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在预防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非何杰金淋巴瘤(NHL)的患者化疗期间出现HBV再激活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合并HBV感染的NHL68例患者纳入研究,按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在接受化疗同时服用拉米夫定,B组在接受化疗同时服用恩替卡韦(B组)。两组均第一次化疗前常规检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其后每个化疗周期前和化疗后1周检查肝肾功能。比较两组乙肝病毒再激活率、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化疗延迟及肝衰竭死率等指标。结果B组乙肝病毒再激活率低于A组(6.60%vs1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功能损害情况方面,B肝功能损害总发生率低于A组(45.71%vs15.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B组肝功能损害仅为I度、Ⅱ度,无Ⅲ度、Ⅳ度发生,A组Ⅲ度、Ⅳ度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5.71%、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因乙肝病毒再激活所致肝功能异常而化疗延迟的发生率分别为8.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NHL并HBV感染患者,恩替卡韦的乙肝病毒再激活率、肝功能损害总发生率、肝炎突发率更低,因此,恩替卡韦能更好地预防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非何杰金淋巴瘤(NHL)的患者化疗期间出现HBV再激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试验组予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甲氨蝶呤治疗。2组均4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安全性高、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合并HBsAg阳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60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HBsAg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甲氨蝶呤治疗基础上预防性应用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甲氨蝶呤治疗,对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均给予基础保肝治疗,比较两组肝功能的变化及发生HBV再激活的情况。结果对照组36例患者中20例(55.56%)出现HBV再激活,而治疗组24例中,仅有4例(16.67%)出现了HBV再激活,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ALT和TBIL水平分别为(123.47±109.74)U/L和(46.58±59.36)umol/L,高于治疗组的(50.83±48.67)U/L和(20.42±6.11)umol/L(P〈0.05);经拉米夫定抗HBV治疗后,治疗组HBVDNA的log值为(3.110±2.238),低于对照组的(5.651±1.895),P〈0.05。结论甲氨蝶呤系免疫抑制剂,在用于HBsAg阳性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时,需于治疗前预防性使用核苷类似物抗HBV治疗,可有效减少HBV再激活几率,减少乙型肝炎发病几率,以保证抗类风湿治疗的延续。  相似文献   

4.
来氟米特与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开放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96例,分为LEF组48例,给予来氟米特20mg,口服,每天1次;MIX组48例,给予甲氨蝶呤10mg,口服,每周1次,4—6周后停用。观察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不良反应改善情况。结果:两种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均在90.0%以上,同时大多数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来氟米特与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都比较好,副作用少,花费较低,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可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来氟米特治疗,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来氟米特能显著改善患者病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活动性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口服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乙肝表面抗原阳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5月年收治的14例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病例资料,观察联合化疗的疗效,肝功能情况及肝功异常时的治疗情况。结果:(1)14例患者总有效率(CR+PR)78.57%(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CR率42.86%.无效或进展3例.占21.43%。(2)14例患者中有4例化疗后出现Ⅰ-Ⅱ级肝功能异常,但HBV-DNA拷贝数未见明显上升。2例出现Ⅲ级肝功能损伤,ALT及AST明显上升,并伴有HBV-DNA拷贝数明显上升。经给予保肝及抗病毒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HBV-DNA拷贝数降至正常。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不可控制的肝功能损伤。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CD20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CNHL)疗效确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NHL患者应用R-CHOP方案治疗存在乙肝病毒再激活风险.在化疗前后给予足疗程的抗病毒治疗,可降低HBV再激活风险,减少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8.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来氟米特(LEF)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试验组70例患者每日口服来氟米特(LEF)20mg,1天1次;对照组69例患者口服氨甲喋呤(MTX)15mg,1周1次,疗程12周,部分病例积累用药24周。结果 治疗12,24周,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44.28%(70例),79.36%(63例);49.27%(69例),74.19%(62例),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组均能改善RA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关节功能,降低血沉、C-反应蛋白和类风湿因子水平。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14%(12例)和31.88%(22例)(P〈0.05)。结论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与耐受性均较氨甲喋呤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核苷类似物(NAs)对恶性肿瘤合并慢性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化疗后HBV再激活的治疗效果及化疗前抗病毒用药对HBV再激活的预防作用。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住院肿瘤患者中进行细胞毒性药物化疗的非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病例。对照组为规范细胞毒性药物化疗,观察化疗后乙肝病毒活跃情况和肝功能损害;预防组在化疗前1~2周使用NAs,根据具体情况持续使用NAs 6~12月,观察HBV再激活的情况和临床表现。结果共收集227例患者,化疗期间共出现67例(29.5%)HBV再激活。