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郭景瑞  朱传英  王敏 《山东医药》2008,48(44):39-41
目的进一步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发生、发展机制。方法选择ACI患者118例(ACI组)和健康体检者56例(对照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C3水平。结果ACI组血清CRP和C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病情进展及梗死面积增大而升高;随血清CRP和C3水平升高,进展型ACI发病率升高。结论血清CRP和C3水平升高在ACI发病及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ACI严重程度及进展的相关性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脂联素(ADP)、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尿酸(UA)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138例ACI患者为ACI组。同时选取9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ACI组行头颅MRI检查后,根据Pullicino方法计算梗死体积,据结果进一步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和大梗死组,进一步比较三个亚组中血清ADP、CRP、MMP-9、UA水平,对比分析ACI患者血清中上述指标与脑梗死病灶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ACI组CRP、MMP-9和U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AD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随着脑梗死病灶体积的增大,CRP、MMP-9和UA水平亦逐渐升高,各指标与脑梗死体积呈显著正相关;同时ADP水平与脑梗死病灶体积分级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血清中CRP、MMP-9和UA水平可能与ACI的发病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血清ADP可能为ACI的保护性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神经肽Y(NPY)和皮质醇的动态变化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因ACI发病入院的患者共50例,同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ACI组在住院第1、7、14、28天,对照组在入组第1天分别测定其血清CRP、NPY和皮质醇水平。同时测定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MMSE)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分析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NIHSS、MMSE和ADL评分与血清CRP、NPY和皮质醇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CI组住院第1、7、14、28天的CRP、NPY、皮质醇和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MMSE评分和AD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CI组入院后第7天的CRP、NPY和NIHSS评分最高,MMSE评分和ADL评分最低(P<0.05);ACI组入院后第1天皮质醇水平最高,之后逐渐降低(P<0.05)。ACI组住院第1天的NIHSS评分和血清CRP、NPY、皮质醇呈正相关(P<0.05);MMSE评分、ADL评分与血清CRP、NPY、皮质醇呈负相关(P<0.05)。ACI组住院第7、14、28天的NIHSS评分和血清CRP、NPY呈正相关(P<0.05);MMSE评分、ADL评分与血清CRP、NPY呈负相关(P<0.05),和皮质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ACI患者的血清CRP、NPY和皮质醇水平较正常人群升高,同时伴随着疾病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动态变化,和患者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甲壳质酶蛋白(YKL)-40水平变化特征,分析其与老年ACI患者病情及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招募106例老年ACI患者(研究组)和100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老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受试者血清CRP、VEGF、YKL-40水平。分析老年ACI患者血清CRP、VEGF、YKL-40水平动态变化与神经损伤程度(轻、中、重度)、脑梗死病灶直径(大梗死、小梗死、腔隙性)、预后(好转、未好转)的相关性。结果ACI患者血清CRP、VEGF、YKL-40水平随着病程进展呈动态变化,于发病3 d达峰值,7 d后出现下降(P<0.05)。CRP、VEGF、YKL-40水平随着神经功能受损严重程度和梗死病灶直径的增加而升高(P<0.05)。好转组发病后各时间点血清CRP、YKL-40水平明显低于未好转组(P<0.05),VEGF明显高于未好转组(P<0.05)。相关分析示血清CRP、VEGF、YKL-40水平与NIHSS评分、梗死病灶直径呈正相关(P<0.05),血清CRP、VEGF与预后呈负相关(P<0.05),VEGF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β=-0.913,P=0.001)、VEGF(β=1.354,P=0.000)、YKL-40(β=-0.861,P=0.006)与老年ACI患者预后独立相关。结论老年ACI患者血清CRP、VEGF、YKL-40水平显著增高,其水平可以作为评价ACI患者病情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动态观察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入院2 w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补体3(C3)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老年ACI患者入院1、3、7、14 d的血清hs-CRP和C3水平,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比较不同梗死面积、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ACI患者的血清hs-CRP和C3水平变化。结果 ACI组在入院1 d 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而C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在入院3、7 d时血清hs-CRP、C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14 d时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62)。ACI组中,不同病灶体积患者入院1、3、7 d的血清hs-CRP水平及入院3、7 d的补体C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病灶体积的增大,血清hs-CRP及C3水平呈上升趋势(P<0.01)。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入院1、3、7 d的血清hs-CRP水平及入院3、7 d的补体C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缺损程度越重,血清hs-CRP、C3水平越高(P<0.01)。结论 hs-CRP及C3与ACI的发生、发展、严重程度有关,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及ACI患者应常规检测血清hs-CRP及C3水平。  相似文献   

6.
