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对比和评价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 (FS-LASIK)矫正近视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71例患者(142眼)分为2组:SMILE组36例和FS-LASIK组35例.术前及术后1d、7d、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检查记录2组患者的UCVA和屈光度,并用Zywave波前像差仪检查总高阶像差、球差、三阶垂直彗差、三阶水平彗差.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术后1 d FS-LASIK组UCVA较SMILE组好,术后7d、1个月时2组UCVA相近,术后3个月后,SMILE组显示出较FS-LASIK组更好的UCVA,术后不同时间点2组UCVA≥术前BCVA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d和6个月时2组等效球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6、0.41,P>0.05);2组术后早期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3个月有所下降,术后6个月SMILE组低于FS-LASIK组;2组术后1d、7d、1个月、3个月球差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6个月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术后2组垂直彗差均较术前增加,术后3个月开始有所下降,术后6个月时接近于术前;术后各时间点2组水平彗差较术前均明显增加.术后不同时间点2组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MILE和FS-LASIK矫正近视安全、有效,术后均有较好的视力矫正效果;2种手术都会造成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术后视觉质量的差异。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6月于武汉爱尔眼科汉口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SMILE的近视患者41例(41眼)作为SMILE组,行FS-LASIK的近视患者37例(37眼)作为FS-LASIK组。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1 d、1个月及3个月行裸眼视力(UCVA)、综合验光检查,并于术前、术后3个月行角膜像差检查。应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组患者UCVA及等效球镜度(SE)在术后1 d、1个月和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FS-LASIK组95%患者SE在±0.50 D范围内,SMILE组98%患者SE在±0.50 D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不同时间点2组间UCVA达到5.0及更好的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6 mm瞳孔直径下,SMILE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角膜总高阶像差、彗差及球差分别为(0.54±0.13)µm、(0.29±0.14)µm、(0.32±0.12)µm,均显著低于FS-LASIK组[分别为(0.71±0.45)µm、(0.48±0.42)µm、(0.47±0.38)µ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2.00、1.66,P<0.05)。结论SMILE与FS-LASIK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均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SMILE术后高阶像差的改变比FS-LASIK小,术后视觉质量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正近视及散光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5 年11 月至2016 年2 月在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屈光中心接受飞秒激光屈光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162 例(324 眼),按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SMILE组78例(156眼)和FS-LASIK组84例(168眼)。术后随访6个月,分别比较2组患者术后1 d、1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等效球镜度(SE)以及术后3个月的角膜像差及切削中心偏移量。在术后1、6 个月时对2 组患者进行视觉质量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为简化后的视觉质量量表。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MILE组术后1 d的UCVA低于FS-LASIK组(t=4.555,P < 0.001),术后1、6 个月2组间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 SMILE组SE大于FS-LASIK组(t=-2.952,P=0.003),术后1、6个月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3个月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差均较术前增加(均P < 0.05),SMILE组术后3个月球差、三叶草差大于FS-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633,P < 0.001;t=2.586,P=0.010)。SMILE组术后3个月切削中心偏移量为(0.17 ± 0.09)mm,FS-LASIK组为(0.18 ± 0.10)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1 个月相比,SMILE组术后6 个月光晕发生比例明显减轻(χ2=5.547,P=0.019),程度明显减轻(Z=-2.283,P=0.022),而FS-LASIK组各项症状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6 个月2 组间各项症状发生眼数及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FS-LASIK手术相比,SMILE术后早期视力恢复较慢,球差和三叶草差增加更多,偏中心切削和不良视觉症状的发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改良去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矫正近视术后1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8月在南京总医院行SMILE的近视散光患者52例(103眼)作为SMILE组,行改良去瓣Epi-LASIK的近视散光患者43例(86眼)作为Epi-LASIK组。分别在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测量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残余散光、等效球镜度(SE),并于术后1年测量2组的对比敏感度(CS)、调制传递函数(MTF)、波前像差等。