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对菌类中药的生物学特性、入药部位、生长环境和药性药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佐证,为菌类中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常用菌类中药的入药部位、性味归经、异养方式及其功效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查阅《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中国植物志》及文献资料,核对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部分地方标准收录的菌类中药。结果 共筛选出28味常见菌类中药,不同菌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入药部位、习性、生境都不同,对其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在四气中,平>寒>温;在五味中,含甘味>含苦味>含淡味>含辛味=含咸味;在入药部位中,子实体>菌核>复合体>子座=外皮=其他;在归经中,肺>肝=心>脾=肾>胃;在习性中,寄生>腐生>共生=兼性寄生=兼性腐生。结论 菌类中药以寄生与腐生为主,四气以平居多,五味以含甘味居多,归经以肺、心、肝经居多,滋补、利水是其主要功效。菌类中药的色泽、习性、入药部位及生境均与其性味功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其深入研究、临床使用及资源开发提供全面的文献参考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寄生类中药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生长环境和药性药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寄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部分常用寄生类中药的基源、性味归经、寄生类型以及其功效进行归纳总结。对寄生类中药在清肺排毒汤、药食同源目录,及《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和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情况进行频次统计分析;使用Excel 2013,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 对其寄生类中药的分析结果显示,在寄生类型中,根全寄生>茎寄生>根半寄生>共生=腐生;在性味中,平>温>凉>寒,无热性;含甘味>含苦味>含辛味>含酸味=含咸味,其中甘辛、甘苦、甘咸、苦咸各1种;在归经中,肾>肝>大肠>脾>肺>心=膀胱,无小肠经。结论 寄生类中药寄生类型以根全寄生居多,四气以平居多,五味以含甘味居多,归经以肾经居多,祛风湿、补肝肾、清热解毒是其主要功效。寄生类中药的形态、习性、生境均与其性味功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其深入研究、临床使用及资源开发提供全面的文献参考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统计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功能及特点,对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部分地方标准,筛选出收录的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对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特点、功能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使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统计得62味植物皮类中药,主要分布于1界,3门,31科;在科属中,芸香科>豆科>葫芦科;在入药组织中,树皮>根皮>果皮>种皮;在性味中,温>寒>平>凉>热,含苦味>含甘味=含辛味>含酸味;在归经中,肺>肝>脾>心>大肠>肾>胃=膀胱;在中药学分类中,多属于清热药。植物皮类中成药485种,以含陈皮的中成药最多,在给药剂型中,以丸剂为主;在药味中,以苦味和甘味居多;在功能中,以扶正剂最多;在注意事项中,以妊娠禁忌最多。结论 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与临床应用之间存在相关性,须注意用药禁忌,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合理选择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藤类来源中药的生长习性、生境、入药部位和性味功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藤本类植物的临床使用及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部分常用藤类来源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入药部位、科属及生长习性进行统计。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资料,筛选出收录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藤类来源中药共48味,对其性味归经、入药部位、生境及其中药学分类进行归纳总结,使用Excel 2013,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藤类来源中药的分析结果显示,在科属中,防己科>薯蓣科>豆科>葫芦科>木通科;在性味中,寒>温>平>凉>热,苦>甘>辛>酸;在归经中,肝>肺>心>脾>胃=膀胱=肾>大肠;在入药部位中,根及根茎>藤茎>果实种子>花>维管束=全草;在生境分布中,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在中药学分类中,祛风湿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统计并分析《中华本草》中毒性中药及其特点,为毒性药物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中华本草》收录的中药逐一筛选,以“药性”“用法用量”及收录古籍中明显出现“大毒,剧毒,有毒,小毒,微毒”为纳入标准,并将符合标准的毒性中药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毒性中药1 408种,性味以寒凉、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肝、肺、脾、胃经为主;入药部位以根、全草、叶类较多,毒性药物入药前处理方法以晒干、鲜用、炒、煅、炙等为主;功效分类以清热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给药方式内服以汤剂、丸剂、散剂为主,外用以敷、浸洗、涂敷为主;给药剂量内服以9~15 g、3~9 g、3~6 g居多,外用以适量为主。结论 《中华本草》中明确记载的毒性中药颇多,但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明确有毒性的中药仅83种,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验观察及临床数据验证。毒性中药临床应用以热毒血证、风湿痹症为主,与其性味归经关系密切,如“热者寒之”,“苦”能泄能燥,具有清泄火热的作用,“辛”能散能行,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缓急止痛的作用,多用于热证、血证及痹证的治疗。然而,毒性中药的分级、炮制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改进及科学验证。  相似文献   

6.
