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定量参数剪切波速度(SWV)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肝硬化的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40名健康体检者行ARFI,测量肝脏SWV;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学指标,根据结果及临床表现进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人及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间SWV的差异,分析肝脏SWV与Child-Pugh分级及血清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健康人肝脏SWV 显著低于肝硬化患者;随Child-Pugh分级上升,SWV明显增加(P<0.001),SWV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r=0.62,P<0.001).肝硬化患者SWV与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r=0.65,P<0.001),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59,P<0.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SWV显著高于健康人,并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儿童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腹部超声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评估肝功能正常者及肝功能受损患者肝脏储备功能。方法 将9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异常者分为Child-Pugh A级(Child-Pugh A级组;n=48)、B级(Child-Pugh B级组;n=40)、C级(Child-Pugh C级组;n=11),以21例无慢性肝病肝功能正常者为肝功能正常组(n=21)。行Gd-EOB-DTPA增强MRI,于注射对比剂后3 min、10 min、20 min图像计算全肝及各肝段相对强化程度(RE),比较不同肝功能分组间、各肝段间(S1~S8)肝脏RE的差异。结果 增强后3 min、10 min、20 min,Child-Pugh A级、B级、C级组与肝功能正常组间全肝RE和各肝段RE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增强后3 min、10 min、20 min,肝功能正常组及Child-Pugh A级组各肝段间R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hild-Pugh B级组增强后10 min、20 min和Child-Pugh C级组增强后20 min各肝段间R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Gd-EOB-DTPA增强MRI可准确评估全肝及各肝段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320排CT半自动法测量肝脏体积(LV)指数在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320排螺旋CT半自动法测量肝硬化组20例和对照组20名的LV,并根据公式计算LV指数。绘制LV指数和LV测量值的ROC曲线,对肝硬化组的LV指数、LV测量值与肝功能血清学指标以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肝硬化组的LV测量值为(997.31±293.37)cm3,LV指数为0.76±0.20;对照组的LV测量值为(1104.66±153.15)cm3,LV指数为0.88±0.11。LV测量值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68,LV指数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77。LV指数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显著负相关(r=-0.54,P<0.05)。结论 LV指数能更好地反映肝硬化患者LV减小的程度,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用于辅助诊断肝硬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钆塞酸二钠(Gd-EOB-DTPA)肝脏增强MRI肝细胞分数(HeF)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价值。方法 按照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将82例接受上腹部MRI的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或疑诊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分为MELD ≤ 10分组(n=61)和MELD>10分组(n=21)。于注射Gd-EOB-DTPA增强前后20 min行T1 mapping成像,获取HeF、K值、平扫肝脏T1(T1pre)、增强后20 min肝脏T1(T1post)、T1弛豫率增加值(ΔR1)和T1弛豫时间减低率(ΔT1)。比较组间上述各参数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评价对MELD>10分的重要预测因素,分析各参数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对不同肝功能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除T1pre外,2组间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回归分析显示K值是MELD评分>10分的重要预测因素(P=0.01)。