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 d及1周,SMILE组UCVA优于Epi-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65、5.994,P < 0.001),余时间段2组间U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2组间SE在±0.50 D和±1.00 D范围内的眼数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MILE组柱镜度在±0.50 D范围内的眼数百分比高于Epi-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10.734P=0.001)。术后1年,SMILE组在有眩光低空间频率(3、6 cpd)的CS高于Epi-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06、3.848,P < 0.001);2组在有眩光余空间频率和无眩光所有空间频率的C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4 mm瞳孔直径下,2组间全眼像差、低阶像差、高阶像差、球差、慧差、三叶草像差及MTF值在各空间频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6 mm瞳孔直径下,SMILE组的高阶像差、球差低于Epi-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81、6.843,P < 0.001),2组间其他像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MILE组在低空间频率和高空间频率(5、20、25、30 cpd)的MTF值均高于Epi-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72,P=0.001;t=2.926,P=0.004;t=3.280,P=0.001;t=3.975,P < 0.001),其他空间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MILE与改良去瓣Epi-LASIK矫正近视均安全、有效、稳定、预测性好,但SMILE对散光的矫正准确性更佳,且在6 mm瞳孔直径下的视觉质量优于改良去瓣Epi-LASIK。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SMILE手术中设计不同目标屈光度手术方案,观察术后的疗效和可预测性,以期为临床合理设计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接受SMILE手术的近视病例共104例(207眼).人选患者的等效球镜度小于-8.25D,散光度小于-3.25D。根据手术后的目标屈光度分为3组:0D组目标屈光度为0.00D(82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6.26±1.47)D;+0.25D组目标屈光度为+0.25D(81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5.62±1.43)D;+0.50D组目标屈光度为+0.50D(44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4.31±2.75)D。术后1d、7d、1个月和3个月分别检查UCVA、BCVA、屈光状态及残余散光。应用方差分析检验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内屈光状态的稳定性和各组间视力的差异。结果①在术后1d、7d、1个月和3个月3组间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67、0.82、0.62、0.25,P〉0.05)。②0D组、+0.25D组和+0.50D组组内在不同时间点间的等效球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8、1.03、2.18,P〉0.05)。结论SMILE术后随时间推移屈光状态的变化较小,屈光状态和视力的稳定性好,在手术设计时个性化地行0.50D内过矫的设计调整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在大光学区透镜设计条件下暗瞳孔直径大小对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ILE)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2021年12月至2022年4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行SMILE手术患者28例(56只眼)。各患者手术均采用大光学区(直径≥6.5 mm),其中根据手术光学区与暗瞳孔的关系分为两组,A组(光学区小于暗瞳孔直径)30只眼,B组(光学区大于或等于暗瞳孔直径)26只眼,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及3个月测量球镜度、柱镜度、等效球镜(SE)、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各级像差、点扩散函数(PSF),其中参数变化量用△表示(术后参数数值-术前参数数值),填写主观视觉质量问卷,对测得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两组间角膜中央厚度(CCT)、球镜度、柱镜度、SE、BCVA、总高阶像差、球差、慧差、三叶草差、PSF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光学区和暗瞳孔直径、光学区减去暗瞳直径的差值、UCVA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1个月A组球镜度、△球差大于B组(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治疗近视散光术后临床效果、角膜地形图的变化及角膜像差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将44例(87眼)近视散光患者根据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分成2组:Topography组(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FS-LASIK,22例44眼)及Wavefront组(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22例43眼)。Topography组应用Wavelight Topolyzer角膜地形图仪采集角膜地形图数据。术后6个月,对2组视力、屈光度、角膜不规则指数、激光切削的居中性及角膜波前像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6个月,2组间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一例出现术后BCVA低于术前。术后2组间球镜度、柱镜度及等效球镜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opography组患者术后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39.9±13.0)低于Wavefront组(44.9±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6,P<0.05),2组术后ISV均较术前增加(t=5.216、7.870,P<0.05)。Topography组患者术后平均切削偏心量[(0.24±0.29)mm]低于Wavefront组[(0.29±0.31)mm],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5,P>0.05)。术后6个月,Topography组角膜水平彗差(Z31)及球差(Z40)[(-0.166±0.357)μm和(0.390±0.263)μm]均低于Wavefront组[(-0.362±0.353)μm和(0.486±0.16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5、-2.096,P<0.05)。