对照组102例患者中56例(54.9%)出现HBV再激活,其中19例患者发展为重型肝炎,9例死亡,2例转至外院行活体肝移植;预防组125例患者在使用NAs后有11例(8.8%)出现HBV再激活,其中5例发展为重型肝炎,2例死亡。两组再激活发生率有非常显著差异(χ2=57.4,P<0.001)。结论恶性肿瘤合并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在接受细胞毒性药物化疗前应及时使用NAs抗病毒治疗,以减少HBV再激活的发生,从而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5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英 《中国药业》2009,18(12):81-8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102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予来氟米特、胸腺肽、英太青治疗;治疗组(5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连虎地防汤,疗程均为15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22例,进步19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64%;对照组显效7例,进步12例,有效1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1.74%。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刘重阳  刁建萍  杨奕 《中国药房》2011,(46):4393-4395
目的:观察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拮抗药治疗,是否导致非活动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病毒再活化。方法:总结分析47例在我院门诊和病房接受TNF-α拮抗药的无活动性病变的HBV携带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用药前HBsAg阳性,HBV-DNA低于检测下限(<5×10~2IU.mL~(-1)),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治疗前及治疗后定期观察其肝功能、HBV-DNA、病毒血清学指标等。结果:2例非活动性HBV携带者在使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出现HBV再活化,其中1例Crohn病患者在治疗开始22周准备第5次注射英夫利昔单抗前检查发现HBV再活化,另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14周准备第4次注射英夫利昔单抗前检查发现HBV再活化。2例患者均给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2月后复查,患者ALT、AST均恢复正常,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结论:应用TNF-α拮抗药治疗肝功能正常、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非活动性HBV携带者可能出现HBV再活化。  相似文献   

12.
拉米夫定对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的作用。方法:标准化疗的41例血清HBV-DNA阳性的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随机分成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拉米夫定0.1g.d-1,对照组未用拉米夫定,疗程半年。两组患者均随访至4.3年。观察肺结核并HBV复制患者化疗中,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与肝功能变化以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02例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血清HBV-DNA阳性41例,阳性率为40.20%,化疗中,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抗病毒组,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未抗病毒组,肺结核并HBV-DNA阴性、其它HBV-M阳性组,单纯肺结核组的肝功能受损率分别为28.57%,95%,9.68%及5.07%。随访至4.3年,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未抗病毒组,死亡4例(20%),且死亡与肝病直接相关(肝衰竭),发生肝硬化2例;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抗病毒组,无肝硬化及死亡病例。结论:肺结核并HBV感染,且HBV复制,化疗中应用拉米夫定有重要意义。拉米夫定抗HBV治疗,对改善存在HBV复制的肺结核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并有HBV感染的肺结核患者,化疗前可常规检查血清HBV-DNA。血清HBV-DNA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建议化疗中常规联用拉米夫定抗HBV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重叠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重叠感染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给予干扰素治疗,治疗组47例给予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48周后对照组HBV DNA及HCV RNA阴转率分别为32.6%、41.9%,治疗组分别为80.9%、72.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3、5.28,均P<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重叠感染患者具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张晓明 《哈尔滨医药》2012,32(3):175-176
目的评价妊娠中期应用拉米夫定对HBV传播的影响及安全性,寻求最佳预防宫内传播的方法。方法拉米夫定组57例孕妇于孕20~26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100 mg/天至分娩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组66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使用HBIG 200 IU行宫内阻断治疗,2组新生儿出生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观察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情况、抗病毒疗效及母婴异常情况,随访到婴儿1岁并分别在0、1、7、12月龄时监测其血清HBV DNA、HBsAg和抗-HBs定量变化。结果拉米夫定组孕妇于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t=18.72,P<0.05),转阴率为33.3%,肝功能异常者全部恢复正常。该组57例新生儿随访至1月龄时HBsAg或HBV DNA均阴性,宫内感染率为0,与HBIG组宫内感染率(15.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P<0.05)。2组婴儿1岁时的血清抗-HBs水平无差异(t=0.71,P>0.05),拉米夫定组HBV慢性感染为0,HBIG组10例宫内感染婴儿均为HBsAg、HbeAg、抗-HBc、HBV DNA阳性,2组孕妇及婴儿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对于HBV水平较高孕妇,妊娠中期采用拉米夫定降低病毒含量,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宫内传播及产时传播)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拉米夫定(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3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4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4例,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对照组24例,给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及主要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血清HBVDNA水平及肝功能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血清HBVDNA转阴率相比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较好,肝功能改善明显,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6.
