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的DSA诊断价值和经皮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例临床疑诊患者,均经皮行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依次进行升主动脉、腹主动脉、腹腔干和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其中8被诊断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4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1例。对4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经导管注入溶栓剂(尿激霉)和血管扩张剂(罂粟碱)治疗,2例治疗后血管开通;另2例因症状缓解不明显行外科手术治疗;3例病程较长者造影后直接转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结果:DSA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4例。造影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远端(中结肠动脉起始部)或分支的突然截断(截断征)或管腔内局限性充盈缺损(不完全栓塞)。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3例,造影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的狭窄。1例造影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弥漫性痉挛(腊肠征)诊断为非闭塞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手术证实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后1周因再次肠坏死而死亡。1例广泛血栓形成患者于造影后6h死亡。另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患者手术后2周死亡。结论:DSA是诊断各型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有效手段,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为手术治疗提供定位信息。对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经导管溶栓术是治疗肠系膜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亦可作为外科手术前的辅助治疗手段,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CTA)在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患者的双源CTA图像进行分析.以DSA为金标准,统计双源CTA诊断肠系膜上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双源CTA诊断肠系膜上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敏感度分别为86%、82%、100%,特异度分别为96%、92%、96%.结论 双源CTA能快速、准确地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3.
CT血管造影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对27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消化道疾病患者的中小血管CTA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 5例小肠缺血中3例CTA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闭塞,2例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狭窄.7例小肠Crohn病CTA均表现为肠管的动脉远端分支迂曲扩张,6例出现"梳样征";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CTA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变小;11例消化道肿瘤的CTA可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及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结论 CT血管造影能直观显示消化道疾病患者的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4.
DSA对肠血管发育不良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肠血管发育不良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9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肠血管发育不良的DSA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综合分析DSA表现,可归纳为如下几种:(1)局部畸形血管闭伴引流静脉;(2)从肠系膜缘侧至对侧缘走行的直小血管增粗、迂曲;(3)病变血管增多、增粗、聚集;(4)动静脉瘘和动脉期静脉早显;(5)对比剂补溢。结论 DSA对肠血管发育不良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炎症性肠病的CT小肠造影影像学征象,并与病理及内镜检查相比对,探讨CT小肠造影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8月~2017年2月期间病历资料完整,收治的129例肠道炎症病例,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256层CT扫描仪,所有患者CTE检查完成后采用多平面重组(multi planar reformation,M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合临床资料、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探讨CTE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129例患者中,炎症性肠病者55例(克罗恩病34例,溃疡性结肠炎21例),普通肠炎32例,结肠息肉或消化道肿瘤10例,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均为阴性23例,肠道充盈不佳5例,影像学阴性且未行内镜检查4例。在5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中,CTE检出克罗恩病29例(检出率85. 3%)、溃疡性结肠炎16例(检出率76. 2%)、普通肠炎22例(检出率66. 7%)。CTE检查对于发生于全结肠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内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100%。与普通肠炎检查结果相比,CTE检查显示炎症性肠病患者肠壁增厚、肠壁强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系膜血管异常表现(P 0. 05)。结论 CTE检查可较好鉴别诊断炎症性肠病患者与普通肠炎,能较好地显示肠壁病变、肠外病变及并发症,对于炎症性肠病具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传统DSA造影结合3D-DSA、XperCT功能诊断下消化道大出血的意义.方法 收集15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病因不明确.所有患者均作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5 F Yashiro导管或RLG导管选择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髂内动脉作造影,对疑有病变部位用3F微导管作超选择造影,同时作3D-DSA和XperCT扫描.诊断后即行外科切除术.