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延长照射时间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极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C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CH患者51例5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瘤体位于黄斑区36只眼,位于黄斑外(旁中心外或视盘周边)15只眼。所有患者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FFA、眼B型超声、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51只眼中,伴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48只眼。瘤体位于黄斑区、黄斑外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05±0.05、0.32±0.15;肿瘤厚度、直径分别为(4.5±2.2)、(3.8±1.4)mm和(9.7±3.6)、(7.7±1.9)mm。患眼均行PDT治疗,照射时间123 s;48 h后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治疗后1、3、6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视网膜下积液(SRF)、瘤体渗漏情况及大小变化。治疗前后BCVA、瘤体厚度和直径比较行t检验。结果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眼瘤体缩小,未见瘢痕形成;瘤体内血管较治疗前稀疏,荧光素渗漏减少,其中未见荧光素渗漏8只眼;伴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48只眼中,视网膜平复43只眼。瘤体位于黄斑区、黄斑外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16±0.15、0.55±0.21。与治疗前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1、-2.676,P=0.036、0.040)。与治疗前比较,不同位置患眼肿瘤厚度(t=3.416、3.055,P=0.011、0.028)、直径(t=4.385、4.171,P=0.002、0.009)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长PDT照射时间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可使CCH瘤体缩小,BCVA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和比较飞秒与Moria one-use-plus刀所制角膜瓣的预测性和均匀性.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期间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飞秒组20例(40只眼),one-use-plus(OUP)组20例(40只眼);采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分别于术后第一天、第10天、第一个月测量角膜瓣的厚度,采集角膜中心、旁中心及周边共25个点的角膜瓣厚度.结果 术后1个月,飞秒组平均中央角膜瓣厚度为(100.56±9.51)μm,与术前预设值100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3,P>0.05),周边部(半径3.5mm)角膜瓣厚度为(100.77±10.11)μm,与预设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5,P>0.05);OUP组平均中央角膜瓣厚度为(102.85±15.80)μm,而Moria one-use-plus角膜板层刀的理论厚度为100 μm,二者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1.141,P>0.05),周边部(半径3.5mm)角膜瓣厚度为(115.38±16.21)μm,与预设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1,P<0.01).飞秒组平均角膜瓣直径为(8.5±0.1)mm;OUP组平均角膜瓣直径为(9.4±0.5)mm,二组所制角膜瓣直径的离散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飞秒与Moria one-use-plus刀所制角膜瓣在中央部的预测性和均匀性相近,而在角膜瓣的周边部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角膜瓣直径的稳定性,二者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整体上,飞秒激光制瓣比Moria one-use-plus刀制瓣在预测性和均匀性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黄斑区功能和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30例重度非增生型DR患者40只眼,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前及治疗后2、7、14 d,分别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观察激光光凝治疗前后患者黄斑功能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激光光凝治疗后2 d,mfERG P1波反应密度在1、3、5环分别为(131.79±50.92)、(37.50±17.27)、(24.07±11.49),与手术前(212.96±53.75)、(46.70±15.89)、(30.91±10.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0,2.174,2.205;P<0.05);NI波反应密度在1环为(60.39±20.69),与治疗前(107.11±44.6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5,P<0.01);P1波潜伏期在4环为(41.83±3.41),与治疗前(39.52±2.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0,P<0.05).治疗后7 d,黄斑中央5°区域P1波、N1波的反应密度有所同升,至治疗后14 d分别上升至(179.70±47.10)、(81.11±34.18),但仍较治疗前(212.96±53107.11±44.63)有显著降低(t=3.840,2.746;P<0.05);4环的P1波潜伏期在治疗后7 d时为(41.78±3.57),与治疗前(39.52±2.64)相比,仍有显著延迟(t=-3.144,P<0.01);至治疗后14 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9,P>0.05);1环的N1波潜伏期在治疗后7 d时为(20.67±3.85),与治疗前(18.78±3.2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1,P>0.05).激光光凝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厚度为(224.42±122.88),激光光凝后2 d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0,P<0.05),治疗后14 d时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8,P>0.05).黄斑中央5°区域P1波反应密度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在激光光凝前和激光光凝后7 d呈显著负相关(r=-0.755,-0.594;P<0.05).结论 DR视网膜激光光凝后,黄斑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黄斑区视网膜功能与黄斑区组织形态的改变关系密切;mfERG和OCT联合应用可更加全面地对黄斑功能及黄斑断面的组织形态结构进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部分眼解剖因素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持续性浅前房之间的关系.方法 术前A超测量拟接受小梁切除手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4例(24眼)的中央前房深度(D)、晶状体厚度(L)和眼轴长度(A),并计算中央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的积与晶状体厚度的比值(D·A/L).根据Spaeth分类法和术后浅前房的形成时间进行分组,如患者Ⅲ度浅前房持续1 d以上.