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植入前免黏弹剂单切口中心孔型植入式透镜(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以及不同术后拱高对患者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就诊,接受植入前免黏弹剂单切口中心孔型ICL植入术的近视患者74例145眼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拱高大小分为低拱高组24例47眼[拱高为100~250(186.2±35.7)μm],中拱高组31例60眼[拱高为>250~750(483.3±109.1)μm]和高拱高组19例38眼[拱高为>750~900(816.9±36.7)μm]。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常规眼科检查,术后随访1 a,记录患者前房参数、眼压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房角狭窄(术后前房角均>20°)、瞳孔阻滞、前房炎症反应、色素播散、ICL偏位、前囊膜混浊及白内障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3组患者前房深度、前房容积以及前房角均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高拱高组、中拱高组患者前房深度比低拱高组更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低拱高组术前眼压为14~21(18.2±1.4)mmHg(1 kPa=7.5 mmHg)、中拱高组为13~21(17.5±1.8)mmHg、高拱高组为13~21(17.9±2.0)mmHg,三组术前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421,P>0.05)。数据不服从球形假设(P<0.05),各个时间点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和分组无交互作用(P>0.05),即不同时间的眼压与拱高无协同作用。组间效应检验,3组不同拱高组间眼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32,P>0.05)。结论 植入前免黏弹剂单切口ICL植入术不会对患者眼压造成影响,可避免术后早期高眼压,术后>750~900 μm高拱高不会造成患者术后高眼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眼患者植入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Visian ICL V4)术后眼前节解剖结构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入选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93例(175眼),平均年龄(30.52 ±7.00)岁(18~48岁),其中119眼接受ICL植入术,46眼接受Toric-ICL植入术.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前房容积(ACV)、前房深度(ACD)、房角角度(ACA)(3:00 ~9:00位方向)变化、ICL光学区后表面到晶状体前囊膜中央距离(拱高)、角膜-晶状体间距、虹膜-晶状体间距、人工晶状体等效球镜(pIOL SE)等各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术前、术后1周ACV分别为(200.29±31.76) mm3及(116.49±21.88) mm3,ACV减少(t=48.456,P=0.000).术前、术后ACD由(3.17 ±0.23) mm减少到(2.89±0.33) mm(t=12.237,P=0.000),术前、术后房角由(36.40 ±4.90)°减少到(23.44 ±5.07)°(t=31.131,P=0.000);术后ACV和术后ACD与术后ACA呈现正相关(分别为r=0.637,P=0.000;r=0.393,P=0.000).术后的角膜-晶状体间距较术前增加(0.40 ±0.31) mm(t=-16.935,P=0.000),其与拱高呈正相关(r=0.446,P=0.000).多因素回归分析,拱高与角膜-晶状体间距比值、手术前后的瞳孔变化率是独立的手术前后角膜-晶状体间距变化的影响因素(分别是P =0.001和P=0.048).结论 ICL植入术后,虹膜平面抬升,使前房容积变小和房角变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治疗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6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眼科接受植入前免黏弹剂ICL植入术治疗近视患者共26例51眼。统计并记录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拱高、眼压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例(51眼)患者中术后1周UCVA≤0 logMAR的有46眼(90.2%),术后1个月、3个月均有48眼(94.1%)UCVA≤0 logMAR;手术的有效性指数为1.142±0.176。术后随访终点患者BCVA[(-0.042±0.066)logMAR]较术前BCVA[(0.011±0.045)logMAR]显著提高(F=32.609,P=0.000),手术的安全性指数为1.150±0.165。随访终点患者残留等效球镜度在±0.50 D和±1.00 D内分别有38眼(74.5%)、47眼(92.2%);随访终点患者拱高为130~1145(465.85±238.23)μm。患者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338,P=0.28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瞳孔阻滞、前囊膜混浊、白内障、角膜内皮失代偿、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植入前免黏弹剂、单切口的ICL植入术矫正近视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吴杰  魏静  罗斌  刘涛  余晓玲 《眼科研究》2013,(12):1159-1162
背景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地矫正高度近视的手术方法。Petacam辅助观察手术后IOL在眼内的位置,为评估手术安全性提供了良好途径。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可植入式角膜接触镜(1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9月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18例25眼的近期疗效,患眼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为(-17.52±1.73)D,平均柱镜度为(-0.75±0.28)D,术后随访6~32个月。均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术前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将小数视力换算成最小分辨角对数(10gMAR)视力,同时测定术前及术后术眼的等效球镜度和眼压,用角膜内皮计检测结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数目变化,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观察手术前后前房深度、前房角度、术后ICL拱高的变化。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2个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本组25眼均成功植入ICL,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为0.26±0.15,明显高于术前的1.47±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1,P=0.00)。术后6个月术眼的等效球镜度明显低于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明显少于术前,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等效球镜度:t=-48.60,P=0.00;角膜内皮细胞计数:t=13.07,P=0.00;角膜内皮六角细胞:t=10.79,P〈0.05);术后6个月前房角度为(25.02±4.77)°,较术前的(38.43±4.04)。