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完全可拆除巩膜瓣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拟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63例(80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29例(40眼)行完全可拆除巩膜瓣调节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B组)34例(40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前房情况、滤过泡形态、眼压、视力及并发症.随访3~6个月.结果 A组:未拆除调节缝线前无浅前房发生,拆除后发生浅前房7眼(17.5%),B组浅前房9眼(2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83,P>20.05).功能性滤过泡形成:A组33眼(82.5%),B组28眼(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5).眼压:术后3个月、6个月,A组眼压控制较好,两组眼压下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36,2.489,P<0.05).术后视力:早期A组视力恢复较好,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94,P<0.05).术后两组主要并发症为脉络膜脱离,B组3眼(7.5%)发生角膜缘切口漏.结论 完全可拆除巩膜瓣调节缝线应用于小梁切除术,降低了术后早期并发症,提高了中远期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观察23G和20G玻璃体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结果和并发症.方法 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PDR 52例(64只眼)纳入本回顾性对比研究.按其所接受的手术方式分为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组(23G组)和20G玻璃体切除手术组(20G组),分别为32例(40只眼)和20例(24只眼).手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1,3和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均比术前有显著提高(χ2=20.32,22.56,18.23,P<0.01).23G组术后第一天的眼压低于术前眼压(t=2.75,P<0.01).23G组的手术时间短于20G组(t=2.71,P=0.01).除23G组有9只眼(22.5%)发生早期术后低眼压(与20G组比较,χ2 =4.56,P=0.03),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PDR的有效性与20G玻璃体切除手术基本相同,两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0G玻璃体切割术(简称玻切)结膜微创切口技术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76只眼应用20G结膜微创切口技术行玻切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切口分为结膜微创切口组及常规玻切组.结膜微创切口组手术结束时不缝合球结膜切口及灌注系统巩膜穿刺口,仅缝合玻切头及光导纤维头巩膜切口.而常规玻切组则用8-0可吸收缝线8字缝合玻切头、光导纤维、灌注系统巩膜切口及对位缝合球结膜切口.术后平均随访2-4月.观察患者术后结膜充血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眼压情况、手术中操作时间.结果 结膜微切口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9min,常规玻切组平均6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膜微切口组术后14d及28d复查时可见患者手术区球结膜表面光滑,充血及水肿已消退,巩膜切口闭合良好,仅见一淡灰色斑点.结膜微切口组和常规玻切组术后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G玻璃体切割术结膜微创切口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结膜伤口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4mm巩膜隧道自闭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评价小切口技术中,巩膜隧道自闭切口的自闭性能,和对角膜散光的影响。采用4mm带角膜瓣的巩膜隧道切口,对27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其中20眼未缝合,7眼子午线方向缝1针。结果:术后3~5天,角膜手术性散光(Jafe法计算)缝线组离散程度大于无缝线组。术后3~5天到1月,两组中角膜散光(Naeser法计算)都存在逆规向的漂移。术后眼压变化幅度两组间无差别。房角镜观察内切口整体或部分靠后者有渗漏迹象。结论:巩膜隧道自闭切口具有一定优点,但当角膜瓣构造不正确时,应当缝合以防止渗漏  相似文献   

5.
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探讨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粘合剂在小梁切除术中粘合巩膜瓣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将24例(30眼)接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患者分为2组:组织粘合剂组10例(13眼),用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粘贴巩膜瓣;缝线组14例(17眼),用尼龙线缝合巩膜瓣。比较2组术后反应、手术效果、并发症等。结果2组病例术后均未述不适、前房反应轻微。术后3月2组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的比例相近。术后1周和术后半年2组降眼压效果相近。结论小梁切除术中用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粘合巩膜瓣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6.
