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在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交感神经活性被认为有利于房颤的触发,心房交感神经萌发及交感神经重构则促进了房颤的维持。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主要来源于星状神经节,直接干预星状神经节可以诱发或抑制房颤,而低强度刺激迷走神经、脊髓、颈动脉压力感受器或消融心脏神经丛、Marshall韧带都可以通过间接降低星状神经节交感活性来抑制房颤。星状神经节可能成为房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星状神经节干预对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神经在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正逐渐受到重视,星状神经节是交感神经通向心脏的重要通路,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密切。已有研究表明,星状神经节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或电刺激,或星状神经节阻滞或切除,具有诱发或抑制心律失常发生的效应。此与交感神经的重构以及病理生理、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关。可通过选择性干预星状神经节达到防治心律失常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脏自主神经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心脏内在和外在自主神经都对心脏节律和功能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异常的自主神经激活可以导致房颤的发生。因此,在房颤研究中,自主神经调控已成为治疗房颤的研究热点。目前,较常用的心脏自主神经调控方法主要包括:去交感神经化,刺激迷走神经、消融心脏神经节从等。本文主要就心脏自主神经影响房颤的作用机制及心脏自主神经调控方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炎症和心脏自主神经重构是房颤触发和维持的重要机制,主要表现为心房的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星状神经节或心脏表面神经节丛的神经放电增加。研究表明,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能够抑制星状神经节或心脏表面神经节丛放电及心房炎症,从而降低房颤负荷。但目前临床上仍缺乏个体化的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方案,深入探索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的保护机制有助于该治疗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调节自主神经与心脏之间的复杂联系,然而不同的方法可能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有着不同的影响。研究证实,迷走神经刺激对房颤的影响呈强度依赖性,高强度刺激诱发房颤的发生,而低强度刺激可有效抑制心房重构,从而抑制房颤的发生。脊神经刺激和低强度颈动脉窦刺激均可抑制心脏内在神经,通过调节心脏内、外神经活性达到抑制房颤的作用。星状神经节消融与阻滞可逆转心房电重构并同时降低房颤发生率。肾去交感神经不仅抑制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而且降低局部甚至全身交感神经活性,减少房颤诱发并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正中神经刺激可抑制心房电重构与炎性因子水平,可能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发挥抗房颤效应。  相似文献   

6.
研究显示,自主神经调节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或增加迷走神经活性均可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干预心脏外在自主神经如迷走神经、脊髓神经、肾交感神经、左星状神经节、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正中神经等可调节自主神经张力,为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其互相作用共同调节心脏。交感神经通过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改变儿茶酚胺水平、影响离子电流等诱导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生,而副交感神经通过释放乙酰胆碱、改变肺静脉的电生理特征等诱导房颤发生,多数情况是两者交互作用或作用不平衡时诱导房颤发生。针对自主神经诱发房颤发生的干预措施有:①神经节消融;②脊髓刺激;③肾去交感神经;④耳屏刺激,这些措施均能起到降低房颤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机制,除了局灶学说和多发子波折返学说,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心脏内源性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于心脏自主神经的神经节消融为治疗房颤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星状神节经为支配心脏的远端交感神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星状神经节的刺激或干预,有诱发或者缓解高血压、长QT综合征、继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和病窦综合征等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因此,也许可以选择性使用星状神经节干预的方法来达到防治这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自主神经与QT间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体表心电图QT间期受自主神经的重要调节,切除左侧星状神经节和兴奋迷走神经能使QT间期延长,表明QT间期在一定程度可作为自主神经兴奋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危险性的预测因子。糖尿病患者的QT延长和离散度改变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起。对于先天性长QT的患者,无论是迷走神经兴奋还是交感神经兴奋,都能引起心室复极异常。自主神经对QT尚有间接作用,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加快后,QT间期缩短;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减慢,QT间期延长。  相似文献   

