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圆锥角膜患者配戴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CL)后波前像差及视觉质量的改变.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圆锥角膜患者25例(43眼),选配合适的RGPCL配戴2周后,分别于配戴前及配戴后测定其矫正视力,采用iTrace波前像差仪进行戴镜前后的全眼波前像差测量,并测量戴镜前后高阶、低阶像差及高阶像差中的球差、彗差及三叶草样散光.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配戴RGPCL前后,配戴前眼球总像差为(9.12±4.20)μm,配戴后为(1.67±0.9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62,P<0.01).低阶像差在配戴前为(8.88±3.90)μm,配戴后为(1.37±0.7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07,P<0.01);高阶像差在配戴前为(1.90±0.14)μm,配戴后为(0.79±0.21)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3,P<0.05);彗差在配戴前为(0.99±0.15)μm,配戴后为(0.30±0.1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4,P<0.05);三叶草样散光在配戴RGPCL前为(0.92±0.19)μm,配戴后为(0.22±0.1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7,P<0.05);球差在配戴RGPCL前为(0.54±0.25)μm,配戴后为(0.32±0.27)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9,P>0.05).结论 RGPCL为圆锥角膜患者提供了良好的矫正视力,配戴RGPCL后波前像差明显降低,视觉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V4c植入术对全眼、眼内及角膜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南昌爱尔眼科医院拟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 晶状体V4c植入术矫治中高度近视的患者44例(88眼)。使用角膜屈光分析仪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 在3、4、6 mm瞳孔直径下的全眼波前像差、角膜波前像差及眼内波前像差值。手术前后全眼、眼内 及角膜各波前像差值[如总像差、低阶像差Tilt(S1)值、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像差、球差]比较 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手术的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15±0.12和 1.11±0.12。在3、4、6 mm瞳孔直径下,术后全眼总像差分别为(0.34±0.14)μm、(0.57±0.23)μm、 (1.81±0.83)μm,眼内总像差分别为(0.34±0.11)μm、(0.52±0.16)μm、(1.74±0.68)μm,术后全眼 总像差、眼内总像差均较术前明显减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眼:t=14.67, P<0.001; t=16.68, P<0.001; t=14.35, P<0.001。眼内: t=15.41, P<0.001; t=13.89, P<0.001; t=13.21, P<0.001)。在6 mm瞳 孔直径下,术后全眼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2, P=0.001; t=-2.84, P=0.008; t=-2.94, P=0.006);眼内高阶像差、彗差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 P=0.013; t=-3.02, P=0.005)。余像差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 状体V4c植入术矫正中高度近视安全、有效,能降低全眼、眼内总像差,但角膜像差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光学压平区偏中心状态及不同瞳孔直径下人眼高阶像差的动态变化,探索偏心性质和程度对视觉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30例年龄为(23.6-2.3)岁的中低度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等效球镜度为-0.75—.4.00D,平均(-2.61±0.83)D。在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检测角膜地形图,检测波前像差(在自然瞳孔下检查,分别提取3mm和6mm瞳孔直径下的全眼高阶像差结果),并通过分析戴镜后的角膜地形图形态,测量出角膜塑形镜压平区中心相对于瞳孔中心的偏心量(包括偏心距离和角度),只取右眼数据进行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平均偏心距离分别为(0.53±0.26)mm、(0.54±0.32)mm和(0.60±0.35)mm,偏心的方向主要集中于颞上方,偏心距离和角度在戴后3个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戴后各时间点,偏心距离与戴前等效球镜度、初始散光量均不相关。在3mm与6mm瞳孔直径下,总高阶像差、总三阶像差、总四阶像差、总彗差(包括垂直彗差和水平彗差)、总三叶草和球差均方根值在戴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均比戴前有明显增加,但各项像差在戴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戴后的各个时间点,6mm瞳孔直径的像差结果都较3mm时大。戴后不同瞳孑L直径下,垂直或水平偏心距离与相应方向彗差在戴后各时间点均呈正相关;而总偏心距离与总高阶像差、总三阶像差、总四阶像差、总彗差、总三叶草和球差在戴后各时间点均不相关。