结论 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相比较同样安全有效,但前者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性更好,引入的角膜高阶像差更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大小的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散光效果及高阶像差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2月至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SMILE的近视散光患者99例(99眼)。其中行2 mm切口SMILE者48例作为2 mm切口组,行3 mm切口SMILE者51例作为3 mm切口组,均选取右眼进行研究。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视力、屈光度和高阶像差。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散光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间术前、术后3个月的球镜度、柱镜度和等效球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 mm切口组与3 mm切口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0.8的眼数分别为48眼(100.00%)和49眼(96.08%)。散光矢量分析结果显示,各散光矢量参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 mm切口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大(均为P<0.05)。3 mm切口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水平彗差、垂直彗差、球差和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大(均为P<0.05)。2 mm切口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垂直彗差、球差和总高阶像差均明显低于3 mm切口组(均为P<0.05)。结论两种不同大小切口的SMILE在矫正近视散光方面皆是安全且有效的。术后3个月时,2 mm切口SMILE对角膜的垂直彗差、球差和总高阶像差的影响优于3 mm切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根据SMILE术矫正近视的初期临床结果,评估其对视力、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的影响,分析术前屈光度与术后高阶像差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进行SMILE术的40例近视患者(76眼).利用iTrace视觉分析仪测量并计算出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在小瞳孔(3 mm)及中等瞳孔(5 mm)时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的均方根值(RMS),并检测屈光度、UCVA、调制传递函数(MTF)值、对比敏感度.对结果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手术后,5 mm瞳孔直径和3 mm瞳孔直径下高阶像差均轻微增高.5 mm瞳孔下,术后1个月总高阶像差、球差RMS值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3个月球差RMS值有所增加(P<0.05);3 mm瞳孔下,术后1个月球差RMS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球差RMS值较1个月时明显增加(P<0.05).无论瞳孔大小,术后总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RMS值与术前屈光度存呈正相关.5、10、15、20、25、30 c/d空间频率下,术后1 d MTF值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较术后1d有所减少(P<0.05).在3、6、12、18 c/d下术后对比敏感度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术中、术后没有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SMILE术能有效矫正近视,提高UCVA,但是高阶像差有所增加,尤以球差最明显.术前屈光度越高,手术所导致的高阶像差也越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行2 mm与4 mm切口的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患者术后的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和角膜地形图的变化。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接受SMILE手术矫正近视和近视散光的患者34例(68眼),按手术中切口大小分成2 mm切口组(44眼)和4 mm切口组(24眼)。分别测量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远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总高阶像差(HOAs)、球差(Z40)、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角膜前表面散光、角膜不规则指数(CIM)和形状因子(SF)等。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之间手术前后各参数的差异。结果2组之间各个时间点的UCVA、BCVA和屈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4 mm切口组的Z3-1较2 mm切口组大(t=-2.031,P<0.05);术后1周和1个月时,4 mm切口组的角膜前表面散光较2 mm切口组高(t=-2.126、-2.108,P<0.05);术后1周和1个月时,4 mm切口组的CIM较2 mm切口组大(t=-2.360、-2.395,P<0.05)。结论在角膜前表面散光、Z3-1和CIM方面,2 mm切口的SMILE比4 mm切口的SMILE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切削术(LASEK)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球差(C球)、彗差(C慧)、三叶草像差(C三)和总高阶像差(C高)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应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采集并计算LASIK组17例(34眼)、LASEK组17例(34眼)患者的角膜前后表面的各像差.