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新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察大学新生自我和谐和应付方式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及《应付方式问卷》对148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一新生自我和谐总分符合常态分布;②大一新生主要采用解决问题、求助、退避的应对方式;③高自我和谐组较多使用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低自我和谐组较多使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结论大学新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自我和谐。  相似文献   

2.
医学生应付方式现状和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学院大学生应付方式的现状和类型。方法采用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403名医学院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量。结果①医学生的应付方式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各分量表因子分差异显著iF=165.17,P=0.000);(参女生在“求助”分量表得分明显高于男生(t=3.595,P=0.000);来自城市的学生在“幻想”(t=2.283,P=0.023)和“自责”(t=2.357,P=0.019)的应付方式上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合理化”和“自责”应付方式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有差异显著(t=2.623,p=0.05)。结论医学生主要采用“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型应对方式,性别、年级和家庭来源上各因子分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中学生抑郁水平和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贝克抑郁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对沈阳市6所中学的3124名初中生和高中生(男生1478名,女生1646名)进行调查.结果 重度抑郁状态406人(13.0%),男生218人(7.0%),女生188人(6.0%).其中,男生自责(t=3.60,P<0.01)、退避(t=2.86,P<0.01)、合理化(t=3.24,P<0.05)评分高于女生,女生求助评分高于男生(t=3.26,P<0.01);高一学生解决问题评分高于其他年级(P<0.01),高二学生自责、退避、合理化评分均高于其他年级(P<0.01).贝克抑郁问卷总分与成熟型的应付方式呈负相关,与不成熟型和混合型的应付方式呈正相关.结论 ①中学生不同抑郁水平受性别因素影响,轻度和中度抑郁状态女生显著多于男生,重度抑郁状态男生显著多于女生;②中学生抑郁水平受应付方式影响.  相似文献   

4.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比较及其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情况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应对方式问卷对大学四个年级学生共400例作调查分析.结果 一、四年级学生相对于其他年级学生获得更多的客观支持,一年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最高;二、三年级学生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应对较其它年级多,一年级学生采用幻想应对较多;各年级学生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支持利用度与求助的相关程度最高;除大一学生的幻想应对与社会支持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外,各年级消极应对方式(自责、合理化、退避、幻想)均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结论 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不同年级大学生中各有特点,且各年级中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不同的,说明应激相关因素的作用是多途径的.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对随机选取的某民办高校192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应付方式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和自责;2除求助因子,其他方面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2.006,5.111,3.781,5.266,3.781;P0.05)。生源地类型与应付方式各个因子无显著差异,文理科生在解决问题上面有非常显著差异(t=2.694,P0.01);3SCL-90各因子与中国青年常模相比,仅在人际关系敏感(t=-4.073,P0.01)和忧郁(t=-2.104,P0.05)有显著差异;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t=-7.967~-2.483,P0.05)。SCL-90多数因子与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之间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求助两个因子呈现出负相关(r=-0.187~0.417,P0.05);4回归分析表明,应付方式可解释大学生心理健康85.5%的变异量。结论:应付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学新生应付方式和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应付方式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和抑郁自评问卷(SDS)对河南大学385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的解决问题因子得分极显著高于女生。而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女生;抑郁与解决问题、求助因子极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水平抑郁情绪的被试在各应付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自责和解决问题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对抑郁的预测作用较为明显。结论 大学新生应付方式和抑郁情绪的关系密切,提高大学新生积极应付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7.
