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320排CTA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320排CTA在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接受颅脑CTA检查并经病理和(或)DSA证实的脑AVM破裂出血患者45例,均接受增强动态容积多期CT扫描;利用sub/add软件得到动脉期和静脉期减影数据,对其进行VR、MIP,获得仿真脑动脉、静脉减影图像;回顾性分析原始及重建图像。21例同时接受CTA与DSA检查,对CTA与DSA显示的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的数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CTA 检出44例脑AVM,其中幕上39例(颞叶最多,8例,顶叶次之,7例),幕下5例,均位于小脑;漏诊1例。AVM破裂出血表现为脑实质血肿4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单条动脉供血37例,2条动脉供血7例;引流至浅表静脉窦29例,引流至深静脉15例。CTA与DSA对AVM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20排CTA可作为诊断脑AVM破裂出血安全、准确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Abernethy畸形的DSA及CT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共11例Abernethy畸形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DSA及CT检查,CT检查均行平扫及增强多期扫描,并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后处理。结果本组病例中,3例为AbernethyⅠb型,8例为AbernethyⅡ型,其中CT结果误诊2例(均为Ⅱ型误诊为Ⅰb型)。门体分流部位: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交通9例,脾静脉与右髂总静脉交通1例,脾静脉与左髂总静脉交通1例。本组病例其他主要临床资料包括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弥漫性肺动静脉瘘、肝功能异常、肝内结节、血氨增高、肝性脑病等。结论多层螺旋CT可对Abernethy畸形进行诊断并明确分流部位,但DSA对于儿童Abernethy畸形诊断、分型及指导治疗仍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3.0T MR TRANCE技术的非对比增强MRA(NCE-MR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依次行NCE-MRA、CTA和DSA检查。由2名高年资医师采用4分法分别对CTA和NCE-MRA图像质量评分,并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分为4级评价。比较NCE-MRA与CTA图像质量评分,评价CTA和NCE-MR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一致性;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TA和NCE-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性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以配对χ2检验比较二者间的差异。结果 2名医师对NCE-MRA的质量评分为(3.55±0.30)分和(3.49±0.28)分,略低于CTA[(3.53±0.29)分和(3.45±0.34)分,P均<0.001]。CTA与NCE-MR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良好,2名医师的Kappa值分别为0.92和0.91(P均<0.05)。CTA与NCE-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性狭窄的敏感度(医师1:94.77%和94.12%;医师2:94.77%和94.12%)、特异度(医师1:93.86%和91.23%;医师2:92.98%和89.47%)和准确率(医师1:94.38%和92.88%;医师2:94.01%和92.1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TRANCE技术的NCE-MRA可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率,可作为下肢动脉病变、特别是合并肾功能不全及存在对比剂禁忌证患者的安全可靠的替代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采用宽体探测器CT进行心脑血管CTA"一站式"扫描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心脑血管CTA扫描患者的图像,根据扫描方法分为A组和B组。A组(n=32)注射1次对比剂行冠状动脉CTA扫描后立即行头颈部CTA扫描;B组(n=41)注射2次对比剂分别行冠状动脉CTA和头颈部CTA扫描。对2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和客观评价,比较其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结果 A组和B组CTA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且冠状动脉CTA和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B组冠状动脉和头颈部CTA中,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回旋支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冠状动脉CTA的噪声和CNR、头颈部CTA的噪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和B组对比剂用量分别为(51.00±6.69)ml和(105.41±14.5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2组CT容积剂量指数和有效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宽体探测器CT应用于心脑血管CTA"一站式"扫描时,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且能明显降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320排CTA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头颈部副神经节瘤21例患者行320排CTA检查, 并由2名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级职称医师分析其影像资料。结果 21例共30个副神经节瘤, 其中颈动脉体瘤20个, 颈静脉球瘤9个, 迷走神经副节瘤1个;CT均表现为实性肿块、血供丰富和明显强化。VR、MIP及MPR可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所有副神经节瘤均进行术前分型, 结果与术后分型完全相同, 准确率达100%。结论 320排CTA可作为诊断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安全、准确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千伏设置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头颈联合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进行头颈联合CTA检查的70例患者随机分2组.A组35例扫描的千伏设为100 kV;B组35例扫描的千伏设为120 kV.扫描后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重建,以九位法来显示动脉的位置.对两组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16±0.36和2.8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图像质量优于A组的图像质量,颈动脉及椎动脉起始部图像质量得到明显改善.B组的平均辐射剂量高于A组.