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古联  苏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6):1600-1601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病情的关系.方法 测定112例ACI患者发病后24 h内的血清CRP水平,并与80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 ACI组患者血清CRP水平(25.31±3.56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3.22±1.65 mg/L)(t=28.268,P<0.001).不同病情组CR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6.350,P<0.001),病情轻组CRP水平(7.02±1.86 mg/L)最低,病情重组(23.25±2.52 mg/L)最高.不同梗死体积组CR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6.749,P<0.001),梗死体积小组CRP水平(7.26±2.87 mg/L)最低,梗死体积大组(24.37±3.02 mg/L)最高.结论 CRP水平高低与ACI患者病情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2、MMP-9和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清峰 《山东医药》2010,50(9):41-42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2例ACI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MMP-2、MMP-9和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MMP-2、MMP-9和hs—CRP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梗死范围的增大而升高(P〈0.05);观察组MMP-9与hs—CRP的表达呈正相关(r=0.402,P〈0.05)。结论MMP-2、MMP-9和hs—CRP在ACI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MMP-9和hs—CRP可能具有协同作用,早期联合检测MMP-2、MMP-9和hs—CRP有助于判断脑梗死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8.
瞿浩  李玫  代宏  张华 《山东医药》2010,50(35):73-74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IL-6水平变化及其在病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同期收治的ACI患者150例(ACI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例(对照组),两组均抽取(ACI组于入院第1、7、14、21天,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检测血清CRP及IL-6;入院第1天和第21天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BI)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疗后21 d进行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定.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观察血清CRP、IL-6与BI、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CI组血清CRP 、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有意识障碍者显著高于无意识障碍者,大面积梗死者>中面积梗死者>小面积梗死者(P均<0.05);血清CRP 、IL-6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与BI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治疗后GOS评定为病情好转者入院初期血清CRP、IL-6水平低于病情恶化者(P均<0.05),且随住院时间延长好转者呈降低趋势、恶化者呈升高趋势.结论 血清CRP及IL-6水平升高在ACI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患者病情判断及转归预测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及CRP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将63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33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每晚睡前加服辛伐他汀20mg,连服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IL-6、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及CRP水平均无明显降低。认为辛伐他汀有明显抗炎作用;治疗ACI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规律,探讨CRP在ACI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浊度法对66例ACI病人的血清CRP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病程第1天、第7天及第14天),并与45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 ACI病人血清CRP从病程第1天即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至第7天达高峰,以后降低;病情重型者明显高于轻、中型病人.结论血清CRP在ACI病人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并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D14基因启动子-159C/T-、260C/T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并对其与血脂、脂蛋白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应用PCR-RFLP的方法检测1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组)和145例对照组的CD14基因型;同时按常规方法测定血浆脂质、脂蛋白水平。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14基因-159C/T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T等位基因的1.556倍(OR=1.556,95%CI:1.108~2.184),携带C等位基因的缺血性脑卒中个体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不携带者(P<0.05)。结论CD14基因-159C/T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C等位基因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危险因素;CD14基因-159C/T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血脂水平而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及脂类代谢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的关系。方法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ACI组)47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I组)急性发作期48例、急性栓塞性脑梗死组患者14例和对照组50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apoE基因HhaI多态性测定,并进行血脂及载脂蛋白的测定。结果ACI组apoE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脑卒中亚型及对照组(P<0.05)。ACI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组,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ACI组各等位基因间血脂水平比较,含ε4等位基因者LDL-C水平高于含ε3者(P<0.05)。无论是E3/3还是E3/4 ACI组的总胆固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E3/4 ACI组的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apoEε4等位基因与ACI发病及血脂代谢改变有关;LI的apoE基因多态性研究与ACI不一致,说明apoE基因多态性在LI的发病中无明显的致病作用;不同类型的脑卒中亚型急性发作期血脂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类型CRP值和异常率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方法,120例急性脑血管病痛人分为:气虚血瘀组(54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39例),内闭外脱组(27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名。