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角膜屈光术前表面麻醉剂奥布卡因应用前后患者角膜、角膜上皮厚度及其均匀性的变化。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3月1-30日在本院眼视光中心拟行SMILE术的连续病例30例(59眼),在滴表面麻醉剂奥布卡因前后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AS-OCT)对中央6 mm直径范围内角膜及角膜上皮的厚度进行测量,测量区域分为中央区(直径2 mm)、旁中央区(直径2~5 mm)、中央周围区(直径5~6 mm),后2个区域再分别分为8个象限,通过比较上-下侧、鼻-颞侧的差值以及极差、标准差来评估角膜、角膜上皮厚度变化。通过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用药前后角膜散光度、瞳孔中央角膜厚度、偏心值e、角膜最薄点厚度及其位置差异。通过自身配对t检验和轮廓分析比较表面麻醉剂对角膜、角膜上皮厚度的影响。结果30例(59眼)患者中共发现2例(3眼)患者在表面麻醉后角膜上皮厚度显著增厚。各象限角膜上皮厚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瞳孔中心角膜厚度表面麻醉前后分别为(535.6±25.1)µm、(537.7±25.1)µ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P<0.01);颞下方(2~5 mm)角膜在表面麻醉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角膜和角膜上皮鼻-颞侧差值、上-下侧差值、极差、标准差在表面麻醉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面麻醉前后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偏心值e值在表面麻醉前后分别为(0.56±0.10)D、(0.57±0.1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60,P>0.05);角膜最薄点厚度及位置分布(距角膜中心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奥布卡因滴眼液对角膜、角膜上皮厚度及其均匀性分布影响较小,但不能完全排除其对角膜形态的影响,在屈光手术术前检查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背景 了解角膜厚度的正常范围及分布对多种相关儿童眼病,如角膜病和屈光不正等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尚缺少相关的研究资料. 目的 探讨中国健康儿童中央角膜厚度(CCT)、最小角膜厚度(MCT)和周边角膜厚度值的分布特征,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和整群随机抽样设计,选择上海市宝山区2所中小学的7 ~ 15岁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受检者屈光度为-3.00 ~ +3.00 D.通过眼部常规检查明确纳入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受检者CCT、距角膜顶点2 mm区域内的角膜平均厚度)、周边角膜厚度(上方、下方、鼻侧和颞侧象限距角膜顶点2~5 mm区域内的角膜平均厚度)、MCT值.将受检者按年龄分为7~9岁组、10 ~ 12岁组和13 ~ 15岁组,分析不同年龄组上述各项指标与年龄间的相关性.确定角膜最薄点的坐标,角膜最薄点测量时以角膜中央顶点为坐标原点,计算公式为√(x^2+y^2). 结果 147名受检儿童的右眼CCT为(537.77±29.33) μm,左眼为(539.22±29.16) μm,双眼间C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0);右眼和左眼上方周边角膜厚度值分别为(565.52±30.11)μm和(568.42±31.07) μm,颞侧周边角膜厚度为(549.01 ±30.46) μm和(547.24±30.23) μm,双眼间上方和颞侧周边角膜厚度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7,P=0.01;t=2.12,P=0.04);不同性别间左眼及右眼CCT、MCT和各象限的周边角膜厚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检儿童年龄与CCT、周边角膜厚度和MCT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右眼角膜最薄点40.82%位于颞下方,左眼角膜最薄点57.82%位于颞下方.右眼角膜最薄点至角膜中央顶点的距离为(0.62±0.33) mm,左眼为(0.91±0.63)mm,双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P=0.00). 