对检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LASIK组角膜前表面C球、C高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均较术前有明显增加,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角膜前表面C球、C慧和C高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均较术前有明显增加,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LASIK组的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高于LASEK组,术后3个月仍呈现同样趋势,而角膜前表面C慧始终低于LASEK组,C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LASIK组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的增高值(△C球、△C高)高于LASEK组,而C慧和C三的变化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与矫正的等效球镜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种术式间、同种术式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各像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前表面的C球、C慧和C高会增大,且在术后3个月时尚无明显恢复;到术后3个月,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在LASIK组始终高于LASEK组,而这种变化与所矫正等效球镜度呈正相关;两种术式对角膜后表面的各像差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超声乳化术,植入MIOL(Array SA-40N,AMO)14眼,单焦点人工晶状体(monofocal or single-focal intraocular lens,SIOL)(SA60AT,Alcon)20眼。手术后6个月,观察两组的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及视觉不良症状.使用Hartmann-Shack波前像差仪测定患者术后高阶像差,Pentacam检测两组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的居中性(偏心值和倾斜度)。结果MIOL组术后裸眼近视力≥4.7的患者占64.29%,矫正远视度数下的近视力≥4.7的患者占85.71%,MIOL组裸眼近视力及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明显好于SIOL组(P〈0.05)。MIOL组在低、中、高频段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与SIOL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孔径为5mm时,SIOL组球差显著高于MIOL组(P〈0.05),两组总高阶像差、余各阶像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OL居中性(偏心值和倾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OL植入治疗近视白内障,可为患者提供较好的全程视力和良好的视觉质量,显著减少了术后对于框架眼镜的依赖。其远期的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均在正常范围,球差低于SIOL。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2种不同的准分子激光设备和1种全飞秒激光手术设备用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时对中央角膜厚度切削误差的影响,探索角膜切削误差的变化规律。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使用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分别应用3种不同设备行手术治疗的138例(274眼)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中央角膜厚度。其中51例(100眼)使用Esiris机器行LASIK手术(Esiris—LASIK),50例(100眼)使用VisxS4-IR机器行LASIK手术(Visx—LASIK组),37例(74眼)使用VisuMax机器行SMILE手术(VisuMax—SMILE组)。所有眼按屈光度分为低、中、高度3组,分别计算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切削误差,并分析切削误差与不同设备、近视程度、散光程度、角膜切削直径及手术前角膜厚度的关系。采用单样本t检验、双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组病例中,近视程度、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及术前散光度对角膜切削误差均没有显著影响,设备或手术方式对角膜切削误差有显著的影响。在Esiris—LASIK组中,角膜的实际切削厚度小于预期切削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度近视组,t=4.672,P〈0.01;中度近视组,t=10.629,P〈0.01;高度近视组,t=11.021,P〈0.01);Visx—LASIK组中,角膜的实际切削厚度大于预期切削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度近视组,t=3.910,P〈O.01;中度近视组,t=4.922,P〈0.01;高度近视组,t=4.807,P〈0.01);在VisuMax—SMILE组中,角膜的实际切削厚度与预期切削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度近视组,t=1.158,P〉O.05;高度近视组,t=0.836,P〉0.05)。结论不同的手术设备会显著影响屈光手术中中央角膜厚度的切削误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常规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ISIK(简称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手术者,其中散光度数≥-2.00 DC作为入选对象共82例(163只眼).其中选择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者42例(83只眼),散光(-3.55±1.09) DC;接受常规LASIK术者40例(80只眼),散光(-3.47±1.23) DC.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7 d、1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视力、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的检查和视疲劳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的差别.结果 (1)术后7 d、1个月、6个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者视力分别优于常规LASIK术者(P<0.05).(2)角膜地形图查残余角膜散光度:波前像差组7 d、1个月、6个月分别为(-0.35±0.24) DC、(-0.42±0.13) DC、(-0.51±0.19) DC;常规组7 d、1个月、6个月分别为(-0.75±0.28) DC、(-0.92±0.23) DC、(-1.21±0.21) D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波前像差组和常规组高阶像差均呈增加趋势,以彗差和球差增加为主.波前像差组在总高阶像差(HOAROM)、30°三叶草(Z6)、垂直彗差(Z7)和水平彗差(Z8)高阶像差的改变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4)视疲劳满意度调查:波前像差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较常规LASIK能更好地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使患者术后角膜残余散光更少,高阶像差的增加更少,视力恢复更理想,视觉质量更佳,患者的满意度更好.  相似文献   

15.
