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为了研究在早产儿中使用不同的喂养方式对其今后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早产儿120例,按照喂养方式不同,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共有早产儿40例,为A组早产儿提供早产奶喂养,为B组早产儿提供母乳喂养,为C组早产儿提供母乳和早产奶混合喂养,对比3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胎龄纠正40周时,B组早产儿的重量、体重增加量、头围、身长等数值高于A组与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早产儿身长增加量低于B组与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纠正1个月时,A组早产儿身长增加量高于B组与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头围增加量与体重增加量高于A组与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纠正2个月时,A组身长、体重、头围增加量、体重增加量都高于B组与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身长增加量低于A组与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胎龄纠正40周时,使用母乳喂养有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之后使用早产奶有助于早产儿成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产儿液体配方奶、早产儿普通粉奶、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三种不同奶粉喂养对早产儿的出生体重恢复时间及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8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早产儿液体配方奶喂养100例;B组:早产儿普通粉奶喂养100例;C组: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80例,观察三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喂养不耐受、NEC的情况。结果:B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短于A、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基本一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早产儿与B、C两组相比,更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3例NEC的发生,B组有2例NEC的发生,C组无NEC的发生。结论:采用早产儿液体配方奶更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早产儿普通粉奶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最短,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未见NEC发生。  相似文献   

3.
索有梅  辛颖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4):128-129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的鼻饲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道内营养的效果及喂养耐受性,寻找最适合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将66例在胎龄29-34周时出生的体重为1 200-1 900 g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间断鼻饲注入喂养,1次/3 h;B组:输液泵间断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先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鼻饲1 h,起始奶量2ml/次,每天递增2 ml/kg,间歇两小时后再继续;所有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观察两组患儿喂养过程中体重增长、喂养耐受情况及黄疸持续时间。结果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间断鼻饲输注喂养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最少,黄疸持续时间短,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时间最少,优于单纯的间断鼻饲注入喂养。结论采用间断持续鼻饲输注喂养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有利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的鼻饲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道内营养的效果及喂养耐受性,寻找最适合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将62例胎龄在30~34周,出生体重在1200~1800g的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A,B,C组。A组:间断鼻饲注入喂养,每2h一次;B组:输液泵持续鼻饲输注喂养,使用电子微量输液泵24h持续输注;C组:输液泵间断鼻饲榆注喂养,使用电子微量输液泵持续鼻饲2h,间歇2h后再继续。观察3组患儿喂养过程中体重增长、喂养耐受情况及黄疸持续时间。[结果]输液泵间断鼻饲输注喂养组喂养耐受性最好,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最短。[结论]输液泵间断鼻饲输注喂养组达到完全胃肠道内喂养时间最短,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此方法优于单纯的间断鼻饲注入喂养或输液泵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口腔运动干预联合面部特定穴位刺激对改善新生儿经口喂养困难的影响。[方法]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380例存在经口喂养困难的新生儿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190例,A组(干预组):口腔运动干预联合面部特定穴位刺激。B组(对照组):仅进行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观察并记录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胎龄、经口喂养过渡时间、完全经口喂养天数、住院天数、完全经口喂养时纠正胎龄、出院时纠正胎龄、住院时体重增长情况。