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留睾丸手术治疗成人睾丸肿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12年3月间手术治疗的8例睾丸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5岁,术前检查后,考虑为良性病变。8例患者成功实施睾丸部分切除术,术中均行快速病理确认手术切缘阴性。术后经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诊断睾丸支持细胞瘤3例,腺瘤样瘤3例,成熟畸胎瘤2例。8例患者随访6个月~7年,平均4年,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患者手术前后的睾酮水平、IIEF评分、精液常规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保留睾丸的睾丸部分切除术是治疗睾丸良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对合适的患者,应仅最大限度保留睾丸组织,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睾丸切除的病因,以及不同年龄和时间段的病因构成比。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291例睾丸切除患者的病因,比较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时间段的病因构成比及其顺位。结果:0~25岁阶段以睾丸扭转坏死(45.8%)、隐睾(32.5%)和睾丸肿瘤(16.9%)为主;26~50岁阶段病因以睾丸肿瘤(42.4%)、隐睾(25.9%)和结核(10.6%)为主;51~75岁和75岁的年龄组中,前列腺癌是最主要的病因,分别为77.6%和84.0%,睾丸肿瘤(10.2%)也是51~75岁年龄段不容忽视的病因。1993~2009年的病因构成比变化不大,前列腺癌、睾丸肿瘤、隐睾、睾丸扭转坏死分别是导致患者睾丸切除的前4位病因;但2010~2014年睾丸肿瘤上升为第1位,前列腺癌下降到第4位。结论:不同年龄段患者接受睾丸切除的病因有明显的差异。近5年来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去势手术的比例显著减少,可能与社会整体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睾丸钟摆畸形与睾丸扭转22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提高对睾丸钟摆畸形(bell-clapper deformity,BCD)的认识,探讨鞘膜内睾丸扭转的解剖和发病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间歇性睾丸疼痛病例,年龄7~23岁,平均17岁。左侧18例、右侧4例。其中睾丸扭转坏死16例、睾丸大小正常4例、左侧睾丸萎缩2例。结果 22例解剖上均有钟摆畸形即睾丸缺乏正常鞘膜的包裹,睾丸引带缺如,缺乏与壁层鞘膜的粘连,鞘膜腔大,鞘膜在精索上的止点较高,精索活动度较大。16例睾丸坏死或萎缩者行病侧睾丸切除,对侧睾丸固定;6例间歇性睾丸疼痛患者作双侧睾丸探查及固定。22例随访6个月~10年,平均4年9个月,均无睾丸疼痛症状。结论 应高度重视间歇性睾丸疼痛患者,提高间歇期或扭转早期的诊断率,在睾丸未发生扭转坏死之前及时行双侧睾丸探查及固定术,减少睾丸坏死率。  相似文献   

4.
2000年9月至2005年10月,我们收治睾丸占位性病变患者57例。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本组57例。年龄15-66岁,平均34岁。左睾丸病变25例,右侧28例,双侧4例。症状为无痛性睾丸肿大46例,睾丸坠胀不适感25例,疼痛、低热或洗浴时偶然发现10例。病程2周-2年,平均4.8个月。体检发现睾丸体积增大46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新型多孔睾丸穿刺针睾丸取精法在男性不育症中的取材效果。方法:215例无精子症患者需施行睾丸穿刺取精或取材,其中选用自制的多孔睾丸穿刺针取材133例、传统切开法37例、细针抽吸法45例。结果:多孔睾丸穿刺针穿刺法穿刺一次成功率100%,切开法一次成功率100%,细针抽吸法一次成功率19%。术后并发症情况:切开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6%(8例),其中切口出血1例,阴囊红肿4例,睾丸硬结1例,睾丸肿痛2例;细针抽吸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5例),其中阴囊红肿4例,睾丸肿痛1例;而多孔睾丸穿刺针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4例),其中阴囊红肿3例,睾丸肿痛1例,同其他两种穿刺方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型多孔睾丸穿刺针取精具有精确、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微创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睾丸穿刺取精术(TESA)睾丸标本病理学检查的价值。