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分别是聚阳离子和聚阴离子的天然高分子材料,二者可以互为交联剂形成复合凝胶,避免使用普通交联剂产生的细胞毒性。 目的: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凝胶并评价其体外细胞毒性。 方法:以0.25 mol/L乙酸溶解壳聚糖,制成质量浓度30 g/L溶液,再以0.1 mol/L的NaOH中和酸性得到壳聚糖絮状沉淀,将壳聚糖絮状沉淀与质量浓度3%海藻酸钠等比例混合,高频振动混匀,使二者形成复合凝胶。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分析观察凝胶成分和交联纤维网络结构。分别以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凝胶24,72 h浸提液、聚乙烯24,72 h浸提液及苯酚溶液培养L-929细胞,体外检测其细胞毒性。 结果与结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到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凝胶特征性峰值改变,扫描电镜显示其内部形成丰富间隙的空间网络结构。浸提液法检测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凝胶的细胞毒性为合格,表明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凝胶具有成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良好条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背景:用壳聚糖包裹海藻酸钠制备微囊,可以改善海藻酸钠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如何获得理想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以及该微囊体系的应用前景是这一研究的关键。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载体的制备方法、成型机制,分析影响微胶囊膜强度性能的几个重要因素及探讨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在固定化细胞技术、药物载体和组织工程方面的应用前景。 方法:由第一作者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库、万方数据库1987至2013年有关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制备方法、反应机制及应用前景的文章。 结果与结论:海藻酸盐水凝胶在药物释放和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凝胶溶蚀现象和力学性能缺陷限制了它的应用,壳聚糖与海藻酸钠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形成聚电解质络合物,弥补了海藻酸钠凝胶的不足。通过控制壳聚糖溶液的性质-壳聚糖的分子质量、壳聚糖溶液的pH值和浓度制备膜强度高的微囊,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在固定化技术、药物释放和组织工程领域表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背景:成骨生长肽体外注射可以刺激外周血和骨髓细胞数增加,增加动物的骨量,加速骨折愈合,但因多肽不稳定性及注射应用不方便,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目的:应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成骨生长肽壳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微球,并对其粒径、载药、体外释药、理化特性进行检测。 方法: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应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具有控制释放功能的负载成骨生长肽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形态和粒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动态检测成骨生长肽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的载药率、包封率和缓释规律。 结果与结论:乳化交联法制备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球形良好,球体表面有较多微孔,具有较高的包封率(>72%)。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表明,成骨生长肽可以从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中缓慢释放,整个释放过程可达49 d,累积释放率>85%。提示应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的负载成骨生长肽壳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微球,具有很好的控制释放成骨生长肽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卡马西平控释骨架片的制备及体内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开发一种以不同浓度HPMC为骨架材料的卡马西平控释片,并进行体内、外测定。方法 卡马西平控释片制备 将卡马西平、HPMC、乳糖粉末混合,加1.5%硬脂酸镁,用单冲压片机直接压片,片重400mg。该控释片含卡马西平200mg和占片重10%、20%、30%的骨架材料。体外释放:使用Prolabo-Paris型溶出度仪(USPXX),桨速75r/min,溶出介质为含1%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蒸馏水900ml。适当时间取样,过滤,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85mm处测卡马西平含量。体内研究:采用开放、随机、平衡、交叉设计,8名健康志愿者1男7女,一半先接受处理(a),即口服200mg自制卡马西平…  相似文献   

5.
