S -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 88例胃癌组织、5 2例癌旁组织进行Rb蛋白的定位观察。结果 各病理类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均有Rb蛋白表达 ,阳性率分别为 6 1.36 %(5 4/ 88)和 84.6 1%(4 4/ 5 2 ) ,阳性细胞的棕黄色颗粒位于细胞核和细胞浆。胃癌Rb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在统计学上无差异 (P >0 .0 5 ) ;而与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在统计学上有差异 (P <0 .0 5 )。结论 Rb基因缺失和表达水平的改变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Rb蛋白表达的检测可作为胃癌预后判断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上皮钙粘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皮钙粘素(E-cadherin,E-CD)在慢性胃炎、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20例慢性胃炎、20例胃粘膜异型增生及50例胃癌组织中E-CD的表达。结果:慢性胃炎、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胃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19/20例)、85.0%(17/20例)、42.0%(21/50例)。慢性胃炎及胃粘膜异型增生组的阳性表达率显高于胃癌组(P<0.01),同时E-C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等有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E-CD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  相似文献   

11.
胃癌细胞DNA含量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流式细胞术研究胃癌细胞DNA含量、S期细胞比率(SPF)和G2/M期细胞比率(G2/MPF)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异倍体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及SPF显著高于二倍体胃癌(P<0.05)。淋巴结转移个数越多,转移距离越远,也常发生在异倍体瘤。而G2/MPF则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以上结果表明:胃癌细胞DNA含量、SPF与淋巴结转移个数、转移距离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115例肺癌手术切除标本及59例淋巴结转移灶和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XCR4表达。结果CXCR4在52.2%(60/115)肺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仅2例表达(10.0%)。59例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CXCR4高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4.7%(50/59)和83.1%(49/59),两部位CXCR4表达具有较高的同源性。CXCR4的表达与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而与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CXCR4表达与肺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CXCR4在肺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具有较高的同源性。CXCR4的表达对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非手术治疗选择靶点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郭浩 《医学综述》2011,17(2):210-213
淋巴管是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越来越多淋巴管标志物的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肿瘤淋巴管生成、肿瘤经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取得了较大进展。VEGF-C的表达与胃癌淋巴道转移、癌周淋巴管密度、生存率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此外,实验动物模型与体外实验研究显示,抑制VEGF-C表达在胃癌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现就VEGF-C与胃癌淋巴转移的相关性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素(TSP)mRNA表达、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PF4)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0例PTC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组织TSP-1、TSP-2 mRNA的表达,并用酶标记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40例PTC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PF4水平。结果(1)PTC癌组织TSP-1 mRNA、TSP-2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0%、47.5%,它们均明显低于正常组织(80.0%)(P<0.01),而且TSP-1 mRNA、TSP-2 mRAN阳性表达PTC组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均明显低于TSP-1 mRNA、TSP-2 mRNA阴性表达PTC组(33.3% vs 90.9%、42.1% vs 85.7%,P<0.01)。(2)正常对照组、无淋巴结转移的PTC组和伴淋巴结转移的PTC组间的PF4血浆浓度呈线性递减趋势,其中无淋巴结转移组的PF4血浆浓度(2.96±0.21)μg/L高于转移组(0.98±0.17)μg/L(P<0.05)。(3)TSP-1 mRNA、TSP-2 mRNA阳性表达PTC组的血浆PF4水平分别明显高于TSP-1 mRNA、TSP-2 mRNA阴性表达组[(2.36±0.91)μg/L vs(1.11±0.60)μg/L,(2.15±1.00)μg/L vs(1.23±0.72)μg/L](P<0.01)。结论缺乏TSP-1 mRNA、TSP-2 mRNA表达及血浆低水平的PF4诸因素可能为促进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TSP-1、TSP-2与PF4在抑制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起着互相协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细胞角蛋白CK检测阴性淋巴结。结果  4 6例胃癌患者周围阴性淋巴结 6 2 4枚 ,4例患者 8枚淋巴结发现CK阳性细胞。弥漫型胃癌微转移率 (5 0 % )明显高于肠型胃癌 (4 76 % ) ,2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分期、浸润深度、部位、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及预后无关。结论  (1)胃癌周围阴性淋巴结存在微转移灶 ,为准确的临床分期和制定辅助治疗方案提供可能 ;(2 )微转移与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6.
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清扫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评价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根据淋巴结清扫术范围分为2组,三野组:45例,经右胸后外侧切口,颈一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二野组:42例,经左胸后外侧切口,隆凸水平之下胸一腹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对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前CT检查结果及3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野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9%)高于二野组(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野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1%,颈、胸、腹野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44%和58%;二野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4%,胸、腹野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与60%。三野组的3年生存率(55.2%)高于二野组(46.3%)(X^2=6.73,P〈0.05)。但二野组中下颈部及上纵隔CT检查显示阴性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8%,其3年生存率(54.6%)与三野组相比无明显差异(X^2=3.24,P〉0.05)。结论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呈区域性和上、下双向转移,三野组预后较二野组好。但若中下颈部、上纵隔CT检查显示阴性,选择经左胸径路二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C,D以及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Prox-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和淋巴转移的关系,以及VEGF-C/VEGF-D/VEGFR-3信号途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 ptase-polymerase chain,RT-PCR)及Real-time RT-PCR法分析100例宫颈癌组织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VEGF-A,C,D以及Proxq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A,D和Prox-1的表达水平在淋巴转移组织和未发生淋巴转移的组织中有统计学差异,VEGF-C在癌症组织的表达低于正常组织,但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呈一定的增高趋势。结论VEGF-A,C,D在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从多方面影响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根据外科食管癌根治术后病理结果,分析表浅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情况,预测T1期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及内镜下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44例行食管鳞癌根治术并经病理确诊的早期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有/无淋巴结转移早期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估计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 P=0.004)、浸润深度( P=0.009)、分化程度( P=0.030)和淋巴管肿瘤浸润(( P=0.002)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 P=0.007)、浸润深度( P=0.003)、分化程度( P<0.050)和淋巴管肿瘤侵润( P<0.001)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直径<3 cm的高/中分化黏膜内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小,有行内镜切除术的绝对适应证;肿瘤直径≥3 cm的高、中、低分化黏膜内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大,如行内镜切除术,需关注术后病理及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影响甲状腺微小癌(thyroid microcarcinoma,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后的106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进行研究。结果 106例的TMC发生淋巴结转移率为24.5%(52/212),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以肿瘤最大直径≥0.7 cm和甲状腺被膜侵犯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MC分类分期及治疗原则尚未达成一致,对于肿瘤最大直径≥0.7 cm以及甲状腺被膜受侵犯等高危因素患者,术中的细致探查及择区性淋巴结清扫对TMC复发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艳会  刘揆亮  刘红  王沧海  张颖  吴静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8):2052-2054,2058
目的观察分化抑制因子Id3在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散发性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EnVision System)检测经病理证实的18例患者的正常大肠黏膜组织,30例患者的大肠腺瘤组织,35例患者的散发性大肠腺癌组织中Id3的表达情况。结果 Id3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及散发性大肠腺癌组织中分别是11.1%,70.0%和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癌中Id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浸润程度、大小、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Id3在大肠腺瘤、散发性大肠腺癌中均有表达,其可能参与大肠腺瘤的发生、发展及癌变,可促进散发性大肠腺癌淋巴结转移,同时Id3高表达可作为判断散发性大肠腺癌转移的一个潜在的重要指标,对其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