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测94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同时测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检查48例糖尿病足患者双侧下肢股浅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血管病变情况。结果与非糖尿病足组患者比较,糖尿病足组患者血HbAlc、胆固醇、TG、SBP和DBP水平明显升高,HDL明显降低(P<0.05)。彩超检查结果显示,与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加≥1 mm比较,右下肢股浅动脉、右下肢足背动脉、左下肢股浅动脉和左下肢足背动脉出现内膜病变的患者明显增多(P<0.05)。与同侧股浅动脉和胫后动脉比较,足背动脉出现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加≥1 mm和内膜病变的患者明显减少(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足患者与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密切相关,其下肢血管病变以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和内膜病变为特征,决定手术方案时需考虑这些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过对冠心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控制对无症状性冠状动脉内膜病变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004年1月至12月日本医科大学附属千叶北总病院收治的1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非罪犯血管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技术进行观察,探讨黄色斑块、斑块破裂和(或)血栓形成等内膜病变与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病人中血压、血糖和LDL—C等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在120例患者155支非罪犯血管内,观察到内膜病变者80例(66.67%),非内膜病变者40例(33.33%),在内膜病变组中观察到单纯黄色斑块者30例(25.00%),复杂性斑块者50例(41.67%)?120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69例(57.50%),合并高LDL—C血症患者79例(65.83%),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0例(33.33%)。血压〈140/90mm Hg(1mm Hg=0.133 kPa)者中观察到复杂性斑块者低于血压≥140/90mm Hg者(P〈0.05);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良好者内膜病变和斑块破裂的发生率均低于控制不良者(P〈0.05);高LDL—C血症病人中LDL—C水平控制在2.60mmol/L以下者在各种内膜病变发生情况与≥2.60mmol/L者相比均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有效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高LDL—C血症,使其控制在理想水平,可以有效地预防粥样斑块的破裂,从而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彩色多普勒检测老年糖尿病患者四肢动脉病变5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彩色多普勒检测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四肢的五对血管:并与43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结果:糖尿病组血管壁反射增强、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及血流速度异常检出率为72%,而对照组只有16%;糖尿病组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分别为:0.26±0.03cm及35±14cm/s,对照组分别为0.24±0.03cm及30±8c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多见于下肢,对上肢动脉的损害也较严重,上下肢血管病变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血管病变呈双侧多节段性改变,而对照组呈单发性。P<0.01,ΔP<0.001,余P>0.05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级和2级高血压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32位健康人做对照。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做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总动脉内径,局限性的内膜-中层厚度≥1.3mm定为斑块。结果高血压患者24h脉压值、白昼脉压均值、夜间脉压均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级高血压患者脉压大于1级高血压病组,高血压患者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厚,且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厚度逐渐增厚;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与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呈明显正相关,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是反应早期动脉硬化一个简便而实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炎症因子及丹参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炎症因子及丹参对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将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病人5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予以基础治疗,治疗组28例在基础治疗上加丹参治疗,另选糖尿病未合并下肢血管病变者20例为非治疗组。结果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明显高于非治疗组;治疗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病人炎症因子明显升高,丹参能明显减低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分析超声检查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下部及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特点及价值。方法选取于2012年7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记该组患者为观察组,其中检查颈部动脉及下肢动脉分别有55例和69例;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非糖尿病患者131例为对照组,其中检查颈部动脉和下肢动脉分别60例和71例,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壁、血管形态、有无斑块、IMT(血管壁内中膜厚度)、血管狭窄等情况。结果观察组124例对象,其颈部血管、下肢动脉血管IMT出现异常增厚,且该组血管腔内出现硬化斑块、狭窄或闭塞的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上述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病变多呈现为弥漫性和多节段性,主要分布在双侧,而管腔狭窄、闭塞引发的远端受累动脉主要为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等最明显,而对照组下肢动脉病变主要呈现得单发性、局灶性。结论超声检查能有效诊断出2型糖尿病患者颈部动脉和下肢动脉的病变情况,其对预防及治疗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并总结腔内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严重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技术经验.方法 收集2010年2月-2012年2月55例老年2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疾病患者,采用INVATEC-DEEP长球囊,进行下肢动脉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的改变,并进行随访.