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6层螺旋CT对胃癌局部侵袭范围判断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探讨16层螺旋CT对胃癌局部侵袭范围的判断。方法:27例胃癌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分别利用原始横断面图像与结合后处理重建进行局部浸润范围判断,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结果:横断面图像出现早期胃癌漏诊2例,局部侵袭范围判断总准确率63%;结合后处理重建后未出现漏诊,总准确率85.3%。结论: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可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对胃癌的壁内及胃周浸润判断较为可靠,能较好地进行局部浸润范围判断。  相似文献   

2.
病例 女,24岁.近一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乏力,无恶心呕吐、腹泻;近一周出现腹胀,腹围增大,外院B超示“腹腔大量积液”. CT平扫示胃壁明显增厚(图1),最厚达2.8 cm,其内见散在斑点状、粟粒状钙化影.增强扫描示增厚胃壁明显强化,其内见低密度区(图2).胃周及腹膜后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影,腹腔积液(图3,4).胃镜示胃底近贲门区可见一巨大不规则新生物,病变累及胃体小弯侧、胃体后壁及胃角,胃角变形,表面糜烂、出血、坏死及溃疡形成.  相似文献   

3.
MSCT测量不同CT阈值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潴留体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采用MSCT测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不同CT阈值下肺潴留体积.方法 对28例COPD患者行64排CT吸气及呼气双相扫描,应用Emphysema软件测量不同CT阈值下(吸气相-950 HU、呼气相-950、-930、-910、-890、-870、-850 HU)的肺潴留体积,同时测量吸气末全肺容积(Vin)及呼气末全肺容积(Vex).比较吸气相-950 HU与呼气相不同CT阈值下肺体积占肺总体积的百分比(Vtrap%),分析Vtrap%、Vin和Vex与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时相及不同CT阈值下Vtrap%测值不同,呼气相-930 HU下与吸气相-950 HU下Vtrap%最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吸气相-950 HU以下和呼气相不同CT阈值下Vtrap%与第1秒用力肺活量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呈负相关;Vin与肺总量、Vex与残气量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MSCT测量不同CT阈值下肺潴留体积不同,本研究条件下-930HU为呼气相测量COPD患者肺潴留体积的最佳阈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钙化性胃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19例钙化性胃癌术前行CT扫描,分析其CT表现的特点,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9例钙化性胃癌Borrmann分型均为弥漫型,病理类型为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富含黏液的低分化腺癌。CT表现为病灶胃壁弥漫性增厚,增厚的胃壁内见带状低密度灶或全层呈带状低密度,低密度灶内可见弥漫性分布、大小不一的钙化颗粒。低密度带的CT值为(22.34±3.24)HU,CT值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理表现为肿瘤组织及间质内含有丰富的黏液,其内可见多发钙化灶弥漫分布。结论:钙化性胃癌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基础,其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这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 23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23例中,肿瘤发生于胃12例,空、回肠7例,十二指肠2例,食道和小肠系膜各1例。良性间质瘤5例,交界性2例,恶性间质瘤16例。良性平均直径3.6cm,交界性平均直径4.4cm,恶性者平均直径6.7cm。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7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混杂密度1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囊状坏死17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目前GISTs检查的最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多层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3D-MSCTA)寻找肿瘤血管及其他血管变化,显著提高了GISTs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对GISTs 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CT虚拟胃镜(VG)与轴位图像对胃癌检出的价值,并与光学胃镜和病理对照。方法 对连续67例经光学胃镜活检证实或高度怀疑胃癌的患者,在服产气粉充分扩张胃后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后行VG。由2名放射诊断医师在不知光学胃镜结果的情况下分别评估VG和CT轴位图像,并通过协商达成一致。