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临床确诊为MS患者的MRI资料,常规行MRI平扫,38例行增强扫描,9例加扫FLAIR序列,5例行弥散加权成像。结果:脑内病灶主要分布于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和皮层下区,呈类圆形、杏仁形或斑片状,30例可见特征性“直角脱髓鞘征”。脊髓内病灶主要呈长条片状,与脊髓长轴平行。增强扫描急性期病灶可见明显强化,静止期病灶不强化。结论:MRI可清楚显示MS病灶,对M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诊断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临床与MRI资料。结果病灶主要分布于侧脑室周围占90.1%,大小以<1 cm最多占81.2%。病灶信号以稍长T1,长T2为主,增强呈不均匀斑片状或环状强化。MRS上陈旧性病灶NAA峰下降,急性期病灶NAA峰下降,胆碱峰、脂质峰及乳酸峰升高。结论 MRI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脑型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型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特点,分析核磁共振检查(MRI)对脑型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脑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MR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入组,脑MRI检查均有阳性发现,以脑室周围及胼胝体最常受累,皮质受累4例(17.4%)。MRI增强见强化病灶者13例(56.5%)。结论:常规MRI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必要时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31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脑MRI常规扫描序列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的特征,以提高脑多发性硬化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6月我院确诊的多发性硬化患者31例,分析所有患者的MRI及SWI检查结果。结果: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脱髓鞘斑块在常规MRI图像上可表现为树冠征、犄角征、煎鸡蛋征和倒逗号征,而在SWI图像上可见有小静脉穿行或绕行病灶。结论:常规MRI及SWI图像上的特异性征象对提高脑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准确率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提高对多发性硬化(MS)MRI特征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对22例MS患者行脑和/或脊髓MRI检查,对病变的分布、形态及病变的强化进行评价。结果:脑内病变位于测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及脑干、室旁病变其长轴多与侧脑室垂直;脊髓病变多位于预髓及上段胸髓,呈长条状。病变急性期及活动期强化,稳定期或斑痕期不强化。结论:MRI可显示MS的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可提高MRI对MS早期诊断的特异性,并能对MS的病理生理特点进行时间顺序学方面的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多发性硬化MRI影像特点,分析误诊原因。材料与方法:分析3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多发性硬化MRI影像表现多样,病理分型4期(急性期、慢性活动期、慢性非活动期及"阴影"斑块)各期有不同的MRI影像表现特点,多发性硬化MRI表现多数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急性期多有明显强化,慢性期病灶可为斑片状及环状强化。结论:多发性硬化的误诊多发生于急性期,MRI增强扫描对于多发性硬化鉴别病灶的分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附4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总结49例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1995~2002年49例脑与脊髓多发性硬化的病人,都有临床资料,包括脑干听诱发电位与视诱发电位检查。49例均做了脑MRI检查,10例加做了脊髓MRI检查,29例做了MRI增强扫描,17例首次检查后30d内进行了复查。结果47例有脑病灶,主要累及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小脑及脑干,病灶为斑点状、斑片状及斑块状,最大斑块达到2.2cm×5.0cm,2例仅有脊髓病变,病灶至少累及2个脊髓节段,4例有脑和脊髓的联合病变。2例MRI首次诊断脑炎,1例脑干肿胀,并有斑块状强化,MRI诊断为肿瘤,1例除有脑病灶外,还表现为视神经异常。29例增强扫描中,7例未发现强化,22例显示强化,20例有斑点及斑片样强化,2例呈环形强化。17例复查MRI均显示病灶吸收好转。结论MRI可以清楚显示脑与脊髓的MRI病灶,对非典型病灶,需要密切结合临床,系列MRI检查亦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CT,MRI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CT,MRI影像资料.32例均行CT检查及MRI检查,20例行增强扫描.