结论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千伏可以获得满意的CTA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2007年10月间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MSCTA采用GE 16排螺旋CT,所得原始数据在工作站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对动脉瘤的大小、载瘤动脉、瘤颈、管壁钙化及瘤内血栓等方面进行显示,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对比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结果 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敏感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3.44%和100%,显示动脉瘤的平均直径为8 mm,最小动脉瘤直径为3.41 mm;清晰显示瘤颈43例,瘤壁钙化26例,瘤内血栓13例;DSA显示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 mm,清晰显示瘤颈33例,瘤壁钙化6例,瘤内血栓5例.MSCTA对于动脉瘤周边邻近骨质结构及瘤内血栓、管壁钙化及瘤颈的显示与DSA比较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结论 MS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较好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诊断肺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确诊为肺动静脉畸形,并行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对原始图像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遮盖容积重组(SVR)、多平面重建(MPR)进行重建处理.结果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前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畸形.7例患者均确诊为肺动静脉畸形,其中2例为单纯型,2例为复杂型,3例为弥漫型.临床上单纯型2例均为体检发现,复杂型2例表现为反复咯血,弥漫型3例表现低氧血症.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前瞻性研究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61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病人随机分为2组,低剂量组29例使用50mI。对比剂,剂量体质量比平均为(0.70±0.09)mL/kg;常规剂量组32例使用70mL对比剂,剂量体质量比平均为(1.00±0.14)mL/kg。比较两组病人在主动脉弓、舌骨和大脑中动脉层面动脉CT值以及锁骨下静脉伪影、静脉充盈程度、重建图像质量。结果低剂量对比剂所得动脉CT值在舌骨层面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551,P〉0.05),在主动脉弓和大脑中动脉层面低于常规剂量(t=2.862、2.014,P〈0.05)。使用低剂量对比剂产生的锁骨下静脉伪影较常规剂量显著降低(z=3.306,P%0.05)。两组颈部静脉充盈程度和重建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z=0.046、0.910,P〉0.05)。结论对128层CT而言,应用低剂量对比剂进行头颈部动脉血管成像是可行的,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观察支气管动脉三维解剖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CTA显示支气管动脉三维解剖结构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肺部疾病患者进行64层CT支气管动脉成像,以VR、MIP及MPR后处理技术显示支气管动脉解剖学特征。结果 35例患者中,共63支支气管动脉获得显示,右侧39支,左侧24支;支气管动脉正常起源34例,异常起源1例;4例有肺外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共10支血管,1例存在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最常见的支气管动脉类型为R1L1型(18/35)。27例支气管动脉增粗,直径2~5 mm。结论 64层CTA支气管动脉成像可无创、直观显示支气管动脉及肺外体循环动脉的形态解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64排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一致性。方法 对3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MSCTA检查,由3名CT医师采用双盲法观察图像,描述动脉瘤特征,测量瘤体和瘤颈最宽径,并与DSA和手术对照。结果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平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70%、85.71%;3 mm以下颅内动脉瘤平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3%、85.71%。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检出动脉瘤的一致性平均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816、0.847。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测量动脉瘤体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913、0.942。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测量动脉瘤颈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770、0.808。同一观察者不同观察时间测量瘤体和瘤颈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943、0.872。结论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检出动脉瘤、测量瘤体及瘤颈的一致性较好,可明确SAH病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64排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一致性。方法 对3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MSCTA检查,由3名CT医师采用双盲法观察图像,描述动脉瘤特征,测量瘤体和瘤颈最宽径,并与DSA和手术对照。结果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平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70%、85.71%;3 mm以下颅内动脉瘤平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3%、85.71%。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检出动脉瘤的一致性平均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816、0.847。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测量动脉瘤体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913、0.942。不同观察者、不同检查技术间MSCTA测量动脉瘤颈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770、0.808。同一观察者不同观察时间测量瘤体和瘤颈的一致性平均ICC分别为0.943、0.872。结论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检出动脉瘤、测量瘤体及瘤颈的一致性较好,可明确SAH病因。  相似文献   

13.