T1pre及T1post均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0.46、0.73,P均<0.01),ΔT1、ΔR1、HeF及K值均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0.60、-0.52、-0.73和-0.49,P均<0.01)。HeF、K值、T1post、ΔT1及ΔR1鉴别不同肝功能患者的AUC分别为0.77、0.84、0.75、0.75及0.77(P均=0.01)。结论 Gd-EOB-DTPA肝脏增强MRI的HeF及其他参数可用于评价肝脏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联合运用超声及X线引导穿刺在恶性胆道梗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经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证实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A、B两组,接受介入治疗,包括胆管外引流术及胆道支架置入术;A组采用传统的X线引导,B组采用超声及X线联合引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穿刺次数、穿刺过程中的透视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失血量、胆道出血例数、术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431.7±125.3)μmol/L及(427.5±128.2)μmol/L(P>0.05)。两组患者均穿刺成功并完成后续介入治疗,穿刺次数分别为(4.9±2.2)次及(1.2±0.4)次(P<0.001),穿刺过程透视时间分别为(191.0±67.2)s及(26.8±5.5)s(P<0.001),对比剂用量分别为(34.6±6.5)ml及(10.2±2.4)ml(P<0.001),手术失血量分别为(56.3±21.7)ml及(10.8±3.5)ml(P<0.001)。胆道出血例数分别为8例及0例(P<0.005),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79.0±20.6)μmol/L及(57.9±21.7)μmol/L(P<0.001)。结论 在恶性胆道梗阻的介入治疗中联合运用超声及X线引导穿刺可以明显降低穿刺次数、透视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失血量及胆道出血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BOLD-fMRI)技术评估丹参注射液对大鼠对比剂肾病(CIN)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丹参组和对照组进行BOLD-fMRI,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前、后连续注射丹参注射液及生理盐水7天(每天1次);于注射对比剂前、注射后20 min、24 h、48 h、72 h和7天点每组各取5只大鼠行BOLD-fMRI扫描,测量大鼠肾脏外髓部R2*值,后取大鼠肾脏行病理检查,评价外髓部肾小管损伤情况,分析和比较两组R2*值及病理损伤变化过程和差异,评价R2*值与病理损伤相关性。结果 两组大鼠外髓部R2*值于注射对比剂后20 min均增高,随后对照组先回落后复升高,丹参组持续回落;注射对比剂前及注射后20 min和48 h丹参组R2*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注射后72 h和7天丹参组R2*值低于对照组(P均<0.05)。病理结果表明两组大鼠注射对比剂后20 min外髓部肾小管均出现损伤,注射后7天对照组病理损伤评分达最高,丹参组恢复至注射前水平;注射对比剂后20 min丹参组病理损伤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4 h~7天丹参组病理损伤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除24 h外,余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肾脏外髓部R2*值与肾小管损伤病理损伤评分呈正相关(右肾:r=0.58,左肾:r=0.52,左右肾合计:r=0.56;P均<0.001)。结论 丹参注射液对CIN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其效果可通过3.0T BOLD-fMRI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Gd-EOB-DTPA增强MRI胆道成像与不同级别肝硬化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的30例正常患者(对照组)和90例肝硬化患者(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分级不同分为A、B、C级患者各30例,均行Gd-EOB-DTPA增强MRI胆道成像,计算相对胆总管信号强度和相对肝信号强度比较结果。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的相对肝信号强度更低,且child A级的相对胆总管信号强度高于B级和C级;注射Gd-EOB-DTPA20min后与对照组的相对胆总管信号强度相比,观察组的相对胆总管信号强度更低,child A级的相对胆总管信号强度高于 B级、C级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EOB-DTPA增强MRI胆道成像应用于不同级别的肝硬化患者能够提高肝功能评估,同时不同级别的肝硬化患者能够影响Gd-EOB-DTPA增强MRI胆道成像的成像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18F-FDG PET/CT观察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肝脏葡萄糖代谢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慢性肝炎患者(肝炎组)、36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31例肝功能正常者(对照组)的18F-FDG PET/CT资料。比较肝炎组、肝硬化组及对照组全肝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全肝体积(HV)及全肝糖酵解值(GHG)的差异。