结论 中国7~15岁健康儿童不同眼别间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视患者的角膜厚度与屈光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了解我国近视眼患者角膜厚度 ,及其与屈光度的相互关系 ,并给出由屈光度预测角膜厚度的回归方程 ,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手术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系统对 45 9例近视眼患者角膜厚度进行检测 ,包括角膜中央直径为 2mm及角膜中周部上方、颞上、颞侧、颞下、下方、鼻下、鼻侧、鼻上、上方 9个直径为 2mm的测量区 (距视轴3mm)的平均角膜厚度 ;屈光度由 -0 5D至 -2 3 5D不等 ;并对各方位角膜厚度与屈光度作直线相关 ,如有相关性则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中国近视眼患者角膜厚度以中央区最薄 ,鼻上方最厚 ,近视眼患者角膜最薄点多位于颞下方 ( 5 2 72 % ) ;颞下及颞侧角膜厚度与屈光度呈线性负相关 (相关系数r分别为 -0 117、 -0 10 7,P <0 0 5 0 ) ;其它部位与屈光度无相关关系 ;角膜厚度彩色地形图中均为圆形最多 ,依次为椭圆形、偏心圆形、偏心椭圆形。结论 中国近视眼患者角膜厚度的改变多位于颞下及颞侧 ,且角膜厚度随近视度数增加有变薄倾向 ;而最薄点、中央区、颞上、鼻下、鼻侧、鼻上、上方、下方角膜厚度与近视度数增加无关 ;OrbscanⅡ眼前节系统能了解角膜厚度分布情况 ,在角膜屈光手术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常人群角膜上皮层厚度分布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按照入选标准序贯选取年龄 10~60岁、屈光度为+0.50~-10.00 D且散光<2.00 D的受检者199例(398眼)。应用RTVue100-2傅立叶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FD-OCT)测量6.0 mm范围内17个区域角膜及角膜上皮的平均厚度。采用方差分析各区域角膜上皮层厚度分布差异,t检验比较不同眼别和性别间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角膜上皮层厚度与眼别、性别、角膜补偿眼压(IOPcc)、等效球镜度(SE)、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右、左眼角膜中央区(半径1.0 mm区)角膜上皮层厚度分别为(54.51±3.40)µm、(54.34±3.28)µm,旁中央区(半径1.0~2.5 mm区)分别为(53.84±3.29)µm、(53.85±3.22)µm,周边区(半径2.5~3.0 mm区)分别为(53.08±3.07)µm、(53.27±3.11)µm,从中央区到周边区逐渐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右=9.620,P<0.01;F左=5.378,P<0.01)。在同一半径范围内,上皮层厚度鼻侧大于颞侧,下方大于上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左眼各相应区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上皮层厚度大于女性,除了周边区颞上侧外,其余16个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角膜中央区(r=0.207,P<0.05)以及旁中央区的鼻下(r=0.225,P<0.05)、正下(r=0.276,P<0.01)和颞下(r=0.282,P<0.01)上皮层厚度与其对应区域的角膜厚度呈正相关。所有区域的上皮层厚度与IOPcc、SE和年龄无相关性。结论正常人眼的角膜上皮层并不是均一分布,中央厚周边薄、下方厚上方薄、鼻侧厚颞侧薄,双眼以鼻子为中线呈镜像对称,男性厚于女性,女性角膜中央区与旁中央区下方上皮层厚度与角膜厚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视盘参数特征及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的变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天坛医院鞍结节脑膜瘤患者40例(80眼)、正常对照40例(80眼)和青光眼患者40例(80眼)。方法 采用眼底照相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测量视盘及不同象限pRNFL厚度,比较鞍结节脑膜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和青光眼组的视盘参数及pRNFL厚度,分析视盘参数改变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视盘形态、视盘面积、杯盘面积比、水平杯盘比、垂直杯盘比、盘沿面积、视杯面积,视杯体积和不同象限pRNFL厚度。结果 鞍结节脑膜瘤组的杯盘面积比、水平杯盘比、垂直杯盘比、视杯面积和视杯体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大,而盘沿面积明显减小(P均=0.000);且杯盘面积比、水平杯盘比、盘沿面积和盘沿体积与青光眼组相比均较大,而垂直杯盘比、视杯面积和视杯体积较青光眼组明显减小(P均=0.000)。