结果:CT及MRI均提示病变形态以圆形、卵圆形为主,大小不一,直径0.2~4.0 cm.CT表现为病灶呈等低密度或低密度影;MRI检查病灶以不均匀T1低T2高信号为主,FLAIR不均匀高信号改变,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片样、斑片样、结节样及环样强化,在DWI序列痛灶弥散系数值升高,磁共振渡谱成像显示病灶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比率下降,胆碱/肌酸比率及肌醇/肌酸比率升高.结论;MRI检查是诊断多发性硬化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182例多发性硬化临床与MRI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提高对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临床明确MS患者的临床与MRI资料.结果 MS好发于中年(平均发病年龄33.2±10.9岁)女性(68.7%),常见症状为肢体无力(74.2%)、感觉障碍(52.7%)和视力障碍(48.9%).MS病灶可单纯位于脑内(31.9%),或单纯仅位于脊髓内(31.3%),或脑与脊髓内均存在病灶(36.8%);好发部位依次为侧脑室旁(58.2%)、颈髓(52.8%)、胸髓(44.0%)、半卵圆中心(41.8%)和胼胝体(28.0%);病灶多呈斑片状;在T1加权像上可为低、稍低或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多为高信号;病灶多为斑片状或斑点状强化.结论结合临床与MRI表现,可提高对MS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9例罕见脱髓鞘疾病的MRI表现。方法 对5例视神经脊髓炎(NMO)、1例Balò's同心圆硬化(BCS)、2例Marburg型多发性硬化(MS)和1例脱髓鞘假瘤(TDL)患者行常规MRI及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磁共振波谱(MRS)检查。结果 NMO患者可见视神经及脊髓病灶,脊髓病灶纵向可达到或超过3个椎体节段,颅内的病灶不满足典型多发性硬化诊断;BCS患者MRI表现为多发性"同心圆"样改变;Marburg型MS患者MRI表现为广泛的白质病变,T1WI可见"黑洞",病灶不累及U型纤维;TDL患者常规MRI表现为大块状孤立性病变,增强扫描可见与髓静脉分布一致的明显强化条状影,占位效应不明显。本组患者脑内病灶的MRI、MRS、DWI及DTI表现均提示脱髓鞘改变。结论 部分罕见的脱髓鞘疾病具有特征性MRI表现。MR检查有助于提高临床对脱髓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弥漫性脑型合并皮肌型猪囊尾蚴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采用平片、CT或MRI检查及复习相关文献所见,描述4例弥漫性脑型合并皮肌型猪囊尾蚴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所有4例患者影像学检查均发现多发脑内和皮肤病灶。脑内病灶CT检查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内多发结节状高密度病灶,并见多个囊状低密度灶,部分病灶边缘可见小点状高密度影;MR表现为:双侧大脑实质内多个长T1WI、长T2WI信号的圆形或卵圆形小囊状影,部分壁内见偏心性小点状影,呈短T1WI、稍短T2WI信号改变,病灶边缘可见水肿带,Gd-DTPA增强扫描,囊壁环状强化,头节点状强化;X线均表现为躯干、四肢及头皮软组织内弥漫性多发梭形钙化影,边界清楚,长径约0.5~1.5cm不等。结论全身皮下多发性结节,平片显示皮下梭形钙化,且头颅CT或MRI检查提示脑囊虫改变,是弥漫性脑型合并皮肌型猪囊尾蚴病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骨盆骨肉瘤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病理证实的15例骨盆骨肉瘤的CT及MRI表现,总结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影像学鉴别诊断。结果 15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中位数27.0岁。11例累及髂骨;病灶骨质破坏类型表现为混合型11例,溶骨型2例,硬化型2例;5例伴放射状骨膜反应;病灶内见肿瘤骨8例。骨旁软组织肿块13例。MRI显示全部病例病灶内强化;2例硬化型骨内病灶CT未显示明显强化。结论骨盆骨肉瘤发病影像学典型表现为混合型骨质破坏,伴放射状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病灶内显示瘤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样肉芽肿病(LyG)的MRI表现的认识。方法总结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3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LyG,分析其MRI表现与组织病理学所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的MRI均表现为脑内多发病变,受累部位分别为左侧侧脑室颞角和枕角旁、左侧额颞叶和侧脑室旁、双侧额叶,病变在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DWI无明显弥散受限,病变周围伴有明显水肿,增强后呈多发结节状、环状或片状明显强化。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以血管为中心的T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浸润,破坏血管壁,伴吞噬细胞浸润及反应性星形细胞增生,部分B细胞有异型性。结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LyG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MRI有很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的特异性,临床工作中应将LyG纳入脑内多发强化病变的鉴别诊断范畴内。  相似文献   

14.
