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机械取栓(MT)及动脉内溶栓(IAT)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 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取栓组及溶栓组,各60例。取栓组接受MT治疗,溶栓组接受IAT治疗。记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血管再通情况,检测两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S100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记录比较两组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取栓组临床疗效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组血管情况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NIHSS评分、NSE、S100β水平较术前降低,BDNF水平较术前升高,且取栓组NIHSS评分、NSE、S100β水平低于溶栓组,BDNF水平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IAT,能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评价其在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和脑血管再通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发病均在 6h以内 ,采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进行治疗 ,溶栓药为尿激酶。结果 共有 9例患者入选 ,有 3例闭塞血管完全再通 ,5例部分再通 ,1例无再通 ,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患者欧洲脑卒中评分有明显差异 (P <0 0 5) ,溶栓前后患者纤维蛋白原、凝血时间有明显差异 (P <0 0 5) ,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 ,1例伴有皮下出血 ,1例发生再灌注损伤。结论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 ,明显促进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副作用少 ,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颅内血肿开颅清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右美托米啶(M)组和对照(N)组.M组在10 min内静脉输注1 μg/kg右美托咪定,术中右美托米啶0.2~0.5 μg/(kg·h)泵注维持至切开硬脑膜后停药,N组泵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用药前(T0)、用药后(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T3)、手术后即刻(T4)、手术后60 min(T5)和手术结束时(T6)各时点SBP、DBP、MAP和HR值,记录术中的丙泊酚用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结果:M组T0~T6各时点间,SBP、DBP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6各时点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低于T0时点(P〈0.01).N组T2时点SBP、DBP、MAP和HR明显低于T3~T6各时点(P〈0.01).右美托咪定组的丙泊酚用量和麻黄碱的使用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使颅内血肿清除术的血流动力学平稳,并节约丙泊酚的用量. 相似文献
4.
《吉林医学》2017,(1)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性治疗,试验组采用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40.0%明显低于试验组88.0%,两组在治疗前NIHSS评分均在15~22分之间,对照组采用一般性治疗NIHSS评分为(8.07±2.86),试验组NIHSS评分为(3.34±1.98),对照组、血管再通成功率20.0%明显低于试验组血管再通成功率84.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2.0%明显高于试验组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的治疗方式在严控时间窗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效果,缩短再通时间,提高再通率,降低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方法 对25例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并给予相应护理.结果 17例血管闭塞的患者中溶栓后有10例完全再通,4例部分再通,3例未再通.结论 早期动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护理是保证溶栓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股动脉内插管注射尿激酶溶栓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通过溶栓治疗,48例患者的阻塞血管通畅,31例患者的部分阻塞血管得以疏通,阻塞血管再通或部分再通率为90.8%。结论严密观察,做好心理护理、溶栓配合、预防并发症护理和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苏醒期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右美托咪定组(20例)和咪达唑仑组(20例)镇静。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给药前、给药后、吸痰拔管时、拔管后5 min、拔管后30 min的心率、血压,拔管时间、谵妄例数。结果通过调整药物剂量使2组患者Ramsay评分在2~4分,右美托咪定组拔管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咪达唑仑组,谵妄发生率低于咪达唑仑组;2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唑咪定组有2例出现血压下降(血压70 mmHg)、2例出现心动过缓,咪达仑组有1例出现血压下降,1例出现心动过缓。结论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苏醒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拔管早、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手术效果的早期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3月-2022年4月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接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观察至治疗后3个月。比较两组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氧磷酶-1(PON-1)]、治疗后24 h颅内出血率与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9.47%(34/38),高于对照组的71.05%(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NIHSS评分(6.02±1.13)分低于对照组的(7.59±1.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NSE、Lp-PLA2、PON-1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NSE水平(9.86±2.71...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人口致死致残的常见原因,且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占43.70%~78.90%[1],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不仅导致了自身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同时也给家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负担.急性缺血性卒中又称急性脑梗死,绝大多数是由于脑血管局部血栓形成或外源性栓子(包括颈动脉斑块及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的脱落栓塞脑动脉引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中行控制性降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探究其对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颅内动脉瘤夹毕术的患者,按照控制性降压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D组: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N组:硝酸甘油联合七氟醚,分别在分离瘤体时至瘤体夹毕间行控制性降压.监测开始控制性降压时(T0)、降压后5 min(T1)、10 min(T2)、20 min(T3)、停止降压后5 min(T4)和15 min(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及七氟醚的吸入浓度,并在T0、T3和T5各时刻采集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血行床边血气分析,计算出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2]及脑摄取率(CERO2).