医学与非医学院校男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现状及特征,探讨医学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的影响。方法以russell吸烟原因问卷和密西根酒精依赖调查表为工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方法,抽取唐山地区两所高校(医学院校与理工院校)男大学生177名作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1医学院校男大学生吸烟率显著低于理工院校(χ2=7.589,P0.01);医学院校男大学生饮酒严重程度显著低于理工院校(t=-2.303,P0.05);2医学院校与理工院校吸烟率大一新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1,P0.05),二年级低于理工院校(χ2=3.921,P0.05),三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15,P0.05);医学院校与理工院校饮酒严重程度大一新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7,P0.05),二年级低于理工院校(t=-2.872,P0.01),三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9,P0.05);3医学院校大一新生吸烟率高于二年级学生(χ2=4.394,P0.05),饮酒行为大一新生也高于二年级(t=3.704,P0.05);理工院校一、二年级间吸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87,P0.05),饮酒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1.150,P0.05);4RRSQ量表得分,医学院校的镇静分量表分最高,理工院校学生分量表分最高的是寻求刺激,医学院校依赖分显著低于理工院校(t=-2.344,P0.05);5医学院校和理工院校在自我或他人所认识到的饮酒问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6,P0.01),在工作、社会问题(t=-1.042,P0.05)、因饮酒问题寻求帮助(t=-1.180,P0.05)、婚姻家庭问题(t=-1.292,P0.05)、肝脏疾病(t=-1.04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大学生吸烟和饮酒具有显著相关性(r=0.329,P0.01)。结论院校环境对男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四川地震灾区教师的应付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应付方式问卷对四川地震灾区的741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①灾区教师较多地采用解决问题(0.870±0.128)和求助(0.707±0.186)的应付方式,较少使用自责(0.380±0.240)的应付方式;②灾区教师的应付方式的解决问题因子在教龄(F=9.138,P0.001)上差异显著;求助因子在学校类型(F=2.874,P0.05)上差异显著;自责因子在年龄(t=2.281,P0.05)上差异显著;幻想因子在性别(t=-2.143,P0.05)上差异显著;退避和合理化因子在学校类型(F=2.944,2.889;P0.05)上差异显著。结论灾区教师较多地采用成熟型的应付方式,且应付方式受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学校类型及城乡差异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应付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应对特点.方法 以自编留守儿童一般情况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为测查工具,对372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对挫折和应激情境以中间型和不成熟型应付方式为主,首选"合理化"、"幻想"、"退避"、"自责"等应付策略;中间型应付方式的使用有年级差异,男女生在成熟型应付方式选择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不成熟型与中间型应付方式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明显;另外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倾向于使用非成熟型应付方式,且表现差异性.结论 留守儿童应付方式的选择具有不成熟性,需要给予指导和促进其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量化评估某部新兵心理健康状况与应付方式。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付方式问卷对2013年首次夏秋季入伍的421名新兵进行团体测定。结果:1与地方常模比较,新兵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躯体、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显著增高(t=6.311,5,265,2.526,5.514,4.101,5.757;P0.05);与新兵常模比较,新兵在SCL-90躯体因子上显著增高(t=2.241,P0.05),在人际关系、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显著降低(t=-3.017,-4,630,-2,451;P0.05);与军人常模比较,新兵在SCL-90躯体、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总分因子上显著增高(t=6.601,7.100,5.414,5.042,6.695,3.215,3.384,4.585,5.264;P0.05);2新兵在应付方式解决问题、求助因子上显著高于军人常模(t=42.972,8.122;P0.05),而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显著降低(t=-27.736,-17.066,-11.180,-21.248;P0.05);3新兵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与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呈负相关(P0.05),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呈正相关(P0.05);4对心理健康影响大小依次是自责、幻想、解决问题、合理化。结论:新兵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好,应对方式成熟,但存在一些心身上的不良反应,有必要针对性的加强心理引导及重视新兵成熟型应付方式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点理工科学校大一新生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为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广东某重点理工高校2007级的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一般项目调查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应付方式问卷进行测评。结果测查学生不论男女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分均显著高于地方常模;19.29%的学生睡眠质量较差;高状态焦虑组和高特质焦虑组解决问题、求助应付因子分均显著低于低状态焦虑组和低特质焦虑组,而自责、幻想、退避应付因子分则显著高于低状态焦虑组和低特质焦虑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说明,学生如常采用解决问题应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焦虑的产生,而睡眠质量差、采用自责应对方式则可加重焦虑水平。结论采取有效的认知应对策略其意义是使学生改变应激源,以使其变得威胁较小或变成挑战,把情绪基调训练成兴奋、期待和征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对忻州师范学院891名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大学生进行支教前后两次测量,以考察支教前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变化情况。结果:支教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较为积极,且合理化因子显著提高(t=-2.567,P<0.01)。