肿瘤组视盘周围不同象限pRNFL厚度分别为上方颞侧(124.022±26.100)μm,上方鼻侧(105.856±23.410)μm,鼻侧上方(75.784±19.260)μm,鼻侧下方(65.983±15.708)μm,下方鼻侧(105.915±25.526)μm,下方颞侧(133.591±24.429)μm,颞侧下方(76.592±19.679)μm,颞侧上方(77.352±26.100)μm,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青光眼组相比上方鼻侧象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1.114),其余象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鞍结节脑膜瘤盘沿体积与肿瘤大小相关(r=0.492,P=0.011)。结论 鞍结节脑膜瘤视盘形态表现为颞侧变窄、颜色变淡,pRNFL厚度与正常人群比较下方鼻侧变薄最明显,与青光眼组相比除上方鼻侧外其他各象限均变薄,下方颞侧最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角膜中央与周边的厚度差异对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 收集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邯郸眼科医院测量的健康人群336例(336眼),来自邯郸眼科研究。 运用Orbscan-II测量角膜中央厚度(CCT)、角膜最薄点(TCP)以及3、4、5、6、7 mm处颞侧、上方、 鼻侧及下方的角膜厚度;通过计算3、4、5、6、7 mm区域角膜厚度与中央厚度的比值,得到反映角 膜中央与周边厚度差异的角膜厚度指数(CTI)。通过眼反应分析仪(ORA)测量角膜迟滞系数(CH)、 角膜阻力因子(CRF);采用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相关分析CH、CRF与角膜厚度及年龄之间的相 关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7 mm CTI总体分布中两端的最大5%与最小5%两组之间CH和CRF 的差异。结果:研究对象4、5、6、7 mm角膜厚度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0.15,P=0.003;r=-0.23, P<0.001;r=-0.33,P<0.001;r=-0.41,P<0.001),且随直径增大相关性逐渐增加;角膜最薄点、CCT 及3 mm区域角膜厚度与年龄无相关性。5、6、7 mm CTI与年龄呈负相关(r=-0.18,P=0.001;r=-0.27, P<0.001;r=-0.27,P<0.001),3、4 mm CTI与年龄无相关性。CH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CRF与年 龄呈负相关(r=-0.15,P=0.006)。CH与3、4、5、6 mm CTI呈负相关(r=-0.13,P=0.023;r=-0.14, P=0.010;r=-0.15,P=0.008;r=-0.13,P=0.019),CRF与3、4、5、6 mm CTI也呈负相关(r=-0.21, P<0.001;r=-0.24,P<0.001;r=-0.26,P<0.001;r=-0.16,P=0.005)。7 mm CTI位于总体分布中两端的 最大5%与最小5%两组之间比较,CH和CR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06;t=2.78,P=0.009)。 结论:随年龄增加,健康人群CCT变化不大而周边厚度明显下降。CCT与周边厚度差异较大的角膜 可能存在抵抗眼内压及外力作用能力下降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切削模式对中高度近视患者角膜不同区域切削深度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对65例(108只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其中A组39例(59只眼)使用Visx Star S4的普通切削模式,B组30例(49只眼)使用Zeiss Mel 80的Topography 切削模式.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1个月采用眼前节OCT对角膜不同区域的角膜厚度进行测量,以手术前后厚度差值作为实际切削深度.结果 手术后A、B两组角膜中央区域实际切削深度均较术前预计值增加,两组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w=-0.355,R1w=0.723;t1m=-1.306,P1m=0.303).术后1周角膜5~6 mm区域,B组的平均切削深度略高于A组(t=-3.974,P=0.000).角膜上方、颞上方以及鼻上方三个扇形区域总的平均切削深度明显高于颞下方、下方、鼻下方的总平均切削深度(A组:t2-5mm=3.883,P2-5mm=0.000;t5-6mm=2.898,P5-6mm=0.005.B组:t2-5mm=5.168,P2-5mm=0.000;t5-6mm=3.516,P5-6mm=0.001).