对早产儿经口喂养困难进行早期干预组(C组)与晚期干预组(D组)对比,观察两组结果差异。[结果] A组在经口喂养过渡时间、完全经口喂养天数、住院天数、完全经口喂养时纠正胎龄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对比,新生儿在入科体重、出生胎龄、达出院时纠正胎龄、住院期间体重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中把干预时纠正胎龄35周为早期干预组(C组),干预时纠正胎龄≥35周为晚期干预组(D组)。C组在出生胎龄、管饲喂养天数、经口喂养过渡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期间体重增长均少于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完全经口喂养时纠正胎龄和达出院时纠正胎龄差别更明显(P0.001)。C组与D组在入科体重和机械通气时间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联合面部特定穴位刺激较非营养性吸吮在提高新生儿经口喂养困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明显缩短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其中早期干预比晚期干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系统保健对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校正胎龄12个月时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011-2012年度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胎龄<32周早产儿和VLBWI共60例,分为接受系统保健(A组)和未接受系统保健(B组)各30例,并随机选择在该院同期出生的足月儿30例为对照组(C组)。A组婴儿在新生儿科出院后至纠正胎龄6个月每月体检1次,纠正胎龄7个月至12个月每2个月体检1次;B组婴儿未接受系统保健;C组婴儿出生后每3个月保健1次;在纠正胎龄12个月时对三组婴儿做体格发育检查,比较其体格发育指标及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结果校正胎龄12个月时:A组与C组婴儿体重、身长及头围均高于B组婴儿(P<0.05),A组婴儿消瘦的发生率低于B组婴儿(P<0.05);A组婴儿体重、身长及头围与C组婴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岁以内对胎龄32周以下早产儿及VLBWI实施系统保健可促进其1岁时体格发育,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清远市佛冈县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胎龄37周内喂养不耐受早产儿9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按照1:1:1分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A组)、小剂量红霉素组(B组)及对照组(C组)。对比三组婴儿的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达到40 kcal/(kg·d)日龄、达到80 kcal/(kg·d)日龄、达全肠道喂养的日龄、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败血症等。结果 A、B组在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达到40 kcal/(kg·d)日龄、达到80 kcal/(kg·d)日龄、达全肠道喂养的日龄、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达到40 kcal/(kg·d)日龄、达到80 kcal/(kg·d)日龄、达全肠道喂养的日龄、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在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及败血症发病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治疗后肝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A组使用多潘立酮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的头后仰、肢体强直、肌肉震颤等锥体外系反应。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优于小剂量红霉素,两者联用均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小胎龄早产儿宫外生长迟缓(EUGR)发生率及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住院治疗且存活出院的胎龄≤32周早产儿资料。根据出院时体重是否标低于校正年龄体重的第10百分位(P10)诊断EUGR,分为EUGR组61例和对照组118例。分析EUGR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EUGR的高危因素。结果 ①179例小胎龄早产儿中,宫内发育迟缓(IUGR)发生率为4.5%(8/179),EUGR发生率为34.1%(61/179)。②早产儿随胎龄和出生体重降低IUGR发生率明显增加,各胎龄组的早产儿严重IUGR(χ^2=7.313)和IUGR(χ^2=7.083)发生率及各体重组之间的早产儿严重IUGR(χ^2=15.819)和IUGR(χ^2=37.160)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早产儿随胎龄和出生体重降低EUGR发生率明显增加,各胎龄组早产儿严重EUGR(χ^2=10.265)和EUGR(χ^2=7.320)发生率及各体重组之间早产儿严重EUGR(χ^2=22.959)和EUGR(χ^2=50.264)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③两组胎龄、出生体重、出院体重、出生Z评分、住院天数、首次胃肠喂养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达最大静脉营养时间、女性、感染、IUGR、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动脉导管未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母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插管机械通气和重度贫血等单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出生体重、低胎龄、NRDS和女性为小胎龄早产儿发生EUGR的高危因素(均P〈0.05)。结论 小胎龄早产儿EUGR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的高危因素为低出生体重、低胎龄和NRDS和女性。  相似文献   

9.