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DSA结合3D-DSA、XperCT检查.8例诊断为血管畸形(小肠6例,结肠2例),6例诊断为肿瘤性病变(小肠肿瘤5例,结肠肿瘤1例),1例定位于小肠出血(原因不明).外科手术切除病变后病理学诊断显示血管畸形8例(53.3%),小肠间质瘤4例(26.7%),小肠腺癌1例(6.7%),结肠癌1例(6.7%),小肠憩室1例(6.7%).结论 传统DSA造影结合3D-DSA、XperCT用于定性、定位诊断下消化道大出血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脊髓血管畸形的快速增强MRA与DSA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椭圆形中心顺序(elliptic centric ordered)的快速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fast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CE-MRA)在脊髓血管畸形中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5例临床怀疑脊髓血管畸形的患者在1.5T MR机上接受了椭圆形中心顺序的快速CE-MRA检查,所有病例行选择性全脊椎动脉造影,18例施行了外科手术,其中2例术前行血管内栓塞,术后MRA随访了10例;以选择性全脊椎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就病变诊断、供养动脉起源、供养动脉、瘘口或瘤巢、引流静脉和血管的图像质量(包括血管的连续性、强化程度和清晰度)进行MRA和DSA的比较.结果 经外科手术证实18例,包括脊髓动静脉畸形3例、髓周动静脉瘘5例、硬膜动静脉瘘7例、椎旁动静脉瘘1例、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2例;MRA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供养动脉起源、供养动脉、瘤巢或瘘口、引流静脉与DSA的符合率分别为93.8%、92%、96.2%、100%和100%,MRA显示血管强化和清晰度类似于DSA(P>0.05),DSA显示血管的连续性优于MRA(P<0.05);9例MRA未见椎管内异常血管,与DSA完全符合.术后MRA随访的10例原异常血管未再显示.结论 椭圆形中心顺序的快速CE-MRA能够初步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亚型,能够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供养动脉起源、供养动脉、瘤巢或瘘口、引流静脉,能够指导选择性脊椎动脉造影和手术治疗,是脊髓血管畸形术前诊断和术后随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使用离子型碘造影剂血管造影的各种副作用 (包括过敏、肾毒性、发热、疼痛等 )的发生率达 12 .6 6 % ,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副反应率仍达 3.13% [1 ]。且其价格昂贵 ,国内病人使用受到限制。将 CO2 气体注入血管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O2 - DSA)可用于除心、脑以外的各种病变的诊断并介导介入放射操作[2 ,3] 。笔者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国产医用纯 CO2 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后 ,将其应用于临床。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材料 :本组 85例病人行 CO2 - DSA,包括肝动脉造影 6 5例 ,脾动脉造影 4例 ,肾动脉造影 4例 ,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2例 ,直接门静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急性眩晕综合征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全脑血管造影在急性眩晕综合征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87例急性眩晕综合征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病变血管数目、血管狭窄部位、血管狭窄程度及血管形态学改变.结果 287例患者中有病变血管194例(67.6%),单纯颈内动脉系统病变18例(6.3%),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78例(27.2%),颈内动脉系统、基底动脉系统同时病变15例(5.2%),单纯椎动脉先天性细小、迂曲延长68例(23.7%),颈椎骨质增生致椎动脉在椎内段形成环形狭窄15例(5.2%),未见血管病变108例(37.6%).结论 全脑血管造影对急性眩晕综合征患者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三维重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的诊断价值和MSCTA定量测量血管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98例临床确诊或拟诊为LEASO的患者进行MSCTA检查,其中20例患者于MSCTA检查前后2周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SCTA扫描横断面轴位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作图像后处理,每段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由GE AW 4.3工作站AVA软件自动测量。结果:MSCTA影像判断LEASO患者病变动脉狭窄程度与DSA的符合率为87.8%。其中判断血管正常(1级)的符合率为91.0%,判断血管狭窄≥70%(4级、5级)的符合率为89.8%。结论:以DSA为金标准,MSCTA评估LEASO患者病变动脉狭窄≥70%有较高的准确性,对LEASO患者制订最佳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介入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9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腹腔干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酌情对胃左动脉、脾动脉、肝固有动脉行超选DSA,发现出血动脉及其他异常动脉显影,用明胶海绵颗粒或弹簧钢圈或聚乙烯醇(PVA)栓塞靶血管.结果 79例患者DSA呈阳性者61例,阳性率77%.其中6例肿瘤病人行外科手术治疗,余55例均行栓塞治疗,51例出血立刻停止,止血成功率93%.4例介入治疗后仍出血.结论 DSA检查对胃肠道出血有较高的敏感性,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DSA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25例小肠出血患者,均经Seldinger法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造影。结果显示出血直接征象11例,出血间接征象12例,其中5例同时具有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诊断出血18例,阳性率72%。病变性质为:肿瘤性病变10例,其中平滑肌瘤6例,平滑肌肉瘤2例,间质瘤1例,小肠癌1例。梅克尔憩室4例,血管畸形3例,炎症1例。阳性病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5%,定位诊断符合率100%。结论DSA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腹部血管成像在肠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例临床拟诊为肠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行DSCT腹部动静脉血管成像,利用工作站分别对腹部血管尤其是肠系膜动静脉血管进行重组,结合横断面图像对疾病进行诊断,评价缺血肠管出现的异常征象,并将DS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经介入或手术治疗。