颞侧的切削深度明显高于鼻侧(A组:t2-5mm=23.456,P2-5mm=0.000;t5-6mm=22.163,P5-6mm=0.000.B组:t2-5mm=13.326,P2-5mm=-0.000;t5-6mm=25.397,P5-6mm=0.000).结论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不同切削模式对角膜非中央区域的组织切削深度有所不同,同一切削模式对角膜不同区域的切削深度也不同,对患者实施手术时,需要对各种影响切削深度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停戴1个月后角膜形态及上皮和基质重新分布的情况。方法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以上儿童近视患者20例,取右眼纳入连续性研究。分别于停戴当天和停戴后1个月采用傅里叶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FD-OCT)测量直径为6 mm的中央角膜上皮地形图,并按中央区(2 mm),旁中央区(2~5 mm),周边区(5~6 mm),上、下、鼻、颞、鼻上、鼻下、颞上、颞下共分17个区域进行统计分析。角膜厚度减去上皮厚度得到基质厚度。运用Munnerlyns公式t=S2×D/8(n–1)计算预测塑形度数,并与实际矫正屈光度比较分析。同时常规测量停戴前后屈光度、视力、角膜地形图。结果停戴1个月后与停戴前相比,角膜中央厚度(t=-4.288,P<0.001)、角膜最薄点厚度(t=-4.457,P<0.001)、角膜中央2 mm上皮厚度(t=-4.807,P<0.001)显著增厚,中央基质厚度无明显变化。旁中央区整体上皮厚度停戴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颞上(t=-2.629,P=0.017)及颞侧(t=-2.428,P=0.025)上皮显著增厚;整体基质(t=2.656,P=0.016)和角膜(t=18.027,P<0.001)厚度变薄,尤以鼻下方和颞上方基质显著变薄(t=-3.237,P=0.004;t=8.539,P<0.001)。周边区上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质和角膜厚度明显变薄(t=2.635,P=0.016;t=3.435,P=0.003)。预测塑形度显著低于实际矫正屈光度(2.80 D vs 3.72 D,P<0.001)。结论角膜塑形镜停戴1个月后,上皮和基质发生重新分布,角膜上皮增厚主要在中央2 mm区域,旁中央区的上皮增厚集中在颞侧和颞上,中周部(2~6 mm)基质变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康儿童青少年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测得的黄斑区以及视盘区相关参数的正常 值范围,并分析个体因素对OCT主要参数的可能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本研究为爱尔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队列研究的一部分内容,在2019年3─6月期间,使用 OCT对湖南醴陵市及湖北宜昌市 3所学校的913名中小学生(5~15岁)眼球黄斑区及视盘区进行扫描,以OCT自带软件导出视盘形态学指标、视盘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分别以P2.5~P97.5及均值±1.96标 准差定义其正常值范围,并通过Spearma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对OCT主要参数的影响。结果: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小组黄斑部格子分区(EDTRS)中,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及RNFL的正常值范围分别为193.72~262.68 μm和0.67~8.18 μm。内环区视 网膜厚度依次为上方(288.07~340.29 μm)>鼻侧(283.89~340.53 μm)及下方(283.85~337.21 μm) >颞侧(275.32~326.32 μm),RNFL依次为下方(24.40~33.01 μm)及上方(24.52~33.24 μm) >鼻侧(20.89~28.35 μm)>颞侧(20.54~24.45 μm);外环区视网膜厚度依次为鼻侧(266.97~323.27 μm) >上方(254.81~305.03 μm)>下方(241.54~292.42 μm)>颞侧(238.45~286.59 μm),RNFL依次为 鼻侧(42.38~63.03 μm)>下方(36.35~53.74 μm)及上方(36.19~53.64 μm)>颞侧(21.37~26.52 μm)。 视盘视网膜厚度依次为上方(286.13~378.29 μm)及下方(283.20~375.82 μm)>颞侧(256.90~325.30 μm) >鼻侧(235.40~309.79 μm),RNFL依次为下方(122.07~193.79 μm)>上方(113.48~188.28 μm)>颞 侧(71.51~146.15 μm)>鼻侧(45.99~112.26 μm)。