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32,P=0.00);而术后6个月术眼的眼压和前房深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眼压:t=-1.57,P=0.13;前房深度:t=1.46,P=0.16)。术后6个月ICL拱高为(542.17±39.46)μm,明显低于术后1周时的(363.33±44.3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6,P=0.00)。2例2眼术后出现轻度眩光,所有术眼观察期内均未发现晶状体混浊。结论ICL保留了生理性调节,对于高度近视眼的矫治安全、有效,但术后应检测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散瞳前后V4c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患者拱高、前房深度(ACD)及前房角(ACA)的变化,探讨V4c ICL植入术的效果及术后患者散瞳的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研究。 选取2018年2─9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眼科行V4c ICL植入术的近视患者31例(62)眼,在术前及 术后6个月时,分别测量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屈光度。在术后6个月时,使用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散瞳前后的拱高、ACD及ACA。采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 果: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者UCVA(LogMAR)分别为1.61±0.14、0.16±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844,P<0.001)。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者BCVA(LogMAR)分别为0.02±0.05、0.01±0.03,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t=25.429,P<0.001)。散瞳前后拱高分别为(465±123)μm、(515±135)μm(t=-8.704, P<0.001),散瞳前后ACD分别为(2 966±83)μm、(3 009±89)μm(t=-9.899,P<0.001),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散瞳后3点位及9点位的ACA较散瞳前明显变宽,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5.306, P<0.001;t=-15.163,P<0.001;)。结论:V4c ICL植入术是矫正近视的一种有效方法,术后散瞳会使拱高升高及ACD加深,同时ACA宽度增加,术后6个月时对V4c ICL植入患者执行术后散瞳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2.2 mm微切口无黏弹剂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高度视患者40例(80眼),按术中是否使用黏弹剂随机分为无黏弹剂组(2.2 mm微切口ICL植入)(n=22)和有黏弹剂组(3.2 mm切口ICL植入)(n=18)。对比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两组患者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数、手术时间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1 d两组患者左右眼UCVA和角膜内皮细胞数均降低,眼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无黏弹剂组UCVA恢复正常(左眼:1.00±0.09;右眼:1.01±0.08),而有黏弹剂组患者左右眼UCVA分别为0.84±0.09和0.89±0.10。术后1周无黏弹剂组患者左、右眼眼压降低至(17.85±3.05)mmHg(1 kPa=7.5 mmHg)和(17.64±3.55)mmHg,而有黏弹剂组为(22.11±1.68)mmHg和(21.78±1.96)mmHg。术后1周无黏弹剂组患者左右眼角膜内皮细胞数接近术前水平,分别为(2650.91±227.98)个·mm-2和(2624.41±161.82)个·mm-2,而有黏弹剂组为(2524.22±183.83)个·mm-2和(2570.39±218.67)个·mm-2。术后1个月有黏弹剂组患者UCVA、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数恢复正常。无黏弹剂组较有黏弹剂组手术时间短,两组除部分患者眼压较高外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2.2 mm微切口无黏弹剂ICL植入术早期视力恢复快、眼压稳定、手术时间短,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ICL)更换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5 年4 月至2016 年3 月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因ICL V4c在眼内的拱高低于100 μm而接受PPC-ICL更换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7 例(10 眼)。术后随访6 个月,观察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拱高、角膜内皮细胞数量(ECD)、瞳孔直径及眼压(IOP)等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对术前和术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CL植入术前、ICL更换术前及术后6个月UCVA(LogMAR)分别为1.52±0.29、0.02±0.08、0.00±0.08,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08,P < 0.001)。ICL更换术后6 个月UCVA、BCVA均较ICL植入术前UCVA、BCVA显著提高(P < 0.05),与ICL更换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眼ICL更换术后6 个月UCVA等于或超过ICL植入术前BCVA。ICL更换术后6 个月拱高(410±175)μm,较ICL更换术前[(74±25)μm]明显增加(t=5.93,P < 0.001)。ICL植入术前、ICL更换术前及术后6个月ECD、瞳孔直径、IOP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无一术眼出现晶状体前囊膜下混浊。随访期间亦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针对PPC-ICL植入术后拱高过低进行ICL更换手术是有效的,但远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矫正超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超高度近视患者20例40眼接受普通型ICL或散光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TICL)治疗,术前屈光度球镜-10.0~-18.0D,柱镜-0.25~-3.00D,等效球镜-15.32D,术后随访12mo,观察指标包括UCVA,BCVA、角膜地形图、主观和客观验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结果:术后12mo,裸眼视力≥0.8者占80.0%(32眼)。30.0%(12眼)的术眼BCVA较术前提高1行,15.0%(6眼)的术眼BCVA较术前提高2行。术后12mo术眼屈光度在±0.50D者达70.0%(28眼)。术前患者平均眼压为16±2.8mmHg,术后6mo平均眼压为17±3.4mmHg,术前术后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518,P=0.776),术前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为2823±243.6个/mm2,术后6mo平均为2709±273.2个/mm2,术前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794,P=0.422)。