结果:8例患者DSCT腹部动静脉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4例,动脉期DSCT横断面、MIP及VRT重组图像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肠系膜上动脉斑块并形成致相应管腔明显狭窄(管腔的狭窄程度大于75%)的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例,其中伴有门静脉血栓1例,DSCT显示肠系膜上静脉不规则的充盈缺损。DSCT表现为不同程度肠梗阻5例,表现为肠腔内见气液平,其中4例强化后肠壁呈层状增厚,腹腔内不同程度积液。与手术及DSA结果比较DSCT诊断准确率100%。结论:DSCT能准确诊断急性肠缺血并明确病因,是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理想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DSA诊断小肠血管畸形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DSA诊断小肠血管畸形的价值。方法本文分析8例小肠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及DSA特征,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所有患者均行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结果临床特征①急性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②常规检查一般为阴性;③血红蛋白含量短期内降至4~6g/ml。DSA特征①动静脉瘘;②局部肠壁染色增浓;③局部血管异常增多,结构紊乱。结论DSA是诊断血管畸形所致小肠出血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DSA表现以及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4例ISMAD患者,入院后48~96h经过保守治疗后腹痛症状缓解不明显,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后行血管腔内裸支架植入.结果 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真腔变细小,部分对比剂通过破口进入假腔.4例患者共植入6枚裸支架,支架植入后造影显示破口封堵成功,支架腔内血流通畅,假腔消失.术后腹痛症状不同程度缓解,3天后腹痛均消失.结论 DSA是诊断ISMAD可靠的方法;腔内裸支架植入术治疗ISMA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医源性胆道出血中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源性胆道出血患者21例。经皮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和肝总动脉造影,明确出血的部位后,进行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及栓塞治疗。结果 21例患者血管造影均证实有出血病变。血管造影表现为假性动脉瘤者17例(81.0%),对比剂外溢者4例(19.0%)。栓塞材料采用PVA颗粒栓塞者2例,单纯弹簧圈8例,明胶海绵颗粒+弹簧圈11例。1次栓塞止血成功率为85.7%(18/21),3例患者栓塞后再次大出血而行第2次栓塞成功。术后随访5~28个月,患者均未再发胆道出血。所有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均未出现异位栓塞、肝功能衰竭、栓塞所致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选择性血管造影和介入栓塞术微创、安全、可靠且疗效确切,是诊断和治疗医源性胆道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7年至2010年对5例经腹部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按照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Ⅰ、Ⅱ型各1例,Ⅲ型3例.患者术后继续给予...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扩张大咯血DSA特点及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支扩)大咯血病变动脉DSA表现特点及栓塞治疗疗效。方法35例支扩大咯血患者,参考胸片、CT等影像资料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及其他目标血管DSA检查,根据造影表现行病变动脉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PVA和(或)明胶海绵颗粒(条),术后随访疗效。结果①DSA表现:病变血管单独为支气管动脉占74.3%,合并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22.9%,单独为非支气管动脉2.9%,异常动脉数量为1~5(平均1.8)支/例。显示出血直接征象25.7%,间接征象100%。②栓塞情况及疗效:栓塞34例共61支病变血管;应用微导管16例。1例3d内栓塞2次无效,3个月内复发4例,3个月后复发2例,栓塞治疗总有效率为85.3%,复发率为20.6%,无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支扩大咯血DSA检查阳性率高,参考造影特点行选择性病变动脉栓塞治疗安全性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固定时间增强扫描采集的数据行血管重建,分析肠系膜上动脉及其相关病变的CT表现。方法 24例临床初步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其相关病变的患者,采用Philips 64层螺旋CT行腹部增强扫描,以4.0ml/s的流率静脉注射碘海醇(300mg I/ml)90ml,在注射对比剂后27s开始采集动脉期图像,55s采集门脉期图像,利用动脉显示最佳期相的原始数据进行肠系膜上动脉重建,重建层厚1.5mm,重建间隔0.75mm,图像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投影密度(MIP)及容积再现(VR),以最佳角度显示SMA本身及其相关病变。结果 23例患者均于动脉期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1例房颤患者动脉期门脉期延迟,于门脉期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24例患者均经DSA或临床证实,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管腔狭窄8例,肠系膜上动脉管腔血栓性栓塞并缺血性肠梗阻4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肠系膜上动脉近中段5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2例,胡桃夹综合征3例。结论 MSCT固定时间延迟法行血管成像扫描并联合CT重建技术有助于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诊断,具有广泛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颈脑一体化血管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以DSA为“金标准”,分析患者血管病变情况。结果 100例存在颅内、外血管病变的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检出异常血管共计291条;经颅多普勒超声检出颅内异常血管共计246条;颈脑一体化血管超声检出异常血管共计673条;DSA检出颈部血管异常共计410条,检出颅内异常血管共计315条,异常血管共计725条。在血管狭窄检出率及对缺血性脑血管检测准确性方面,颈脑一体化血管超声检查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血管病变诊断中颈脑一体化血管超声检查有利于缺血性脑病患者早诊断、早治疗,其诊断准确率仅次于DSA,但无法完全替代DSA,临床医师在诊断时需综合临床症状合理选用诊断方式,避免漏诊、误诊,及时对患者采取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