视盘面积(DA)、盘沿面积(RA)、视杯容积 (CV)、杯盘面积比(CDAR)、线性杯盘比(LCDR)、垂直杯盘比(VCDR)分别为1.37~3.16 mm2、 0.79~2.64 mm2、0.01~0.51mm3、0.03~0.64、0.17~0.80、0.15~0.7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等效球镜度与黄斑中心区、黄斑外环鼻侧、视盘鼻侧及视盘下方RNFL厚度和DA、CV、VCDR具有 相关性(r=-0.197、-0.317、4.458、1.633、0.069、0.020、0.040,均P<0.05),年龄与黄斑中心区 RNFL及DA、CV、VCDR呈负相关(r=-0.099、-0.020、-0.005、-0.007,均P<0.05),与黄斑外环鼻侧RNFL呈正相关(r=0.141,P=0.046),眼轴与CV、VCDR、黄斑中心区及外环鼻侧RNFL呈正 相关(r=0.022、0.045、0.414,1.486,均P<0.05),与视盘下方呈负相关(r=-2.192,P=0.012),仅黄斑外环鼻侧RNFL与性别有相关性(r=-1.066,P=0.002)。结论:本研究提供了健康儿童青少年人群黄斑区以及视盘区相关参数正常范围,同时发现性别、年龄、屈光度以及眼轴均会对OCT的检查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提示临床中应用OCT评估及诊治儿童青少年眼底病变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年近视患者的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前的青年近视患者162例(162眼),平均年龄(27.0±4.6)岁,等效球镜度-0.75~-11.00 D,平均(-4.98±2.64)D.其中,低度近视组54例,平均等效球镜度为(-2.27±0.64)D;中度近视组55例,平均等效球镜度为(-4.54±0.79)D;高度组53例,平均等效球镜度为(-8.19±1.51)D.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仪检查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用偏相关分析RNFL厚度与患者年龄、性别、等效球镜度、眼轴、角膜中央厚度及角膜曲率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入选患者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全周为(103.6±9.5)μm,上方为(128.7±16.8)μm,鼻侧为(67.8± 16.5)μm,下方为(125.9± 17.2)μm,颞侧为(91.9±16.9)μm.各RNFL厚度参数与年龄、性别、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无相关性,全周、上方、鼻侧、下方的平均RNFL厚度与眼轴呈负相关(r=-0.379、-0.297、-0.180 、-0.291,P<0.05),颞侧的平均RNFL厚度则与眼轴无相关性,鼻侧、下方的平均RNFL厚度与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r=-0.233、-0.163,P<0.05),颞侧平均RNFL厚度与等效球镜度则呈正相关(r=0.159,P<0.05).结论 青年近视患者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全周、鼻侧、上方、下方平均RNFL厚度随眼轴的增长而变薄,下方和鼻侧RNFL厚度随等效球镜度增加而变薄,颞侧平均RNFL厚度随着等效球镜度增加而增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国青年女性生理周期期间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和眼压的节律性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41例健康青年女性分别在月经周期初期、排卵期和月经周期末期用眼反应分析仪(ORA)对角膜补偿眼压(IOPcc)、可重复模拟Goldmman眼压(IOPg)、角膜滞后量(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进行测量。采用Pentacam对CCT进行测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分析测量参数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以及Pearson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女性生理周期的不同阶段,CCT、CH和CRF存在波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月经周期末期IOPcc和IOPg均较初期显著下降(P<0.01)。△IOPg与△CRF呈低度正相关(r=0.356,P<0.05),与△CH呈低度负相关(r=-0.336,P<0.05),△IOPcc则与△CH呈中度负相关(r=-0.702,P<0.01),与△CRF不相关(r=-0.069,P>0.05)。△CRF、△CH、△IOPg和△IOPcc均与△CCT无明显相关性(│r│均<0.3,P均>0.05)。结论在女性生理周期期间,角膜生物力学性能无明显变化但眼压在月经周期末期发生了显著下降。