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单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期(n=14)、急性期(n=34)、亚急性期(n=20)、慢性早期(n=18)、慢性晚期(n=34)等5组,均进行颅脑常规DTI、DWI及MR等检查,比较各组健侧镜像区和脑梗死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分析各组发病时间与FA指数(rFA)和MD指数(rMD)的相关性。结果:DWI所显示的病灶程度和范围均明显较常规MRI清晰、准确,且扩散加权成像对急性期组和超急性期组脑梗死灶的检出率均为100%,显著高于常规MRI序列。随着发病时间的升高,患者的MD值也随之升高;急性期患者和超急性期患者的脑梗死区MD值均显著低于健侧镜像区MD值(t=-15.023,t=-26.837,均P0.05),而慢性早期以及慢性晚期的脑梗死区MD值均显著高于健侧镜像区MD值(t=13.253,t=55.434,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发病时间与脑梗死区rMD值呈显著正相关(rs=0.987,P0.001)。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患者的FA值也随之降低,其中超急性期rFA值最高,随后各期患者均依次降低;超急性期患者脑梗死区FA值与其健侧镜像区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1,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发病时间与其脑梗死区rFA值呈负相关(rs=-0.993,P0.001)。结论:DTI能对患者的脑梗死损伤程度及临床分期作出精确判断,而DWI则能较为敏感地检测出超早期脑梗死灶,两者联合使用能够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双侧丘脑和双侧基底节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变化,评价DTI技术用于早期PD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PD患者26例为PD组,按Hoehn-Yahr分级量表将患者分为PD组1和PD组2;健康志愿者26例为对照组;常规行MR头部平扫和DTI检查,比较双侧丘脑、基底节区的部分各向异常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PD组尾状核和丘脑的部分各向异常分数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D组兴趣区的ADC值在各组之间、病变双侧之间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着病情级别的增加,ADC值呈增高趋势。结论:磁共振DTI的尾状核、丘脑的FA值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脊髓慢性压迫损伤的扩散张量成像(DTI)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脊髓慢性压迫损伤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和横轴面DTI,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部分各向异性(FA)值。结果32例脊髓压迫损伤患者中13例可见T2WI高信号。压迫部位ADC值增高28例,不变4例,平均ADC值明显高于正常脊髓组织。ADC值和压迫程度、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压迫部位FA值下降15例,不变11例,增高5例,平均FA值低于正常脊髓组织。FA值和压迫程度、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DTI对判断脊髓慢性压迫损伤有一定价值,ADC值敏感度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在宫颈癌诊断中实施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医院收治的22例宫颈癌患者及2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其实施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检测诊断,并按患者住院号尾数的奇偶数,分为观察组(22例,宫颈癌患者)和对照组(22名,健康体检者)。结果:对两组研究对象经磁共振检查后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与对照组相对比,观察组各项指标数据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此检查方式有较好的检出率,准确性较高。结论:对宫颈癌患者实施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检查诊断方式,能较好的查出患者具体的病情,根据此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医师能对患者的病情有深入了解,使其能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救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胼胝体磁共振形态及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孤独症患儿胼胝体形态及细微结构异常,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13例男性孤独症患儿(孤独症组)及15名正常男童(正常对照组)进行胼胝体结构磁共振形态及DTI观察,测量胼胝体正中矢状面前部、体部、后部及总面积,大脑总体积及各相异性分数(FA),并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孤独症组胼胝体前部面积及总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0.05),体部和后部面积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总体积较对照组增大(P<0.05).孤独症组患者胼胝体前部和体部的F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后部的FA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孤独症患儿胼胝体前部面积较正常发育儿童明显减小,胼胝体前部及体部FA值明显降低,提示胼胝体局部白质纤维束可能存在微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正常肾脏的DTI特点,分析检查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对10名健康志愿者行肾脏DTI检查,测量肾皮质及髓质的ADC值及FA值.分析同一测量者在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不同测量者的测量结果及同组受检者不同时间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正常肾皮质的ADC值高于髓质(t=20.126,P<0.001),两侧肾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肾脏髓质的FA值高于皮质(t=42.713,P<0.001),两侧肾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同一测量者在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不同测量者的测量结果及同组受检者不同时间的检查结果,其组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75,alpha系数均大于0.8.