背景:构建一种能够感应外界葡萄糖浓度变化而控制胰岛素释放的系统对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负载β-TC3细胞的葡萄糖敏感海藻酸钠/改性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性能。方法:通过层层自组装方法制备葡萄糖敏感海藻酸钠/改性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观察并评价其性能;进一步应用制备的葡萄糖敏感微囊包裹β-TC3细胞,观察微囊内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制备的葡萄糖敏感海藻酸钠/改性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温水浴振荡48h后完整微囊仍达到95%,且微囊硬度变小、弹性增大;通透性测试结果显示实验制备的微囊可将大分子物质牛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截留在微囊外;体外释放实验显示,随着周围环境葡萄糖缓冲液浓度的增加,微囊内胰岛素释药量增大。说明实验制备的葡萄糖敏感海藻酸钠/改性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葡萄糖敏感特性与免疫隔离功能。进一步将β-TC3细胞微囊化,发现β-TC3细胞在微囊中生长良好,增殖高峰滞后于未微囊化的细胞。可见该生物微囊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传统的给药方法相比,药物微囊系统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可将药物浓聚在病灶组织,在临床上起到巨大作用。 目的:将不同囊材与明胶复凝聚制备达卡巴嗪磁性微囊(以下简称磁性微囊),探讨最佳囊材及制备工艺。 方法: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磁性材料。采用溶液复凝聚法分别制备明胶-阿拉伯胶磁性微囊、明胶-海藻酸钠磁性微囊、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磁性微囊、明胶-壳聚糖磁性微囊;再分别采用乳液复凝聚法制备明胶-阿拉伯胶磁性微囊、明胶-海藻酸钠磁性微囊、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磁性微囊、明胶-壳聚糖磁性微囊;采用单凝聚法分别制备明胶及壳聚糖磁性微囊。以微囊的包埋率、磁化率、微囊尺寸和释放性能为评价指标,确定磁性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 结果与结论:溶液复凝聚法好于乳液复凝聚法,采用溶液复凝聚法制备磁性微囊较好的囊材是明胶-海藻酸钠,药物包埋率37.90%,收率72.31%,平均磁化强度8.53 emu/g,其次是明胶-壳聚糖。单凝聚法囊材明胶好于壳聚糖,药物包埋率51.58%、收率64.50%、平均磁化强度6.93 emu/g。单凝聚法制备工艺优于复凝聚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包裹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关壳聚糖微球包裹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的制备工艺及体外释放性能的文献甚少。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及体外释放特性。 方法:采用沉淀法制备壳聚糖微球,筛选最佳制备工艺及配比、包裹时间,并在电镜下观察微球的形态和粒径。采用壳聚糖微球包裹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BCA法测定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微球的包裹率、包裹量及体外释放率。 结果与结论:终体积分数为1%的冰醋酸、硫酸钠为交联剂、pH 5.0、滴加交联剂时不粉碎处理为壳聚糖微球最佳制备工艺,电镜观察显示微球表面光滑、形态圆整,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多数微球粒径为1.0-5.0 μm。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微球的包裹率为80.4%,包裹量为16.4%,48 h总释放率为19.4%,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微球整体呈缓慢释放状态。结果证实,实验制备的壳聚糖微球对幽门螺样菌全菌蛋白抗原具有良好的包裹率和包裹量,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微球整体呈缓慢释放状态。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壳聚糖作为一种生物材料,和甘油磷酸盐(GPS)反应制备温敏性凝胶,使其在植入体内后发生形态上的变化,从而达到用于组织缺损和药物释放的目的.方法:将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和GPS反应生成凝胶,测定其pH值和在不同温度下的凝固时间.结果:凝胶的pH值随壳聚糖和GPS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也随溶解壳聚糖的酸浓度增加下降;其凝固时间随pH值和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少.结论:壳聚糖与GPS反应,能制备出在低温下呈流体状液体,而当温度升高到体温时则成凝固的温敏性凝胶.  相似文献   

9.