宋正宇  王方  曹晖 《眼科》2007,16(4):260-263
目的探讨兔经结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后巩膜切口愈合的病理机制,并比较术中不同操作方法对巩膜切口愈合的影响。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新西兰白兔。方法3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施行核心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眼内填充(A组)、核心玻璃体切除(B组)、次全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眼内填充(C组)和次全玻璃体切除(D组)。在术前、术后1d、3d、5d、7d和14d采用Tonopen眼压计记录眼压。术后1d、5d和9d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巩膜切口愈合情况,术后3d、5d和9d切口组织学切片观察巩膜切口愈合过程。主要指标眼压、巩膜切口内外径值。结果术后1d,核心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眼内填充组的眼压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01)。术后5d起,4组眼压无差异。超声生物显微镜显示,兔巩膜切口愈合期为9天。术后1d,50.8%(17/ 31)兔眼玻璃体嵌顿于切口内口,31.3%兔眼结膜下出现气团(5/16),64.5%(20/31)结膜下出现液腔。术后1d A和B组切口内径明显小于C和D组(P<0.001)。4组切口外径无差异。术后1d的切口内外径均明显小于术时直径。巩膜切口组织学切片显示,巩膜切口愈合过程为肉芽肿样反应。结论兔经结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手术后巩膜切口愈合的病理机制是伴有巩膜组织弹性回缩的肉芽肿样反应。采用核心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眼内填充的操作方式术后切口渗漏最少。  相似文献   

7.
王涛  赵敏  杨相泽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9):1692-1694
目的:观察和探讨氰基丙烯酸正辛酯/正丁酯(N-Octyl-Cyanoacrylate/N-Butyl-Cyanoacrylate)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粘合巩膜瓣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将40例接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粘合组20例25眼,用医用胶粘贴巩膜瓣;缝线组20例28眼,用10-0尼龙线缝合巩膜瓣。比较两组术后反应、并发症、眼压、视力、视野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24mo。粘合组25眼与缝线组28眼相比术后平均眼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粘合组分别有1眼于术后2wk和2眼于术后1mo出现眼压>21mmHg,给予局部药物可控制,缝线组分别有2眼于术后7d出现眼压>21mmHg,1眼给予局部药物可控制,然而另1眼控制无效后于术后6mo给予再次手术治疗;两组均以形成Ⅱ型滤过泡为主,粘合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84%,与缝线组的82%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较少;所有病例手术前、后视力和视野基本保持不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使用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N-OCA)/正丁酯(N-BCA)粘合巩膜瓣安全、简便,可代替传统的缝线缝合并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缝线,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患者应用聚糖乳酸缝线活结缝合23G玻璃体切除术三通道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在上海和平眼科医院首次接受23G玻璃体切除手术的超高度近视者85例(90只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活结缝合组43例(45只眼), 术毕采用聚糖乳酸缝线活结缝合巩膜切口;免缝合组42例(45只眼), 术毕巩膜切口自闭免缝合。术后1 d, 采取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进行眼表评分, 并进行眼压测量。活结缝合组于术后1~2 d完成拆线, 比较拆线前后眼压和并发症。结果活结缝合组术后(拆线前)眼压(11.83±2.20)mmHg, 拆线后眼压(11.73±1.89)mmHg(1 mmHg=0.133 kPa)。术后与拆线后眼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 P=0.804)。免缝合组术后眼压(8.13±1.25)mmHg。活结缝合组术后眼压明显高于免缝合组术后眼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5, P<0.001)。活结缝合组与免缝合组的眼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拆线后未发生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等严重并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后的干眼情况。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拟行巩膜扣带术的患者78例(7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微创组接受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对照组接受标准巩膜扣带术。术前1周(基线)和术后1 d、1周和1个月分别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和受试者干眼问卷进行干眼相关指标评估, 运用眼表综合分析仪进行泪膜评估,采用Schirmer Ⅰ试验和荧光素染色。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部分患者在巩膜扣带术后发生或加重了干眼。主观症状和感受评分、荧光素染色评分均升高,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均下降,术后1 d是拐点,术后1个月未回归至术前基线水平。2组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和荧光素染色情况在术后1 d和1周差异无统计意义; 但是术后1个月时,微创组的泪河高度(Z=1.04,P=0.041)、泪膜破裂时间(t=2.51,P<0.001)和泪液 分泌试验(Z=2.34,P=0.043)优于对照组。