IOPg的变化与CH、CRF低度相关,而IOPcc则与CH中度相关,与CRF不相关。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可能是眼压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角膜阻力因子(CRF)和角膜滞后量(CH)与中央角膜厚度的关系;比较LASIK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角膜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2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要求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84例(168眼)。根据角膜厚度为分为A组(550—643μm,67眼)、B组(500—549μm,72眼)、C组(450~499μm,29眼),用眼反应分析仪(ORA)测定这些术眼的CRF和CH,并进行比较分析。对其中已手术并定期完成12个月随访有完整资料的40例(80眼)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术后1、3、6、12个月)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比较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术前三组的CRF和CH分别为11.11±1.69和10.79±1.48、9.83±1.39和9.87±1.29、9.06±1.96和9.79+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55、8.54,P〈O.01)。40例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段CRF与CH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2.88、60.80,P〈O.011。术后各时间段各组CRF与C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RF和CH与中央角膜厚度有关,随着角膜厚度的减小而降低。LASIK术后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为整个角膜厚度的50%以上时,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基本稳定,是安全的切削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MILE术后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与角膜高阶像差变化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随机选取自愿行SMILE手术的屈光不正患者41例,均选右眼为研究眼,于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分别测量患者角膜前表面6、7、8、9mm直径范同的非球面系数Q值,并测量角膜总高阶像差(HOA)、球差(Z4^0)、次级球差(Z6^0)、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水平三叶草(Z3^-3)、倾斜三叶卓(Z3^3)等高阶像差。采用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SMILE手术后角膜前表面6、7、8、9mm直径范围Q值均Fh负值转变为正值(t=-23.558、-26.661、-28.366、-28.788,P〈0.01)。角膜HOA、Z4^0、Z6^0、Z3^-1、Z3^1数值均增大(t=-11.815、-11.813、-16.209、6.470、4.835,P〈0.01),而Z3^-3、Z3^3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8、-1.064,P〉0.05)。术前角膜HOA、Z4^0、Z3^-1与Q值有-定的相关性(P〈0.05),SMILE手术前后角膜HOA、Z4^0差值与角膜前表面各直径范同Q值差值均呈正相关关系(HOA:r=0.554、0.480、0.416、0.352,P〈0.05;Z40:r=0.671、0.577、0.495、0.395,P〈0.05):Z3^-1差值与6、7mm直径范同Q值差值呈正相关(r=0.377、0.342,P〈0.05);Z3^-1差值与6、7、8mm直径范同Q值差倩呈止相关(r=0.436、0.385、0.316,P〈0.05);Z6^0、Z3^-3、Z3^3差值与各直径范同Q值差值均无相关性。透镜直径与SMILE手术前后Q值差值无相关性;与角膜HOA、Z4^0差值呈负相关(r=-0.315.-0.393,P〈0.05);与角膜Z6^0、Z3^-1、Z3^-1、Z3^-1、Z3^3差值均无相关性(P〉O.05)。结论SMILE手术后角膜前表面O值由负值转变为止佰;角膜高阶像差增大;透镜直径越大,角膜HOA、Z4^0变化越小。角膜前表面Q值与角膜HOA、Z4^0、Z3^-1、Z3^1变化量均有正相关关系,其中与Z4^0相关程度最强?  相似文献   

14.