月的探讨微量肠内喂养降低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及超低体重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发病率的效果。方法60例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在生后即分配到微量喂养组(持续喂养组)或静脉营养输注组(静脉营养组)研究其PNAC发生率。结果微量肠内喂养组早产儿PNAC发生率20.7%;静脉营养组早产儿PNAC发生率46.7%,两组早产儿PNAC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肠内喂养较静脉营养组能降低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PNAC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KMC方案的护理干预策略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随机双盲法将2018年6月—2020年2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KMC方案的护理干预.使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PIOFRA)对早产儿进行每周评估,对比两组早产儿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患儿基础达标时间、肠外静脉营养(TPN)时间、达全肠道喂养(TEN)时间;统计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两组早产儿矫正胎龄37周时生长发育情况.结果:两组出生后1周时的PIOFR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生后2周、3周和4周时观察组的PIOFR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基础达标时间、TPN时间、TEN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3.95%)低于对照组(3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矫正胎龄37周时体质量、身长、头围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KMC方案的护理干预策略在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状况方面有积极作用,能有效促进早产儿发育,该护理干预策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室(NICU)胎龄与体重对早产儿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OAE)通过率的影响,总结早产儿听力损伤的高危因素。方法排除了听力损伤高危因素的早产儿根据胎龄分三组:Ⅰ组(<30周)、Ⅱ组(30~34周)、Ⅲ组(>34周);根据体重分三组:A组(<1.5kg)、B组(1.5~2.5kg)、C组(>2.5kg),分析胎龄组、体重组的OAE通过率。结果胎龄组各组之间OAE通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胎龄越小,通过率愈低;A组OAE通过率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组与C组组间通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胎龄和出生体重<1.5kg是影响听力筛查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产儿限制性输血与非限制性输血策略对早产儿输血情况及一系列临床指标恢复的影响,为早产儿输血策略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根据2008年美国早产儿输血指南,回顾性分析进行输血的胎龄 < 37周的早产儿171例,分为限制性输血组(A组)78例和非限制性输血组(B组)93例,根据胎龄又分为胎龄 < 34周和≥34周,比较2组早产儿在输血总量、输血次数、首次输血日龄、体质量恢复、喂养情况、脱离氧气时间、达出院标准时间、早产儿脑损伤(脑白质软化/颅内出血)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胎龄 < 34周,A组输血次数少于B组(P < 0.01),首次输血日龄、脱氧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所用时间和脑损伤发生率均为A组高于B组(P < 0.05~P < 0.01);胎龄≥34周,首次输血日龄和奶量达足量(150 mL/kg)时间A组均高于B组(P < 0.01和P < 0.05);达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在胎龄 < 34周和胎龄≥34周早产儿均为A组长于B组(P < 0.05~P < 0.01),输血总量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限制性输血,非限制性输血策略不增加输血总量,可能更有利于早产儿的临床恢复,有利于缩短早产儿住院时间、促进喂养及进体质量增长、缩短用氧时间、减少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廖文君 《海南医学》2014,(19):2845-2848
目的探讨胎龄≤32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126例胎龄≤32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记录胎龄(超声或出生时成熟度分析数据)、出生时体重、身长、头围、性别、是否低于胎龄儿、是否存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最大生理性体重减少率、恢复出生体重的天数、起始肠内喂养时间、完全肠内喂养时间(每天奶量〉100 ml/kg·d),37~42周时测定早产儿体重、身长、头围,以体重、身长和头围计,分析EUGR发生率、其危险因素以及适于胎龄儿(AGA)和低于胎龄儿(SGA)EUGR发生率。结果 EUGR组胎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生头围均低于非EUGR组(均P〈0.01),而体重下降率(%)、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起始肠内喂养时间以及完全肠内喂养时间均大于非EUGR组(均P〈0.01),SGA比例明显大于非EUGR组(均P〈0.05)。以体重、身长、头围计,所有新生儿EUGR发生率分别为47.6%、39.7%和4.8%。总体上SGA宫外发育迟缓率明显高于AGA(均P〈0.01)。胎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完全肠内喂养时间与EUGR发生密切相关。结论胎龄、宫内发育迟缓、营养摄入差及呼吸窘迫综合症仍是胎龄≤32周早产儿EUGR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58-60,63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围生期母婴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分娩的121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A组)与同期121例正常孕妇(B组)围生期母婴结局。结果 A、B两组患者的羊水情况比较,其羊水过多、羊水过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产妇产后出血进行比较后,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胎膜早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A、B两组顺产及剖宫产率比较,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早产儿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肺炎、黄疸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孕妇更易发生巨大儿及新生儿低血糖,同时低体重儿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孕妇胎膜早破、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低体重儿较正常孕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早产儿BPD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胎龄<37周且存活≥28 d的早产儿共986例,将其分为非BPD组和BPD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儿的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质量、母亲年龄、动脉导管闭合情况、呼吸机相关肺炎、肺出血、贫血、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用氧时间、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986例早产儿中,诊断为BPD共138例,发生率为14.00%.