结果 3组间全肝SUVmean及G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肝硬化组SUVmean及GHG低于肝炎组(P均< 0.001)及对照组(P=0.012、0.014),肝炎组SUVmean及GHG高于对照组(P=0.042、0.046)。3组间H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结论 18F-FDG PET/CT检查指标全肝SUVmean及GHG可有效反映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肝脏葡萄糖代谢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SCTA评价肝硬化肝脏血管的异常改变及侧支循环形成的价值。 方法 对1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120例无肝硬化的患者(对照组)行肝区三期MSCTA,应用MIP和VR进行重建,并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肝硬化组和对照组门静脉1级和肝静脉1级血管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51、0.08),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分级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组肝动脉、门静脉起始部增粗85例,分支纤细、纡曲98例,门静脉癌栓形成9例,海绵变性8例,肝动脉持续显影55例、门静脉持续显影57例;对照组3例肝动脉、门静脉起始部增粗,2例分支纤细、纡曲,4例肝动脉持续显影,3例门静脉持续显影。肝硬化组交通支开放总数258支,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96例(196/258,75.97%),对照组仅2例见腹膜后分流。 结论 64排CT三期血管成像可准确、全面显示肝 硬化血管的异常改变及门体分流,尤其能较早、较全面地显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为临床提供更多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寻64层CTA行颈段脊髓前动脉(ASA)成像的可靠检查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常规头颈部CTA检查(小剂量峰值测量确定扫描时间,对比剂剂量1.5 ml/kg体质量,注射速率5 ml/s)的45例患者的ASA显影情况,将其分为两组:A1组:ASA显影良好;A2组:ASA显影较差或未见显影。测量小剂量对比剂预试验中C6椎体平面椎动脉的CT值峰值,并进行比较。对20例临床要求了解ASA情况的患者行颈段ASA CTA,对比剂剂量2.0 ml/kg体质量,注射速率5 ml/s,根据基底动脉水平小剂量对比剂预试验到峰值后加4~6 s延迟扫描,分析ASA的显影情况。对ASA及前根动脉的显示情况进行目测评分。 结果 45例常规头颈部CTA中,26例ASA显影良好(A1组),19例显影较差(A2组),ASA显示率为57.78%(26/45)。A1、A2两组椎动脉的CT值峰值分别为(234.52±10.16)HU和(212.65±12.38)HU(P<0.05)。20例ASA CTA中,17例(17/20,85.00%)ASA显示满意;ASA CTA能清楚显示ASA及前根动脉的受压及损伤情况,对ASA及前根动脉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CTA检查(P<0.05)。 结论 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对颈段ASA的显示影响显著;颈段ASA CTA应适当增大对比剂剂量并延迟扫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评价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患者肝功能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包括PBC患者(A组)25例和其他原因的肝硬化患者(B组)25例。于静脉注射GdEOB-DTPA后4 min、20 min、50 min分别测量每位受试者肝脏的平均信号强度,注射Gd-EOB-DTPA后50 min测量胆总管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比较各组各时间点PBC肝功能分级不同患者肝脏的相对信号强化率(relative signal enhancement,RE)和胆总管CNR,再比较肝功能分级相同的A组和B组患者20 min后肝脏RE和50 min后胆总管的CNR。结果肝功能Child-Pugh A级、B级、C级PBC患者之间各时间点肝脏RE及延迟50 min后胆总管CNR均随肝功能受损程度的加重而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分级相同的A组与B组患者之间20 min后肝脏RE及50 min后胆总管CN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EOB-DTPA增强MRI可初步评价PBC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VTQ)技术诊断慢性乙型肝炎(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 应用VTQ技术对61例慢性HBV感染者(慢性乙肝组)和6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进行检测,分析VTQ与肝功能、肾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对VTQ值与临床检验指标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中,VTQ值与胆碱酯酶(CHE)、血清白蛋白(ALB)呈负相关,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呈正相关性,其中CHE对VTQ值影响最大。肝硬化组VTQ值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P<0.01)。