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小儿腹泻病并发肠套叠临床特点 ,了解与早期诊断有关的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例门诊及住院确诊为腹泻病并发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婴幼儿腹泻病与肠套叠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处 ,均可有大便带血、腹痛、呕吐等 ,但二者仍有一定的不同 ,后者腹痛较剧 (65 % ) ,面色苍白多见 (50 % ) ,以血便为主 (70 % ) ,或在腹泻病程中突然腹胀加剧、呕吐变频 (60 % )。结论 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 ,对小于 2岁的腹泻病患儿 ,如出现上述可疑肠套叠表现 ,即可先摄腹部直立位平片以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小儿腹泻病并发肠套叠临床特点,了解与早期诊断有关的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门诊及住院确诊为腹泻病并发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婴幼儿腹泻病与肠套叠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处,均可有大便带血、腹痛、呕吐等,但二者仍有一定的不同,后者腹痛较剧(65%),面色苍白多见 (50% ),以血便为主(70%) ,或在腹泻病程中突然腹胀加剧、呕吐变频 (60%)。结论: 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对小于2岁的腹泻病患儿,如出现上述可疑肠套叠表现,即可先摄腹部直立位平片以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8例继发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年龄分布、病史时间(从出现腹痛、呕吐、血便等临床相关症状到诊断肠套叠的时间)及发生肠管坏死相关因素。本组男69例,女29例;中位年龄5岁4个月。继发于梅克尔憩室27例,淋巴瘤和P-J息肉均为17例,幼年性息肉15例,紫癜13例,肠重复畸形4例,其他5例。有腹痛表现85例,呕吐65例,血便25例,肠管坏死23例。结果 本组大于3岁者77例,小于1岁者7例。继发于淋巴瘤及紫癜者,均大于3岁。继发于淋巴瘤、紫癜和P-J息肉患儿中大于5岁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2.4%(14/17)、84.6%(11/13)和82.4%(14/17)。继发于梅克尔憩室患儿病史时间小于48 h者占74.1%(20/27)。继发于息肉(幼年性息肉和P-J息肉)及淋巴瘤患儿病史时间大于48 h者占比较高分别为65.6%(21/32)和82.4%(14/17)。病史时间在24~48 h者和继发于紫癜者的肠管坏死占比最高,分别为70.6%(12/17)和46.2%(6/13),而便血及电解质紊乱对肠套叠发生肠管坏死的指示意义并不大。结论 继发性肠套叠的继发因素以梅克尔憩室和息肉为主。随年龄增大,息肉、淋巴瘤及紫癜继发的可能性越大。紫癜继发者最易发生肠管坏死,需及早手术。  相似文献   

4.
过敏性紫癜的外科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科 2 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合并外科并发症的临床资料 ,目的在于加深对该病外科并发症的认识 ,减少误诊 ,正确指导临床治疗。临床资料男 13例 ,女 11例 ,并发肠套叠者 14例 ,腹膜炎 2例 ,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1例 ,肠梗阻 1例。误诊为美克耳憩室出血者 3例 ,阑尾炎 2例 ,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病 1例 ,脓毒败血症 1例。讨  论一、过敏性紫癜并发肠套叠的诊断与处理发生肠套叠时 ,患儿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剧烈腹痛 ,果酱样大便及腊肠样肿物 ,空气灌肠可发现杯口状阴影。少数患儿可并发小肠套叠 ,空气灌肠不易发现 ,在临床工作中要提高警惕。本…  相似文献   

5.
小儿肠套叠 102 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现将我院 1992年 1月至 1997年12月收治的 10 2例小儿急性肠套叠总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共 10 2例 ,其中男78例 ,女 2 4例 ,~ 12个月 85例 (占83 3 % ) ,~ 18个月 12例 ,19个月以上5例 ;最大 3岁 ,最小为 10天 (仅 1例 )。每年的 5~ 8月及 11月至次年 2月两个时间段的发病多见 ,分别为 41例(4 0 % )和 38例 (37 6 % )。可能与该季节小儿呼吸道炎症或病毒感染有关。本组就诊小儿的症状以阵发哭闹、呕吐、血便和腹部包块四大症状中的 2项或 2项以上为主。其中阵发哭闹 83例 (占 81 4% ) ,呕吐 80例 (78 4% ) ,血便 6 1例 (5 9 8% ) ,…  相似文献   