方法:分析96例TESA睾丸组织倒置显微镜下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种方法对睾丸组织是否存在精子的诊断价值。结果:11例镜检有精子患者中病理检查9例有精子,2例无精子;57例镜检未见精子患者中,病理检查发现11例有精子(19.30%)。镜检未见精子的睾丸病理类型分别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34例,精子成熟停滞12例,生精功能低下11例。结论:TESA睾丸组织镜下未见精子者,病理学检查可能发现精子,并为再次睾丸取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评价回缩性睾丸患睾临床转归时间为临床治疗回缩性睾丸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院40例2004年3月至2009年9月被诊断为回缩睾丸的患儿,所有的患儿在随访时评价睾丸收缩性、位置、睾丸体积,并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回缩组、正常组、固定组。结果 40个患儿,21例单侧回缩睾丸(52.5%),19双侧回缩睾丸(47.5%)。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2.7)岁,评价随访时间为(4.1±1.6)年。59例回缩睾丸,27例(45.7%)成功降入阴囊,23例(39.0%)保持回缩,9例患者(15.3%)为睾丸未降或睾丸体积变小行睾丸固定术。40例患者中平均随访(4.4±1.7)年。正常组平均随访时间为(4.1±1.3)年,回缩组平均随访时间为(5.2±1.7)年,固定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7±1.6)年。正常组平均诊断年龄为(4.3±3.2)年,回缩组平均诊断年龄为(2.3±1.6)年,固定组平均诊断年龄(1.3±0.8)年。固定组与正常组相比较,固定组平均诊断年龄小于正常组的平均诊断年龄(P0.05)。结论回缩性睾丸有需行外科睾丸固定术的干预的风险,且年龄越小被诊断为回缩性睾丸的患者有需行外科睾丸固定术干预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8.
睾丸肿瘤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提高睾丸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87例睾丸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生殖细胞肿瘤79例,占睾丸肿瘤的90.1%;其中精原细胞瘤44例,占生殖细胞肿瘤的55.7%;良性肿瘤7例,占睾丸肿瘤的8.1%。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瘤(NSGCT)发病集中在5岁以下和18~40岁;精原细胞瘤发病集中在18岁之后;5~17岁仅1例发生睾丸肿瘤。精原细胞瘤和NSGCT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6%、81.3%和83.3%、56.7%。结论:①睾丸肿瘤多为生殖细胞肿瘤;②NSGCT发病集中在5岁以下和18~40岁两个年龄段;③精原细胞瘤很少在17岁之前发病;④5~17岁很少有睾丸肿瘤发生;⑤精原细胞瘤3、5年存活率较NSGCT高。  相似文献   

9.
1973年~1998年4月共诊治睾丸肿瘤55例,发病年龄1.5~65岁,发病高峰年龄1.5~3以及20~49岁。肿瘤发生于阴囊内睾丸51例,腹股沟部以上睾丸4例。病理诊断精原细胞瘤33例,非生殖细胞肿瘤22例。作者认为应强调睾丸触诊在诊断中的重要性,切忌不必要的活检,并应重视睾丸鞘膜积液的发生。B超是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亦可提示肿块的病理类型。应重视小儿睾丸肿瘤的诊断及隐睾患者术后的监测,本组5例术后发生恶变。治疗原则为根治性睾丸切除术,依其病理类型选择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或行放疗、化疗。化疗可选用DDP、VP16、VCR组合的三种药物联合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临床资料 1994年3月~2001年5月诊治睾丸扭转26例,年龄5~48岁,以8~20岁青少年发病居多(21例),左侧17例,右侧9例。发病至就诊时间1h~7d。13例在外院曾按急性睾丸、附睾炎治疗4d~2周。11例患者在夜间睡眠过程中或起床时发病。15例患者发病有散步、跑步、打球等运动史及挤压、外伤史。4例慢性者扭转2~3月才就诊,此时睾丸已萎缩。急性睾丸扭转时,多有患侧阴囊、睾  相似文献   

11.