微创组的OSDI和干眼问卷评分在术后1周和1个月时高 于对照组(OSDI:t术后1周=2.54,P=0.012;Z术后1个月=-1.03,P=0.020;干眼问卷:t术后1周=3.04,P=0.011; t术后1个月=3.94,P<0.001)。术前合并干眼的患者在巩膜扣带术后1 d、1周和1个月荧光素染色评分均明显升高(Z=-2.42,P<0.001;Z=-1.54,P=0.034;Z=-1.83,P=0.041)。结论:巩膜扣带术会诱发或加重干眼。相比标准术式,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会改善和缩短术后早期的干眼症状,尤其是术前合并干眼的患者,行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干眼风险更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与不联合白内障手术对术后早期眼压波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4 月至2017 年10 月在我院开展的微创玻璃体切割术(25G或27G)联合白内障手术的患者47例(47眼)(联合手术组)和同期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170例(170眼)(单纯玻切术组)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3个月,记录视力及眼压情况,尤其记录术后1 d、2 d、3 d及7 d患者的眼压。结果 术后1周内,单纯玻切术组眼压波动为(6.1±7.6)mmHg(1 kPa=7.5 mmHg),高于联合手术组的眼压波动(3.3±5.0)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04,P=0.017)。单纯玻切术组高眼压、低眼压发生率分别为12.9%及19.4%,联合手术组分别为8.5%、8.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685,P=0.408;χ2=3.094,P=0.079)。而单纯玻切术组大幅眼压波动发生率为24.1%(41眼),联合手术组为8.5%(4眼),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56,P=0.019)。结论 与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相比,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白内障手术术后早期高眼压、低眼压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联合手术术后早期眼压大幅波动的发生率比单纯玻璃体切割术低,维持术后眼压稳定可能是联合手术的优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25G玻璃体切割术穿刺口缝合与免缝合术后眼压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小切口玻璃体切割术穿刺口缝合的必要性。方法 连续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西京医院眼科住院部206例(206眼)接受25G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结束时是否缝合巩膜切口分为2组,缝合组106例,免缝组100例。以术后第1天眼压≤5 mmHg(1 kPa=7.5 mmHg)为极低眼压,眼压>21 mmHg为高眼压,术后高眼压在程度上分为:轻度>22~30 mmHg,中度>30~40 mmHg,重度>40 mmHg。术后眼压等级变化(眼压变化幅度)分为:无变化、轻度降低(降1级)、重度降低(降2级)、轻度升高(升1级)、重度升高(升2级)。重点关注患者术后第1天眼压以及术后极低眼压和高眼压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第1天缝合组眼压为4.7~48.0 mmHg (16.68±8.21)mmHg,免缝组为2.3~45.0 mmHg (14.41±7.72)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免缝组术后第1天眼压总体低于缝合组。两组术后眼压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免缝组术后发生极低眼压概率高,缝合组发生高眼压的概率高,缝合组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内的概率大于免缝组。两组手术前后眼压等级变化(眼压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本研究资料术后极低眼压发生率为4.3%。免缝组出现8眼极低眼压,其中5眼发生并发症,包括术后第1天出现视网膜皱褶、脉络膜脱离1眼,4眼出现前房出血。缝合组出现1眼极低眼压,术后第1天可见前房出血及脉络膜水肿。两组手术后极低眼压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免缝组较缝合组术后发生极低眼压导致并发症发生率高。本研究资料高眼压发生率为14.1%。免缝组高眼压共12眼,其中轻度7眼、中度3眼、重度2眼。缝合组高眼压共17眼,其中轻度9眼、中度5眼、重度3眼。缝合组比免缝组高眼压发生率相对较高,但两组术后均未出现高眼压导致的并发症。两组术后高眼压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5),眼压以轻中度升高为主,经治疗3 d后,眼压均降到正常范围内。结论 25G玻璃体切割术毕时缝合穿刺口是相对更安全的,为了防止术后极发生低眼压及并发症,针对性缝合穿刺口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Self-sealing sclerotomies for sutureless pars plana vitrectomy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of self-sealing pars plana sclerotomies for vitrectomy and to identify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is new technique. METHOD: There were 150 self-sealing sclerotomies performed in 50 patients undergoing pars plana vitrectomy between October 1996 and March 1998. RESULTS: Of the 150 sclerotomies, 115 (76.6%) did not require suturing while 35 (23.3%) were closed with one radial 7.0 vicryl suture. The scleral tunnel incisions ensured minimal loss of intraocular fluids during instrument exchange and scleral plugs were not required to avoid ocular hypotony during scleral indentation. Distortion of scleral flap