Ⅱ度浅前房持续5~7 d以上需手术介入者,归入浅前房组(10例10眼);其他患者术后浅前房在7 d内恢复正常者则归入正常组(14例14眼),统计分析两组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 眼轴长度:浅前房组(20.90 ±0.98)mm较正常组(22.43±0.95)mm短,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中央前房深度:浅前房组(2.51 ±0.33)mm较正常组(2.28 ±0.18)mm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晶状体厚度:浅前房组(4.52±0.38)mm较正常组(4.90 ±0.30)mm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参数D·A/L分别为:浅前房组(11.74 ±2.33)mm和正常组(10.44 4-0.9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轴短可能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持续性浅前房的发生有关,提示术前进行眼轴长度测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多点皮内注射肝素钠治疗早期眼睑黄色瘤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30例双眼早期黄色瘤患者,其中男6例,女24例,年龄36~58岁,平均(42±11)岁.使用游标卡尺测量计算瘤体面积为15.21~23.67 mm2,平均(18.16±1.82)mm2,两眼病变部位皮肤均无明显增厚.随机选择一眼行多点皮内注射(多点皮内注射眼组),另一眼行单点皮内注射(单点皮内注射眼组).两组间治疗前瘤体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注射方法:多点皮内注射眼均沿病变短径均匀分成3点行肝素钠瘤体皮内注射,每点625 U(0.1ml),共0.3 ml;单点皮内注射眼沿病变长径进针注射0.3 ml.两组均为每周注射1次,治愈后停止注射.疗程及病变面积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病情转归采用Ridit统计分析,复发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双眼均治愈,多点皮内注射眼组平均注射(2.9±0.9)次,单点皮内注射眼组平均注射(3.8±0.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0,P<0.05).第1~4次注射后多点皮内注射眼组疗效优于单点皮内注射眼组,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94、4.577、4.323、2.683,P均<0.01).第1~4次注射后1周两组病变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90、6.414、3.302、2.347、P<0.05).除2例出现注射局部暂时性轻度色素沉着外,无一例发牛皮肤坏死、皮下疤痕及皮肤弹性的改变.随访24-58个月不等,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两组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点皮内注射肝素钠治疗眼睑早期黄色瘤疗程短、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种术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ed glaucoma,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156例(160眼),按房角粘连程度分4组:房角粘连≤180°且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分别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Phaco+ IOL)+厉角分离术(A组)及Phaco+ IOL术(B组);对房角粘连>180°且合并白内障的患者采取Phaco+ IOL+房角分离术(C组)及Phaco+ IOL+小梁切除术(D组),术后随访观察2组患者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并发症等.结果 A、B、C、D组术后3个月眼压分别为(13.14±3.08) mmHg(1 kPa=7.5 mmHg)、(19.68±7.58) mmHg、(13.14±5.32) mmHg、(15.16±5.19) 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组术后1个月、3个月眼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C、D组术后3d、l周眼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C组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视力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组,C、D组术后视力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术后视力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 chamber thickness,CCT)分别为(3.56±0.26) mm、(2.96±0.33)mm、(3.27±0.32)mm、(3.12±0.38)mm,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A、B、C、D组CCT加深幅度分别为(1.75±0.32)mm、(1.14±0.23)mm、(1.57±0.34)mm、(1.38±0.27)mm,除A、D组之间外,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三种手术方式均是解决PACG合并白内障的有效办法,具体要依照患者眼内环境、病情严重程度、经济状况以及依从性好坏等多方面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行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自内障患者98例130眼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眼,对照组行周边虹膜切除手术,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后7d眼压14.111.97mmHg,术后lmo眼压14.01 ±1.65mmHg,术后3mo眼压14.16±1.45mmHg;对照组手术后7d眼压17.46±2.31 mmHg,术后1mo眼压17.15±2.27mmHg,术后3mo眼压17.03±2.18mmHg,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视力0.73±0.11,前房深度4.58±0.85mm;对照组治疗后视力0.60±0.07,前房深度4.01 ±0.51mm,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6%,对照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5.4%,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视野缺损值为-19.78±4.65dB,对照组术后视野缺损值为-16.13±3.03dB,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IOL植人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可靠,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急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的内质网应激反应(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以及活血化瘀汤对ERS的影响.方法 8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高眼压组(40只)、治疗组(4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所有大鼠均随机取一眼制作急性高眼压模型,治疗组在造模后给予活血化瘀汤(4 mL·d-1)灌胃,高眼压组和治疗组分别在造模后12 h、ld、3d、7d、14 d均等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各组视网膜组织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视网膜GRP78、Thy-1表达变化,RT-PCR检测视网膜GRP78、Thy-1 mRNA变化.结果 光镜下见高眼压组视网膜早期水肿,后期萎缩;治疗组与高眼压组在各时间点的变化趋势相同,但程度均轻于高眼压组.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结果显示高眼压组造模后12h,GRP78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迅速上调(0.291±0.012、1.534±0.143),与正常对照组(0.195±0.003、1.011±0.