结果 55例患者共55条肢体接受了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为74.5%(41/55),无并发症发生.共随访6m,失访率为0;其中,技术成功组所有患肢血供明显增加,相应节段肢体皮温升高,足背动脉搏动增强,麻木感和痛感显著减轻,生存率为95.1%,肢体存活率97.6%;技术失败组患者生存率为78.6%,肢体存活率71.4%,随访期间ABI为(0.78±0.13).结论 腔内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疾病技术成功率高,临床疗效显著,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全面代谢紊乱性疾病,常伴有重要脏器的功能和结构性的改变,下肢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为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我们对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应用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将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47例行256排冠脉CTA检查及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将其分为冠脉病变组100例和非冠脉病变组47例,下肢血管病变组106例和非下肢血管病变组31例,比较冠脉病变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并进行性别、年龄、病程、血糖、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c)、胰岛素等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冠脉病变组较非冠脉病变组,下肢血管病变组与非下肢血管病变组比较,年龄、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餐后2小时血糖(PBG2h)、总胆固醇(TC)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与冠脉病变及其分支病变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冠脉病变与性别、病程、DBP、TC、高密度脂蛋白(HDL)、非高密度脂蛋白(nonHDL)明显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对冠脉病变具有明显的预测价值,性别、病程、血压、血脂是冠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2至2004年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12例(年龄≥40岁,病程≥5年),全部进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部分病例做下肢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下肢血管正常组及不同病变组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间的差异,并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T2DM患者中有82%伴发下肢血管病变,病变的发生与收缩压、HDL-C、D-二聚体及脂蛋白α水平相关。(2)无血管病变组与不同程度血管病变组的血糖、血脂控制及凝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很好地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及降低血液黏稠度,有益于预防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148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骨和股骨区的骨密度,同时用超声探测双下肢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等情况。结果无血管病变组33例,轻中度血管病变组65例,重度血管病变组50例,三组间骨密度值依次降低(P<0.05或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年龄、体质指数、下肢血管病变积分为决定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0、0.52及1.87)。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骨密度减低,骨质疏松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过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控制对无症状性冠状动脉内膜病变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004年1月至12月日本医科大学附属千叶北总病院收治的1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非罪犯血管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技术进行观察,探讨黄色斑块、斑块破裂和(或)血栓形成等内膜病变与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病人中血压、血糖和LDL-C等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在120例患者155支非罪犯血管内,观察到内膜病变者80例(66.67%),非内膜病变者40例(33.33%),在内膜病变组中观察到单纯黄色斑块者30例(25.00%),复杂性斑块者50例(41.67%)。120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69例(57.50%),合并高LDL-C血症患者79例(65.83%),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0例(33.33%)。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者中观察到复杂性斑块者低于血压≥140/90mmHg者(P<0.05);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良好者内膜病变和斑块破裂的发生率均低于控制不良者(P<0.05);高LDL-C血症病人中LDL-C水平控制在2.60mmol/L以下者在各种内膜病变发生情况与≥2.60mmol/L者相比均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有效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高LDL-C血症,使其控制在理想水平,可以有效地预防粥样斑块的破裂,从而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冠状动脉内膜病变的发生频率及其与高血压、糖尿病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关系。方法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技术对2003-06—2004-09日本医科大学附属千叶北总病院收治的1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非罪犯血管进行观察其有无黄色斑块、斑块破裂和(或)血栓形成等内膜病变,分别探讨它们与高血压、糖尿病和LDL-C的关系。结果120例患者(155支)非罪犯血管内,观察到内膜病变者80例(66·67%),其中合并高血压和高LDL-C血症者明显高于非内膜病变组(P<0·005),合并糖尿病者也高于非内膜病变组(P<0·05);观察到黄色斑块者30例(25·00%),其中合并高LDL-C血症者明显高于非内膜病变组(P<0·005);观察到斑块破裂和(或)伴有血栓形成等复杂斑块者50例(41·66%),其中合并高血压者明显高于非内膜病变组(P<0·005),合并高胆固醇血症者也高于非内膜病变组(P<0·01)。结论糖尿病、高血压及高LDL-C血症等是无症状性粥样斑块形成、不稳定甚至破裂的基础,所以,对糖尿病、高血压及血脂积极控制和治疗对ACS的预防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2级高血压病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与2l例年龄、性别与之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者作对照,对所有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总动脉内径,局限性的内膜-中层厚度增厚≥1.3mm定义为斑块.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其24h脉压均值、白天脉压均值、夜间脉压均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级高血压病组脉压大于1级高血压病组;高血压病患者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厚,且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内膜-中层厚度逐渐增厚;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与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明显正相关,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正相关.