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偏心客观存在,程度较小并在1周后稳定;术后偏心会造成人眼高阶像差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角膜像差与角膜前表面Q值改变对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的8~16岁青少年儿童中低度近视患者85例(85眼),分别进行配戴前及配戴1年后的眼轴和角膜像差、角膜前表面Q值测量。眼轴由IOLMaster测得,角膜像差和Q值由角膜地形图仪测得,角膜像差取6 mm瞳孔直径下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73例受检者完成1年的随访检查。初始眼轴长度和配戴1年后眼轴长度分别为(25.17±0.88)mm和(25.42±0.8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87,P<0.01)。眼轴年增长幅度低于均值组和高于均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初始戴镜年龄、角膜前表面Q值差值、初始角膜球差、初始水平角膜彗差、初始近视程度。行logistic回归分析,角膜塑形镜控制眼轴增长幅度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初始近视程度(?茁=3.709,P<0.01)、初始角膜球差(?茁=-12.881,P<0.01)、角膜前表面Q值差值(?茁=-4.349,P<0.01)。影响近视程度的主要因素有初始戴镜年龄(?茁=0.441,P<0.05)和初始角膜球差(?茁=8.762,P<0.05)。结论年龄和角膜球差影响近视进展。随访1年,角膜塑形镜对中度近视的眼轴控制效果优于低度近视,角膜塑形镜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Q值及角膜球差影响近视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夜用角膜塑形镜停戴后角膜参数的变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新力眼科验配角膜塑形镜并坚持戴镜且欲停戴重新验配的近视患者26例(49眼)。方法 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及角膜厚度,观察配戴前、连续戴镜12个月、停戴3~4周后各指标的变化。主要指标 角膜平坦轴曲率、角膜陡峭轴曲率、角膜散光、角膜厚度。结果 角膜平坦轴曲率配戴前、连续戴镜12个月、停戴3~4周后分别为(42.32±1.87)D、(40.18±1.83)D、(41.97±1.86)D,角膜陡峭轴曲率分别为(43.46±1.76)D、(41.46±1.74)D、(43.30±1.90)D,两指标配戴前与停戴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534,0.777)。各时间点角膜散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戴镜中角膜厚度略变薄,配戴前及连续戴镜12个月分别为(546.23±24.33)μm、(537.18±27.89)μm,停戴后逐渐恢复至(541.23±22.25)μm,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塑形效果稳定后每矫正-1.00 D屈光度实际下降K值为(0.52±0.18)D,实际角膜厚度变薄为(2.35±2.23)μm。停戴3~4周后K值恢复程度为(86±15)%,角膜厚度恢复程度为(68±45)%。结论 停戴夜用角膜塑形镜3~4周后各角膜参数恢复至接近戴镜前水平。(眼科,2016, 25: 306-309)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角膜塑形镜配戴后角膜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的变化,以及光学治疗区大小及偏心对二者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3-8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31例(31眼),测量戴镜前及戴镜1个月后的角膜地形图、对比敏感度、角膜高阶像差,分析光学治疗区大小及偏心情况对角膜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变化的影响。对比敏感度以对比敏感度函数对数曲线下面积(AULCSF)衡量大小。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逐步多项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结果:角膜塑形镜配戴1个月后,光学治疗区直径(3.48±0.49)mm,偏心距离(0.64±0.27)mm,偏心方向以颞下方为主(45%)。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均较配戴前明显增加(t=10.99、10.19、-2.21、-3.50,P<0.05);光学治疗区垂直偏心距离(标准化B=0.620,P=0.001)和水平偏心距离(标准化B=0.422,P=0.049)分别是影响角膜垂直彗差增加量和水平彗差增加量的唯一因素。配戴1个月后亮环境及暗环境AULCSF有下降趋势,但与戴镜前相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亮环境AULCSF下降幅度与屈光度改变量有关(标准化B=0.452,P=0.021),而暗环境AULCSF下降幅度则与屈光度改变量(标准化B=0.528,P=0.004)、偏心距离(标准化B=0.458,P=0.027)均相关。结论:角膜塑形镜偏心会导致角膜高阶像差增加,但对对比敏感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上巩膜镜治疗圆锥角膜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验配巩膜镜的圆锥角膜患者18例(26眼)。根据圆锥角膜AmeslerKrumeich分级,I级9眼,II级3眼,III级4眼,IV级10眼。所有患者均经规范验配程序试戴硬性透气 性接触镜(RGPCL),因RGPCL不耐受、RGPCL适配不佳等原因选择验配巩膜镜。所有患者均进行 视力、屈光度、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和Pentacam检查等。应用巩膜镜试戴片试戴,分别通过裂隙灯 显微镜观察、荧光素染色及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进行适配评估。评估镜片与中央角膜和 周边间隙,以及周边着陆区匹配情况,并评估戴镜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主观舒适度。