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1d,表达量达到高峰(0.498±0.049、2.047±0.177);造模后3d迅速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治疗组GRP78蛋白和mRNA表达量在造模后12 h(0.274±0.023、1.398±0.031)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较高眼压组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1d达高峰(0.432 ±0.042、1.641 ±0.164),但增加量均少于同时间点高眼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3d表达量降低(0.212±0.022、1.174±0.12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低于同时间点高眼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7d、14 d三组间GRP78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14 d,高眼压组和治疗组Thy-1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均降低,但治疗组Thy-1 mRNA表达量(0.754±0.053)明显高于高眼压组(0.627±0.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S参与了急性高眼压视网膜损伤过程,中药活血化瘀汤对该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ERS有关.  相似文献   

9.
张新  王超英  李涛  陈维毅  郝兰 《眼科新进展》2012,32(11):1017-1020
目的 研究豚鼠实验性近视眼巩膜的病理学改变及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探索近视发病机制.方法 选用出生后2周龄的豚鼠39只,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3只,选取任意一眼戴-10.00 DS凹透镜诱导近视模型,对侧眼为自身对照眼.将3组豚鼠分别于10 d、30 d、50 d后去除镜片、验光、测眼球长度,对巩膜做组织病理学观察及生物力学实验研究.结果 A组(10 d)实验眼巩膜厚度、弹性膜量和蠕变率与对照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30 d)实验眼巩膜厚度(0.34±0.03)mm,低于对照眼巩膜厚度(0.36±0.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实验眼巩膜蠕变率、弹性模量与对照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C组(50 d)实验眼巩膜厚度、弹性膜量和蠕变率分别为(0.32±0.03) mm、(1.43±0.32) MPa和(17.70±6.98)%,与对照眼(0.37±0.02) mm、(1.74±0.32) MPa和(8.62±2.1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实验性近视眼巩膜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早于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实验性近视眼的巩膜弹性差,易发生变形,具有较低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腺样囊性癌(ACC)是泪腺上皮性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肿瘤,侵袭性强,复发率和死亡率高。尽管可以采用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综合性治疗,但疗效仍欠佳。 目的 探讨125 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对裸鼠移植性ACC的治疗效果,以及粒子放射活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在BALB/C裸鼠背部皮下注射0.1 ml ACC-2癌细胞5×10 7个/ml建立荷人ACC裸鼠模型30只。注射后14d选取瘤体体积大致相等的荷瘤鼠25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5只裸鼠。治疗组每只裸鼠分别植入1枚125 Ⅰ粒子,按放射活度分为G1组(0.4 mCi)、G2组(0.6 mCi)、G3组(0.8 mCi)、G4组(1.0 mCi)4个治疗组,G0组(对照组)植入无活性的空心粒子1枚,B型超声扇形扫描对125Ⅰ粒子进行定位监测。每2天测量1次肿瘤直径并计算各组肿瘤体积抑制率,14d后断颈处死裸鼠,制作肿瘤组织标本,行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常规病理学染色检测肿瘤坏死凋亡情况并记录肿瘤坏死凋亡边缘距离125 Ⅰ粒子的最大半径。 结果 125 Ⅰ粒子植入14 d,G0组平均瘤体积为( 3713.19±243.23) mm3,G1组、G2组、G3组、G4组分别为(3113.35±316.54)、(2635.85±261.21)、(2538.37±312.16)、( 1686.28 ±231.65 )mm3,与G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1组、G2组、G3组、G4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0.11±3.09)%、(36.18±2.54)%、(40.83±4.17)%、(66.63±5.34)%,即随着125Ⅰ放射活度的增加,抑瘤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0.240,P=0.000)。125Ⅰ放射活度与抑瘤率呈正相关( r=0.653,P=0.008)。G1组、G2组、G3组、G4组凋亡或坏死距离粒子的最大有效治疗半径依次为(5.2±0.5)、(6.4±0.7)、(7.4±0.4)、(8.2+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22,P=0.000);125Ⅰ放射活度与最大有效治疗半径呈正相关( r=0.609,P=0.004)。结论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对裸鼠移植性ACC持续照射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生周期,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TSCPC)和睫状体冷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资料,评价两种不同术式的疗效.方法 将50例(50只眼)NV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TSCPC组26例(26只眼),睫状体冷凝组24例(24只眼).结果 对照组术后第1天眼压与本组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眼压明显下降,与本组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SCPC组术后第1天眼压明显下降,与本组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同期眼压相比:第1 d、3 d、1周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月、3月、6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CPC组术后早期疼痛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视力及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 治疗NVG均有显著疗效.但相对于睫状体冷凝术TSCPC更安全、有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clinical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neovascular glaucoma (NVG) by analyzing data of diode laser transscleral cyclophotocoagulation (TSCPC) and cyclocryotherapy. Methods Fifty eyes of 50 patients with NVG were divided at random into two groups: 26 eyes treated by TSCPC (Test), 24 eyes by cyclocryotherapy (Control).