incisions requiring a suture were commonly seen in procedures using multiple instrumentations and extensive explants. CONCLUSIONS: Sutureless sclerotomies are simple to perform, save operative time, and reduce the risk of peroperative hypotony following removal of instruments or the infusion cannula. The technique reduces postoperative inflammation, suture-related problems including astigmatism, and allows more rapid rehabilita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闭式巩膜隧道切口用于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 3 9例 ,行自闭式巩膜隧道切口 78个。结果 玻璃体切除完毕 ,巩膜切口能自闭不需要缝合的有 61个(78 .2 1%) ,需要缝合的 17个 (2 1 .79%)。巩膜隧道式切口在器械进出切口时能防止眼内灌注液外流 ,避免眼球塌陷 ,不必反复插入和拔出巩膜塞。结论 自闭式的巩膜切口简单易行 ,能缩短手术时间 ,避免术中退出器械和拔除灌注头时的低眼压。减少和切口有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23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除系统应用于Oxane5700硅油取出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病例68例(68只眼)临床资料,分为23G微创组(35只眼)和20G传统组(33只跟),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眼均成功取出硅油,平均随访(5.61±1.24)个月。23G组和20G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82,P=0.000);术后1d23G组最佳矫正视力优于20G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08,P〈0.05)。术后1d两组平均眼压较术前均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87,P〈0.05)。术后及随访期间,两组术后眼疼痛不适及结膜充血眼红外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3,-3.628,P〈0.05)。结论23G与20G玻璃体切除系统行Oxane5700硅油取出术比较,前者手术操作时间短、术后眼部疼痛轻、眼红外观持续时间短及患者舒适度高,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是种快速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经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或者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后患者中(除外过矫、欠矫和眼部疾患导致的视力下降),出现视觉不良症状者的高阶像差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回顾了北京军区总医院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期间经初次LASIK术后(包括传统组和波前像差引导组),除外过矫、欠矫和眼表及眼内疾患导致的视力下降,出现重影和星芒等视觉症状患者总40例(48眼),传统LASIK组18例(23眼),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组22例(25眼)。两组患者术后均复诊3个月以上,屈光度稳定在±1.00D以内。所有患者采用WaveScan3.62版波前像差仪,在自然瞳孔下行波前像差检查,提取4mm瞳孔直径高阶像差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波前像差引导LASIK组高阶像差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高阶像差均方根(RMS)值术后增加了1.18倍(t=-11.485,P〈0.01);三阶像差RMS值术后增长了1.25倍(Z=-6.125,P〈0.01);四阶像差RMS值术后增长了0.93倍(Z=-6.154,P〈0.01);五阶像差增长了1.35倍(Z=-6.154,P〈0.01);六阶像差增长了1.14倍(t=-21.080,P〈0.01)。垂直彗差增加了1.43倍(Z=-6.154,P〈0.01)、水平彗差增加了93%(Z=-6.154,P〈0.01)、球差增加了89%(f=-19.659,P〈0.01)。但术后30度三叶草仅增加了5%(Z=-6.154,P〈0.01)、0度三叶草增加了35%(Z=-6.154,P〈0.01)。波前像差引导组术后与传统组术后的比较:总高阶像差、三阶像差、四阶像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球差、30度三叶草和0度三叶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术后五阶像差陆-2.033,P=0.042)、六阶像差(Z--2.631,P=-0.0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两种LASIK术后总高阶像差中,三阶像差所占的比重最大,四阶像差占总高阶像差比例居于第二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的五阶像差占总高阶像差比例(Z=-2.053,P=0.040)和六阶像差占总高阶像差比例(Z=-2.012,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波前引导组手术前后彗差占三阶像差的56%左右,球差占四阶像差的78%左右,手术前后保持稳定;但三叶草占三阶像差的比例由术前的43%降至术后的3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5,P=0.027)。主导像差分布:波前引导组术后垂直彗差为44%、水平彗差为12%、球差为40%,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91,P=0.048)。传统组术后垂直彗差占30%、水平彗差占34%、球差为21%,与波前引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SIK术后出现的视觉主诉与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增加密切相关。此类患者术后总高阶像差和各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较术前普遍增加1倍左右(三叶草像差增长较少)。总高阶像差中以三阶像差和四阶像差为主,其中三阶彗差和四阶球差所占的比重最大,三叶草像差所占的比重较小且手术前后有变化。传统LASIK对五阶像差和六阶像差的消融要优于波前像差引导LASIK。