以VTQ≥1.22 m/s区分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鉴别效能为0.726(95%CI:0.637~0.803,P=0.00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05%和62.30%。结论 VTQ在诊断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经皮二维胆道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皮二维胆道超声造影(2D-CEUSC)评价胆道梗阻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3例因胆道梗阻性病变接受T管(21例)或PTC管(12例)插管的患者进行2D-CEUSC检查,以X线胆道造影(CC)作为金标准,分别评估图像质量、显示肝内胆管的最高级别及对梗阻性病变(包括有无梗阻、梗阻水平、梗阻程度及梗阻原因)的判断。结果 全部33例2D-CEUSC均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直至梗阻段,图像质量评分均为优或中,可满足诊断需要,但与C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显示胆管级别方面,2D-CEUSC可清晰显示(3.64±0.96)级肝内胆管,而CC为(3.79±0.74)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8)。治疗后仍存在胆道梗阻的22例中,2D-CEUSC对14例的梗阻水平、梗阻程度及梗阻原因判断正确,其中2D-CEUSC对肝门部梗阻、狭窄大于50%、完全梗阻及肿瘤性梗阻的判断与CC符合率分别为85.71%(6/7)、100%(3/3)、100%(9/9)和100%(12/12),对小病灶引起的不完全性梗阻正确判断的例数较低。结论 作为一种新的胆道造影方法,2D-CEUSC对肝内胆管分支的显示情况与CC接近,可作为术前评估胆道梗阻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测急性肝炎肝脏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技术测量急性肝炎患者肝脏弹性, 探讨其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50例急性肝炎患者(急性肝炎组)及5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组)行肝脏实时剪切波弹性测量, 比较急性肝炎组与正常组、急性病毒性肝炎与急性药物性肝炎患者肝脏弹性值差异, 对急性肝炎组肝脏剪切波弹性值与肝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肝炎组剪切波弹性值明显高于正常组[10.12±3.63] vs [4.96±0.72]kPa, P <0.05)];急性病毒性肝炎与急性药物性肝炎患者肝脏剪切波弹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1±3.03] vs [10.86±3.89]。急性肝炎组剪切波弹性值与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之间呈正相关(r=0.305、0.304, P均 <0.05), 与肝功能其他指标间无相关性(P均 >0.05)。结论 急性肝炎中肝脏硬度增加,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可通过检测剪切波弹性值对其进行定量评估, 为临床诊断急性肝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的CT评价指标及与血清纤维化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50例肝硬化患者,根据肝功能情况分为Child A组、Child B组及Child C组。 以25名肝脏正常的其他疾病患者或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行CT扫描,比较肝硬化各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及肝硬化各组之间肝脏各叶径线、门静脉内径及脾脏体积的差异。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包括Ⅳ型胶原(Ⅳ-C)和层黏连蛋白(LN)。分析肝硬化患者肝右叶冠状径与肝左叶冠状径的比值(R1/L1)、门静脉内径及脾脏体积与血清Ⅳ-C及LN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各组肝左叶冠状径(L1)均增大(P<0.01),肝右叶冠状径(R1)、矢状径(R2)及R1/L1比值均减小(P<0.05),且肝硬化各组间R1、R2及R1/L1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各组门静脉内径及脾脏体积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大(P<0.01),但肝硬化各组间门静脉内径及脾脏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R1/L1比值与血清Ⅳ-C及LN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20、-0.575,P均<0.01),门静脉内径与LN呈正相关(r=0.407,P<0.01)。结论 R1/L1比值能较为可靠地反映肝硬化的程度及肝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三维可变翻转角的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与三维传统快速自旋回波(3D-TSE)及二维快速自旋回波(2D-TSE)序列磁共振胰胆管显影(MRCP)用于显示胆囊及胆总管结石的图像质量。方法 采用呼吸导航的3D-SPACE 序列和传统3D-TSE序列及屏气采集的2D-TSE对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22例胆道结石患者(患者组)行MRCP,比较3种成像方法的图像采集时间、胆总管CNR、胰胆管影像质量、及对结石的显示情况。结果 在患者组及对照组中,3D-SPACE胆总管CNR均明显高于传统2D-TSE、3D-TSE序列(P均<0.05);3D-SPACE序列图像质量评分、运动伪影、胆总管、左右肝内胆管、主胰管评分均明显高于2D-TSE、3D-TSE序列(P均<0.05);3D-SPACE序列影像采集时间均较传统3D-TSE序列减少,患者组减少(20.90±0.21)%,对照组减少(23.09±0.12)%。