肿瘤患者接受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可导致潜伏或静止状态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发生再激活,出现肝炎症状,伴随HBV DNA水平高于基线10倍以上或绝对值大于20 000 IU/ml。HBV再激活可致4.5%~8.1%的患者死于肝病,23.3%~71.0%的患者中断或改变肿瘤化疗方案。肿瘤患者化疗后HBV 再激活的机制可能是抗肿瘤药物及免疫抑制剂抑制了机体对HBV起免疫作用的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导致HBV大量复制。肿瘤患者HBV再激活与患者的HBV感染状况、肿瘤类型和化疗方案有关。拉米夫定等核苷(酸)类药物可有效预防和治疗肿瘤患者的HBV再激活。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前应常规进行HBV筛查,对高风险患者预防性使用核苷(酸)类药物可明显降低HBV再激活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5月在杭州六院妇产科分娩的HBsAg、HBeAg双阳性且HBV DNA≥10~5拷贝/mL的孕妇48例,22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服用替比夫定600 mg,1次/d,分娩后停药为治疗组,26例孕妇未用药为对照组。两组孕妇于孕28周用药前、分娩前及产后1月行肝功能、血清HBV标记物及HBV DNA定量检测。新生儿出生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和乙肝疫苗10μg。结果:治疗组22例新生儿出生时2例HBsAg阳性(〉0.05 IU/mL),且HBV DNA均〈10~3拷贝/mL;对照组26例新生儿出生时10例HBsAg阳性,其中HBV DNA阳性4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分娩时HBsAg、HBeAg均未转阴,治疗组孕妇HBV DNA水平分娩前明显下降,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及新生儿未发现不良反应,产后1月治疗组HBV DNA回到治疗前水平。结论:HBV感染孕妇孕晚期服用替比夫定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分娩后不同停药时间对妊娠妇女的影响,寻求最佳停药时间。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1月本院门诊检查并住院分娩的HBsAg/HBeAg双阳性且HBV DNA≥105拷贝.mL?1,ALT、AST正常的孕妇120例,分为治疗组9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妊娠28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1,再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分娩后停药,B组30例分娩后4周停药,C组30例分娩后6周停药,对照组D组30例不用药。4组均于孕26~28周和分娩前检测ALT,AST,HBV-M,HBV-DNA定量。A,B,C组停药后(D组为产后)1月、3月、6月检测产妇ALT,AST,HBV-M,HBV-DNA。新生儿出生断脐后立即检测静脉血HBV-M,HBV-DNA定量,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和乙肝疫苗10?g,乙肝疫苗0,1,6方案接种。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HBV-DNA定量在分娩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检测ALT、AST的总体阳性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停药后1月HBV-DNA定量均回复至治疗前水平,HBsAg均>250 IU.mL?1,HBeAg均未转阴。治疗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6.74%(6/89)和31%(9/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用于妊娠晚期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安全有效,高病毒载量乙肝携带的孕妇分娩后即可停药,停药后需定期检查肝功能及HBV-DNA定量。  相似文献   

19.
贾萍  荣晓凤  钟玉  杨涓  严瑾  周国庆 《中国药房》2014,(44):4174-4176
目的:观察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联合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6例R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甲氨蝶呤10 mg,口服,1次/周+来氟米特20 mg,口服,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A剂(水剂)和B剂(粉剂)各3支混合,充分振摇,使冻干物溶解,室温静置5 min,制得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将其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 d,每间隔20 d重复1个周期,共3个周期。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晨僵时间、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治疗后RA活动分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缓解期、轻度活动期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联合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治疗RA较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疗效更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