背景:磁性载药微粒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能实现定向治疗作用,减少全身毒副作用,同时作为缓释载体,能减少药物的频繁给药,达到有效治疗目的。目的:制备5-氟尿嘧啶的磁性纳米粒,评价微球性能。方法: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作为壁材,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Span80为乳化剂,液体石蜡为分散介质,乳化-复凝聚法制备磁性纳米粒。并从外观、稳定性、磁响应性、结构、溶胀实验及体外释放实验等多方面考察纳米粒性能。结果与结论:所制5-氟尿嘧啶的磁性纳米粒形态良好,均匀圆整,分散性较好,粒径在100~300nm,具有较好稳定性和磁响应性。考察Fe3O4用量的影响,发现随着Fe3O4用量的增加,磁响应性增强,但载药量下降。红外谱图说明微粒中包裹磁性物质Fe3O4,及5-氟尿嘧啶与壁材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将5-氟尿嘧啶磁性纳米粒分别浸渍在蒸馏水,0.9%NaCl溶液和磷酸盐缓冲液(pH=7.4)中,结果蒸馏水吸水速度最快且溶胀率最大,磷酸盐缓冲液(pH=7.4)吸水程度最小且溶胀率最小。微粒的缓释性能良好,50h内释放的药物占总含药量的53.20%。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壳聚糖水凝胶,壳聚糖载银水凝胶和壳聚糖载抗生素水凝胶短期的抑菌功效和细胞毒性。方法通过添加交联剂后制备壳聚糖水凝胶,并有效装载银离子或硫酸庆大霉素。进行抑菌实验和累计释放实验了解壳聚糖基水凝胶的抗菌性能和药物控释性。通过使用材料的浸提液检测这三种水凝胶的细胞毒性。结果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水凝胶,壳聚糖载银水凝胶和壳聚糖载抗生素水凝胶均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增殖。且壳聚糖载抗生素水凝胶具有最佳的抑菌性能且极大地抑制了生物膜的形成。体外药物释放显示抗生素在7天内的累计释放多于60%;而银离子的释放低于10%。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这三个凝胶材料无明显细胞毒性。结论壳聚糖基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短期抑菌效果,可降解,且无明显细胞毒性,在骨科应用方面有着巨大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背景:交联是骨组织工程材料改性的一种常用方法,但目前仍缺乏交联剂对载药人工骨材料性能影响的相关研究与报道。目的:研究戊二醛交联对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载药人工骨材料力学性能、降解性能及体外药物缓释行为的影响。方法:分别制备壳聚糖质量分数为10%,20%,30%的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载药人工骨材料与戊二醛交联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载药人工骨材料,检测各组材料的机械强度、吸水率、降解率及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结果与结论:壳聚糖含量为10%,20%,30%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的抗压强度分别为(10.16±1.17),(28.40±0.64),(23.28±1.30)MPa,经戊二醛交联后材料的抗压强度分别增大至(36.30±1.20),(51.60±2.08),(36.90±3.22)MPa。壳聚糖含量为10%,20%,30%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交联后的吸水率与降解率均低于交联前。在体外缓释的第1天,30%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的药物释放量为42.2%,材料经戊二醛交联处理后药物释放量降至33.6%,在随后的9 d,交联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的总释放量均低于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表明戊二醛交联赋予了材料更好的生物稳定性,减缓了材料降解速率,显著改善了药物突释现象。  相似文献   

12.
背景:壳聚糖能有效预防粘连,可制成不同的剂型,如凝胶、溶液、海绵状以及薄膜等,但其缺点是溶液、凝胶易流动,不易在局部形成较高浓度,而单纯应用壳聚糖制成海绵状及薄膜机械强度及韧性不够。目的:以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为主要成分,制备具有优良物理、生物性能,预防粘连的生物膜。方法:将羧甲基壳聚糖和羧甲基纤维素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戊二醛、硫酸铝铵进行双交联,甘油增塑。根据膜的色泽、拉伸强度、吸水率、溶胀比等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处方构成,优化膜的制备工艺,初步确定膜的制备工艺流程。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对制备样本的理化特性进行检测,并将膜植入SD大鼠体内观察膜的降解情况。结果与结论:得到优化后膜的处方构成为: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为1:1;硫酸铝铵浓度为0.15%;甘油含量为0.8%;戊二醛含量为0.003%。在以上工艺条件下制得的膜呈半透明状,微黄,上表面略粗躁,下表面光滑;膜的平均厚度为0.09mm;吸水率为964%;溶胀比为3.25;干态下膜的最大拉伸强度为20MPa,湿态下膜的最大拉伸强度为5MPa;接触角平均为35°。羧甲基壳聚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间形成了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膜表面结构呈相互交错的纤维状,表面有不规则的孔状结构。膜植入鼠体内后10d左右水化成凝胶,1个月后体内完全降解吸收。提示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膜是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可降解吸收、具有一定手术缝合强度的生物膜。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组织工程骨构建中如何使生长因子持续高效发挥作用是影响成骨速度和质量的关键,现多以各种材料的微球或支架作为缓释载体,但缓释作用有待提高。目的:实验拟制备壳聚糖微球,然后复合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上,形成双重缓释作用,并测量对牛血清白蛋白的释放效果。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型药物,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微球。