评价结果与光学胃镜和手术切除大体标本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VG图像和CT平扫轴位图像对胃癌灶的检出率。结果 67例患者中,VG检出61例,获得与光学胃镜相似图像,并经大体标本证实,其检出率(61/67,91.04%)与轴位CT的检出率(56/67,83.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7)。对于胃癌灶≤3 cm的23例患者,VG检出20例(20/23,86.96%),高于轴位图像的13例(13/23,56.52%,P=0.016)。结论 采用MSCT行VG能检出胃癌,可获得与光学胃镜相似的图像;检出小胃癌病灶优于轴位CT,有望成为检出胃癌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分析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MSCT影像学信息,建立胃癌淋巴结转移判断模型。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175例,患者术前均接受MSCT检查,术前未接受抗肿瘤治疗,未发现远处转移。根据手术病理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观察测量治疗前MSCT显示的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癌肿、淋巴结及临床相关指标。以统计学单因素分析筛选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一步建立ANN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结果 175例胃癌患者中,手术病理证实共134例存在淋巴结转移,41例无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癌肿浆膜浸润、大体类型、最大径线、厚度、强化方式、淋巴结数目、分站、最大淋巴结短径共8项指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其作为输入指标建模,ANN模型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总特异度和总准确率分别为90.30%(121/134)、82.93%(34/41)和88.57%(155/175),而Logistic回归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总特异度和总准确率为85.82%(115/134)、70.73%(29/41)和82.29%(144/175)。结论 采用ANN模型,利用MSCT反映的胃癌生物学行为相关信息,可帮助术前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其效能优于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参数BV、BF、Patlak P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评估价值。方法:使用双源CT对98例胃癌病人行灌注扫描,获得BF、BV、Patlak P值并以其对胃癌的生物学行为进行评估,以确定该灌注参数的评估价值。结果:双源CT灌注参数BF对无远隔转移组的诊断灵敏度为72.13%,特异度为64.52%,阳性预测值为81.67%,阴性预测值为52.63%,正确率为70.41%。BV对无远隔转移组的诊断灵敏度为68.66%,特异度为51.61%,阳性预测值为75.41%,阴性预测值为43.24%,正确率为63.27%。BV对癌组织局限于浆膜内的诊断灵敏度为60.00%,特异度为69.57%,阳性预测值为86.54%,阴性预测值为34.78%,正确率为62.24%。Patlak P值对癌组织局限于胃壁肌层内的诊断灵敏度为61.54%,特异度为75.86%,阳性预测值为69.57%,阴性预测值为68.75%,正确率为69.09%。Patlak P对癌组织突破浆膜的诊断诊断灵敏度为14.29%,特异度为69.23%,阳性预测值为60%,阴性预测值为20%,正确率为27.27%。结论:双源CT灌注参数BF、BV、Patlak P能够对胃癌的生物学行为进行评估,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对胃癌诊断及术前分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癌是胃肠道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胃癌的CT研究开展已久,以往,胃癌术前CT检查主要用于胃癌转移情况的判定。但随着CT技术的进展,尤其是螺旋CT(SCT)的问世及相应的各种后处理功能软件的不断开发,CT对胃癌的诊断和术前分期评估,尤其是进展期胃癌的术前评估中显示了越来越多的优势。本文就螺旋CT诊断胃癌术前分期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MSCT测量面神经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技术对面神经管正常解剖及变异的显示能力及其CT表现.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06年9月来我院行鼻旁窦螺旋CT检查且无颞骨病变的患者70例,其中成人50例(100耳),儿童20例(40耳);将原始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分别采用MPR及CPR两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面神经管进行重建.在重建出的MPR斜矢状面、MPR斜横断面及两幅CPR图像上观察面神经管的正常形态,并在不同重建图像上分别对面神经管各段的长度、宽度、前后膝角度进行测量.结果 MPR与CPR者对鼓室段长度和宽度的测量结果存在明显差异,MPR斜矢状面测得鼓室段长度小于CPR测值(P<0.05),二者对面神经管骨壁裂缺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R与CPR对膝状神经节骨壁裂缺显示率均为21.43%(30/140),对鼓室段骨壁裂缺显示率分别为32.86%(46/140)、31.43%(44/140,P>0.05).乳突段长度在成人为(13.68±1.05)mm,儿童为(9.98±0.92)mm,儿童乳突段长度明显小于成人(P<0.05).