薄角膜中低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4年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中央角膜厚度小于500μm中低度近视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03年1至12月于我院接受LASIK手术的薄角膜中低度近视患者72例(136只眼),术前中央角膜厚度463~498μm(484.95±6.65)μm,术前等效球镜度-6.00~-1.50D(-3.74±1.27)D。检查术后4年的视力、屈光状态、Irreg值、角膜后表面Diff值和中央角膜厚度,并与术前及术后早期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和分析。结果术后4年均未发生继发进行性角膜扩张或医源性圆锥角膜,最佳矫正视力均无下降,平均等效球镜度为(-0.15±0.53)D,其中122只眼(89.7%)在-0.50~+0.50D之间,屈光回退≥1.00D者8只眼(5.9%);术后各阶段视力、等效球镜度、3mIrreg、5mIrreg以及中央角膜厚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早期Diff值较术前明显增长(P〈0.05),但3个月后出现递减趋势。结论LASIK手术治疗薄角膜中低度近视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和稳定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和近视性散光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术前高阶像差均方根(RMS HO)≥0.30 μm的近视或近视性散光患者30例(30眼),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接受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B组患者接受传统的LASIK手术.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行波前像差检查和对比敏感度测试.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随访至术后3个月,A组和B组的logMAR视力分别为-0.12±0.06和-0.09±0.0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A组患者的RMS HO值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7,P<0.05).术后3个月,A组患者在明视无眩光环境1.5 c/d空间频率和3.0 c/d空间频率及暗视无眩光环境18 c/d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均较B组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7、2.175、2.263,P<0.05).结论 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治疗近视和近视性散光安全、有效,在减少术后高阶像差、提高视觉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FS200制瓣辅助的LASIK(FS-LASIK)和角膜板层刀制瓣的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的临床效果及角膜像差变化.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34例(68眼)应用FS200飞秒激光制瓣(FS组)患者和45例(90眼)M2微型角膜板层刀制瓣(SBK组)患者纳入研究.术前及术后1、3个月分别检查记录2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并采用Pentacam-HR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术眼进行眼前节扫描获得三维图像,通过内置分析软件获取瞳孔直径为6 mm的角膜总高阶像差(HOA)、球差(C40)、水平彗差(C31)、垂直彗差(C3-1)和水平三叶草(C33)、斜向三叶草(C3-3)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FS组角膜HOA、C40、C3-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11、12.356、11.843,P<0.01);SBK组角膜HOA、C40、C3-1、C31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F=46.601、38.627、10.874、11.727,P<0.01).术后1个月时SBK组HOA的增高幅度明显高于F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3,P<0.05),术后3个月仍有同样趋势(t=2.998,P<0.05).术后1个月时2组患者角膜球差均有增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0,P>0.05),而3个月时FS组有所恢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6,P<0.05).2组三叶草像差(C33、C33)均较术前增加,术后1、3个月斜向三叶草(C3-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S-LASIK和SBK均可造成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的增加,但FS-LASIK角膜总高阶像差和球差的增幅比SBK小,在提高视觉质量方面飞秒可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MILE术后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与角膜高阶像差变化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随机选取自愿行SMILE手术的屈光不正患者41例,均选右眼为研究眼,于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分别测量患者角膜前表面6、7、8、9mm直径范同的非球面系数Q值,并测量角膜总高阶像差(HOA)、球差(Z4^0)、次级球差(Z6^0)、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水平三叶草(Z3^-3)、倾斜三叶卓(Z3^3)等高阶像差。