结论 DTI可以反映正常肾脏超微结构的特点,检查结果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DTI)在糖尿病视神经病变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30眼)Ⅱ型糖尿病合并视神经病变的患者和15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分别行3.0TMR-DTI检查,研究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组和对照组视神经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系数(MD)、平行扩散系数(λ∥)、垂直扩散系数(λ⊥)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组视神经FA、MD、λ∥、λ⊥值分别为0.321±0.090、(1808±431)×10-6mm2/s、(2393±273)×10-6mm2/s、(1488±467)×10-6mm2/s;对照组视神经分别为0.585±0.020、(935±133)×10-6mm2/s、(1654±157)×10-6mm2/s、(1026±492)×10-6mm2/s。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组与对照组相比,FA值明显降低(P=0.000),MD值、λ∥值、λ⊥值明显升高(P=0.000)。结论 MR-DTI在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筛查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采用1.5T MR仪对正常成人臂丛神经进行DTI及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可行性及其量化特征。方法 34名健康志愿者接受DTI及DTT,测量C5~8双侧臂丛神经FA值、ADC值,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分别测量b值为700、9001、100 s/mm2时右侧C6神经根平均纤维束长度、纤维束所占体素及图像SNR。结果 34名健康志愿者中32名DTI及DTT成功。C5~8神经根平均FA值及ADC值依次为:0.46±0.03和(1.16±0.15)×10-3mm2/s、0.45±0.04和(1.13±0.19)×10-3mm2/s、0.44±0.04和(1.18±0.19)×10-3mm2/s、0.39±0.05和(1.26±0.18)×10-3mm2/s。b=900 s/mm2时,右侧C6神经根平均纤维长度、纤维束所占体素最大。b=700 s/mm2时,SNR最大(18.28±7.38);b=900 s/mm2时,SNR是最大SNR的93%。结论采用1.5T临床型MR机b值为900 s/mm2时,能成功完成正常臂丛神经DTI及DTT,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纤维束的FA值和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隐匿性颈髓损伤(CSCI)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在九江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及神经外科就诊,72 h内有明确外伤史,临床诊断为CSCI而常规磁共振(MR)序列显示脊髓无异常信号(隐匿性脊髓损伤)患者30例(损伤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接受常规MR序列、DTI序列检查。对两组的DTI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获得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分别测量损伤组和对照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 结果损伤组的FA值(0.53±0.22)明显低于对照组FA值(0.65±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0,P<0.01)。损伤组的ADC值[(1.15±0.28)×10-3mm2/s]明显高于对照组ADC值[(1.04±0.57)×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20,P<0.01)。损伤组颈髓DTT图示受损区域的白质纤维束稀疏、扭曲及断裂。 结论DTI的FA值和ADC值可定量分析CSCI患者脊髓白质损伤的严重程度,DTT图可准确描绘脊髓白质损伤的位置及范围,是目前无创性诊断隐匿性颈髓损伤和评估预后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平均扩散系数(DCavg)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对肝硬化患者脊髓病变早期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45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B和C级(组)患者各15例;选取15例正常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D组)。所有受试者均行胸腰段脊髓DTI,b=500s/mm2,扩散敏感梯度为25个方向。原始数据后处理重建出DCavg和FA伪彩图,并测量其值。A、B、C、D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对照组与肝硬化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15例正常对照组胸腰段脊髓DCavg值为(1.330±0.160)×10-3mm2/s,FA值为0.320±0.150;45例肝硬化组胸腰段脊髓DCavg值为(1.415±0.250)×10-3mm2/s,FA值为0.404±0.110,两组DCavg值、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896、16.456,P值均〈0.05);A、B、C组患者胸腰段脊髓DCavg值分别为(1.342±0.100)×10-3mm2/s、(1.371±0.230)×10-3mm2/s和(1.492±0.290)×10-3mm2/s,FA值分别为0.353±0.110、0.385±0.130和0.446±0.090;A、B、C、D组四组间比较,DCavg、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两两比较,C组患者DCavg、FA值较A、B及D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D组DCavg、FA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胸腰段脊髓DTI的DCavg和FA值较正常人增高,DTI能为肝硬化患者脊髓病变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1.
