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蝉联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蝉联现象(LinkingPhenomenon)是临床心电图学常见的一种心电现象,1947年Gouaux和Ashman首次报告至今已有50余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蝉联现象的类型趋向增多,发生率明显增加,应当引起足够重视。1蝉联现象的经典概念1947年Gouaux和Ashman在美国心脏病学杂志发表了题为“心房颤动伴差异性传导伪似室性心动过速”的文章,首次提出房颤心律中出现的连续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可以是室内差异性传导造成,而不是室速。Gouaux和Ashman认为,这种连续性差传可能是室上性激动…  相似文献   

2.
预激综合征旁道传导的裂隙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1例预激综合征旁道传导发生的裂隙现象,探讨了旁道裂隙现象可能的发生机理,并就其诊断及临床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就作者所知,在国内外文献中,本文首次证实旁道也可发生裂隙现象。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72岁,因反复心悸15年,加重伴气促半个月入院。心房扑动(AFL)在75 mg胺碘酮静脉推注完毕即刻转复窦性心律,再由AFL2∶1突然转为窦性心律—房性早搏(简称房早)—心房颤动—AFL反复循环出现。患者窦性心律时各导联初始向量与AFL相同,并有频发房早,QRS波有蝉联现象。  相似文献   

4.
蝉联现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5,24(1):52-56
有关蝉联现象(linking phenomenon),早在1947年Gouaux和Ashman在《心房颤动伴差异性传导酷似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一文就已论及,并以一侧束支下传的激动可隐匿性逆向除极对侧束支的假设来阐明心房颤动时连续出现的心室内差异性传导。Moe(1965)和(20hen(1969)等还分别在动物和人体电生理实验中予以证实。1972年Rosenbaum等观察到人类体表心电图所表现的持续性功能性束支传导阻滞与其有相同的机制,并首次命名为蝉联现象。20世纪末以来,  相似文献   

5.
关于心室预激心电图现象能否称为预激综合征,国内尚有争议.本文通过回顾预激综合征的认识过程和预激性心肌病的发现,认为预激综合征是规范命名,其心电图及临床特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提出既有心室预激心电图现象又有心动过速发作史者,可称为预激综合征;但只要具有心室预激心电图现象,即使无心动过速发作史者亦可称为预激综合征;同理,无心...  相似文献   

6.
7.
8.
周德麟 《心电学杂志》1992,11(4):210-211
隐匿性预激综合征(concealed preexcitationsyndrome,隐匿性预激)是指房室间存在旁道,此旁道无前传功能,仅有单向室-房逆传功能(称隐匿性旁道),故而在窦性心律、心动过速、心房调搏时,心电图上无心室预激图形。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室上速,常伴有阵发性房颤或房扑。隐匿性预激多见于无心脏疾病的健康人,部分为二尖瓣脱垂和 Ebstein 畸形患者。形成隐匿性预激的主要原因为:旁道与房-室肌连结的解剖结构所造成的阻抗不匹配,不利于旁道前向传导;旁道前传不应期过长,大大超过正常传导系统不应期变化的范围;旁道内存在前向传导阻滞等。隐匿性旁道大多位于左游离壁,其次  相似文献   

9.
李忠杰  王慧 《心电学杂志》2010,29(5):442-446
2.房室旁道蝉联现象 Lehmann等经电生理检查证实预激综合征患者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激动既可沿着正常的房室结-希浦系统顺传心室,逆向隐匿性传导至房室旁道,造成其持续功能性阻滞;也可沿房室旁道顺传,逆向隐匿性传导至希浦系统-房室结,致后者形成持续功能性阻滞,在两者之间形成蝉联现象。  相似文献   