面神经管乳突段宽度、迷路段及鼓室段长度和宽度、前后膝角度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技术是研究面神经管影像解剖的良好方法,合理结合应用可为面神经病变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腔充盈程度对进展期胃癌肿瘤厚度测量的影响及肿瘤厚度测量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进展期胃癌患者38例(初诊21例,非手术治疗后复诊17例),采用低张气体充盈法,分别于平扫(充盈前)及增强静脉期(充盈后)轴位图像测量并比较胃腔充盈前、后各分区正常胃壁及肿瘤的厚度。同一观察者于1个月后进行再次测量,比较2次测量的一致性。结果 各分区正常胃壁充盈前、后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胃体大弯厚度变化最大。胃腔充盈前后初诊胃癌肿瘤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复诊胃癌肿瘤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一观察者2次测量的肿瘤厚度一致性好。结论 初诊进展期胃癌肿瘤厚度相对固定,可作为CT检查的测量指标,复诊时应尽量使胃腔充盈程度与治疗前一致,以准确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浆膜面不同CT表现类型以及据此判断浆膜有无侵犯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切除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41例,将胃癌浆膜面CT表现分为5种类型:光滑型(Ⅰ型)、光滑膨隆型(Ⅱ型)、毛糙型(Ⅲ型)、结节型(Ⅳ型)和血管包绕型(Ⅴ型)。光滑型诊为浆膜无侵犯,其余类型诊为浆膜侵犯。将CT和术中判断胃癌浆膜侵犯结果与病理相对照。结果 CT和术中判断胃癌浆膜有无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8.76%(79/89)、65.38%(34/52)、81.44%(79/97)、77.27%(34/44)、80.14%(113/141)和98.88%(88/89)、34.62%(18/52)、72.13%(88/122)、94.74%(18/19)、75.18%(106/141)。CT判断浆膜无侵犯的特异度高于术中判断(χ2=9.85,P<0.05)。术中判断浆膜侵犯的敏感度高于CT(χ2=7.85,P<0.05)。CT胃癌浆膜面光滑型、光滑膨隆型、毛糙型、结节型和血管包绕型浆膜侵犯率分别为22.73%(10/44)、46.15%(6/13)、83.61%(51/61)、85.71%(6/7)和100%(16/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P<0.001)。结论血管包绕型是CT诊断胃癌浆膜侵犯的可靠征象;CT浆膜面表现为光滑膨隆型时,判断胃癌浆膜侵犯要慎重。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测定的可重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结直肠癌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测定的可重复性进行评价。方法对33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重复测量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比较各参数在同一观察者内及不同观察者间测定的可重复性。结果同一观察者不同时间测定的各参数均值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观察者所测定的各参数均值也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结直肠癌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具有快速、无创、可重复性较好等特点,可用于评价结直肠癌的血流灌注状况。  相似文献   

14.
重建算法和层厚对肺结节容积定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用肺结节模型评价多排探测器CT(MDCT)的重建算法、层厚对不同大小、密度肺结节容积定量准确性的影响,并对肺结节容积定量的重复性进行检验.方法 肺结节模型直径25 cm,内含4种直径(2.5、5.0、10.0、20.0 mm)、5种密度(-100、-60、0、60、100 HU)结节共16个.利用64排MDCT对模型进行两次扫描,采用8种重建算法(软组织、标准、胸、肺、精细、骨、骨+、边缘)和五种层厚(0.625、1.25、2.5、3.75、5.0 mm),获取评估结节定量准确性的数据和用于重复性检验的数据.在ADW 4.2工作站上用ALA(advanced lung analysis)软件对模拟肺结节进行容积测量.用CT软件测量获得的容积相对于参考标准容积的绝对误差百分率(APE)表示容积定量的准确性.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配对t检验.结果 ①在0.625 mm及1.25 mm层厚条件下,8种重建算法APE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算法误差最大,且与其他7种算法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7种算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胸算法误差最小,骨算法次之.②重建层厚、结节直径及结节密度对结节容积APE值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直径为2.5 mm的结节,仅能用0.625 mm层厚测量且误差较大;对于直径≥5 mm的结节,1.25 mm层厚的测量误差最小,与0.625 mm层厚的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层厚(P<0.001)、结节直径(P<0.001)与APE值存在线性回归关系.