MR扩散张量成像诊断慢性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3.0T MR DTI诊断慢性脊髓型颈椎病的价值。 方法 应用SE-EPI序列对64例病程超过2年的慢性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SM组)和31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颈髓DTI。将颈髓分为上、中、下三段,分析CSM组各段颈髓ADC值、FA值、纵向本征(λL)值及横向本征(λT)值的变化。结果 所有受检者颈髓DTI显示满意。CSM组上、中、下各段颈髓的ADC值(F=251.20)、FA值(F=47.54)、λL值(F=210.14)、λT值(F=104.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1)。对照组上、中、下各段颈髓的平均ADC值为(0.81±0.06)×10-3 mm2/s,FA值为0.65±0.04,λL值为(1.66±0.10)×10-3 mm2/s,λT值为(0.47±0.04)×10-3 mm2/s,在颈髓各节段之间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CSM组直接受压部位处ADC、FA、λL、λTt值分别为20.84、12.53、6.00和2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通过ADC、FA、λL和λT能够检测颈髓微观结构的变化。DTI是判定慢性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范围和受损程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WI、ADC、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对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确诊的MAP患者19例(MAP组)及正常对照者24名(NC组),均接受MR和DWI扫描(b值为0、600 s/mm2).采用双盲法对DWI、MRI诊断MAP阳性率进行比较;分别测量MAP组、NC组的ADC、eADC...  相似文献   

13.
DTI和扩散峰度成像(DKI)能早期发现并定量分析颈髓内部微细结构的改变,对指导临床和判断颈椎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就DTI、DKI成像原理及其在颈髓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ADC值、FA值与脑膜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27例术前行MR平扫、弥散张量成像及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瘤周白质区和健侧对应部位的ADC值和FA值,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瘤周水肿区、肿瘤实质区、瘤周白质区三者之间ADC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瘤周水肿区为最高.瘤周白质FA值高于肿瘤实质区和瘤周水肿区,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但后两者之间FA值无显著性差异.良、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区ADC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良、恶性脑膜瘤瘤周白质之间FA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结合常规MR图像、ADC值、FA值有助于术前对脑膜瘤良、恶性进行鉴别.ADC值有助于区别脑膜瘤实质、瘤周水肿及瘤周白质区.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索高场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评价价值.方法脑外伤病人12例及正常对照组13例,分别应用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FA图上分别测量创伤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镜像部位FA值,将两组相应感兴趣区FA值均值进行比较,观察有无明显差异.并将创伤组FA值均值与临床GC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创伤组与对照组FA值有明显差异,创伤组双侧内囊后肢FA值与GCS评分有较好相关性.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白质损伤敏感,并能反映其损伤程度,是目前活体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扩散张量成像数据分析方法概述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扩散张量成像(DTI)是唯一可在体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成像方法,其利用组织内水分子扩散的各向异性特征进行成像。本文以DTI基本原理为出发点,对DTI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诊断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的价值。方法 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良性脑膜瘤10例),测量肿瘤实质区与健侧正常脑组织的平均ADC值和FA值,比较测值,并观察两种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结果 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FA值均较健侧正常脑组织降低(P均<0.05);星形细胞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较健侧正常脑组织高(P<0.05),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与健侧正常脑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患者比较,肿瘤实质区ADC值、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DTT图中,星形细胞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受压、偏移或变形、移位;脑膜瘤纤维束呈现为稀疏、移位。结论 测量肿瘤实质区ADC值和FA值可鉴别脑内和脑外肿瘤如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DTT可清晰显示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浸润、破坏和推移,有利于术前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CT灌注成像(CTPI)和MR 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对38例临床怀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脑CTPI联合DWI检查,扫描结束后,经CT灌注软件和Funtiontool软件进行评估,统计各参数值。 结果 梗死脑区与对侧脑区比较,脑灌注(Perfusion)、强化峰值(PE)、达峰时间(TTP)、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脑血容量(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灌注值(rP)与相对CBV值(rCBV)具有显著相关性(r=0.721,P<0.05);rCBV与相对ADC值(rADC)具有相关性(r=0.476,P<0.05)。 结论 CTPI各参数中,以TTP值和PE值的变化能最敏感地反映出急性梗死时血流动力学变化。rCBV与rADC共同反映梗死脑区的病理变化特征,具有本质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轻度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DTI动态变化规律,探讨其在反映TBI病理生理学改变、病程发展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轻度TBI患者和35名健康对照者行常规MR、DTI检查.测量TBI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伤后5周~3个月)和对照者多个脑区的FA值、ADC值并进行比较,观察各测量值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轻度TBI患者部分脑叶白质和脑干区的FA值在急性期、亚急性期时减低(P均<0.05),伤后5周~3个月时略低于对照者(P均>0.05),但急性期时胼胝体、内囊的FA值高于对照者(P均>0.05),此后持续减低,在伤后5周~3个月时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DC值大致呈现为急性期减低,亚急性期及伤后5周~3个月逐渐升高(P均>0.05)的趋势.结论FA值减低反映神经轴索损伤,但急性期轻度TBI患者的胼胝体、内囊处FA值略升高,提示存在细胞毒性<水肿.ADC值反映轴索损伤不及FA值敏感、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