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ostoperative IOP on lst day and preoperative IOP in control group (P >0.05), Bu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3rd day (P <0.0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SCPC group on lst day (P <0.01). Compared to the postoperative IOP of two group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ld, 3d, lw (P <0.01), a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Im, 3m, 6m (P >0.05). The time of pain was shorter in TSCPC group (P <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and the operating efficiency (P >0.05). Conclusions The two methods are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NVG. However, TSCPC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method relatively.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的综合疗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NVG患者60例(60眼),将所有患者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30眼),试验组采用抗VEGF综合疗法,即抗VEGF药物玻璃体内注射、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及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方案。对照组行传统的睫状体冷凝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眼压、视力变化及临床疗效,随访时间为3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眼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0,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试验组86.67%、对照组8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眼轴长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5,P<0.05)。结论 NVG患者接受抗VEGF药物综合疗法能获得正常稳定的眼压,稳定术前视力,减少术后并发症,避免眼球萎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PM2.5对小鼠泪膜功能和角膜上皮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6~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2只.B组采用5 mg·mL-PM2.5混悬液滴眼,A组采用PBS滴眼,每天4次.分别在干预后1d、4d、7d对各组小鼠进行泪膜功能检测,包括泪液分泌功能、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并于干预后7d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角膜上皮情况.结果 干预后4d、7d,A组泪液分泌量、BUT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B组泪液分泌量、BUT较干预前明显分别减少和恶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干预后7d,A组FL评分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FL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干预后7d,A组上皮细胞层数为(4±1)层,而B组上皮细胞层数为(7±1)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整个角膜FL着染明显增加,角膜表面上皮细胞层损伤,层数增厚.结论 PM2.5会影响小鼠泪膜功能,损伤小鼠角膜上皮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垂体瘤患者视野损害、双眼视功能与垂体瘤体积的相关性及特点。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确诊为垂体瘤的42例患者的病历及视野资料。通过方差分析及线性相关分析研究视野缺损类型,平均缺损(MD),模式标准差(PSD)和视野指数(VFI)与垂体瘤体积的关系。结果25例(占60%)患者因视力下降就诊。34例(占81%)患者视野异常,其中15例(占44%)表现为特征性的双眼颞侧偏盲。视野缺损较重眼MD、VFI与肿瘤体积呈负相关(MD:r= -0.548,P<0.01;VFI:r=-0.544,P<0.01)。以H-P-A进行分级的视野缺损中,各级之间MD、PSD、VFI、双眼整合VFI及肿瘤体积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F=24.517,P<0.01;PSD:F=3.452,P<0.05;VFI:F=27.431,P<0.01;双眼整合VFI:F=21.057,P<0.01;肿瘤体积:F=2.985,P<0.05)。结论视力和视野损害是垂体瘤患者的眼部主要表现;不同大小的肿瘤造成的视野缺损类型多样,双眼视功能也有不同,随肿瘤体积增大,视野和视功能损害也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术和玻璃体切割联合ILM瓣覆盖术治疗不同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ILM剥除或ILM覆盖的方法治疗IMH共127例127眼,根据IMH的最小直径分为小裂孔(63眼,直径≤500 μm)和大裂孔(64眼,直径>500 μm);依据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分组:剥除1组(小裂孔32眼)和剥除2组(大裂孔33眼)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ILM剥除术;覆盖1组(小裂孔31眼)和覆盖2组(大裂孔31眼)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ILM瓣覆盖术.对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裂孔愈合情况进行检查随访.结果 术后12个月时各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剥除1组和覆盖1组(t=0.112 2,P>0.05),剥除2组和覆盖2组(t=0.750 8,P>0.05)相比,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剥除1组和覆盖1组在术后6个月时闭合率均为10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除2组和覆盖2组在术后6个月闭合率分别为84.85%和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剥除2组和覆盖2组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除2组和覆盖2组术后1个月时,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覆盖2组的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比剥除2组小.各时间点剥除1组和覆盖1组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结论 相对于传统的ILM剥除,ILM瓣覆盖术有助于直径大于500 μm裂孔愈合,对于小裂孔愈合两种术式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后患者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情况,明确脉络膜厚度与患者视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在我院确诊为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患者23例(23眼),每月眼内注射1次雷珠单抗并连续接受3次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同时记录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分析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最佳矫正视力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相关性.结果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均连续下降,前两个月与治疗前相比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第3个月时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0.01).