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外踝入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外踝入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炎18例。结果 18例术后均获随访5-36个月,平均20个月。X线片显示踝关节及距下关节获得骨融合,未见神经血管损伤、感染、骨不连、骨质及内固定物外露等并发症。AOFAS评分从术前平均45(40-53)分提高到术后的76(70~89)分。结论经外踝入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是临床治疗踝关节和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能有效缓解踝与后足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固定性足部畸形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总结71例78足固定性足部畸形患者的手术治疗,其中采用四关节融合术2足,踝关节融合术1足,跗中关节融合术12足,三关节融合术62足,距下关节融合术1足。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10年,优良率98.6%,失败率2.4%。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畸形未完全矫治或并发新的畸形、切口皮缘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结论足部关节融合术是矫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足部固定性畸形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Fastin骨锚治疗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周围韧带撕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周围韧带撕脱患者采用Fastin骨锚进行修复重建.对踝关节疼痛、主动活动范围、关节稳定性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随访和分析.结果 术后11例踝关节功能良好、无疼痛.3例功能部分受限、偶有疼痛,1例关节例僵硬、疼痛严重行关节融合术.结论 Fastin骨锚用于修复与重建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周围韧带.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正常新鲜足标本在正常情况下进行距下关节融合后对跟骰、距舟关节和踝关节的三维运动度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新鲜足标本12例,将距下关节融合后,通过加载使足产生某种形式的运动,用三维数字化坐标仪测量跟骰、距舟关节和踩关节各关节组成骨在某种运动状态下的相对三维坐标位移,通过矩阵转换和求解非线性函数方程计算其三维旋转角度,了解跟骰、距舟关节和踝关节在距下关节融合前后2种状态下的相对运动范围,确定距下关节融合后对于周围足踝关节运动的影响程度。结果距下关节融合前后跟骰、距舟关节和踝关节在背屈一跖屈、内翻一外翻、内收一外展轴的三维运动范围之间的统计学分析显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各关节平均三维运动范围受限程度分别为36.14%、38.36%、21.84%。结论距下关节融合后对跟骰、距舟关节和踝关节的活动度存在一定的限制作用,降低了前足与后足的协同性,可能增加足跗关节间退行性关节炎发生,但保留了距舟、跟骰关节的大部分活动。  相似文献   

5.
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距骨坏死传统的手术方法是用骨刀切除距下关节 ,手术创伤大 ,感染率和不愈合率高 ,且多数造成距舟关节移位 ,影响远期功能。自 1995~ 2 0 0 2年起在环锯法闭合行踝关节融合术 4 0例[1] 成功的基础上 ,采用本法闭合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并选用 2 0个截肢标本 ,作解剖学测量、分析、研究本方法的可行性 ,并临床应用 2 2例 ,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14例 ,女 8例。年龄 2 6~ 6 2岁。严重跟骨骨折致创伤性跟距关节炎 19例 ,距骨骨折致创伤性关节炎及距骨坏死 2例 ,严重的跟距关节骨关节…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辅助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踝关节融合术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的治疗价值。方法 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关节镜辅助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1~68岁,平均(37±13)岁。均为单侧手术。首次踝关节外伤至踝关节融合术的时间为1~41年,平均12.6年。患者术前均接受保守治疗无效,疼痛明显。术中彻底清除关节面软骨,行关节端“微骨折”处理,初步复位后以克氏针临时固定;“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位置,拧入空心螺钉固定。2例同期行关节镜辅助距下关节融合术。术后石膏固定6~10周,部分负重锻炼直至骨性愈合。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1.8年。术后10~16周骨性愈合,平均12周。步态均得到改善,无切口愈合不良和感染等早期并发症。3例单纯踝关节融合患者术后出现距下关节炎伴疼痛,2例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1例行开放距下关节融合术后症状缓解。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平均(8.1±1.5)分,术后1年平均(2.7±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3,P=0.005)。结论 对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关节镜辅助踝关节融合术创伤小、切口小、融合率高,但对设备条件要求高,掌握该技术需要一定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陈旧性骨折导致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手术疗效。方法C型臂透视引导下定位距下关节,采用跟腱后外侧切口,透视引导下于距下关节内打人导针,并以阶梯钻沿导针方向扩开通道,破坏距下关节两侧关节面,后取自体髂骨移植或以同种异体骨填充关节间隙,并自足跟打人空心拉力螺钉1~2枚给予固定。结果本组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3个月,平均10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Ⅲ,优10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4.12%。结论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陈旧骨折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3):1232-1233
<正>治疗终末期踝关节骨关节炎,是选择踝关节融合还是人工踝关节置换?经过20年深度研究,现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随着假体设计及置换技术的提高与改进,保留和重获活动踝关节是维系踝关节正常功能(步态)不可或缺的条件。踝关节融合经过9~16年以上,距下关节、跗跖关节、跗间关节的退变性关节问题逐渐显现,变成一个棘手的难题。踝关节融合后,退变从近踝关节的距下、距舟关节开始,逐渐向远侧扩展,变  相似文献   

