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软脑膜动静脉瘘(pial arteriovenous fistula,pAVF)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颅内血管病变,由软脑膜或大脑皮质的一条或多条供血动脉和一条引流静脉组成,瘘口处静脉常因高血流量受累扩张而形成巨大静脉瘤,其发病率为0.1/10万~1/10万~([1])。目前主要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pAVF,尤其是外科手术难度大的病例。我们在临床上发现一例典型的单通道高血流量pAVF,并单纯使用可解脱弹簧圈进行介  相似文献   

2.
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畸形,其发生机理极为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有相当的难度。本文对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海绵窦区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海绵窦区自发性动静脉瘘 (SCCF)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 通过 2 2例SCCF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及救治方法。结果 海绵窦区自发性动静脉瘘病因较多 ,以中年妇女为多 ,诊断主要依靠脑血管造影 ,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目前以血管内栓塞治疗为主要手段 ,但是存在 2 5 %~ 30 %的自愈率。结论 自发性海绵窦区动静脉瘘实际上是海绵窦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瘘 (DAVF) ,除其部分可自行消失外 ,应用MagicBD等微导管直接脱离球囊技术进行血管内栓塞 ,仍是目前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维影像融合在软脑膜动静脉瘘(pAVF)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三家医院2014年9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5例p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三维影像在Siemens Artis Zee Biplane双大平板DSA机的System Syngo X-WP三维后处理工作站上应用融合软件自动融合。分析3D-DSA双血管融合、CT/MR影像融合、3D-DSA/Dyna-CT影像融合,用于协助诊断与实施血管内治疗。从供血动脉、瘘口形态和位置、引流静脉及动静脉瘘与相邻脑结构的空间关系这4个方面来评价三维影像融合对诊断与治疗的应用价值。结果 3D-DSA双血管、MR/CT及3D-DSA/Dyna-CT等三维影像融合,可以把3D-DSA提供的血管系统信息与MR影像或Dyna-CT影像信息通过后处理融合在一张图像上,实现同步可视,将病变的双重血供和病变与脑组织、颅神经及颅骨的解剖关系显示清楚。5例患者的3D-DSA双血管、MR/CT或3D-DSA/Dyna-CT影像融合比未融合资料在对上述4个方面的评估上更具有价值,对诊断和手术更有意义。结论 三维融合影像更有助于对pAVF进行术前评估和设计手术计划,特别是有助于术前更好地理解病变的解剖特点和对栓塞材料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动脉瘤样扩张改变的临床特点、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4例伴有动脉瘤样扩张改变的颅底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资料。结果 4例患者术前检查均有动脉瘤样扩张形成。3例采用手术夹闭瘘口、切除动脉瘤样扩张血管治愈;1例保守治疗后再发出血急诊手术后14d死亡。结论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动脉瘤样扩张样改变有其独特的血管构筑形式,头颅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全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对于硬脑膜动静脉瘘伴动脉瘤样扩张形成应及早治疗,手术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6.
硬脑膜动静脉瘘(附1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了15例硬脑膜动静脉瘘。这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血管病变,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其临床缺乏特殊表现,诊断有赖于脑血管造影。选择性血管内栓塞与外科手术相结合是治疗本病较好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s)的病因、诊断及相关治疗。方法 分析1例累及双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及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视物重影及动脉搏动相关的耳鸣,经全脑血管造影术确诊为双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结论 CSDAVFs 早期临床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异性,病情复杂,易误诊漏诊。全脑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可靠的检查方法,血管内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硬脑膜动静脉瘘是发生在颅内硬脑膜动脉和静脉之间异常交通的脑血管畸形。头痛作 为其常见症状,临床表型多样,可表现为偏头痛样头痛和非偏头痛样头痛,并常伴有搏动性耳鸣、眼 肌麻痹等,为诊断增加了难度。目前DSA仍然是硬脑膜动静脉瘘诊断和表征的“金标准”。保守治疗 和血管内栓塞治疗减少硬脑膜动静脉瘘分流可有效缓解头痛症状。本文旨在对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头 痛表型特征、可能机制及治疗转归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系统论及其方法研究和规范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脑血管狭窄、动静脉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等疾病中的诊断。方法应用系统论的方法学,结合文献资料和临床实例,以Willis环血流动力学在脑血管狭窄、动静脉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等病理状态下的特征形式作为系统集,Vs、Vd、Vm、PI、PTI、Vmca/Vica和SI为相关联的元素,探讨TCD的诊断要点。结果脑血管狭窄、动静脉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等分别代表Willis环的特殊病理状态下的系统集,以上关联的元素可组成具有不同系统特征的集-TCD诊断要点。结论Vs、Vd、Vm、PI、PTI、Vmca/Vica和SI等相关联的元素,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Willis环可构成相应的系统集的特征,进一步证明TCD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超声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硬脑膜动静脉瘘,是指发生在硬脑膜、大脑镰、小脑幕和静脉窦上的异常动静脉分流,发病率约为脑动静脉畸形的1/10。本文回顾了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解剖、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和分型,进一步综合论述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强调了皮层静脉返流以及脊髓静脉引流的诊断意义。从保守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特殊类型病变等方面进一步介绍硬脑膜动静脉瘘治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临床对双侧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断意识。方法回顾性描述1例双侧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结合文献报道对双侧丘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疗进行探讨。结果患者为老年女性,以右眼青光眼为首发症状就诊于眼科,常规治疗后未见好转,转入神经内科行脑血管造影后示双侧硬脑膜动静脉瘘。结论临床工作中诊疗以青光眼起病但常规治疗方法欠佳时,应考虑硬脑膜动静脉瘘可能,减少误诊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正动静脉瘘是动脉与静脉直接沟通的一类血管疾病,动静脉之间无毛细血管连接,也无畸形血管团,是动脉与静脉之间直接相通。发生于颅内与椎管内的动静脉瘘又可称脑与脊髓动静脉瘘。有些瘘较常见,有些瘘少见,有些瘘罕见。其发生原因多为先天性脑、脊髓血管发育异常,也有外伤性、医源性、  相似文献   