非BPD组和BPD组患儿母亲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胎龄、出生体质量、用氧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特征早产儿间的BPD发生率比较显示,不同性别、有无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BPD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胎龄和是否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污染、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肺出血、动脉导管未闭合、早产儿贫血及机械通气早产儿间的BPD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胎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羊水污染、动脉导管未闭合和机械通气均为早产儿BP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影响BPD发生率的因素较多,在胎龄<30周的早产儿中,避免羊水污染、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合理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有助于减少早产儿BP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唐振  付阳喜  曹嫚  周英  刘晓日  何少为  李明霞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391-2393,2401
目的探讨早产小于胎龄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7—2009年入住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新生儿科的286例早产小于胎龄儿,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259例进行研究,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早产小于胎龄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40.5%,临床表现以胃潴留为主(56.8%),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生后3 d内。单因素分析示胎龄、出生体质量、孕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分娩前使用激素、开奶时间、开始排便时间、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能对喂养不耐受有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示出生体质量、孕母文化程度及分娩前使用激素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保护性因素〔β<0,exp(β)<1〕;开奶时间、排胎便时间、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及新生儿窒息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β>0,exp(β)>1〕。结论早产小于胎龄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高,影响因素众多,需积极预防及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率及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早产儿568例,对其胎龄、出生体质量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究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情况以及其高危影响因素。结果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率22.2%,在胎龄方面,胎龄 < 28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生率最高;在体质量方面,出生体质量 < 1.0 kg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生率最高;单因素分析显示败血症、低氧血症、机械通气、先兆早产、宫内感染、宫内窘迫、酸中毒、窒息史、妊娠期高血压、产前激素、胎龄以及出生时体质量均对脑白质损伤存在明显影响(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孕期感染、窒息史、剖宫产以及酸中毒属于脑白质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早产儿胎龄越低、出生体质量越低,发生脑白质损伤的概率越高,且孕期感染、窒息史、剖宫产以及酸中毒属于脑白质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扩大(VD)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11-2009-11在NICU病房住院的313例于生后3-7d进行头颅B超检查的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4例诊断VD患儿为病例组,289例脑室正常患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并进行早产儿VD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早产儿VD发生率7.67%,其中胎龄<28、28-30及≥30周的早产儿VD发生率分别为33.33%、23.29%和1.73%,出生体重<1500、1500-2000及≥2000g的早产儿VD发生率分别为26.53%、9.00%和2.15%。病例组病死率为4.17%,对照组为2.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折结果显示,早产儿VD的相关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重、血糖、血pH值、贫血、呼吸机治疗;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折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呼吸机治疗是早产儿V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胎龄、低出生体重、应用呼吸机治疗是早产儿VD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开展相关因素预防措施的研究是降低早产儿VD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王越  陈信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4):596-598
  目的  观察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综合征对早产儿的影响。  方法  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在生后4~7 d及第4周采集空腹静脉血2 mL,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及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依据诊断标准将诊断为低T3的3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同胎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3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组患儿性别、胎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支持治疗。观察2组早产儿在黄疸持续时间、喂养不耐受、住院天数、恢复出生体重天数、纠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方面的差异。  结果  2组早产儿生后4~7 d的T3值(t=-19.042, P < 0.001)、FT3值(t=-22.041, P < 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后4周的T3值(t=-1.933, P=0.059)及FT3值(t=-1.622, P=0.1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早产儿黄疸持续时间(t=2.759, P=0.008)、喂养不耐受(χ2=8.531, P=0.003)、住院天数(t=6.471, P < 0.001)、恢复出生体重天数(t=6.584, P < 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早产儿纠正胎龄40周NB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2, P=0.071)。  结论  低T3综合征患儿较正常甲状腺功能患儿的黄疸持续时间、住院天数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延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高,但短期神经发育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