邓铮铮  张晶  周跃华 《眼科》2011,20(2):116-120
目的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角膜生物力学及眼压的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16例(232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方法按每人双眼等效球镜度(SE)高低分为低SE眼和高SE眼,比较双眼标志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角膜阻力因子量(CRF)、角膜滞后量(CH)和眼压的特点;根据双眼间等效球镜度差值分为组1(SE差值2.5~3.0 D,37例)、组2(SE差值﹥3.0 D~6.0 D,44例)和组3(SE差值>6.0 D,35例),比较不同屈光参差程度组内低SE眼和高SE眼CRF、CH和眼压的特点。主要指标CRF、CH、角膜补偿眼压。结果总体低SE眼和高SE眼间的CRF分别为(10.40±1.74)mm Hg和(10.38±1.63)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3,P=0.683),CH分别为(9.71±1.68)mm Hg和(9.66±1.90)mm Hg,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144,P=0.886)。在屈光参差程度不同的三组中,双眼间低SE眼与高SE眼CR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1:(10.58±1.74)mm Hg,(10.65±1.61)mm Hg(t=-0.175,P=0.862);组2:(10.31±1.88)mm Hg,(10.14±1.58)mm Hg(t=0.434,P=0.666);组3:(10.35±1.47)mm Hg,(10.31±1.65)mm Hg(t=-0.141,P=0.903)。各组双眼间CH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组1:(9.66±1.59)mm Hg,(9.74±1.52)mm Hg(t=-0.210,P=0.834);组2:(9.89±1.90)mm Hg,(9.83±2.21)mm Hg(t=0.122,P=0.903);组3:(9.59±1.35)mm Hg,(9.35±1.71)mm Hg(t=0.336,P=0.512)。总体低SE眼和高SE眼间的角膜补偿眼压分别为(18.37±3.58)mm Hg和(18.67±3.48)mm Hg,也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07,P=0.54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间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及眼压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拟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非球面性(Q值)及其与角膜球差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116例(116眼),年龄18~45岁,球镜度- 1.25~-10.75 D,柱镜度0.00~-3.50 D.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角膜前、后表面6、7、8、9 mm直径下的Q值及角膜球差进行测量.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角膜前、后表面Q值与球差及其他参数的相关性、以及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建立角膜前、后表面相应范围Q值与球差的回归方程 结果 在6~9 mm取值范围下,角膜前表面Q值分别为-0.24±0.09 、-0.29±0.09、-0.33±0.09和-0.39±0.10;后表面Q值分别为-0.12-0.12、-0.21±0.11 、-0.30±0.10和-0.38±0.10.前表面Q值较后表面Q值偏向负值方向,6~8 mm前后表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35、-6.68、-3.46,P<0.01).6~9 mm取值范围下角膜前、后表面Q值均呈正相关(r=0.30、0.37、0.40、0.42,P<0.01).0值与球差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6mm角膜直径下,前表面回归方程为SA=0.663Q+0.415,后表面回归方程为SA=0.159Q-0.177,前表面Q值为-0.60时,球差接近零.6~9 mm取值范围下,前表面Q值与与柱镜度均呈正相关(r=0.28、0.27、0.25、0.22,P<0.05).后表面7~9 mm范围内的Q值与角膜厚度呈负相关(r=-0.18、-0.21、-0.24,P<0.05)Q值与年龄、性别、眼别无相关 结论 近视眼角膜前、后表面均呈长椭圆形,前表面较后表面的长椭圆形特点更显著.Q值与球差存在正相关关系,Q值越负,球差越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正常角膜和圆锥角膜的角膜滞后量(CH)和阻力因子量(CRF),探讨圆锥角膜形态和结构改变后对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同时期46只圆锥角膜眼作为圆锥角膜组,96只正常角膜眼作为对照组.用眼反应分析仪(ORA)测定两组眼的CH和CRF,并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对照组按角膜散光又分为高度散光(≥3.00 D)和中低度散光(<3.00 D);圆锥角膜组按Amsler-Krumeich法分为轻度(Ⅰ级)、中度(Ⅱ级)和重度(Ⅲ/Ⅳ级).对组间CH和CRF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CH和CRF与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角膜散光以及后表面高度间进行直线相关和多重回归分析,绘制CH和CRF的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CH和CRF在圆锥角膜组为(7.1±1.6)和(6.3±1.5)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1±1.3)和(10.5±1.6)mm Hg(t=-11.813,-14.943;P<0.001),分别下降(3.0±0.3)和(4.2±0.3)mm Hg.CH和CRF在对照组中的高度角膜散光和中低度角膜散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3,0.095;P>0.05).CH和CRF大小与圆锥角膜病变程度呈负相关(r=-0.627,-0.587;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圆锥角膜组CH与角膜厚度和曲率相关(r=0.320,-0.375;P<0.05),CRF与角膜曲率相关(r=-0.441,P<0.01),而在对照组中两者与角膜厚度显著相关(r=0.367,0.459;P<0.001),与角膜曲率、散光无关(P>0.05).CH与CRF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82和0.9731(Z=20.462,38.305;P<0.000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134,P=0.008).