9.
关节镜辅助下清理融合术治疗晚期距下关节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85年,Parisien与Vangsness[1]首先开始将关节镜技术应用于距下关节.近年来,以关节镜下清理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已有报道,但应用关节镜技术治疗距下关节结核还未见相关文献报道[2-4].距下关节结核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大多数病例就诊时已进入晚期.对于晚期距下关节结核,传统的手术方法主要为开放清理与融合手术,但是这些手术的创伤大、清理不彻底、并发症发生率高、融合率低.我们在总结关节镜技术治疗晚期踝关节结核经验的基础上[5,6],采用关节镜下清理融合术治疗晚期距下关节结核,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踝上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7-01—2021-02诊治的24例内翻型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骨性关节炎,12例采用踝上截骨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观察组),12例采用踝上截骨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1年的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踝关节活动度、CT测量的胫骨前侧关节面角(Tibial anterior surface angle,TAS)、胫骨侧位关节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 angle,TLS)、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 angle,TT)、胫骨踝穴角(Tibiocrural angle,TC)。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1例严重疼痛,对照组1例切口感染、1例严重疼痛导致活动障碍。观察组术后1年的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TAS和TLS较术前增加、TT和TC较术前减小,观察组TAS和TLS较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踝关节镜在踝关节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踝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损伤30例,其中非特异性滑膜炎3例,软组织与骨性撞击综合征9例,距下关节炎3例,剥脱性骨软骨炎5例,踝部骨折6例,其他4例.分别行滑膜切除、关节清理、软骨成形术、距下关节融合术等处理.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疗效优25例,良3例,可2例.无感染及...  相似文献   

12.
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波及后距下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采用距下关节融合术。本组报告26例,随访7个月~8年。采用Ker氏法进行效果分析表明,总平均分数959%,距跟关节全部融合,功能恢复满意。本文还结合距下关节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点,讨论了距下关节融合术对足部功能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对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粉碎性骨折采取距下关节融合术是可行的治疗方案。文中还对手术可能产生的并发症、预防措施及适应证、手术时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非手术治疗可能导致畸形愈合,从而影响踝关节和距下关节的功能。对于这些跟骨骨折的后遗症,许多学者提倡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或跟骨外侧骨赘截骨治疗。1996年,Stephens和Sanders提出了根据CT下分类进行治疗的方案。根据此方案,Ⅰ型畸形为外侧壁有大块骨赘,不合并距下关节炎和后足畸形,治疗采取外侧壁截骨矫形、腓侧肌腱松解;Ⅱ型畸形为外侧壁有大块骨赘,同时合并有距下关节炎,无或有很轻的后足畸形,治疗采取外侧壁截骨矫形、腓侧肌腱松解加距下关节植骨块融合术;Ⅲ型畸形为外侧壁有大块骨赘,同时合并有距下关节炎、>10°的后足X线排列不正(尤其是内翻),治疗采取外侧壁截骨矫形、腓侧肌腱松解、距下关节植骨块融合术加跟骨截骨矫形术。该  相似文献   

14.
距下关节不稳常由踝关节内翻扭伤或距骨、跟骨相对移位引起,可与踝关节不稳同时发生,也可能单独存在。距下关节骨性结构和韧带结构复杂,生物力学稳定性较踝关节好。跟腓韧带、距跟外侧韧带、距跟骨间韧带、颈韧带、下伸肌支持带和分歧韧带对距下关节稳定起着不同作用,距下关节活动轴决定关节活动方向,与受伤机制密切相关,但活动轴是单一还是多变的,尚无定论。该文就距下关节周围韧带对关节稳定的作用、距下关节生物力学及距下关节不稳发病机制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距骨周围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对1999年至2011年收治的13例距骨周围脱位病例,其中手术治疗8例。结果所有8例患者均获得1~6年随访,平均1.5年。AOFAS评分77.6(58.3~96.7),但3例外侧型脱位评分较低,平均70.1。3例患者术后完全恢复。1例患者踝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但感觉踝关节轻度不稳;2例踝关节活动功能部分受限,偶有疼痛;2例外侧型脱位患者关节僵硬,明显疼痛,无法行走,其中1例并发生距骨缺血性坏死,因疼痛行胫距距下关节融合术,术后疼痛缓解。结论对于闭合复位未能成功或复位不全的距骨周围脱位应及时手术切开复位,恢复距下关节的解剖完整性,获得准确的关节对位,避免后遗症。  相似文献   