采用 Friedman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圆锥角膜患者初戴巩膜镜时,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示巩膜 镜定位良好。通过前节OCT观察初始角膜中央间隙为(212±58)μm;配戴巩膜镜4 h后,角膜中央间隙为 (164±58)μm,鼻侧为(101±38)μm,下方为(224±135)μm,颞侧为(103±72)μm,上方为(89±45)μm, 镜片边缘结膜血管未见异常。裸眼视力(UCVA)、框架眼镜BCVA、RGPCL配戴后BCVA及巩膜镜 配戴后BCVA(LogMAR)分别为1.35(1.00, 2.00)、0.52(0.22, 0.79)、0.15(0, 0.30)、0.10(0, 0.22), 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7.11, P<0.001)。巩膜镜配戴后BCVA较UCVA、框架眼镜BCVA明显 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9.90, P<0.001; χ2 =31.08, P=0.001);巩膜镜配戴后BCVA与RGPCL配 戴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配戴巩膜镜4 h后,22眼(22/26)主诉戴镜后舒适或非常舒 适;24眼(24/26)主诉戴镜视物良好或非常良好。结论:圆锥角膜配戴巩膜镜定位良好,舒适度也良 好,通过配戴巩膜镜可有效提升矫正视力。巩膜镜是圆锥角膜患者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过程中和停戴后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变化,评估角膜塑形镜对近视儿童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收集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的低中度近视儿童100例,平均年龄(11.0土1.9)岁。将受试者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配戴角膜塑形镜(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框架眼镜组)。分别于基线、配戴6个月和1年并停戴1个月后测量散瞳后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和晶状体厚度(CLT)。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最终91例近视儿童完成研究。框架眼镜组(46例)和角膜塑形镜组(45例)的基线AL、CCT、ACD、C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框架眼镜组和角膜塑形镜组儿童,配戴6个月后AL延长量分别为0.21 mm和0.10 mm( t=3.213,P=0.002).1年后分别为0.34 mm和0.23 mm( t=2.388,P=0.019)。与基线相比,角膜塑形镜组6个月后,CCT、ACD及CLT的变化量分别为4.80 μm、 0.03 mm及+0.02 mm,与框架眼镜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4,P< 0.001;t=4.473,P<0.001;t=-3.971,P<0.001);角膜塑型镜组配戴1年并停戴1个月后,三者变化量分别为+3.45 μm、-0.01 mm及+0.03 mm,其中ACD和CLT的变化量与框架眼镜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29,P=0.006;t=3.589,P<0.001)。 结论:角膜塑形镜可有效减缓近视儿童AL的延长、减小ACD和增加CLT,且停戴1个月后效果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圆锥角膜患者配戴1年以上RGPCL后的角膜形态、角膜厚度和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变化。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诊断为中、重度圆锥角膜患者15例(30眼),平均球镜度为(-9.53±3.60)D,平均散光度为(-3.42±2.13)D。为患眼验配RGPCL,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初诊和戴镜1年后球镜度和散光度,角膜平坦K值和陡峭K值,角膜厚度值及角膜黏滞性(CH)值和角膜阻力因子(CRF)值的差异。结果戴镜1年以上,患眼角膜陡峭K值从(49.21±4.06)D降低至(47.95±3.16)D(t=3.156,P<0.05),角膜规则指数(SRI)及角膜不规则指数(SAI)分别从戴镜前的0.47±0.15和0.49±0.16降低至0.36±0.14和0.38±0.19(t=2.314、2.253,P<0.05)。角膜散光度由(-3.42±2.13)D减小至(-2.63±1.57)D(t=-5.270,P<0.01)。角膜厚度未见明显改变。角膜生物力学性能指标CH及CRF值分别由(8.26±0.39)mmHg和(7.53±0.56)mmHg上升至(10.23±0.49)mmHg和(9.05±0.58)mmHg(t=-5.954、-5.340,P<0.01)。结论中、重度圆锥角膜配戴RGPCL 1年后角膜生物力学性能指标随角膜形态规则化改变而升高。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可作为圆锥角膜配戴RGPCL后疗效及病情转归的重要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矫正近视及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2015年105例在绵阳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儿童,年龄8~12岁,等效球镜度-0.50~-5.00 D。方法 观察组35例(70眼)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照组配比70例近视儿童配戴框架眼镜。随访观察1年,测量裸眼视力(LogMAR视力表)及屈光度(等效球镜);采用IOL-Master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Humphery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中心角膜厚度。主要指标 视力、屈光度、眼轴、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及变化量。