10.
陈灏珠 《心电学杂志》1992,11(4):213-214,226
预激综合征的内科治疗主要是针对由于心室预激的存在而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尤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预激综合征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和体表心电图的特征,以及电生理检查的特点。方法本组收集预激综合征合并心脏传导阻滞18例,并对其中8例患者临床和心电图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预激综合征除合并正常心脏传导系统的传导障碍外,还合并旁道甚至双旁道的传导障碍,其心电图表现十分复杂。结论预激综合征合并心脏传导阻滞虽较少见,但心电图比正常传导系统的传导障碍复杂得多,应重视心电监护,及时描记体表心电图,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食管心房调搏对预激综合征潜在危险性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业松  马虹 《心电学杂志》1998,17(1):8-9,22
为探讨评价预激综合征潜在危险性的方法,采用食管心房调搏检查32例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结果显示程控刺激的起搏周长由≥600ms缩短至≤400ms时,旁道顺向有效不应期均值由287.19±31.85缩短至264.06±36.27ms,≤270ms的短旁道顺向有效不应期检出率由21.88%增至53.13%,旁道1:1下传最大心室率与起搏周长≥600ms及≤400ms的旁道顺向有效不应期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8及-0.79);心房颤动时经旁道下传最短R-R间期与旁道1:1下传最大心室率呈负相关(r=-0.96),与起搏周长≥600ms及≤400ms的旁道顺向有效不应期呈正相关(r分别为0.79及0.93)。与早期心内电生理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认为食管心房调搏在很大程度上可替代心内电生理测定旁道顺向有效不应期(程控刺激的起搏周长至少包括≥600ms及≤400ms)、旁道1:1下传的最大心室率及心房颤动时心室反应来评价预激综合征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胺碘酮注射液治疗预激综合征(WPW)合并快速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对45例患者予胺碘酮150mg静脉注射,继之以0.5~1mg/min滴速,根据实际情况维持1~3d;同时口服胺碘酮200mg/d,必要时间隔15min重复静脉注射75~150mg,24h总量平均为865mg。结果 45例均取得满意疗效,未见严重毒副反应。结论静脉用胺碘酮对WPW合并快速性房颤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房室旁道后心电图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及J-ST段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45例持续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对比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总结和分析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J波以及ST段变化的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45例中射频消融术后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有27例,间隔部和左前壁旁道消融后电张调整性T波出现率最高(达100%),电张调整性T波主要分布于下壁导联(Ⅱ、Ⅲ、aVF)和高侧壁导联(Ⅰ、aVL);下壁导联电张凋整性T波倒置深度Ⅲ〉aVF〉Ⅱ(P〈0.01),高侧壁导联aVL〉Ⅰ。此外尚可出现J-ST改变,表现为J点抬高、J波和ST段水平或弓背向下型抬高,总发生率高于同期隐匿性旁道消融组(42.2%vs3.5%,P〈0.01)。结论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出现取决于预激时QRS波形态;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可出现类似早期复极综合征的J-ST段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房室旁道后心电图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及J-ST段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45例持续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对比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总结和分析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J波以及ST段变化的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45例中射频消融术后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有27例,间隔部和左前壁旁道消融后电张调整性T波出现率最高(达100%),电张调整性T波主要分布于下壁导联(Ⅱ、Ⅲ、aVF)和高侧壁导联(Ⅰ、aVL);下壁导联电张调整性T波倒置深度Ⅲ>aVF>Ⅱ(P<0.01),高侧壁导联aVL>Ⅰ。此外尚可出现J-ST改变,表现为J点抬高、J波和ST段水平或弓背向下型抬高,总发生率高于同期隐匿性旁道消融组(42.2%vs3.5%,P<0.01)。结论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出现取决于预激时QRS波形态;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可出现类似早期复极综合征的J-ST段改变。  相似文献   

16.
预激综合征合并快慢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12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临床及电生理资料的分析,提出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结束时伴发的晕厥可能是窦房结功能一过性受抑的结果,探讨和证实这一发生机制设想的合理性.方法12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32.5岁(19~49岁).均因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晕厥住院.经各种电生理检查评价窦房结功能,冠脉造影排除冠脉的异常,并进行射频消融术和(或)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治疗.随访2~5年.结果12例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预激综合征伴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结束时有晕厥发生,年龄多属青年、中年,经各种电生理检查提示窦房结功能正常.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时心电图均证实为较长时间的窦性停搏.4例经植入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3例经射频消融术及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治疗,5例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经2~5年的随访,全组12例患者无一例再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晕厥.结论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发的晕厥均由功能性病态窦房结功能障碍机制引起,尽管因果关系明确,但与多数预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经过不一致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探讨.此外,这些符合快慢综合征患者晕厥治疗和预防的关键是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预防晕厥似乎必要性不大.  相似文献   

17.
18.
隐匿性预激综合征和早期复极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隐匿性预激综合征和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将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隐匿性预激综合征且心电图上存在早期复极征象的2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射频导管消融术前和术后的心电图差异;将我院体检中心检查发现心电图上存在早期复极征象但无心动过速病史的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心电图,了解隐匿性预激综合征与早期复极综合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射频导管消融术前和术后心电图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和对照组心电图无明显差异。结论隐匿性预激综合征和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Since the first publication of the Brugada syndrome in 1992 several variants of this ECG pattern have been described. We report a very unusual case of preexcitation with changing electrocardiographic morphologies which appeared to be an association of a variable Brugada pattern with a persistent antegrade preexcitation.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case report, we present a patient with intermittent isorhythmic atrioventricular dissociation mimicking two different electrocardiographic entities: ventricular preexcitation pattern and recurrent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