最佳矫正视力在治疗过程中持续得到改善,前两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第3个月时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治疗前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2 =0.94,P =0.00);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R2 =0.93,P=0.00;R2 =0.82,P =0.00).治疗前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与治疗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之间也存在正相关性(R2=0.83,P=0.00).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与治疗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之间同样存在正相关性(R2=0.84,P=0.00).结论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可以作为评价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病情变化的有效临床指标,而且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控制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intraoperative floppy iris syndrome,IFIS)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服用坦索罗辛≥2周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2组:微切口组和标准切口组,每组40例(40眼),分别通过1,8 mm微切口和2.6 mm标准透明角膜切口行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术中IFIS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手术并发症,术后1d、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结果 术后1d、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微切口组分别为0.83±0.12、0.86±0.10、0.89±0.11,标准切口组分别为0.71 ±0.12、0.75 ±0.11、0.83 ±O.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微切口组裸眼视力均优于标准切口组.微切口组IFIS的发生率为60.0%,标准切口组IFIS的发生率为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IFIS发生的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切口组IFIS发生的严重程度低于标准切口组.结论 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具有IFIS发生风险的白内障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联合茶树油治疗蠕形螨性睑缘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标准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诊治的蠕形螨性睑缘炎患者50例(50眼),所有病例经裂隙灯显微镜及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确诊。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试验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混合茶树油配制而成的眼膏涂抹睑缘,对照组给予凡士林混合茶树油配制而成的眼膏涂抹睑缘,于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对2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评分。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治疗14 d后,2组患者眼表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有各项症状、体征的患者数量占总患者数量的百分比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2组患者症状和体征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 d后,2组患者眼红、畏光、流泪和烧灼感4项临床症状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Z=-3.75、-2.39、-2.55、-2.82,P<0.05),2组眼痒和异物感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 d后,试验组睑板腺开口堵塞、睑板腺分泌物性状和结膜充血3项临床体征评分低于对照组(Z=-3.12、-2.94、-2.02,P<0.05),睫毛根部鳞屑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眼压在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症状。结论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联合茶树油能改善蠕形螨性睑缘炎患者症状和体征,且随访期间未发现眼压升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高密度微脉冲激光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疗效.方法 将31例(31眼)DME患者分2组,A组15例(15眼)行高密度微脉冲激光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B组16例(16眼)仅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以及两组各自雷珠单抗的年平均注射次数.结果 雷珠单抗年注射次数:A组为(3.67±1.11)次,B组为(9.12±2.63)次,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两组治疗后CMT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但两组治疗前后CMT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P>O.05).两组治疗后BCVA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两组之间治疗前后BCVA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结论 高密度微脉冲激光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与单纯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均可有效治疗DME,但前者可以明显减少雷珠单抗的注射次数,患者依从性较好,是治疗DME的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20.
高丰 《眼科新进展》2017,(7):674-676
目的 探讨儿童及成人中间型葡萄膜炎临床过程及预后对比.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1例中间型葡萄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眼受累67例、双眼受累54例;儿童59例、成人62例;依据病情严重程度予以个性化用药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不同眼部受累患者以及儿童与成人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 单眼受累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5%,双眼受累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6%;儿童治疗总有效率93.2%,成人治疗总有效率91.9%,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不同眼部受累患者及儿童与成人治疗前急性时相蛋白、视力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各指标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各组治疗后急性时相蛋白水平均降低且视力明显提高,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给予中间型葡萄膜炎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将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控制炎症以及提高视力水平,但其疗效与年龄、眼部受累程度并无明显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