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组(观察组)戴镜前球镜度数为(-4.15±1.08)D,戴镜后1年为(-3.21±1.02)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 P<0.001);对照组为(-4.71±1.36)D,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0.9±1.6)D,对照组(0.06±1.9)D(t=2.35,P=0.02)。观察组戴镜前裸眼视力为0.69±0.14,戴镜后0.42±0.11(t=10.8, P<0.001),对照组0.58±0.15(t=-5.43,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0.26±0.19,对照组-0.03±0.19(t=-5.7,P<0.001)。观察组戴镜前眼轴长度为(27.42±0.91)mm,戴镜后(27.0±1.2)mm(t=1.8,P=0.07),对照组(28.2±1.1)mm(t=-16.97,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0.35±0.6)mm,对照组(1.3±1.1)mm(t=8.02,P<0.001)。观察组戴镜前角膜厚度为(550.2±30.5)μm,戴镜后(548.1±26.8)μm(t=0.31, P=0.71),对照组(554.2±23.6)μm(t=1.55,P=0.24);观察组前后变化量(2.3±1.36)μm,对照组(1.8±1.31)μm(t=1.78,P=0.08)。观察组戴镜前角膜曲率为(43.52±1.07)D,戴镜后(38.02±2.20)D(t=17.2, P<0.001),对照组(44.37±2.12)D(t=-13.87,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3.81±2.17)D,对照组(0.91±1.4)D(t=8.03,P<0.001)。角膜健康状况良好,因戴镜所致不适症状经适当用药或镜片处理后均可消失。结论 角膜塑形镜对儿童轻、中度近视是一种有效地矫正视力和控制近视进展的方法。(眼科,2016, 25: 98-1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角膜球面像差引导下个体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并探讨这一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4例(82眼),术前1 d应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测量患者6.0 mm瞳孔直径下的角膜球面像差值,植入不同球面像差的IOL.根据全眼预测保留球面像差值将患者分为4组,A组:-0.15~-0.05 μm(12眼);B组:-0.05~0.05 μm(24眼);C组:0.05~0.15 μm(25眼);D组:0.15~0.5 μm(21眼).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波前像差、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及对比敏感度的检查.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方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4组之间像差值比较,B组及C组的全眼总像差及高阶像差均明显低于A组与D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53、3.699,P<0.05).4组调制传递函数值比较,在低频5、10,高频25、30 c/d空间频率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3.32、3.09、4.56,P<0.05).4组对比敏感度比较,在暗视无眩光状态下的中频6.0 c/d,高频12.0、18 c/d空间频率,明视眩光状态下的高频12.0、18.0 c/d空间频率,暗视眩光状态下的所有空间频率B组与A、D组,C组与A、D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在暗视眩光状态下的中频6.0 c/d,高频12.0、18.0 c/d空间频率下C组对比敏感度值明显高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测量角膜球面像差可以为白内障患者IOL的选择提供良好的依据,角膜球面像差引导下个体化IOL的植入为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飞秒激光制瓣LASIK(飞秒LASIK)联合波前优化治疗近视及散光术后角膜像差的特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行飞秒LASI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30例(30眼),平均年龄(20.9±2.8)岁;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6.48±1.61)D.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前表面6、7、8、9 mm直径下的Q值,采用Keratron角膜波前像差分析仪测量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波前像差.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手术前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角膜像差、Q值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高阶像差、总球差、总彗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初级球差、x-向次级像散、次级水平彗差、次级垂直彗差、次级球差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54、-7.385、-6.108、-5.651、-2.195、-7.565、-4.628、-2.974、-2.748、-7.068,P<0.05).角膜前表面4个直径范围内Q值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99、-19.208、-21.502、-22.197,P<0.05).6 mm瞳孔直径下手术前后Q值变化量(△Q6mm)与高阶像差变化量、总球差变化量、初级球差变化量、总彗差变化量呈正相关(r=0.736、0.792、0.788、0.383,P<0.05),△Q6mm与总三叶草变化量、次级球差变化量无相关性(r=0.099、-0.348,P>0.05).