双能量颅脑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脑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2例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双能量颅脑CTA检查。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得到MIP、MPR和VR等重组图像,结合原始轴位图像及重组图像进行诊断,并将CTA诊断结果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双能量颅脑CTA与DSA测得的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的大小。结果 CTA诊断32例患者共39个动脉瘤,均经DSA检查或手术证实,另有一枚后交通动脉瘤漏诊,诊断符合率达97.50%。双能量颅脑CTA显示脑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20±1.69)mm、(4.12±1.68)mm、(3.21±1.60)mm,DSA检测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33±1.73)mm、(4.30±1.70)mm、(3.25±1.6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能量颅脑CTA综合各种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大小及瘤颈,是诊断颅内动脉瘤无创、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双源CT数字减影CTA与双能量CT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以常规DSA和三维旋转DSA为参照标准,评价双源CT数字减影去骨CT血管成像(DS-BR-CTA)和双能量直接去骨CTA(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190例患者接受DS-BR-CTA检查,74例患者接受DE-CTA检查.以3D-DSA为标准,以患者和发生部位为单位,计算DS-BR-CTA和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DS-BR-CTA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90%、98.36%;97.37%、99.97%;对≤3.0 mm的动脉瘤,其诊断敏感性高达88.89%,特异性达98.36%;DE-CT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25%、100%;95.52%、100%,对≤3.0 mm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0.91%,特异性为100%.结论 双源CT的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与DS-BR-CTA相当,可作为常规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流程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56层iCT血管造影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症(ASO)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DSA确诊的ASO患者50例,均行256层iCT血管造影,其后于两周内行DSA造影或治疗。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TA诊断ASO的效能,计算与DSA评估血管狭窄分级的符合率。结果 共检测730段血管,CTA诊断ASO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9.34%(453/456)、96.35%(264/274)、97.84%(453/463)、98.88%(264/267)和98.22%(717/730);CTA评估血管狭窄分级共686段与DSA相符,符合率为93.97%(686/730)。结论 256层iCT血管造影检查无创、方便,诊断ASO和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准确率高,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后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临床确诊颅内动脉瘤接受手术治疗病例,术后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容积显示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结果对于使用钛制动脉瘤夹病例,64层螺旋CTA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体消失、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夹之间关系及动脉瘤夹的数量和位置。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作为使用钛制动脉瘤夹病例的术后随访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头颅动脉瘤及术后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临床高度怀疑动脉瘤患者的头颅MSCTA及DSA影像资料,确诊后经外科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后复查MSCTA及DSA,确诊病例均经手术或介入治疗证实.结果:121例患者中动脉瘤患者116例(动脉瘤124个),其中3例患有多发动脉瘤,分别有3、4、4个动脉瘤,MSCTA诊断125个动脉瘤,4个误诊,正确诊断121个,MSCTA检出率为97.6%;DSA诊断123个动脉瘤,误诊3个,漏诊4个,而且MSCTA所发现的动脉瘤中DSA检出率为96.7%,两种方法在检出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检查具有微创、快速、准确的优点,并发症极少,拥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清晰显示动脉瘤的所在部位、数目、大小、范围及其与周围结构组织之间关系,可以较为正确的诊断及评估术后所放弹簧栓的位置、形态,能观察动脉瘤是否完全闭塞、载瘤动脉的通畅情况以及动脉瘤颈是否完全栓塞,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及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PA漏诊亚段肺栓塞(SSPE)的常见原因。方法 对临床确诊肺栓塞(PE)的91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首诊CTPA、复诊CTPA及经查看肺通气/灌注(V/Q)显像结果后复诊CTPA对SSPE的检出率,并与V/Q显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91例PE患者中,3 494支亚段肺动脉显示清楚。肺V/Q显像对SSPE的检出率为19.00%(664/3 494),首诊CTPA的检出率为11.99%(419/3 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59,P<0.01);复诊CTPA检出率为13.62%(476/3 494),低于肺V/Q显像(χ2=37.05,P<0.01);查看肺V/Q显像结果后,复诊CTPA对SSPE的检出率为15.83%(553/3 494),与肺V/Q显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6,P<0.01)。结论 CTPA漏诊SSPE的原因主要包括亚段肺动脉观察困难、诊断水平较低和对慢性PE诊断困难。提高阅片医师注意力和针对性,并联合肺V/Q显像,可提高CTPA对SSPE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CTA检查结果与MRA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探讨二者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DSA影像资料,及其CTA或MRA图像,在60例行DSA检查患者中,行CTA检查者30例,行MRA检查者30例。图像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以DSA检查结果及行动脉夹闭术作为诊断动脉瘤的标准,比较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在60例中,DSA和动脉瘤夹闭术共证实30个动脉瘤,其中30例16个动脉瘤CTA显示良好,30例14个动脉瘤MRA显示良好。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6.7%准确性为90.0%,MR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60.0%特异性为66.7%准确性为63.3%。结论头颈部CTA检查能够快速、安全、无创、有效的诊断脑动脉瘤,可作为临床筛查大部分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