13.
肺动静脉瘘为隐源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在中青年人群中。但由肺动静脉瘘引起缺 血性卒中的比例极少,因此关于肺动静脉瘘和缺血性卒中的现有文献有限,且多为病例报道。多发性 肺动静脉瘘患者缺血性卒中的患病率高达到60%。因此,临床应警惕肺动静脉瘘这一缺血性卒中的 特殊病因,尤其是在病因不明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向脊髓引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硬脑膜动静脉瘘向脊髓引流患者,以及检索1996~2015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相关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予以介入栓塞治疗后症状好转。检索文献获取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共47例,其中手术治疗者17例,介入治疗者25例。结论硬脑膜动静脉瘘向脊髓引流为一种少见的血管畸形,脊髓损害的症状明显。诊断的金标准是完整的脑血管造影检查。最佳治疗方法尚有争议,主要包括介入栓塞治疗和手术夹闭瘘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眼上静脉途径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27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眼上静脉途径栓塞治疗,通过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来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示瘘口完全闭塞15例,瘘口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12例.11例患者术后眼球水肿一过性加重.随访3月~4年,临床症状消失17例,症状明显缓解10例. 结论 经眼上静脉途径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对部分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神经外科疾病的血管内治疗又称介入神经放射治疗,因治疗所用导管为3F以下,有的甚至微细到1.2F(0.396mm),故又称之为微导管血管内治疗。 一、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适于血管内治疗的神经外科疾病有:①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Galen's静脉瘤、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椎动静脉瘘、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等;②脑肿瘤,包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疾病的支架应用展望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特别对中老年患者,轻则致残,重则死亡,危害极大。脑血管疾病从诊断和治疗的角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变,另一类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前者主要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后者主要指脑或(和)颈部动脉狭窄、闭塞等。血管内支架一词是由Dotter和Judkins在1964年首次提出的,  相似文献   

18.
单侧性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回顾分析本科3年来收治20例单侧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探讨其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20例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均作CT检查,进一步DSA脑血管造影,并根据诊断进行针对性处理。结果20例患者中14例为脑血管检查阳性,其中11例为后交通动脉瘤,10例经手术或介入治疗痊愈,1例破裂出血死亡。其余2例为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其中1例经介入治疗痊愈,1例未作治疗。另1例为后交通动脉赤腹样扩张,未作特殊治疗。结论DSA脑血管造影对病因诊断有确诊价值,动眼神经麻痹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剧烈头痛应高度怀疑后交通动脉瘤或其他脑血管病变,早期造影及治疗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反诊断、治疗方法。方法:23例病人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对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行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单纯用颈动脉压迫法治疗。结果:28例中,23例应用上述方法治愈,治愈率为82.1%。4例症状明显改善,1例好转。结论:应用颈动脉压迫法及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经静脉途径栓塞3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其中海绵窦区22例,侧窦区10例,通过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即刻造影示瘘口完全闭塞19例,瘘口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13例。9例患者术后眼球突出、结膜水肿一过性加重。随访3月~2年,临床症状消失21例,症状明显缓解11例。结论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是一种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