结论 飞秒LASIK联合波前优化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是安全、有效的,但术后角膜高阶像差仍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逆几何形特殊设计的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DRGPCL)改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视觉质量下降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因LASIK术后视觉质量下降要求验配RGDRGPCL的患者20例(28眼).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CGT-1000对比敏感度测量仪测量角膜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询问并记录主观症状。并选择同期普通近视患者15例(30眼),比较两组对象的角膜波前像差。对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及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LASIK术后患者总像差、总高阶像差、球差、角膜后表面球差的均方根(RMS)值与普通近视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84、-5.658、-5.342、4.039,P〈0.05):与自身配戴RGDRGPCL状态下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4.510、4.520、3.826、-4.672,P〈0.05);彗差(水平、垂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球差值与配戴RGDRGPCL状态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1,P〈0.01);配戴RGDRGPCL时的角膜前表面像差与普通近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通近视患者的总三叶草与LASIK术后(t=-7.464.P〈0.01)及戴镜状态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27,P〈0.01);LASIK术后与配戴RGDRGPCL时的总三叶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配戴框架眼镜矫正与配戴RGDRGPCL比较,两者的对比敏感度、眩光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IK术后配戴RGDRGPCL时的矫正视力与角膜总像差RMS值成负相关关系(r=-0.469,P=0.037),患者戴镜时主观视觉症状改善满意度为95%。结论角膜高阶像差的增加是引起LASIK术后患者视觉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术后患者配戴RGDRGPCL时角膜总像差、球差均方根值等明显降低,有利于改善术后患者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中度近视的临床疗效,以及戴镜1年后屈光度、角膜厚度和眼轴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9~15岁的中度近视青少年患者87例(174眼),平均等效球镜度为(-4.13±0.74)D;37例配戴角膜塑形镜,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裸眼视力、角膜曲率;测量并比较1年后等效球镜度、角膜厚度及眼轴的变化。50例配戴框架眼镜,测量并比较1年后等效球镜度、眼轴的变化。对相关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角膜塑形镜组戴镜1年后停戴1个月等效球镜度为(-4.69±0.57)D;框架眼镜组戴镜1年后为(-4.72±0.80)D,塑形镜组和框架组1年等效球镜度分别增加(0.31±0.21)D、(0.77-0.46)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09,P〈0.01);眼轴增加分别为(0.11±0.26)mm、(0.26±0.60)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65,P〈0.01)。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前与1年后角膜厚度无差异。结论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中度近视效果确切;与框架眼镜相比,可明显减少近视增长,有效控制眼轴变长,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近视患者角膜高阶像差的特点及与全眼高阶像差的相关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随机选取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216例(216眼),应用角膜波前像差分析仪与全眼波前像差分析仪(Schwind)在4 mm与6 mm瞳孔直径下分别对角膜与全眼进行波前像差测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角膜与全眼各主要高阶像差项的差异,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患者角膜主要高阶像差项与球镜度、柱镜度、年龄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散光顺规组与逆规组组间角膜高阶像差对比情况。结果 4 mm和6 mm瞳孔直径下,总高阶像差、总球差、水平彗差(C3+1)、球差(C40)在角膜与全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 mm:t=-2.364、-7.587、-2.197、-6.320,P<0.05;6 mm:t=-4.794、-7.631、-7.945、-7.413,P<0.01)。4、6 mm的角膜C40(顺规组与逆规组)与球镜度呈明显正相关(顺规组:r=0.211、0.255,P<0.01;逆规组:r=0.697、0.562,P<0.01);逆规组各瞳孔直径角膜C3+1与柱镜度呈正相关(r=0.470、0.429,P<0.05)。6 mm的顺规组与逆规组间的垂直彗差(C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一直径范围下角膜高阶像差各Zernike项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球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斜向三叶草、水平三叶草,与全眼像差排列顺序不甚相同。角膜与眼内像差可能存在补偿或迭加作用。顺规组与逆规组角膜高阶像差值略有不同,即使全眼散光表现为逆规,但角膜散光多为顺规,且与像差之间具有一定特异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南莉  汤欣  陈卓 《眼科研究》2012,30(5):458-461