睾丸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睾丸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治疗情况. 方法 睾丸原发淋巴瘤患者12例.年龄36~78岁.平均62岁.首诊症状:单纯睾丸增大8例;睾丸增大伴阴囊胀痛3例,伴发热1例;阴囊下坠1例.单侧11例,双侧1例.病程15 d~6个月.12例超声检查均有睾丸实质性肿块.10例行CT检查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3例.Ann Arbor分期ⅠE 9例、ⅡE2例、ⅢE 1例.12例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10例术后接受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4~8个疗程.5例在化疗后行放射治疗,放疗剂量25~50 Gy. 结果 12例术后病理报告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高度恶性3例、中度恶性9例.免疫分型:B细胞型8例,T细胞型2例,分类不明确2例.随访1~9年,失访1例.术后2年非癌死亡1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9/11),40%(4/10),20%(2/10).肿瘤复发转移部位包括对侧睾丸3例,中枢神经系统3例,肝转移1例,腹膜后广泛转移1例. 结论 睾丸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生存率低,应采取综合治疗.Ⅰ E、ⅡE期患者应给予手术加放射治疗加化疗,对侧睾丸应预防性照射.ⅡE期以上患者术后应先行化疗,然后根据病情辅以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2.
Fas在正常睾丸组织及精原细胞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明确Fas在正常睾丸组织及精原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原位杂交、反转录PCR(RT PCR)法检测 8例正常睾丸组织及 34例精原细胞瘤组织中Fas蛋白及FasmRNA的表达。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在正常睾丸组织中的 3类主要细胞 (Leydig细胞、Sertoli细胞及生殖细胞 )中均有Fas分子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在精原细胞瘤中检测到Fa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41.18%和 38.2 4% ,表达水平明显减低或丧失 ,多呈现小片状或点状表达 ;RT PCR方法证明正常人睾丸组织中有FasmRNA的表达。 结论 :Fas在精原细胞瘤中的表达明显减少或丧失可能是精原细胞瘤形成及进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睾丸扭转是阴囊外科常见急症之一,发病率约1/4000,多发生于25岁以下,临床上极易被误诊误治,造成睾丸缺血坏死,而被迫行睾丸切除术。我科自1996年2月至2005年2月共收治9例该病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例,年龄11~23岁,左侧5例,右侧4例。发病至就诊时间为4h~4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睾丸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提高睾丸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住本院的睾丸肿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精原细胞瘤患者28例,平均发病年龄39.8岁,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22例,平均发病年龄23.87岁;其他肿瘤17例。接受以手术切除为主的多模式治疗后,三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65%、68.35%和58.8%。结论用以手术切除为主的多模式治疗可提高睾丸肿瘤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睾丸部分切除术在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睾丸良性肿瘤的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行睾丸部分切除术的睾丸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9个月~47岁,病程0~9年. 结果 8例患者全部行睾丸部分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单侧睾丸畸胎瘤、单侧睾丸腺瘤样瘤各2例,单侧睾丸纤维瘤、表皮样囊肿、多房性囊肿(乳头状囊腺病)、皮样囊肿各1例.随访2个月~25年,平均7.27年,均无复发. 结论 睾丸良性肿瘤并不罕见,值得重视,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手术是合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睾丸微结石症对睾丸功能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睾丸微结石症(TM)对睾丸功能的影响,评估TM患者精液质量和血浆性激素水平。