符珊珊  封杰妮  黎祖鸣  陈俊旭  刘添文 《中草药》2023,54(15):4948-4957
目的 探究胃癌患者的基底膜差异基因之间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并预测调控差异基因表达的中药,通过统计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分类为中医药治疗胃癌提供理论支持,有利于后续中医药开发及中西医联合治疗策略的制定。方法 下载TCGA数据库中胃癌患者的转录组数据,通过检索文献获取基底膜相关基因并筛选、分析其在胃癌的表达量及共表达情况,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疾病本体(disease ontology,DO)富集分析。通过GEPIA数据库对差异倍数大的基底膜差异基因进行预后分析,再通过CTD数据库查找对基因有调控作用的化学成分。应用COREMINE数据库查找相关中药,并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统计高频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分类。结果 共筛选出15个与预后相关的基底膜基因,根据参考文献筛选出45种化学成分,得到高频中药为茶树根、姜皮、干姜、丹参、人参等;药性以平、温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脾、肺、肝经居多;以补虚药、收涩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出胃癌相关基底膜基因及对应的高频中药,为治疗胃癌的中药新药开发及中医药理论的微观挖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肝癌患者的细胞焦亡基因与预后的相关性以及细胞焦亡差异基因的相关性,并预测调控差异表达基因的中药,通过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分类探讨治疗肝癌患者细胞焦亡的中医理论,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新思路。方法下载TCGA数据库中肝癌患者的转录组数据,以关键词“pyroptosis”搜索GenCards数据库,获取细胞焦亡相关基因并筛选、分析其在肝癌的表达量、共表达情况,并进行预后分析、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DO(diease ontology)疾病分析;再通过CTD数据库查找对基因有调控作用的化学成分。最后应用COREMINE数据库查找相关中药,并统计高频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分类。结果 共筛选出16个与预后相关的细胞焦亡基因,其中11个基因有较多相关的中药,其中高频中药为茶树根、郁金、人参、丁香、干姜等;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以肝、肺经居多;以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理气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得出肝癌相关细胞焦亡基因及对应的高频中药,为治疗肝癌的中药新药开发及中医药理论的微观挖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药的种类繁多,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矿物之中,但以植物类居多。同出一物的药物,因入药部位不同,性味归经亦有差别,或有升浮沉降之差,或有温清补泻之异,或有表里收散之别,或有药性峻缓和功效强弱之不同。一、性味归经之不同药物的性味是说明药物功效的主要依据,是构成中药性能的重要部分,归经是指药物的作用部位而言。既使同出一物的药物,因入药部位不同,药性则有偏寒偏温之别,药味有偏苦偏甘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主要加味药的频数分析,探索小柴胡汤类方的性味归经及其功效属性关系。方法:以《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为方剂来源,收集有关小柴胡汤类方的方剂,以频数分析为切入点,引入黄金分割法,统计分析优选出的主要加味药及其药物功效、药性、药味、归经。结果:在收集到的509首方剂中,共涉及171味加味药,其中25味为主要加味药,频数之和为1 506,占所有加味药的62.53%,以白芍为首,以清热药为最,性味归经以寒、苦、归脾经为主。结论:运用频数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能较好地发现小柴胡汤类方加味药的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11.