结果 MAP在D组T2时刻,N组则T1时刻分别达到目标血压,且N组T4时刻MAP明显高于T1 (P <0.05);N组T1时刻HR明显低于T0(P<0.05);N组在T2、T3时刻的CVP高于T0;D组T2时刻的D(a-jv)O2和CERO2明显低于T0和N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夹毕术中控制性降压安全有效,降压平稳可控性好,不影响机体的前负荷,且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密度脂蛋白(HDL)与急性脑梗死(ACI)动脉溶栓术后缺血再灌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神经科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动脉溶栓术治疗,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表达水平,判定缺血再灌注发生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完成动脉溶栓术,发生缺血再灌注14例(再灌注组),发生率为16.7%。再灌注组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低于非再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高于非再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血红蛋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4例患者中,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高密度脂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与缺血再灌注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密度脂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都为导致缺血再灌注发生的重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术后缺血再灌注比较常见,高密度脂蛋白与缺血再灌注存在相关性,也是导致缺血再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应用右美托眯啶对丙泊酚靶控输注效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神经介入行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的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ex组)和对照组(C组).Dex组首先给予0.5μg/kg右美托咪啶静注(10 min注射完毕),C组给予相同方法静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10 min之后开始诱导麻醉.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1 min(T1)、5 min (T2)、10 min(T3)、插喉罩前(T4)、插喉罩成功后即刻(T5)、插喉罩后1 min(T6)、3 min (T7)的心率(HR)、有创动脉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警觉与镇静评分(OAA/S评分)、Ramesay镇静评分及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观察停止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初醒(呼之睁眼)、清醒拔除喉罩及定向力恢复时间;随访术中知晓情况.结果 Dex组在给予右美托咪啶后BIS值比基础值降低(15.9±5.8)%(P<0.05),OAA/S评分比基础值降低(1.4±0.5)分(P<0.05),Ramesay评分比基础值升高(1.4±0.6)分(P<0.05),而C组无明显变化.与T0相比,两组MAP和HR在T4-7时刻均明显降低,而Dex组降低幅度小于C组(P<0.05).诱导所需丙泊酚血浆靶浓度Dex组为(2.5±0.4)μg/mL,C组为(3.7±0.6)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丙泊酚用量Dex组为(601±253)mg,明显小于C组丙泊酚用量[(795±219)mg](P< 0.05).Dex组患者呼之睁眼时间[(5.2±3.7)min]、清醒拔除喉罩时间[(8.3±4.2)min]及定向力恢复时间[(9.8±4.4)min]明显快于C组患者[(7.1±3.5)、(10.2±3.9)、(12.1±4.1)min](P< 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前应用右美托咪啶可以有效抑制麻醉诱导及术中心血管反应,降低丙泊酚用量,缩短麻醉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用于颅内动脉瘤伴高血压患者围术期临床效果.方法:34例拟行动脉瘤夹闭术的颅内动脉瘤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A组)和对照组(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入室后10 min(给药前)、麻醉诱导前10 min及手术切皮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以及控制降压使血压稳定在基础血压的70%时硝酸甘油的剂量.结果:给药后A组MAP和HR降低,明显低于B组(P<0.05);手术开始时A组MAP及HR低于B组(P<0.05);控制性降压维持血压为基础血压的70%,右美托咪定组硝酸甘油剂量较对照组低约25%(P<0.05).结论:对动脉瘤伴高血压患者围麻醉期应用右美托咪定可以镇静、镇痛、降低心率血压,稳定血流动力学,降低动脉瘤破裂风险,减少血管活性药用量,并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急性脑梗死又称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由于临床上缺乏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其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闭塞是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使闭塞血管再通是最合理的治疗措施。超早期溶栓途径的选择经历了静脉途径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介入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时间窗进行分析,同时对脑前循环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和后循环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的急性脑梗死的介入溶栓治疗的进行对照研究。方法:对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急诊动脉溶栓治疗。将溶栓时间限定在发病12小时内。经头部CT或MRI明确诊断。对预后进行对比。结果:⑴溶栓治疗后发现血管完全再通16例,再通率44.4%。治疗总有效率为94.4%,其中颈内动脉系统28例有效,椎基底动脉系统6例有效。⑵经不同的时间窗(1~6小时和6~12小时)的病人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⑶颅内的前循环系统与后循环系统应用动脉溶栓治疗,在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上,未明显差异(P>0.05)。⑷病例平均应用尿激酶剂量为84.0万单位,使用剂量较小。结论:在12小时的治疗时间窗内,对重症急性脑梗死的病人进行介入动脉溶栓治疗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并且对于不同的脑部供血系统均有效,对扩大介入动脉溶栓应用的时间窗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的α2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稳定血流动力学、对呼吸抑制轻等特点,广泛用于术前用药、全身麻醉辅助用药及术后镇痛等诸多领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对脑血管反应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需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组,各30例。右美托咪定组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10 min输注右美托咪定,剂量为1.0μg/kg,诱导后再输注右美托咪定,输注速度为0.40μg/kg·h,手术结束前40 min时停止泵注。麻醉诱导后给予患者适量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进行术中麻醉维持;对照组在术中不使用右美托咪定,其他均同右美托咪定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不同阶段T0、T1、T2、T3的两组间Vs、Vd、Vm、Dmean、PI、BHI,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结果 T2时,两组Dmean水平均高于100%,且对照组上升程度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两组T3时Vs、Vd和Vm均显著升高,组内不同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随字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支架取栓术治疗,观察组采取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术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预后良好率、手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血流速度]水平和术后2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时间短于对照组,取栓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72 h,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72.50%(2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00%(1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ACA、PCA血流速度均...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