方法生育年龄要求生殖健康体检者为对象,通过物理检查,精液分析、生殖系统超声和性激素检查评估睾丸功能,其中诊断TM患者43例,精索静脉曲张(VC)45例和健康人(NC)4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本研究TM、VC和NC3组平均年龄分别为(33.25±5.81)岁、(31.85±7.26)岁和(30.13±6.09)岁,3组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M组睾丸体积、精子密度、活力、活率和血清游离睾酮水平均显著低于NC组(P<0.05),但与V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M显著影响睾丸功能包括生精功能和睾酮分泌功能,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和青少年睾丸扭转的诊断和治疗方式并分析术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收治的儿童和青少年睾丸扭转患者109例,患者年龄(9. 7±3. 3)岁(4 d至15岁)。均为单侧睾丸扭转,其中左侧62例(56. 9%),右侧47例(43. 1%);鞘膜内扭转98例(89. 9%),鞘膜外扭转11例(10. 1%)。患者临床表现为阴囊疼痛96例(88. 1%),阴囊红肿70例(64. 2%),腹痛25例(22. 9%),恶心呕吐33例(30. 3%)。所有患者均接受阴囊彩超检查。根据患者起病时间分为3组:12 h组(11例),12~24 h组(19例), 24 h组(79例)。分析患者临床表现,B超检测结果,术中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96例(88. 1%)患者阴囊彩超检查提示睾丸血流减少或者无血流,13例(11. 9%)提示睾丸血流减少不明显,阴囊壁增厚、鞘膜囊积液等。手术切除睾丸83例(76. 1%),保留睾丸26例(23. 9%)。26例保留睾丸患者的随访中,2例失访,24例术后6个月复查阴囊彩超,其中8例(33. 3%)睾丸坏死,16例(66. 6%)睾丸存活。12 h组、12~24 h组、 24 h组睾丸切除率分别为9. 1%、47. 4%、92. 4%,术后睾丸萎缩率分别为10. 0%、25. 0%、83. 3%,均有统计学差异(P 0. 01)。结论:睾丸扭转好发于儿童以及青少年,临床表现为阴囊疼痛,阴囊红肿,腹痛以及恶心呕吐等。阴囊彩超能有效的检查出睾丸血流情况,但是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扭转时间12 h以内的睾丸保留价值最大, 24 h的睾丸已产生不可逆损伤,睾丸切除概率大,即使保留睾丸,术后出现睾丸萎缩的可能性也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睾丸不全扭转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睾丸不全扭转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37例睾丸不全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的病史特点,体格检查、实验室和超声检查结果,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儿中位数年龄为5.7(1~14)岁,高发年龄2~4岁和12~14岁;病程时间12~96 (48±8)h。术前彩色超声检查,31例(83.8%)显示患侧睾丸内可见血流信号,但血流信号较健侧减少,6例(16.2%)睾丸内血流信号正常,但睾丸呈横位。术中逆时针扭转27例(72.9%),顺时针扭转10例(27.1%);7例(18.9%)扭转90°,20例(54.0%)扭转180°,10例(27.1%)扭转270°;31例(83.8%)为睾丸鞘膜内扭转,6例(16.2%)为睾丸鞘膜外扭转;根据Arda "睾丸组织出血3级评分系统",16例(43.3%)患儿睾丸评分为I级,21例(56.7%)为II级;37例患儿术中均予以保留患侧睾丸。术后随访1年,6例(16.2%)患儿出现睾丸萎缩。结论:儿童睾丸不全扭转发病年龄小,扭转度数全部360°(以扭转180°为主),术后睾丸存活率高是其临床特点,术前彩色多普勒检查提示睾丸血流信号减少对其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睾丸女性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睾丸女性化综合征为男性假两性畸形 ,临床上不常见。本病患者性腺是睾丸 ,外阴呈女性表现。由于阴囊以外的男性性腺容易发生恶性变 ,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985~ 2 0 0 1年 ,我们收治睾丸女性化综合征患者 6例。为了深化对本病的认识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现将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6例 ,年龄 9~ 2 6岁 ,平均 1 8.6岁 ,其中 5例为成人患者 ,社会性别均为女性。 4例主诉为原发性闭经、1例外生殖器发育不正常收治入院 ;1例为普外科行双侧疝修补术中发现睾丸。全部患者外周静脉血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睾丸内胚窦瘤的诊断及治疗方式. 方法 睾丸内胚窦瘤患者24例.年龄5个月~33岁,中位年龄20个月,其中<2岁者15例、2~14岁者5例、>14岁者4例.症状为睾丸肿大20例,腹痛、腹部包块2例,反复咳嗽2例.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率85%(17/20).术前分期:Ⅰ期18例,Ⅱ期4例,Ⅲ期2例.24例均行患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8例加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辅以化疗. 结果 组织学表现为网状结构23例(96%)、透明小体22例(92%)、腺样结构20例(83%)、内胚窦样结构16例(67%)和实体状结构13例(54%).术后患者血清AFP均下降,2例再次升高,均发现复发或转移.21例随访20个月~12年.死亡2例,其中1例I期患者术后2年死于肺部转移及脊椎转移,1例Ⅲ期患者术后1年死于全身转移.无瘤生存19例,其中存活1年~者5例、3年~者6例、5年~者4例、10年~者4例.8例存活≥5年者均为Ⅰ期患者. 结论 早期诊断、采用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及化疗等综合治疗是提高睾丸内胚窦瘤疗效的关键.AFP可作为诊断及判断早期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