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髓型多发性硬化MR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脊髓型多发性硬化行脊髓和/或头颅MR检查,对其征象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分布上以颈髓受累最多,占40%,颈胸髓同时受累占30%,胸髓受累占25%,全部脊髓受累最少,为5%.病灶形态,以条带状最多见,为40%,斑片状或云雾状为25%.矢状面T2WI均表现高或稍高信号,T1WI 90%为等信号,T2WI轴位病变,以类圆形高信号和点片状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强化或不强化.结论 MRI有助于发现病灶,明确病灶位置,是目前诊断脊髓多发性硬化最敏感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发性脑胶质瘤(MCG)的MRI特点.方法 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MCG患者的MRI特点及病理学类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5例患者共检出50个病灶,其MRI特点如下;①病灶数目不一,累及部位不同,以海马(海马旁回)最常受累(11/15,73.33%);②同一病例不同病灶的MRI信号特点及强化程度不同;③随访观察3例患者,各病灶进展程度亦各不相同;④病理类型以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最多见(10/15,66.67%).结论 MCG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病灶的信号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组织分化程度,分析其MRI特点对诊断该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 giant-cell astrocytoma, SEGA)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SEGA的CT和MR3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全部5例SEGA均伴发结节性硬化,CT表现为室间孔或侧脑室前角类圆形略高密度结节(边界清楚,多呈明显均匀强化),室管膜下结节状钙化,脑实质错构瘤.MRI表现为室间孔或侧脑室前角类圆形结节(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室管膜下、皮质和皮质下多发稍长T1稍长T2病灶.结论 CT和MRl相结合是SEGA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结合患者特征性临床表现,可作出较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以视力减退首诊的儿童多发性硬化病例资料,了解视力障碍在小儿多发性硬化症状中的突出特点,以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2月-2010年11月以视力减退首诊的多发性硬化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0例初次发病,首诊时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眼底检查正常,未发现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误诊为球后视神经炎.逐渐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多部位病灶的表现,行MRI检查后提示颅内及脊髓多发性病灶,疑诊为多发性硬化,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辅助免疫球蛋白、神经营养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后,9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复查MRI提示脑及脊髓病灶有不同程度缩小.出院后随访有缓解复发表现,最终确诊为多发性硬化.结论 对初次发病、首发视力障碍就诊于眼科、眼底检查正常的患儿,不仅要注重眼部检查,还要密切注意全身情况,尽早行MRI检查,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8.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l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MRl检查23例,CT检壹1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有轻度水肿.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与MRl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l优于CT.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硬化脊髓MRI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脊髓病灶多与脑内病灶并发;常规MRI是检测MS脊髓病灶最敏感的方法,能客观显示脊髓病灶的部位、数目、大小和分布等情况,对MS的诊断、随访及病程评价有重要价值。MRI新技术能够量化评价脊髓病变,发现脊髓内隐匿性异常改变,进而反映脊髓功能损害。本文对MS脊髓病变的MRI特点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结合文献回顾观察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AGS)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基因检测证实的AGS患儿,患儿月龄分别为3、5、8个月,均接受颅脑MR检查,其中1例(病例3)接受颅脑CT检查,结合文献分析其颅脑MRI及CT表现。结果颅脑MRI显示,病例1双侧侧脑室、双侧额颞部脑外间隙增宽;病例2未见明显异常;病例3脑萎缩,双侧侧脑室前角旁异常呈T1WI等信号、T2WI及T2-液体衰减翻转恢复(T2-FLAIR)序列呈稍高信号。颅脑CT显示病例3脑萎缩,双侧基底核区、双侧侧脑室前角旁钙化,双侧侧脑室前角旁低密度灶。结论颅内钙化、脑萎缩和脑白质营养不良为AGS常见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