LASIK术后的视觉质量下降患者的主导像差类型以彗差和球差居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曲安奈德(TA)应用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视力和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以及对眼压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Ⅳ,Ⅴ期)引起的黄斑水肿60例(60眼)。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术中应用TA标记,术毕留置4 mg TA于玻璃体腔内;对照组行单纯玻璃体切除手术。结果视力: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4个月时视力均优于术前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对照,前者的视力恢复优于后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黄斑中心凹OCT值: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4个月黄斑中心凹OCT值与术前对照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对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眼压: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4 d内眼压与术前相对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个月时眼压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4 d内,两组之间对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治疗黄斑水肿有效;玻璃体切除联合TA应用治疗黄斑水肿疗效显著,后者疗效优于前者。两种手术方法对眼压均有一定的影响,应引起重视,以免造成视功能损害,但两种方法之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甲状腺相关眼病对角膜形态学及角膜屈光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确诊为甲状腺相关眼病稳定期的患者24例(46眼)作为观察组,甲状腺相关眼病活动性的评估主要依据临床活动度评分CAS标准进行评估。收集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30例(30眼)作为对照组。采用Pentacam测量2组角膜形态学参数及角膜屈光力,包括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垂直不对称指数(IVA)、高度不对称性指数(IHA)、高度离心指数(IHD)和最小曲率半径(Rim),角膜中央厚度(CCT),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度及散光轴向。应用眼球突出计(Hertel眼突计)测量观察组眼球突出度。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2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甲状腺相关眼病ISV中位数为21.0(10~71),高于正常组的14.0(10~34).Z=1.31,P〈0.01;IVA为0.180(0.07~0.70),高于正常组的0.100(0.50±0.37),Z=1.08,P〈0.01;IHA为5.95(0.0~28.7),高于正常组的1.65(0.2±13.9),Z=84.34,P〈0.01;IHD为0.020±0.015,高于正常组的(0.010±0040),t=5.67,P〈0.01;Rim为(7.43±0.30)mm,低于正常组的(7.62±0.26)mm,t=-2.505,P〈0.01;CCT为(523.74±26.00)μm,低于正常组的(546.25±28.84)μm,t=3.230,P〈0.01;角膜前表面K1为(43.58±1.18)D,高于正常组的(42.86±1.43)D,t=2.123,P〈0.05;角膜后表面K1为-6.20D(7.2~5.7D),高于正常组的-6.10D(-6.6—5.7D),Z=101.4,P〈0.01;角膜前、后表面陡峭屈光力,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轴向及大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相关眼病能引起角膜对称性降低,角膜屈光力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近视眼角膜不同区域的上皮厚度分布特点及其与角膜生物力学等因素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拟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198例(198眼),年龄18~41岁,等效球镜度-0.75~-10.38 D,将右眼数据纳入分析。应用RTVue眼前节OCT测量角膜中央0~2 mm直径区域平均上皮厚度,周边>2~5 mm及>5~6 mm 2个区域角膜上方、颞上方、颞侧、颞下方、下方、鼻下方、鼻侧、鼻上方等象限的上皮厚度。将角膜中央上皮按照厚度不同分为3组,应用眼反应分析仪(ORA)测量角膜滞后量(CH)、角膜阻力因子(CRF),分析其与上皮厚度的关系。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角膜0~2 mm,>2~5 mm,>5~6 mm区域上皮厚度分别为54.0(52.0~56.0)μm,54.1(52.6~56.4)μm,53.8(52.2~55.8)μm,区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3.860,P>0.05)。角膜8个象限之间的上皮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 mm=279.482,P<0.01;Z>5-6 mm=210.442,P<0.01),其中,上方(颞上方、上方、鼻上方)的上皮厚度明显比下方(颞下方、下方、鼻下方)薄(Z>2-5 mm=-5.243,P<0.01,Z>5-6 mm=-8.101,P<0.01),鼻侧与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5 mm=-0.481,P>0.05,Z>5-6 mm=-0.381,P>0.05)。随着角膜上皮厚度的增加,角膜的生物力学性能会相应地增强;不同角膜中央上皮厚度组间CH与CR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H:Z=8.945,P<0.05;CRF:Z=9.225,P<0.05)。角膜中央上皮厚度与年龄呈负相关,即年龄越大,角膜上皮厚度越薄(r=-0.185,P<0.01);与屈光度不相关(r=-0.092,P>0.05)。结论近视眼角膜上皮呈非均匀分布,除上方较下方偏薄外,各象限也存在厚度差异;角膜上皮对角膜生物力学性能有一定影响,角膜上皮越厚,相应的生物力学性能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