③当采用0.625 mm和1.25 mm两种层厚重建时,两次扫描容积定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除肺算法外的其余7种重建算法均可用于肺结节容积定量;对于直径<5 mm的结节,应采用0.625 mm或更薄重建层厚,对于直径≥5 mm的结节,以采用1.25 mm重建层厚为宜;结节直径和(或)密度的变化对容积APE值也具有显著影响;MDCT肺结节容积定量的重复性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SCT反映肺癌病灶大小的最佳测量参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肺癌患者的胸部MSCT图像,共113个病灶。4名具有3年以上胸部疾病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测量每个病灶的大小,其中1名放射科医师独立测量每个病灶3次,3次测量间隔时间至少1周。测量参数包括最大长径、宽度、高度、最大长径和宽度的乘积、周长、面积以及体积。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一致性相关系数(CCC)评价每一项测量参数的可重复性及可靠性。结果 各测量参数观察者内的ICC和CCC均高于观察者间;周长的观察者内ICC(ICC=0.998,P<0.001)和CCC(CCC=0.998,P<0.001)、观察者间ICC(ICC=0.994,P<0.001)和CCC(CCC=0.988,P<0.001)均高于其他6项测量参数。结论 MSCT测量肺癌大小的最佳参数是肿瘤的周长,其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均较高,可为肺癌放化疗后的疗效评价提供较为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的MSCT及PET/CT特征,及其评估胸膜侵犯的价值。方法 收集屏气胸部CT见胸膜凹陷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72例,对所有患者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和MSCT,根据MSCT表现,将胸膜凹陷征分为Ⅰ、Ⅱ和Ⅲ型,测定肿瘤胸膜连接部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比较不同胸膜凹陷征类型患者胸膜侵犯发生率差异,比较不同胸膜凹陷征类型SUVmax差异,比较代谢增高、有患者中无胸膜侵犯患者SUVmax差异。结果 胸膜凹陷征Ⅰ型22例、Ⅱ型20例、Ⅲ型30例,Ⅲ型胸膜侵犯发生率[93.33%(28/30)]高于Ⅰ型和Ⅱ型[63.64%(14/22)、65.00%(13/20),P均<0.05],Ⅰ型和Ⅱ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胸膜侵犯患者局部胸膜摄取18F-FDG增高,其中Ⅰ型7例、Ⅱ型6例、Ⅲ型11例,三者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4±0.48、1.33±0.20、1.48±0.53,P>0.05);代谢增高患者中有、无胸膜侵犯病例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9±0.45 vs 1.34±0.22,P>0.05)。结论 MSCT中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Ⅲ型提示肿瘤胸膜侵犯,而肿瘤胸膜连接部18F-FDG代谢状态不能反映肿瘤胸膜侵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研究进展期胃癌的多层CT增强征象与肿瘤组织分化及p53表达的关系。材料与方法:66例胃癌患者术前均行上腹部多层CT常规及双期增强检查。术后标本经常规HE染色确定组织分化和免疫组化检测p53的表达。比较胃癌的多层CT增强征象与其组织分化及p53在胃癌中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胃癌的强化方式与其组织分化及p53在胃癌中表达有关,73.1%(19/26)均匀强化的胃癌病理为高/中分化腺癌,75%(30/40)分层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的胃癌病理为低分化腺癌,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CT双期增强的强化率与胃癌组织分化无关(P〉0.05)。p53在分层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的胃癌中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在均匀强化的胃癌中阳性表达(P〈0.05)。p53阳性表达与动脉期强化率、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肿瘤胃壁浸润厚度、门脉期强化率无关(P〉0.05)。结论:胃癌不同的强化方式和双期强化率反映了胃癌的不同组织分化和p53阳性表达,提示胃癌的多层CT增强征象与其组织分化及p53表达有较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MSCT灌注成像诊断乳腺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乳腺癌、乳腺良性实质肿瘤及乳腺癌旁正常腺体组织的MSCT灌注成像特征.方法 对38例乳腺实质肿瘤患者行灌注扫描.比较乳腺癌、乳腺良性实质肿瘤和乳腺癌旁正常腺体组织的TDC和MIP、AV、BF、BV、TTS、TTP、PS和PBV等灌注参数,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癌旁正常乳腺腺体组织TDC均为平坦型,流出型和平台型中分别有76.47%、71.43%为乳腺癌,而流入型85.72%为良性实质肿瘤.乳腺癌的BF、BV、PS、PBV均高于良性实质肿瘤及癌旁正常乳腺腺体组织.最大径2.0 cm以上的乳腺癌和乳腺良性实质肿瘤的中心带与边缘带瘤组织MIP、AV、BF、BV、P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癌中心带低于边缘带,良性实质肿瘤反之.结论 MSCTPI对乳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直肠癌术后复发一直是临床诊治的难题,早期诊断直肠癌术后复发对治疗至关重要.CT灌注成像在诊断早期直肠癌术后复发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就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直肠癌术后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