背景 近视眼近距离工作时存在的调节异常及高阶像差均与视网膜图像模糊相关,因此研究稳定性和进展性近视眼近距离工作前后高阶像差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观察进展性近视和稳定性近视在近距离工作,如计算机工作前后高阶像差的变化,同时评估不同类型近视眼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60例受试者按年龄、性别匹配的原则进入进展性近视组及稳定性近视组,每组各30例.使用框架眼镜矫正屈光不正,然后持续使用计算机1h,阅读距离为40 cm,暗环境、自然最大瞳孔状态下使用COAS波前像差仪测量右眼计算机工作前后的波前像差,分别导出3、4、5 mm瞳孔直径下各阶像差的变化,分析计算机工作和近视类型对波前像差的影响,各阶高阶像差(3~6阶)以均方根(RMS)表示.结果 直径3、4、5 mm瞳孔下受试者使用计算机工作前后高阶像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径3mm瞳孔时进展性近视和稳定性近视的高阶像差RMS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直径4 mm瞳孔下进展性近视3、5、6阶RMS和总高阶RMS显著高于稳定性近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85,P=0.016;F=3.975,P=0.049;F=8.130,P=0.005;F=6.493,P=0.012);直径5 mm瞳孔下进展性近视3、5、6阶RMS和总高阶RMS显著高于稳定性近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132,P=0.000; F=4.032,P=0.047;F=4.393,P=0.038;F=10.508,P=0.002).各瞳孔直径下进展性近视组球差均大于稳定性近视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展性近视眼高阶像差大于稳定性近视眼,但近距离工作,如从事计算机工作,不引起近视眼高阶像差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7.
谢培英  王志昕  杨丽娜  郭曦  唐琰 《眼科》2009,18(5):297-300
目的观察圆锥角膜患者配戴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3年以上的视力矫正效果,屈光度和处方参数变化以及角膜塑形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配戴RGPCL连续观察3年以上的圆锥角膜患者73例(136眼)。方法患者于戴镜前、戴镜1、2、3年检测视力,自动验光仪/角膜曲率仪和角膜地形图仪的圆锥角膜筛查软件检测。观察戴镜前后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和其他角膜形态学改变;对比RGPCL处方基弧、屈光度的变化。根据病变程度按轻度圆锥角膜组(A组)和中、重度组(B组)分级进行分析。主要指标视力,屈光度数,RGPCL基弧,角膜地形图的各项指标。结果患者平均戴镜(49.3±15.3)个月(36~76个月)。初诊裸眼视力(UVA)平均3.76±0.45,框架镜矫正视力(SPVA)4.57±0.53,RGPCL矫正视力(RGPVA)4.89±0.14,视力有显著提高(F=171.994,P=0.000);末诊RGPVA4.95±0.11,与初诊比较有显著提高(t=-6.733,P=0.000)。B组比A组提高更显著。RGPVA可达0.8或以上的比率,戴镜初期、1年、2年和3年后分别为85.13%、86.76%、85.60%和84.62%。初诊与末诊检查相比较,近视度为(7.13±4.01)D和(6.23±3.42)D(辟0.014),角膜散光度为(6.23±3.24)D和(4.42±2.34)D(P=0.000)。初诊与末诊RGPCL处方基弧为(7.38±0.50)him和(7.54±0.42)mm(P=0.000),RGPCL处方度为(-6.22±3.59)D和(-5.33±3.09)D(P=0.000)。与A组比较,B组的屈光度与镜片弧度的变化更显著。角膜地形图各项表面参数除SAI、IAI和AA3项其初、末诊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9项参数值均有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圆锥角膜患者科学合理地长期配戴RGPCL,能较好地获得持久的矫正视力,并可获得显著角膜塑形效果,明显降低近视度和散光度,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RGPCL对圆锥角膜患者的视力及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分期为KK2期的圆锥角膜眼,有效配戴RGPCL者22例(28眼)作为实验组,无效配戴RGPCL者8例(9眼)作为对照组,均为理想或可接受的三点接触的配适状态。观察配戴RGPCL 1年后的矫正视力及配戴前后角膜前表面形态学参数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配戴RGPCL 1年后患者矫正视力提高,明显优于框架眼镜。与对照组相比,角膜前表面曲率平坦K值变化不大(P>0.05),而陡峭K值明显变小(t=4.420,P<0.01),角膜散光变小(t=4.271,P<0.01),形态学参数中表面变异指数(ISV)、高度不对称性指数(IHA)变小(t=2.939,P<0.01;t=1.690,P<0.05),最小曲率半径(Rmin)变大(t=2.315,P<0.05),圆锥角膜指数(KI)、中央圆锥角膜指数(CKI)、IVA、高度离心指数(IH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眼随诊期都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配戴RGPCL对KK2期圆锥角膜眼不但可提高视力而且能改善病变区角膜形态,是目前非手术方法矫治圆锥角膜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