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在评估早期动脉硬化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常累及肢体大、中、小动脉,并伴有周围神经病变,常因肢体缺血、缺氧,甚至坏疽、感染等病变而使患者失去正常的活动能力[1].据文献报道[2],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达22%~46%,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预防重于治疗,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能够对血管病变及早发现,以便早期干预[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DR)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8、2009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23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眼底检查结果 分为DR组和非DR(NDR)组.采集病史(病程、吸烟、家族史等),同时检测颈动脉IMT、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等指标.两组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平均颈动脉IMT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DR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DR组IMT增厚的发生率为50.98%(26/51),NDR组为33.33%(24/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P<0.05).②DR组平均颈动脉IMT值为(1.01±0.23)mm,NDR组为(0.91±0.24)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P<0.05).③单因素分析糖尿病DR病变的影响因素为;吸烟(χ2=6.20,P<0.05),病程(t=-4.13,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4.49,P<0.01),颈动脉IMT(t=-2.21,P<0.05),收缩压(t=-2.37,P<0.05).④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DR病变的影响因素为:病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IMT、吸烟(χ2值分别为7.77、12.77、6.05、4.15,P均<0.01或0.05).结论 2型糖尿病DR病变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比例明显增加,且平均颈动脉IMT厚度亦明显增加.2型精尿病合并DR病变与其颈动脉IMT厚度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及斑块形成的超声表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纳入的240例经过下肢动脉血管和冠状动脉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下肢动脉血管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下肢血管疾病(LEAD)组(n=126)和非LEAD组(n=114),根据冠状动脉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和询问病史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组(n=111)和非冠状动脉粥样组(n=129)。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及斑块形成的超声表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性。结果非LEAD组中冠状动脉粥样发生率为28.95%(n=33),LEAD组中下肢动脉硬化患者44例,冠状动脉粥样发生率为36.36%(n=16),下肢动脉狭窄<50%或者管道存在斑块患者59例,冠状动脉粥样发生率为61.02%(n=36),下肢动脉狭窄大于50%或管道闭塞患者23例,冠状动脉粥样发生率为78.26%(n=18)。LEAD组三种级别患者于非LEAD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是LEAD和T2DM病程糖尿病病程。在单变量分析中,T2DM患者在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时,冠状动脉粥样患病风险不明显。在超声提示的不同程度下肢动脉病变中,未校正模型中,存在下LEAD患者冠状动脉粥样风险均显著提高。在纠正其他混杂因素(年龄、糖尿病病程、血脂水平)后,下肢血管狭窄率<50%或存在斑块(OR:5.949,95%CI:2.628~18.172,P<0.001)和下肢血管狭窄率>50%或血管阻塞(OR:15.165,95%CI:7.286~38.579,P<0.001)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超声检测对发现并提示冠状动脉粥样具有一定"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舒张功能和一氧化氮释放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 2 0名正常人 (对照组 )和 62例 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组 ) ,并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冠心病进行分组分析。采用高频超声方法测定反应性充血试验和口服硝酸甘油前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 ,以反映血管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以及静脉闭塞试验测定一氧化氮储备释放 ,同时利用超声方法检测颈总动脉内膜厚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糖尿病组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内皮一氧化氮释放明显低下 (P<0 .0 5~ 0 .0 1) ,颈总动脉内膜厚度明显增厚 (P <0 .0 1)。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均较非合并冠心病患者明显低下。结论 高频超声检测方法能够较好地判断糖尿病患者血管舒张功能。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动脉硬化和因一氧化氮释放减少而出现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此与糖尿病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糖尿病与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价值。方法自2018年1-12月选择该院收治的50例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及5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分支分级情况(即膝关节水平以上动脉率、膝关节水平以下动脉率)、血管狭窄评分及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CT灌注参数。结果研究组患者膝关节水平以上动脉率、BF、MT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膝关节水平以下动脉率、血管狭窄评分、BV、TT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与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行多层螺旋CT诊断,可显示出两种疾病患者CT灌注参数、血管分支分级、血管狭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这些指标可作为鉴别诊断两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受检者行下肢动脉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比较分析两组受检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发生情况以及下肢动脉血流变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2型糖尿病患者硬化斑块、血管狭窄以及血管闭塞等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均明显提高,分别达63.54%、23.96%和11.46%,两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下肢股动脉、胭动脉、胫动脉以及足背动脉血管内径均明显缩小,血流量均明显减少,频谱宽度均明显提高,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