未发生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及并发性白内障。结论: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接受普通型PPC-ICL或散光型PPC-TICL植入矫正手术的超高度近视患者32例(64眼),术前球镜度-10.0~-19.0 D,柱镜度0.0~-3.0 D,等效球镜度为(-15.16±3.15)D,术后随访2年,观察指标包括UCVA、BCVA、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角(ACA)宽度、PPC-ICL拱高及晶状体透明度.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2年所有患者UCVA较术前明显提高,等效球镜度小于±1.0 D者达75%(48眼).术前患者眼压平均为(15.0±3.6)mmHg,术后2年平均为(16.0±3.3)mmHg,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4,P>0.05),术前患者ACD平均为(3.14±0.19)mm,术后2年平均为(2.70±0.26) m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7,P<0.05).术前ACA宽度平均45.00°±7.19°,术后平均32.80°±6.75°,术后ACA宽度较术前降低,平均减少13.20°±6.17°,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86,P<0.05).术前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为(2 844±266)个/mm2,术后2年平均为(2 729±255)个/mm2,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6,P>0.05).术后位于理想拱高(250~750 μm)者58眼,占总眼数91%.术后2眼发生晶状体前囊下混浊,无继发性青光眼和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 PPC-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不同时机使用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对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 DME合并白内障46例(46只跟),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均接受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在术后即刻,对照组在术后4周分别给予0.5mg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注射后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DME程度、黄斑厚度、眼压和血糖值.结果 超声乳化术前,两组平均BCVA(logMAR)分别为0.67±0.15,0.70 ±0.21(t=1.013,P>0.05),术后16周,观察组平均BCVA (logMAR)为0.45±0.35,优于对照组0.51±0.27(t=5.239,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CRT分别由术前的(495.93±203.71) μm和(501.32±172.65)μm(t=1.727,P>0.05),减少为术后16周的(435.93±190.46)μm和(441.85±188.5)μm,并且术后观察组平均黄斑厚度少于对照组(=5.763,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经雷珠单抗注射后4周,DME患者的比例分别为80%和100%,观察组较对照组疗效更明显(x2 =4.712,P<0.05).两组患者雷珠单抗注射后,眼压都控制在10 ~ 21 mmHg,未发现其他重要的并发症.结论 DME患者在超声乳化术后,通过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可有效地治疗DME,而超声乳化术后即刻行雷珠单抗注射,更有利于DME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22例(39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近视度数-7.00- -23.00 D,平均(-11.48±3.70)D。术前裸眼视力(UCVA)0.02-0.3,平均0.05±0.03,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0.8-1.2,平均0.90±0.27;角膜内皮密度2000-3961个/mm^2,平均(2735.13±464.50)个/mm^2;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结果术后裸眼视力显著提高,术后1d,1周11、3、6和12个月的裸眼视力较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结论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效果确切,特别适宜于无法选择角膜屈光手术者,其远期并发症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赖晓娟  李志敏  谷浩 《眼科研究》2014,(12):1111-1116
背景 可植入接触镜(ICL)植入术是矫治高度近视主流的眼内屈光手术,但在非调节状态下及诱发最大生理性调节后ICL与自然晶状体之间是否保持足够的距离以避免前囊白内障的发生值得研究.目的研究ICL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术后拱高的变化,探讨生理性调节与拱高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5-11月于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中心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3例66眼,采用综合验光仪、眼前节OCT(Visante OCT)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检查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测量调节与晶状体上升度(CLR)、非调节及诱发最大生理性调节状态下的拱高.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术眼手术前后的上述指标进行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调节与CLR的关系进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对CLR随调节的变化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采用配对t检验对各时间点非调节及诱发最大生理性调节状态下的拱高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术眼手术前后各时间点视力及屈光度的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904,P=0.000;F=1.498,P=0.000).ICL植入术后UCVA较术前BCVA提高,术后各时间点屈光度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各时间点屈光度稳定.高度近视患者在生理性调节刺激下CLR的变化值与调节呈正相关(R^2 =0.49,P=0.00),在1.0D的调节状态下,CLR约上升20 μm.术后3个月内不同时间点非调节状态下的拱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25,P=0.000),其中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拱高值均大于术后1d,术后3个月拱高值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诱发最大生理性调节后,48.5%的术眼拱高随调节的增大而减小,1.5%不变,50.0%随调节的增大而增大.诱发最大生理性调节后97.0%(6  相似文献   

13.