6.
过敏性紫癜胃镜21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主要侵犯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临床特点除皮肤紫癜外 ,常有关节肿痛、胃肠道症状及血尿。据统计约 2 / 3患儿在病程中出现胃肠道症状[1] ,重的可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绞痛 ,呕吐、便血。在未出现皮肤紫癜前 ,以胃肠道损害为首发症时 ,不易与急腹症鉴别 ,为探讨胃镜下过敏性紫癜胃肠粘膜的改变 ,以期早期诊断 ,我们对 2 1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行胃镜检查 ,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2 1例中男 1 2例 ,女 9例 ,年龄 6~ 1 3岁。临床症状出现皮肤紫癜 2 1例 ,腹痛 1 7例 ,呕血 4例 ,便血 7例 (呈赤豆汤样 ,柏油样 ) ,关…  相似文献   

7.
应用甲强龙冲击治疗小儿重症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紫癜 ( HSP)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全身性坏死性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轻者仅表现皮肤紫癜 ,或伴关节疼痛肿胀 ,于数天后消失。严重者肾脏损害表现为水肿、少尿、高血压和大量蛋白尿、肉眼血尿 ,少数可因肾功能不全死亡。部分病例可同时伴有发作性腹部绞痛、呕吐、呕血或便血等胃肠道症状 ,也可并发肠套叠。临床上过敏性紫癜肾炎 ( HSPN)占小儿住院过敏性紫癜的 2 5%~ 60 % [1]。采用传统方法对儿童重症 HSPN的治疗效果不尽乐观。 2年来 ,我们采用甲基强的松龙 (甲强龙 ,MP)冲击治疗重症 HSPN伴有严重胃肠道症状 9例 …  相似文献   

8.
腹型过敏性紫癜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0~1995年共收治过敏性紫癜120例,其中腹型紫癜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龄5~14岁,平均8.5岁。消化道症状出现在紫癜前21例,同时出现30例,紫癜后24例。消化道症状如腹痛69例,便血24例,大便潜血阳性21例,呕血11例,脓血便6例。合并肠套叠肠坏死3例,腹膜炎2例。误诊10例中肠寄生虫5例,肠套叠2例,急性阑尾炎、脓毒血症、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各1例,消化道症状先于皮肤紫癜者误诊6例。本组患儿均用皮质激素及抗过敏药物而治愈。平均住院时间12.5天(6~28  相似文献   

9.
儿童继发性肠套叠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发性肠套叠占肠套叠 5 %~ 10 % ,其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和治疗与原发性肠套叠不同 ,易造成误诊而延误治疗[1] 。我院自 1986年~ 2 0 0 0年共收治肠套叠 149例 ,其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继发性肠套叠 38例 ,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男 2 9例 ,女 9例 ,年龄 2~ 13a,平均4.1a。术前经空气灌肠X线诊断为肠套叠 2 2例 ,肠梗阻 13例 ,其他诊断行剖腹探查 3例。二、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肠套叠 3例 ,疼痛 10h~ 10个月。阵发性腹痛 36例 ,呕吐 34例 ,血便 6例 ,腹部包块 17例 ,右上腹压痛 35例 ,肠梗阻 9例。三、手术治疗  38例…  相似文献   