病人发病时间在12h内,指末吸取微量血液,采用散色比浊法测定CRP值,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和3组病人之间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血管病3组不同中医类型病人CRP值、CRP异常率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3组病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和内闭外脱组的CRP值、CRP异常率都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P〈0.01或P〈0.05)。内闭外脱组CRP值高于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P〈0.05),但CRP异常率变化不大(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中医类型不同CRP值和CRP异常率也有不同。测定CRP有助于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辨证分型。CRP可作为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分型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补体系统在人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激活情况及其作用。方法 分别于脑卒中后4h、12h、2 4h、4 8h、72h、7d、14d、30d抽血,检测新发脑卒中病人血液中补体C3 的表达情况及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情况。相同的血液标本从对照组获得。结果 对照组和病例组CRP的表达在早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 0 5 ) ,CRP于卒中后2 4h显著增加,至4 8h仍增加明显,72h逐渐降低,至7d仍保持较高水平,30d基本恢复正常。C3 的浓度在卒中早期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 0 5 ) ,从72h开始显著增加,7d达高峰,14d已有降低,以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早期存在短暂的补体激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RP和IL-6与急性脑梗死不同临床类型的关系及其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62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型卒中32例,完全型卒中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入院24h内检测血清CRP与IL- 6。结果进展型卒中与完全型卒中患者血清CRP、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进展型卒中患者CRP、IL-6水平亦均高于完全型卒中患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炎症反应与免疫反应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而CRP、IL-6水平在不同临床类型脑梗死升高程度不同,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C反应蛋白(CRP)和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的关系。方法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3-06~2005-06收治的92例老年TIA患者按病程划分为3组:TIA持续60min内缓解为A组(35例);TIA超过60min,并反复发作,但无持久的神经缺损症状,无脑梗死发生者为B组(31例);以TIA起病,以后发展成为脑梗死为C组(26例)。所有病例在起病24h内检测血清CRP和D-D的质量浓度,观察72h内头CT或MRI,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28名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IA患者血清CRP和D-D的质量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B、C组均高于A组(P<0·01),且C组高于B组(P<0·05),TIA各组CRP和D-D质量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CRP是D-D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2)CRP和D-D的升高可能是老年TIA患者的危险因素。(3)CRP和D-D的升高可以对老年TI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体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C反应蛋白(CRP)、P选择素(PS)表达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7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冠心病患者44例(冠心病组),以CAG阴性患者22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在冠状动脉造影前抽血测定血浆Hcy、CRP及血小板PS的表达。结果冠心病组患者Hcy、CRP、PS表达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冠心病组Hcy与CRP呈正相关(r=0.355,P<0.05),Hcy与PS的表达呈正相关(r=0.439,P<0.05)。结论Hcy、CRP、PS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冠心病组Hcy与CRP、PS的表达呈正相关,降低冠心病患者的Hcy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CHD)与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50例正常对照人群和8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HD患者血浆的CRP水平,其中单支病变30例、双支病变25例、三支病变25例;稳定型心绞痛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急性心肌梗死24例.结果 CRP 水平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依次增高;稳定型心绞痛组(F=1.826,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F=4.232,P<0.01)及急性心肌梗死组(F=6.745,P<0.01)的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冠心病组中,双支病变组(F=7.925,P<0.01)以及三支病变组(F=9.467,P<0.01)中CRP 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CRP水平与冠心病和冠脉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hs- CRP、FBG及HCY的关系。方法 以2014年3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斑块组25例,非斑块组35例。同时选取60例体检健康的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观察ACI组和对照组以及斑块组和非斑块组hs- CRP、FBG及HCY水平的差异,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ACI组患者的hs- CRP、FBG及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hs- CRP、FBG及HCY水平,明显高于非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TG和LDL-C水平明显高于非斑块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TC、HDL-C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将患者的一般资料、血脂水平、hs- CRP、FBG 及HCY水平作为自变量,将ACI患者是否合并斑块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 CRP、HCY水平是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OR=4.315、5.208和4.553)。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与hs- CRP、HCY水平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