背景 随着屈光手术的不断进步,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逐步体现出其独有的优越性,目前评价其短期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较多,但其远期安全性、有效性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目的 观察和比较Verisyse PIOL和可植入眼内接触镜(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远期效果、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 对2009-2011年行P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Verisyse PIOL植入术9例18眼(Verisyse组)和ICL植入术11例22眼(ICL组),各组术眼术前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等基线特征匹配.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随访期2年,评价指标包括术眼UCVA、BCVA、等效球镜度(SE)、眼轴、眼压、ECD、对比敏感度(CS)、波前像差及并发症,比较2种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 结果 术后2年,2个组间术眼UCVA、BCVA、SE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2、1.32、4.32,均P>0.05).Verisyse组术眼无眩光状态下不同空间频率CS值均低于ICL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782、0.956、0.495、0.874、0.293,均P>0.05);术后2年Verisyse组术眼眩光状态下不同空间频率CS值均稍低于ICL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985、1.254、0.896、1.652、0.492,均P>0.05).Verisyse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垂直三叶草差、垂直慧差、水平慧差和球差均高于IC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72、4.24、3.12、3.65、2.16,均P<0.05).Verisyse组术眼平均有效性指数为108.49±16.62,ICL组为106.71±15.8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P>0.05).Verisyse组平均安全性指数为140.56±33.89,ICL组为143.34±34.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05).Verisyse组术眼可预测性指数为-0.25(-0.97,4.23),低于ICL组的0.98(-1.44,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8,P<0.05). 结论 Verisyse PIOL和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均较好,ICL植入术术后术眼的视觉质量和可预测性均优于Verisyse PIOL植入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中央带孔型及传统眼内接触镜(intraocular contact lens,ICL)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视觉质量.方法 选择行传统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11例(21眼)作为传统组,另外选择行带孔型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12例(20眼)作为带孔型组.术后6个月分别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标准对数视力袁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自动验光仪测量手术前后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散光度数.OQAS视觉质量检查包括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斯特列尔比(stryrby,SR)、不同对比度下OQAS值(OV100%、OV20%、OV9%).结果 两组患者UCVA (logMAR)、BCVA(logMAR)、SE及散光度数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两组间UCVA、BCVA、SE及散光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带孔型组和传统组患者植入术后6个月OQAS视觉质量参数MTFcutoff、SR、和OV100%、OV20%、OV9%值均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带孔型组和传统组患者植入术后6个月OSI均较术前略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对比术后6个月带孔型组和传统组患者OQAS视觉质量参数OSI、MTFcutoff、SR、和OV100%、OV20%、OV9%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两种类型ICL矫正高度近视均是安全有效的,中央带孔型ICL可以提供和传统ICL接近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植入性Collamer屈光晶状体矫治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临床试验研究。2008年7月至2010年2月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植入性Collamer屈光晶状体手术( ICL)48例(91只眼)。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周,1、3、6及12个月随访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对比敏感度、波阵面像差、前房深度、ICL与透明晶状体的间隙以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手术并发症,并采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手术后患者平均随访时间(9.54±4.12)个月;58只眼(64%)术后1周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达到1.0及以上,69只眼(75.9%)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术前提高1行及以上;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对比敏感在6周/度频率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969,P>0.05),3、12、18周/度手术后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5,-2.748,-3.081;P <0.01)。波阵面像差手术后较术前减小。手术后前房深度平均较术前减少8.92%(1周)。术后晶状体间隙平均(452±216.38) μm(6个月),最大1080 μm,最小130 μm,并且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0,P>0.05)。手术后有2只眼(2.1%)前房较术前明显变浅(降低31%),13只眼(14.3%)1周随访时有一过性眼压升高。