11.
心脏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双重自主神经支配,其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不同作用。迷走神经刺激有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动作电位时程以及增加动作电位时程离散度的效应,增加房颤的可诱发性。乙酰胆碱存在时,快速刺激易诱发房颤。交感神经主要通过增加心房、肺静脉、Marshall韧带等部位的异位电活动增加房颤可诱发性。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平时都有一定程度的冲动发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抑制,在心脏的神经调节中共同发挥作用,并且也是房性心律失常常见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12.
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长QT综合征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心源性死亡及不良预后的主要因素.Marshall韧带(LOM)远端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可能是左侧星状神经节支配心室的关键交感神经通路,消融LOM远端可阻断左侧星状神经节传导的交感神经兴奋,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触发.LOM...  相似文献   

13.
姚旌  王林  曾庆凡 《山东医药》2008,48(5):104-105
颈椎病由颈肩部软组织劳损或损伤引起,随着病程及年龄延长,致颈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囊及韧带等相继发生退行性改变.星状神经节是颈下交感神经节与上胸交感神经节的组合,故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属颈交感神经阻滞.2005年1月~2006年1月,我们采用SGB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SG)刺激诱发急性心房颤动(房颤)及心房电重构与神经重构的机制.方法 将健康家犬12只(18~25kg)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6),单纯快速心房起搏(RAP);SG组(n=6),左侧或右侧SG刺激+RAP.测定房颤诱发率、房颤持续时间,观察心房电重构和神经重分布.结果 ①与基础值相比,SG刺激显著增高房颤诱发率(P<0.05),并延长房颤持续时间(P<0.05);②SG组有效不应期(ERP)显著缩短(P<0.05),ERP离散度显著增加(P<0.05),ERP频率适应性不良(P<0.05);③SG组心肌组织酪氨酸羟化酶(TH)、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G刺激使心房和肺静脉部位的房颤诱发率升高,房颤持续时间延长,单侧去SG支配可减少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可以引起心房和肺静脉发生电重构以及心房自主神经重构,急性心房电重构和急性自主神经重分布之间的恶性循环,是房颤早期诱发和维持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人类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AF的发病率处于迅速上升趋势。近年来,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在AF的触发和维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共识,其调节主要是为了增加副交感神经张力和抑制交感神经张力,并已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种新的治疗策略[1]。一.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心脏由其自身和心脏外自主神经共同支配。心脏自身自主神经主要是由心脏表面及其附近的大血管附近的多个神经节丛和互相连接的神经纤维及轴突  相似文献   

16.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器质性和遗传性2大类,因可导致猝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这些心律失常发生多与心脏交感神经激活有关。心脏交感神经切除术(CSD)通过切除下半部分星状神经节和前四对胸交感神经节可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对于长QT综合征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单纯左侧CSD可能就已足够;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双侧CSD可能具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心血管疾病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辅相成,研究者先后采取多种神经干预以治疗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高血压。这些干预手段包括刺激迷走神经,刺激脊髓,去肾交感神经术,心脏神经节丛刺激或消融,左侧心脏神经节切除术,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刺激,以及低强度耳屏刺激。这些方法在实验或临床上均产生一定疗效,有些已投入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房颤)在临床上极为常见,目前心房颤动的机制尚未阐明,其中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的发生、维持、终止和决定室性心律上是一个潜在的强大的调节因素。存在于中枢、神经节、外周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交感和副交感系统的复杂相互作用都能够改变心脏的传导性和不应期,较为重要的是分布于心脏的自主神经的调节作用能引起心房节律的改变以及影响触发活动的产生和类型,所有这些变化都能引发和维持房颤。本文就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的作用机制及相互联系作一综述,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对房颤的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大量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的发生、维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都是其最常见的触发机制。通过对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可以有效控制房颤。本文就自主神经张力异常、自主神经重构与房颤的关系及相关神经治疗做一综述,为房颤的临床治疗提供最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全球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约1500万人,其中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占总死亡构成比的首位。中国心源性猝死人数超50万人/年,居全球之首,其中80%源于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来源于心室的节律紊乱,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研究表明,心脏自主神经系统(CANS)功能紊乱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而CANS功能紊乱的重要环节即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会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1]。左星状神经节(LSG)是外周交感神经的关键靶点,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调控方式来降低LSG的功能及活性,从而防止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针对LSG精准靶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