10.
前列腺素E1预防及治疗紫癜性肾炎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应用前列腺素E1(PGE1)治疗过敏性紫癜患儿 ,以了解PGE1对紫癜性肾炎的预防及治疗效果。临床资料 :1995年 1月至 1996年12月收住我院的过敏性紫癜患儿 70例 ,其中男 37例 ,女 33例 ,年龄 4~ 15岁。根据《小儿内科学》第 3版诊断标准诊为 :单纯紫癜患儿 39例 ,并发紫癜性肾炎患儿 31例。用投币法分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单纯紫癜患儿中治疗组 2 1例 ,对照组 18例 ;并发紫癜性肾炎患儿中治疗组 11例 ,对照组 2 0例。各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分型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抗炎药、口服维生素C…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小儿过敏性紫癜并发急腹症前后,其影像学表现无论是腹部X线、CT或B超,以前均有报道,但综合在一起讨论其特点的报道较少。该文回顾性分析36例小儿过敏性紫癜并发急腹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小儿过敏性紫癜并发急腹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出现并发症前,B超、CT检查均显示多发节段性受累肠壁水肿增厚,肠管狭窄,受累区域肠系膜模糊不清;出现并发症后,B超在检查并发肠套叠时具有价廉、准确的特点;在检查并发肠坏死穿孔时,腹部X线正立、侧卧位像及CT有较高的敏感性;在检查肠梗阻及监测其变化时,腹部X线正立、侧卧位像有重要的意义。结论:在出现并发症前,小儿过敏性紫癜的影像学表现重要性在于可以与需要手术的其他急腹症相鉴别,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可以提示诊断;在出现并发症后,可以及时发现并发症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过敏性紫癜患儿36例随访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复发及影响其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 对随访资料完整的 3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痊愈 34例 ,迁延未愈 2例。 36例中有反复、迁延者 2 0例 (5 5 6 % ) ,其中皮肤紫癜反复 17例 ,血尿、蛋白尿反复 3例。反复诱因中上呼吸道感染占 4 5 % ,接触过敏原占 30 % ,不明原因占2 5 % ;反复、迁延患儿血清IgA增高及CD4 /CD8比值降低例数明显高于非反复患儿 ,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5 ,P <0 0 1)。结论 过敏性紫癜反复、迁延与上呼吸道感染、反复接触过敏原有关 ;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治疗对控制腹痛、胃肠道出血、关节疼痛有较好疗效 ,对防止皮肤紫癜反复及肾累及无效 ,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和间歇白细胞去除术对紫癜性肾炎有效 ;免疫调节治疗有可能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3.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HSP)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血管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以皮肤紫癜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关节肿痛、腹痛、血尿及蛋白尿等症状或体征,肠套叠是儿童过敏性紫癜最常见的并发症,早期的诊断和合适的外科处理十分重要,能够明显降低患儿病死率并缩短疗程.现回顾性分析作者于2006年7月至2011年10月诊治的27例过敏性紫癜伴发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purpura,HSP)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血管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以皮肤紫癜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关节肿痛、腹痛、血尿及蛋白尿等症状或体征,肠套叠是儿童过敏性紫癜最常见的并发症,早期的诊断和合适的外科处理十分重要,能够明显降低患儿病死率并缩短疗程。现回顾性分析作者于2006年7月至2011年10月诊治的27例过敏性紫癜伴发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我院1985年5月至1995年5月共收治小儿急性坏死性肠炎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12岁。临床表现发热腹痛各18例,腹泻血便各17例,呕吐8例,腹胀及中毒症状各14例,腹部压痛19例,血白细胞>1.5×10~9/L4例。大便培养均阴性。由于本病起病方式及临床表现不一,有3例分别误诊为肠套叠、细菌性痢疾、或小儿腹泻。误诊原因:(1)认识不足,缺乏详细分析,如患儿以腹痛、呕吐、解粘液状血便起病,易误为肠套叠;对有发热、腹痛、腹泻、脱水、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白细胞时,就满足于细菌性痢疾的诊断;(2)忽视对全身情况的了解和局部体征的检查,如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大便有特殊气味,应注意对腹部肿块及肛门指诊等检查。对有突然发热、腹痛、腹泻、呕吐的患儿,伴全身中毒症状重,大便血水样,血白细胞增高,应连续作X线腹部平片检查;(3)腹腔穿刺有血性或脓性液体者,有助诊断。应尽早给抗菌素、激素、输血、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对疑有肠坏死、肠穿孔者应及早作手术治疗,切除坏死病灶,排除内毒索,减轻中毒症状。  相似文献   