2D-TSE序列用时最短,SPACE序列原始像对胆囊及胆总管结石显示最优。结论 相比于2D-TSE-MRCP、3D-TSE-MRCP序列,3D-SPACE-MRCP影像质量更好,其原始影像更适用于显示胆囊和胆管结石,但图像采集时间长于2D-TS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正常人和2型糖尿病患者间与记忆、情感及视觉相关的脑皮层ADC值的差异性。方法 对20例2型糖尿病伴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A组)和20例2型糖尿病伴单纯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B组)及20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志愿者(C组)行1.5T MR常规扫描和DWI扫描,测量3组研究对象双侧额中回、颞上回和楔回脑皮层ADC值,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间双侧额中回、颞上回脑皮层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双侧楔回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中左右两侧额中回、颞上回及楔回脑皮层ADC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患者(A、B组)右侧额中回脑皮层ADC的变化趋势与患者病程呈正相关(r=0.37,P<0.05)。结论 2型糖尿病与脑损伤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且随着疾病进展,脑损伤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大脑微结构变化。方法 对40例PDSD患者(SD组)和20例PDNSD患者(NSD组)采用帕金森病相关量表评估运动症状(MS)和非运动症状(NMS),分析DTI的FA与SD的关系。结果 SD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PD-NMS)筛查问卷(NMSQ)总分较NSD组高,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总分较NSD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PDSS评分与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NMSQ总分呈负相关(r=-0.64、-0.63、-0.46,P<0.01);SD组FA值较NSD组降低的脑区有右侧丘脑前辐射、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右侧边缘叶、右侧下丘脑及右侧杏仁核、右扣带回纤维、右内侧丘系;SD组睡眠障碍程度与右侧丘脑前辐射FA值呈负相关(r=-0.38,P=0.04)。结论 PDSD患者参与睡眠调节的大脑微结构病变明显,病变与PDSD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可利用DTI对病情进行评估,并可能会成为早期诊断睡眠障碍PD患者的影像学标记。  相似文献   

19.
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与结构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房颤患者血栓形成与左心耳结构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测88例房颤患者及18例对照组患者的左心腔前后径(LA-D)、左心耳入口宽度(LAA-W)、左心耳长度(LAA-L)、左心耳前壁、后壁及顶部的运动速度及左心耳充盈及排空速度等指标。根据左心耳内透声,将房颤患者分为无自发显影(NO SEC)亚组、自发显影(SEC)亚组、泥浆样改变(sludge)亚组和血栓(thrombosis)亚组,并将各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房颤组患者左心耳结构及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sludeg亚组及thrombosis亚组的LAA-W均较对照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栓亚组的LAA-L较对照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房颤各亚组的LA-D均较对照组扩大(P均<0.05);房颤各亚组的左心耳充盈及排空速度均较对照组降低(P均<0.05),在血栓亚组降低更为明显;除无自发显影亚组外,余各亚组的左心耳各壁运动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房颤患者左心耳内血栓形成与左心耳的结构以及功能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为PSC的18例患者(PSC组)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另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PSC组中,肝内外混合型9例(9/18,50.00%),单纯肝内型6例(6/18,33.33%),单纯肝外型3例(3/18,16.67%).MRCP表现:5例(5/18,27.78%)胆管串珠样改变,5例(5/18,27.78%)胆管呈剪枝征,8例(8/18,44.44%)肝内4级以上胆管显示,4例(4/18,22.22%)周围肝内胆管抵达肝脏边缘.18例PSC胆总管及肝总管均无扩张;2例(2/18,11.11%)肝内Ⅰ级胆管中度扩张;12例(12/18,66.67%)肝内Ⅱ级及以上胆管扩张,其中轻度扩张9例,中度扩张1例,重度扩张2例;15例(15/18,83.33%)扩张的周围肝内胆管直径大于中央肝内胆管直径.与对照组比较,PSC组肝总管直径较小,肝内Ⅱ级及Ⅱ级以上胆管直径明显增大(t分别为-3.245、5.068;P分别为0.003、<0.001),胆总管、左肝管及右肝管直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128、0.721、0.759).结论 MRCP可显示胆管形态特征, 初步诊断PSC,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