16.
Sneppen Ⅱ型距骨体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距骨体SneppenⅡ型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对1998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1例距骨体SneppenⅡ型骨折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总结。术前常规行距骨CT扫描,根据距骨体主要移位骨折块的位置选择内侧和(或)外侧入路。手术大多采用内踝截骨入路,15例采用半螺纹钛钉或空心钉固定,3例采用可吸收钉固定,3例采用克氏针固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90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术后6例出现距骨缺血性坏死,其中5例踝关节及距下关节均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另有3例踝关节和5例距下关节出现创伤性关节炎。5例行关节融合术。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优8例,良5例,可3例,差5例,优良率为61.9%。结论距骨体SneppenⅡ型骨折应通过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尽量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及保护血运的效果;术后力争早期主动无痛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7.
以跗外侧血管为蒂的骰骨瓣转位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跗外侧血管为蒂的骰骨瓣具有血管位置恒定、表浅,易于解剖的特点。本骨瓣主要用于踝关节,距下关节融合和距骨颈骨折开放复位需植骨者,也适于其它邻近骨与关节病损部植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行踝关节镜下软骨清理2枚空心钉固定踝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踝关节炎17例。结果本组手术时间75(60~110)min,出血量150(100~300)ml。切口延迟愈合2例,皮神经损伤致足背麻木1例,距下关节疼痛1例。17例获得平均14(10~20)个月随访,术后X线片提示踝关节骨性融合的时间为术后4~6个月,平均4.9个月,均达到完全骨性融合。结论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是治疗严重踝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具有融合率高、无需额外植骨、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但需要一定的镜下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无头加压螺钉联合PHILOS钢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胫距、距下关节严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1-02—2014-02采用经外踝截骨入路、无头加压螺钉联合PHILOS钢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13例胫距、距下关节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足踝部疼痛,功能受限。术后功能评价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踝和后足评分系统。结果 1例失访,12例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6.7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平均11.3(8~16)周达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患者关节疼痛完全缓解,无内固定失败及融合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所有患者踝关节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无行走痛,步态基本正常。术前AOFAS评分为(48.75±6.8)分,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83.5±8.4)分,术后AOFAS评分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90,P0.001)。2例出现足背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末次随访未恢复。结论经外踝截骨无头加压螺钉联合PHILOS钢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固定强度可靠,融合率高,是临床治疗踝关节和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环锯切骨融合距下关节治疗距下关节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介绍环锯切骨融合距下关节治疗距下关节痛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1997年6月~2001年10月,利用环锯(Φ11.5mm、12mm、13mm)对18例距下关节痛患者进行环锯切骨融合,男12例,女6例;年龄35~59岁,平均47岁;右足11例,左足7例;创伤性距下关节炎8例,退变性关节炎5例,先天性跟距骨桥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顽固性跗骨窦炎1例。应用100mm视觉模糊疼痛量表VAS测试,80~91分,平均83.8分。踝关节后外侧入路14例,踝关节前外侧入路4例;14例行原锯心骨旋转90°回植融合,4例取髂骨骨柱植骨融合。术后踝关节中立位石膏固定12~16周。结果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4年,平均25个月。术后2周切口一期愈合,4周有骨痂形成,12周应用100mm视觉模糊疼痛量表VAS测试,22~49分,平均32.5分,较术前降低30~59分,平均降低51.3分。均摄X线片示距下关节牢固融合。1例出现轻度足下垂,1例出现行走或长时间站立后足跟部酸胀痛。结论采用环锯切骨融合距下关节的方法治疗距下关节痛,切口小,易显露,不影响后足的生物力学结构。在距下关节原位状态下融合,对距下关节高度及距舟关节稳定性影响不大;应用锯心骨旋转回植不需另植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