16.
过敏性紫癜并发肠套叠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紫癜并伴多脏器损害的重型病例在急性期可并发肠套叠、肠穿孔、肠梗阻等急腹症而危及生命。本文回顾1981~1985年住院的265例过敏性紫癜有4例并发肠套叠,兹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例患儿中男3例,女1例。年龄3~13岁,平均9岁。发病至入院5~20天,平均12天。  相似文献   

17.
小儿肠套叠的诊治特点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由于肠套叠临床表现的特殊性 ,多首先就诊于儿内科 ,本院近 10a经手术证实或经结肠注气X线检查证实为肠套叠的病人 113例 ,其中 2 6例误诊为内科疾病收住儿内科 ,经儿内外科医生联合会诊后 ,转儿外科继续诊治。本文对此113例小儿肠套叠作临床分析 ,以期提高对小儿肠套叠诊治水平。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113例 ,男 83例 ,女 30例 ,男女比例为 2 .8∶1。年龄 2 5d~ 11a ,~ 1a 10 0例 (88% ) ,其中~ 6个月占 5 4% ,1~ 3a 9例 (8% ) ,>3a 4例 (4 % )。二、临床表现 便血 86例 ,哭闹 83例 ,呕吐 77例 ,腹胀73例 (6 5 % ) ,腹部…  相似文献   

18.
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水平。方法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02年1月-2007年5月住院的57例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时未出现皮肤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资料。结果消化道症状主要为腹痛46例(80.7%)、呕吐32例(56.1%)、便血11例(19.3%)、腹泻4例(7.0%)、腹胀1例(1.8%);同时伴关节肿痛3例(5.3%)。实验室检查主要为外周血白细胞增高(33例,57.9%),1/5左右的病例出现C反应蛋白升高、白蛋白降低或腹腔积液情况。内镜下主要表现37例为略高出黏膜的点状出血和淤斑或成片状(64.9%),14例出现糜烂或多发溃疡伴出血(24.6%),4例颗粒状或结节状增生(7.0%),弥漫性出血2例(3.5%)。病变在十二指肠降段出现率最高且最严重(55例,96.5%),其次为十二指肠球部(32例,56.1%)、胃(18例,31.6%),食道较少(1例,1.8%)。组织病理学呈毛细血管炎表现,3例(5.3%)的患儿同时伴幽门螺杆菌感染。49例(86.0%)患儿在内镜检查后1~7d内出现皮肤紫癜,8例至出院未出现皮肤紫癜,其中2例失访,6例(10.5%)随访至今(1~5年)未见皮肤紫癜。结论十二指肠降部病变在腹型过敏性紫癜极其常见,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肠套叠临床少见报道 ,我科自 1 995— 2 0 0 1年住院新生儿中曾发生6例肠套叠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 4例 ,女 2例 ,发病时日龄 1 2~ 2 4d ,体重2 35~ 4 2 5kg,1例早产 ,其余均为足月顺产。 1例因新生儿肺炎 ,5例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住院 ,6例患儿均在住院期间原发病明显好转时发病。临床表现 :精神面色差 4例 ;呕吐 2例 ;哭闹 2例 ;血便 6例 ,其中鲜血便 4例 ,果酱样便 2例。不同程度腹胀 4例 ,腹部包块 1例 ,肠鸣音异常 4例。实验室资料 :血红蛋白 1 1 0~ 1 30 g/L ,白细胞(1 2 3~ 1 9 5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需要手术治疗的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自2001年10月至2014年7月经手术治疗的53例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患儿术前行Χ线空气灌肠复位术,4例因就诊时间超过72 h,而直接予手术治疗,1例巨结肠根治术后出现肠梗阻,经剖腹探查证实为回回型肠套叠。53例患儿中,原发性肠套叠46例,继发性肠套叠7例;继发于过敏性紫癜2例,美克尔憩室2例,肠息肉1例,淋巴瘤1例,异位胰腺1例。手法复位37例,行肠切除肠吻合术13例,肠穿孔肠修补术3例。结论手术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必要手段。当出现肠穿孔、腹膜炎及空气灌肠失败时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继发性肠套叠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术前确诊困难,反复复发的肠套叠患儿疑有继发性肠套叠时应及时行剖腹探查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