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可植入性Collamer屈光晶状体矫正近视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 随着近视患病率的增加,近视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矫正方法以达到更好的视觉质量成为研究热点. 目的 采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仪(OQAS)对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治疗中高度近视的效果和视觉质量与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 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设计,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纳入屈光度为-4.00 ~-9.00 D且拟行近视矫正手术者26例52眼,按照角膜厚度分为ICL植入术组和FS-LASIK组,角膜厚度<500 μm者12例24眼接受ICL植入术,角膜厚度≥500 μm的14例28眼接受FS-LASIK手术,2个组间年龄、性别、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和术前等效球镜度(SE)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3个月,对2个组术眼术后裸眼远视力(UCDVA)、SE、OQAS测量的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客观散射指数(OSI)、斯特列尔(Strehl)比率及对比度100%、20%、9%时的对比度视力(OV100、OV20、OV9)进行比较,并对各自组内术眼手术后UCDVA与术前BCDVA进行比较. 结果 ICL组和FS-LASIK组术眼术后BCDVA均优于术前UCDVA(-0.04±0.10与0.05±0.12;-0.07±0.12与0.00±0.1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128、2.358,均P>0.05).2个组间术眼术后SE、UCDVA和BCD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2、0.900、-0.653,均P>0.05).OQAS测量结果显示,2个组间术后MTF cut off、OSI、Streh4比和OV100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032、-1.440、-0.224,均P>0.05).ICL组术眼术后OV20和OV9值分别为0.82±0.14和0.80±0.21,均明显高于FS-LASIK组的0.59±0.15和0.47±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05、4.702,均P<0.05). 结论 ICL植入术和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和屈光度,在20%和9%的对比度下,ICL术眼术后的视觉质量优于FS-LASIK.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超声乳化摘除晶状体治疗晶状体半脱位引起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或慢性眼压升高。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小梁切除术后经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确诊为晶状体半脱位患者7例(8眼),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囊袋张力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小梁切除术与超声乳化摘除半脱位晶状体间隔(67.4±34.9)d(30~125 d)。术前裸眼视力(logMAR)为0.61±0.36,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为0.16±0.09(t=3.629,P<0.01)。术前矫正视力为0.38±0.32,术后1个月为-0.01±0.10(t=3.629,P<0.01)。术前眼压为(25.45±6.92)mmHg,术后1个月为(15.28+0.76)mmHg(t=4.234,P<0.01),眼压不用药物均得到控制。术前中央前房深度为(1.20±0.36)mm,术后1个月为(2.57±0.38)mm(t=-11.075,P<0.01)。术中发现晶状体脱位范围为(99.38±46.02)°(90°~180°)。结论 超声乳化晶状体联合囊袋张力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可以有效缓解晶状体半脱位所致浅前房或慢性眼压升高。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目前白内障治疗的主流术式,其术后视力的恢复受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角膜屈光和中央角膜厚度(CCT)改变的影响,其中角膜屈光改变和CCT对视力波动的影响研究较少. 目的 分析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早期患者的视力波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2.6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折叠型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5例29眼,白内障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分别于术前1d,术后1、3、14d及术后1个月、2个月进行电脑验光和主觉验光,检查术眼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CCT及角膜散光值,结果均采用矢量分析法.对术眼手术前后UCVA、BCVA、等效球镜度(SE)、角膜散光值和CCT进行比较,并分析UCVA和BCVA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术眼术后1d平均UCVA(LogMAR)为0.52±0.06,2个月为0.64±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1,P<0.05);术眼术后1d平均BCVA(LogMAR)为0.24±0.04,术后2个月为0.13±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1,P<0.05).术眼术后1、14、60 d的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62,P=0.039),术后1d的SE为(-1.74±0.28)D,术后14 d为(-1.99±0.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5,P<0.05);术眼术后2个月SE为(-1.69±0.24)D,明显低于术后14d的S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87,P<0.05).术眼术前J0成分为(0.06±0.06)D,术后1d增加到(0.29±0.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5,P<0.01);术后14 d J0成分为(0.38±0.07)D,明显高于术后1d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7.858,P<0.01);术后2个月J0成分为(0.27±0.07)D,与术后14d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t=-5.649,P<0.01).术眼手术前后CC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