采用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SMILE手术后角膜前表面6、7、8、9mm直径范围Q值均Fh负值转变为正值(t=-23.558、-26.661、-28.366、-28.788,P〈0.01)。角膜HOA、Z4^0、Z6^0、Z3^-1、Z3^1数值均增大(t=-11.815、-11.813、-16.209、6.470、4.835,P〈0.01),而Z3^-3、Z3^3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8、-1.064,P〉0.05)。术前角膜HOA、Z4^0、Z3^-1与Q值有-定的相关性(P〈0.05),SMILE手术前后角膜HOA、Z4^0差值与角膜前表面各直径范同Q值差值均呈正相关关系(HOA:r=0.554、0.480、0.416、0.352,P〈0.05;Z40:r=0.671、0.577、0.495、0.395,P〈0.05):Z3^-1差值与6、7mm直径范同Q值差值呈正相关(r=0.377、0.342,P〈0.05);Z3^-1差值与6、7、8mm直径范同Q值差倩呈止相关(r=0.436、0.385、0.316,P〈0.05);Z6^0、Z3^-3、Z3^3差值与各直径范同Q值差值均无相关性。透镜直径与SMILE手术前后Q值差值无相关性;与角膜HOA、Z4^0差值呈负相关(r=-0.315.-0.393,P〈0.05);与角膜Z6^0、Z3^-1、Z3^-1、Z3^-1、Z3^3差值均无相关性(P〉O.05)。结论SMILE手术后角膜前表面O值由负值转变为止佰;角膜高阶像差增大;透镜直径越大,角膜HOA、Z4^0变化越小。角膜前表面Q值与角膜HOA、Z4^0、Z3^-1、Z3^1变化量均有正相关关系,其中与Z4^0相关程度最强?  相似文献   

19.
近视LASIK手术后高阶像差的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LASIK手术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分析IASIK术的近视屈光度与LASIK术后眼的高阶像差的关系。方法采用WASCA波前像差仪测量150眼LASIK术前及术后1月及3月瞳孔直径分别为小瞳孔(3mm)及人瞳孔(6.25mm)时的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及第三和第四阶像差的Zemike系数,并计算出球差、慧差、第三及第四阶像差的均方根。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LASIK术后,大瞳孔直径和小瞳孔直径下高阶像差均明显增高。无论瞳孔人小.术后3月较1月时高阶像差均轻微下降。人瞳孔直径下,光区直径为6.25mm时,术后球差、第四阶像差和总高阶像差与术前屈光度存在正相关。结论IASIK术后,高阶像差明显增高,尤以球差最明显。术前屈光度越高,手术所导致的高阶像差也越大,屈光度过高的近视眼不宜采用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术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高度近视眼视觉质量的影响,探讨高度近视优化的手术方案。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于北京同仁医院行LASIK(LASIK组)和VerisysePIOL(Verisyse组)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各30例(30眼),2组术前等效球镜度分别为(-15.41±4.68)D和(-16.94±5.42)D,应用主观波前像差仪(WFA-1000B)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行波前像差检查,并进行主观评价问卷调查,2组数据之间进行t检验或x。检验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2组问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Vefisyse组占70%(21/30),LASIK组占43%(13/30),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4,P〈0.05)。2组3~7阶各高阶像差及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以LASIK组更为显著,Verisyse术后3阶像差为主导像差,其中水平彗差增加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5);LASIK术后3阶和4阶像差为主导像差,其中球差和彗差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7.37,P〈0.05);2组之间比较,LASIK组各高阶像差明显高于Verisys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满意度LASIK组为60%,Verisyse组为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2,P〈O.05)。结论虽然PIOL与LASIK矫正高度近视短期随访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从视觉质量角度来看,PIOL术后具有更好的裸眼视力,引起的高阶像差明显低于LASIK,且不存在屈光回退.满意度较高,可作为高度近视优先考虑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