安徽地道药材宣木瓜生产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地道药材宣木瓜当前生产状况。方法 实地调查。结果  2 0年来宣木瓜栽植面积锐减 ,近年来 ,大量外地种苗引入 ,使宣木瓜优良种质的生存受到危害。结论 提出了对宣木瓜种质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在提取分离、鉴定分析等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相关研究过程缺乏与中药药性理论的结合,使中药药性化学成分及相应的物质基础研究相对滞后.因此,基于中药药性理论提出中药药性化学,对阐明中药药性物质基础,中西药会通,以及实现中药"走出去"和"引进来"都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中药药性化学成分及物质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作为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核心,四性理论在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医疗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四性主要指中药的寒、热、温和凉四种属性,温与热、寒与凉是本质相同、程度有别的同一药性属性,寒热二性可作为中药的首要药性。中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其“寒热”二性是否也参与药效的发挥?机体是否存在有感受药性“寒热”之基因或蛋白群?结合近现代对于中药药性理论及温度相关性瞬时受体电位的研究,发现中药寒热药性与温度相关性瞬时受体电位密切相关,温度相关性瞬时受体电位有可能成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石斛类药材的调查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包雪声  顺庆生 《中药材》1999,22(2):61-63
上海市经销、应用的石斛类药材,其商品来源、规格等级极为复杂。经广泛收集样品,其中鲜品经栽种开花后鉴定,干品则参照有关文献及鲜品鉴定结果进行鉴定。结果:主要为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少数为金石斛属(Flickingeria)及石仙桃属(Pholidota)植物。  相似文献   

15.
中药“浙八味”科学性品质文化背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军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1879-1880
中药"浙八味"作为浙江地区道地药材的代表,也是浙江"中药文化"的突出代表。文章通过考证中药"浙八味"名称与内容、地域特征以及分析中药"浙八味"的性味归经与功效等科学性品质,阐释了探究中药"浙八味"文化背景具有指导中药"浙八味"文化传承"科学发展",促进浙江中医药经济良性、快速发展,引领浙江道地药材科学化研究,保证政府决策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及企业投入资金的正确与合理性四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开展《中国药用动物志》补遗与修订,以有效评估、保护、利用我国药用动物资源,促进药用动物及动物药材现代研究与应用不断发展。方法:保持原《中国药用动物志》特点与特色,结合近30年来我国动物学和药用动物研究进展情况,以及作者多年研究体会。结果:提出了《中国药用动物志》修订总体框架、补遗与修订内容、修订方法、技术路线。结论:在药用动物资源系统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新兴科学技术,丰富动物药材科学内涵,必将推动动物药材研究与利用达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研究和利用菊科植物白术。方法采用性状鉴定、显微和理化鉴定的方法作系统的生药学研究,并与其常见的混伪品以检索表形式进行鉴别比较。结果白术根茎横切面结构、纤维、菊糖、草酸钙针晶、木栓细胞、石细胞均可作为其鉴别特征。结论可为制定药材质量标准、研究和利用该药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汤佳羽  蹇文渊 《河南中医》2021,41(2):245-249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用药规律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和人工筛选近10年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资讯收录的中医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文献,整理出临床常用中药,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收入152首方中的中药共133味,药物类别19类,用药频数1 721次,用药频数较高的药物依次为金银花、蝉蜕、甘草、黄芩、防风、柴胡、荆芥、连翘、菊花等;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清热药,占28.57%,其次是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药性以寒、温为主,累计频率为75.94%,以寒性最多,占46.62%;五味以苦、甘、辛为主,累积频率为84.98%,以苦味最多,占31.46%;归经以肝经、肺经、胃经多见,累积频率为53.75%,以肝经为主,占21.02%。结论:中医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最主要的单味药物为金银花、蝉蜕、甘草、黄芩、防风、柴胡、荆芥、连翘;按功效分类,主要为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经、肺经居多。  相似文献   

19.
中药复方“艾滋Ⅱ号”的免疫药理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艾滋Ⅱ号”由黄芪、紫草、甘草等制成。本文应用3H-TdR渗入试验,结果表明艾滋Ⅱ号在适当浓度下,能使NK细胞对YAC-1肿瘤靶细胞的杀伤率从26.4%提高至62.7%(P<0.01,体内)或从27.3%提高至66.4%(P<0.01,体外);MTT比色分析法结果表明,该复方对ConA激活的小鼠胸腺前T细胞和脾脏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较单独使用ConA提高121%和137%(P<0.01)。  相似文献   

20.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研究分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在加强对古代本草文献考证整理和现代中药文献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药性,将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及其规范标准,科学地表征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