结论 圆锥角膜的CH和CRF较正常角膜明显降低,尤以CRF更明显.对CH和CRF进行长期随访,有助于评估圆锥角膜的病变进程.CH和CRF可纳入诊断圆锥角膜的辅助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D)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的安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确诊为FED合并有白内障的18例患者(30眼)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IOL植入术(27眼)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IOL植入术(3眼).观察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中央角膜厚度(CCT)以及视力、眼压的变化,分析影响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因素.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结果 30眼中有5眼术前术后CD测不出,其余25眼手术前后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4,P>0.05),手术前后CD分别为(2 270.6&#177;559.0)cells/mm2和(1 750.4&#177;585.0) cell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9,P<0.01).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21.78&#177;20.67)%.术后CCT为(543.0&#177;34.5) μm,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Z=-4.693,P<0.01).术后CCT与术后CD(r=-0.428,P<0.05)、CV (r=0.434,P<0.05)显著相关.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累积释放能量呈正相关(r=0.466,P<0.01).无一例发生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结论 FED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术中应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Zyoptix XP与Hansatome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的特点,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50例(100眼)近视眼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50眼),分别用Zyoptix XP120刀头、8.5mm负压环与Hansatome角膜板层刀160刀头、8.5mm负压环制作角膜瓣。制瓣前后分别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厚度,计算实际角膜瓣厚度。制瓣后分别测量角膜瓣横径、纵径和蒂的长度,进行成组的两两比较t检验以及相关性分析,评价两种角膜板层刀制瓣特点。结果Zyoptix XP与Hansatome两组患  相似文献   

19.
角膜塑形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属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欣杰  周杭帅  刘然  吴从霞 《眼科》2012,21(6):381-383
【摘要】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术后1天角膜形态变化和角膜生物力学变化。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等效球镜度-1.50~-6.00 D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5例(30眼)。方法 双眼配戴夜戴型角膜 塑形镜,配戴前、配戴一夜摘镜时和摘镜后4小时分别测量等效球镜度、Pentacam分析系统测量角 膜平坦、陡峭K值和中央角膜厚度,眼反应分析仪测量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主要指标 等效球镜度, 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角膜黏滞性CH值,角膜阻力因子CRF值。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一夜后等 球镜效度由配戴前(-3.72±1.82) D下降到(-2.12±1.93) D,角膜曲率平坦K1值从(41.95± 1.12) D下降到(41.22±1.34) D,摘镜4小时后等效球镜度回升到(-2.59±1.98)D,角膜曲率 平坦K1值回升到(41.44±40.10) D。中央角膜厚度在配戴一夜后由(535.9±34.5)μm增加到( 553.3±36.6)μm(P=0.000),摘镜4小时恢复至(535.0±40.3)μm。配戴一夜后CRF值由 (10.0±1.4)mm Hg升高至(10.7±1.5)mm Hg(P=0.037)。CH值由(10.6±1.4)mm Hg略有升 高至(10.7±1.3) mm Hg(P=0.208)。摘镜后4小时,与刚摘镜时比CRF值回降至(9.6±1.2)mm Hg(P=0.000),与配戴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CH与配戴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63)。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天角膜生物力学随角膜形态变化而改变,角膜生物力学测 量可作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微观结构变化的一种观察手段。(眼科, 2012, 21: 381-3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