将微球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按一定比例混合,以冰粒子为致孔剂,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微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复合支架。利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压泵仪和力学性能测试仪检测复合支架的形态性能,考察药物在缓释支架上的体外释放规律。结果与结论:所制备的壳聚糖微球形态良好,呈规则圆球形,粒径集中分布在20~40μm,微球药物包封率为86.5%,载药量为0.8%,随牛血清白蛋白初始用量的增加,载药量可升高至2.6%,但包封率下降至74.1%。壳聚糖微球能均匀分布在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上,形成壳聚糖微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复合支架,孔径为100~400μm,孔隙率80%,压缩强度为1.1~2.3MPa,10周降解率为26.5%。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其牛血清白蛋白在36h累积释放量达85%以上,壳聚糖微球其牛血清白蛋白10d累积释放量为33.6%,复合支架其牛血清白蛋白40d累积释放量为81.5%。结果证实包埋壳聚糖微球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其压缩强度和降解速率合适,对蛋白类药物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有望作为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和生长因子的缓释载体。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证实肝细胞生长因子可显著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但是以往的研究多是静脉注射或是基因转染的给药方式,利用药物缓释系统给药的研究不多见。目的:以水凝胶作为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载体,有效注射至心肌梗死部位,观察其改善心功能的效果。方法:制备甘油磷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凝胶,检测该水凝胶对心肌细胞的相容性与体外生长因子释放特征。取3月龄雄性SD大鼠54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分支复制心肌梗死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处理:未治疗组于心肌梗死边缘分多点注射PBS,无生长因子水凝胶组于心肌梗死边缘分多点注射甘油磷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水凝胶,载生长因子水凝胶组心肌梗死边缘分多点注射甘油磷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凝胶,每组18只,于设定时间点进行相关检测。结果与结论:(1)活死染色与CCK-8实验结果显示,甘油磷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促进心肌细胞的增殖与存活;甘油磷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凝胶可持续释放肝细胞生长因子达42 d以上;(2)造模后第7,14,35天,与未治疗组...  相似文献   

15.
背景:包裹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关壳聚糖微球包裹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的制备工艺及体外释放性能的文献甚少。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及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沉淀法制备壳聚糖微球,筛选最佳制备工艺及配比、包裹时间,并在电镜下观察微球的形态和粒径。采用壳聚糖微球包裹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BCA法测定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微球的包裹率、包裹量及体外释放率。结果与结论:终体积分数为1%的冰醋酸、硫酸钠为交联剂、pH 5.0、滴加交联剂时不粉碎处理为壳聚糖微球最佳制备工艺,电镜观察显示微球表面光滑、形态圆整,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多数微球粒径为1.0-5.0μm。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微球的包裹率为80.4%,包裹量为16.4%,48 h总释放率为19.4%,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微球整体呈缓慢释放状态。结果证实,实验制备的壳聚糖微球对幽门螺样菌全菌蛋白抗原具有良好的包裹率和包裹量,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微球整体呈缓慢释放状态。  相似文献   

16.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可以良好的塑性,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但其降解产物为酸性,会影响局部pH值变化,不利组织生长。 目的:制备能够良好缓释蛋白类药物的复合支架。 方法:以牛血清蛋白为模型药物,以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微球。将微球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和聚乳酸-羟基乙酸按一定比例混合,以冰粒子为致孔剂,采用粒子沥虑-冷冻干燥复合工艺制备CMs/nHA/PLGA复合缓释支架。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压泵仪和力学性能测试仪检测复合支架的形态和性能,并考察其在体外对蛋白类药物释放的规律。 结果与结论:制备的壳聚糖纳米微球形态良好,呈规则球形或类球形,粒径分布在220~770 nm,以380~650 nm为多。微球对药物的载药量为39.2%,包封率为68.3%,两者均与牛血清蛋白的初始量相关,载药量随牛血清蛋白初始量的增加而增加,包封率则反之。复合支架呈白色多孔状,孔径为125~355 mm,孔与孔之间联通良好,孔隙率达83.4%,压缩强度为1.4~ 2.1 MPa,10周降解率为28.6%。PLGA/nHA支架对牛血清蛋白的2 d累积释放量为85%,而壳聚糖和CMs/nHA/PLGA复合支架对牛血清蛋白的9 d累积释放量分别是为48.9%和35.7%。提示制作的壳聚糖纳米微球和CMs/nHA/PLGA支架材料对牛血清蛋白有良好的缓释作用,复合支架材料形态好,强度和降解速率合适。  相似文献   

17.