支教生的自责(t=2.859,P<0.01)、幻想(t=2.168,P<0.05)、合理化(t=3.181,P<0.001)和求助(t=-2.833,P<0.01)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自责(t=3.524,P<0.001)、求助(t=-1.961,P<0.05)具有明显的本专科差异,求助(t=2.092,P<0.05)具有明显的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结论: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69例偏头痛患者性格和应付方式对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性格和应付方式与偏头痛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艾森克问卷、应付方式问卷对 69例偏头痛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 :1 偏头痛组艾森克问卷的N因子分以及应付方式问卷的自责、幻想、合理化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2 神经质组 (N分高组 )偏头痛发生的相对危险度 (OR)为 6 1,不成熟应付方式自责、幻想和合理化高分组的OR分别为 3 6、6 9和 2 9。结论 :偏头痛患者存在性格的缺陷和常使用不成熟的应付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对医学专业大学一年级新生孤独感的影响.方法 从某医科大学2008级大一新生中随机抽取62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作为研究工具.结果 1存在孤立和孤独状态的医学专业大一新生占相当一部分比例;2医学专业大一新生的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t=-3.94,P=0.001)及支持利用度(t=-2.916,P=0.001)和客观支持(t=-7.14,P=0.001)因子分有关,个人社会支持总分及支持利用度和客观支持因子分越高,其孤独感水平越低.结论 1医学专业大一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情绪体验;2社会支持是医学专业大一新生产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理工科大学生的睡眠与知觉压力及应付方式,从而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知觉压力量表(PSS)、应付方式问卷对某理工大学127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①女生在应付方式中的"自责"项得分高于男生(t=2.404,P0.05),并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睡眠状况及知觉压力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②大四学生在应付方式中的"求助"项得分高于大一学生(t=2.011,P0.05),并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睡眠状况及知觉压力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①女生在面对压力时,较男生更多地采用"自责"这种不成熟型的应付方式。睡眠质量及知觉压力的敏感性相当;②大四学生较大一学生更多地采用"求助"这种成熟型的应付方式。睡眠质量及知觉压力的敏感性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精神信仰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精神信仰问卷及应付方式问卷,对861大学生进行断面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超自然信仰对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074-0.134,t=2.10-3.81,P<0.05);社会信仰对解决问题和求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095-0.14,t=2.70-4.02,P<0.05);实用信仰对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Beta值=0.087-0.114,t=2.50-3.30,P<0.05)。结论精神信仰对应对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型人格与非D型人格新兵在应付方式和疲劳方面的差别。方法采用自行设计一般项目调查表、D型人格量表(DS14)、疲劳评定量表(FIA)和应付方式问卷对409名新兵进行调查。结果 D型人格组的疲劳严重程度分值、疲劳环境特异性和疲劳结果分值均显著高于非D型人格组(t=-6.30,-3.85,-6.67;P<0.001),D型人格组的解决问题和求助分值均显著低于非D型人格组(t=4.95,5.57;P<0.001),而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分明显高于非D型人格组(t=-8.39,-8.03,-7.83,-7.08;P<0.001)。相关分析表明,社交压抑和消极情感两种人格特质均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呈显著正相关(r=0.404,0.374,0.338,0.320,0.585,0.498,0.421,0.384;P<0.01),而与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负相关(r=-0.316,-0.393,-0.242,-0.283;P<0.01);按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计算,影响疲劳严重程度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社交压抑、幻想、自责(t=5.067,2.766,2.26,P<0.001、P<0.01和P<0.05);影响疲劳环境的特异性和影响疲劳结果的因素均为幻想、消极情感(t=3.587,3.379,5.917,4.508;P<0.001);而影响疲劳对休息、睡眠的反应则为社交压抑(t=-2.754,P<0.01)。结论 D型人格的新兵常以"退避","自责"和"幻想"等应对方式应付困难和挫折,其情绪和行为均缺乏稳定性,容易出现疲劳。  相似文献   

18.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初中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以自编留守儿童一般问卷、社会支持评定和应付方式问卷为测量工具,对575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在客观支持项目上,非留守儿童显著大于留守儿童;在主观支持项目上,性别和年级差异显著;支持的利用是影响留守儿童采用合理化、自责等不成熟型应付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结论尽管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支持总分上不呈显著性差异,但是加强留守儿童对支持的利用是促进其积极应对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自信情况,增加医学院校对非医学专业学生自信心研究的实证材料,为医学院校培养非医学专业学生自信心方面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采用青年学生自信问卷,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265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自信在性别(t=0.042,P>0.05)上没有显著差异;在不同生源地上,才智自信(t=-3.242,P<0.01)和人际自信(t=-2.117,P<0.05)差异显著;不同年级之间(F=4.556,P<0.01)有显著性差异,大一年级自信程度最高,大二年级最低;不同专业(F=6.832,P<0.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信息管理专业自信程度最高,生物技术专业最低。结论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自信在不同生源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孤独感状况下的新生应对方式特点.方法 采用孤独感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458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新生孤独感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变量上差异不显著,而在城乡变量上有显著差异(t =-2.203,P<0.05);②新生应对方式在性别、城乡以及是否独生变量上均具有显著差异(t=-4.948,P<0.001;t=2.462,P<0.05;t=2.082,P<0.05);③新生孤独感与成熟型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r=-0.331,-0.368;P<0.01),而与不成熟型以及混合型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r=0.406,0.232,0.268,0.180;P<0.01);④3种不同孤独感状况在应对方式的6个因子上均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解决问题F=19.170;自责F=30.082;求助F=29.612;幻想F=9.163;退避F=12.743;合理化F=-6.085;P<0.001),孤独感高的个体较低孤独感个体更倾向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结论 农村大学新生的孤独感感高于城市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相关,孤独感高的大学新生更倾向于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