制备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支架,采用SEM观察其表面形貌,检测孔隙率,吸水溶胀率,体内、外降解率。结果表明不同脱乙酰度支架均具有高孔隙三维结构。随脱乙酰度增加,孔隙率分别为93.46%、90.02%和86.71%;溶胀率分别为820%、803%和772%;第4周体外降解率分别为30.44%、22.88%和17.10%;体内降解率为57.48%、40.23%和29.53%。其降解率与脱乙酰度呈负相关,体内降解速率快于体外。可通过控制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大小为软骨缺损修复提供匹配良好的降解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8.
背景:交联是骨组织工程材料改性的一种常用方法,但目前仍缺乏交联剂对载药人工骨材料性能影响的相关研究与报道。 目的:研究戊二醛交联对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载药人工骨材料力学性能、降解性能及体外药物缓释行为的影响。 方法:分别制备壳聚糖质量分数为10%,20%,30%的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载药人工骨材料与戊二醛交联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载药人工骨材料,检测各组材料的机械强度、吸水率、降解率及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结果与结论:壳聚糖含量为10%,20%,30%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的抗压强度分别为(10.16±1.17),(28.40±0.64),(23.28±1.30) MPa,经戊二醛交联后材料的抗压强度分别增大至(36.30±1.20),(51.60±2.08),(36.90±3.22) MPa。壳聚糖含量为10%,20%,30%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交联后的吸水率与降解率均低于交联前。在体外缓释的第1天,30%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的药物释放量为42.2%,材料经戊二醛交联处理后药物释放量降至33.6%,在随后的9 d,交联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的总释放量均低于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表明戊二醛交联赋予了材料更好的生物稳定性,减缓了材料降解速率,显著改善了药物突释现象。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9.
制备单硝酸异山梨酯脉冲控释微丸并对影响释药的因素进行考察.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丸芯,以水溶胀性材料为内包衣溶胀层,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外包衣控释层制备脉冲控释微丸,并考察溶胀层材料类型、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介质pH值等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包衣微丸可脉冲释药,药物释放情况不受pH值的影响,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以一定比例混合作为内包衣层,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外包衣层制备的脉冲控释微丸,当内包衣层增重为15%和外包衣层增重为13%时,达到了时滞为5 h、时滞后1.5 h累积释药80%以上的脉冲释药效果.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不同方法制备出的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壳聚糖微球,其包裹率和控释效果也不同。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壳聚糖微球的最佳制备方案,观察其体外释放特性。 方法:使用Berthold沉淀法制备壳聚糖微球,筛选最佳制备方案;使用扫描电镜及粒径分析仪观察壳聚糖微球的形态及粒径分布;冻干后的壳聚糖微球包裹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使用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量分析微球的抗原包裹率、包裹量及释放率。 结果与结论:从32种壳聚糖微球制备方案中筛选出了以海得贝壳聚糖为原料、冰乙酸的浓度为1%、硫酸钠为沉淀剂、pH值为5.0、不进行超声处理方案为最佳制备方案,扫描电镜示微球光滑圆整、致密,粒径分布在1.0~5.0 μm;抗原包裹率为79.92%,包裹量为16.47%;体外释放实验表明,总抗原释放率为20.39%,呈缓慢释放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