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变化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的相关性。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脑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颅内大动脉内径狭窄程度≥50%定义为ICAS,ICAS病灶数≥2定义为多发性ICAS。根据日间与夜间平均血压水平,将昼夜血压变化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结果共359例高血压患者进入本研究:ICAS患者135例,单发性ICAS 86例,多发性ICAS 49例;226例(63.0%)日间平均血压升高,322例(89.7%)夜间平均血压升高;杓型37例(10.3%),非杓型166例(46.2%),反杓型156例(4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日间平均血压升高、夜间平均血压升高、夜间血压非杓型改变、夜间血压反杓型改变均与ICAS无显著相关性(P0.05);夜间血压反杓型改变与多发性ICAS密切相关(P0.05)。结论夜间血压反杓型改变可能是多发性I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早期血管内治疗已成为大血管闭塞(LVO)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准再灌注治疗方法。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是亚洲人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对于此类病变,进行急诊机械取栓时容易发生早期再闭塞,相比较心源性栓塞常需要更多的补救措施、更长的手术时间,以实现血管再通。其最佳治疗策略尚没有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因此术前尽早预判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制定合理、高效的血管内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该文就近年来ICAS相关LVO的血管内治疗研究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为临床较为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高血压为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1-2]),抗高血压治疗在防治脑卒中一级、二级中具有重要意义,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但急性脑卒中调节血压仍存在较大争议。高血压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如何调控血压,是否应用降压治疗、用药时间、降压幅度等尚无明确指南~([3])。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讨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与近期预后的意义,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将2012-04—2015-07我院治疗的110例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 ICAS)的发生率和6个月预后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唐山工人医院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住院患者231例,均经头及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评估颅内外大血管,按血管病变分布情况,分为s ICAS组、非s ICAS组,并对s ICAS组进行6个月随访,按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s ICAS患者6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31例,其中有108例(包括单纯颅内动脉病变95例和颅内外联合病变组13例)存在s ICAS,s ICAS发生率为46.8%。单因素分析显示s ICAS患者6个月良好预后与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值比(odds ratio,OR)0.87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75~0.980,P=0.02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 0.354,95%CI 0.132~0.984,P=0.039)、抗凝治疗(OR 2.597,95%CI 1.123~6.004,P=0.026)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轻度狭窄患者相比,血管重度狭窄(OR 0.182,95%CI 0.035~0.943,P=0.042)和闭塞(OR 0.156,95%CI 0.029~0.833,P=0.021)患者、入院NIHSS评分更高(OR 0.768,95%CI 0.661~0.892,P=0.001)患者以及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 0.177,95%CI 0.051~0.608,P=0.006)患者6个月预后更差;给予抗凝治疗(OR 7.714,95%CI 2.440~24.389,P=0.001)患者6个月预后更好。结论唐山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中接近半数存在s ICAS。入院NIHSS评分更高、血管重度狭窄和闭塞、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s ICAS患者6个月预后更差,而抗凝治疗能够改善s ICAS患者的6个月神经功能残障。  相似文献   

5.
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2年脑卒中复发率可超过20%,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ICAS性脑梗死(ICAS-IS)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穿支动脉闭塞。目前,针对ICAS脑卒中的不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和复发率等预后情况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明确。文中介绍了ICASIS的不同发病机制、影像评估及其预后。基于MR-DWI的梗死模式是最常见的评估发病机制的影像学方法,但其并不完全等同于ICAS-IS的病理生理机制。近年来,其他影像学方法的发展加深了临床医生对ICAS-IS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和评估。综合多种影像学方法的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受损或动脉-动脉栓塞机制导致的ICAS-IS同流域脑梗死复发率高于穿支动脉闭塞。对不同机制的ICAS-IS进行风险分层,目的是为了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进而改善患者预后,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复发。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导致亚洲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因素,这也给中国经济和医疗带来了沉重负担。目前,研究发现相较于管腔狭窄程度,血流动力学变化更能反映动脉粥样硬化后的脑卒中风险。而计算流体力学的应用,成为了指导ICAS血流动力学评估的新方向。文中就相关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阐明ICAS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为临床诊疗及干预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受累血管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责任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342例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相关资料,进行组内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以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多见(47.0%),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ECAS)以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多见(65.0%)。与ECAS组相比,ICAS组脑梗死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 S)(OR=1.586,95%CI:1.232~2.268)及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 B)/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I,Apo A-I)(OR=1.926,95%CI:1.051~4.288)显著相关,与无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oncerebr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NCAS)组相比,ICAS组与高血压(OR=3.603,95%CI:1.675~12.485)、Met S(OR=2.268,95%CI:1.274~6.103)、高糖化血红蛋白(Hb A1c)(OR=2.015,95%CI:1.182~5.613)及Apo B/Apo A I(OR=1.948,95%CI:1.157~4.285)相关。在ICAS患者中,与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脑梗死组相比,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脑梗死组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OR=1,750,95%CI:1.042~2,953,P=0.009)、高血同型半胱氨酸(Hcy)(OR=2.437,95%CI:1.492~3.505,P=0.005)及高Hb A1c(OR=1.769,95%CI:1.034~3.121,P=0.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CAS的发生率可能高于ECAS,ICAS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不同于NCAS及ECAS;后循环ICAS脑梗死的发生与代谢指标紊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子,降压治疗可有效地治疗和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致残率.然而,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压升高却是一个补偿机制.本文试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作四十八小时内血压的管理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致首发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1(Apo-A1)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232例ICAS致首发ACI病例,以Apo-B、Apo-B/Apo-A1比值为标准分为研究组(69例)和对照组(163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血脂和脑卒中类型的差异。结果 Apo-B、Apo-B/Apo-A1比值水平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多发梗死危险因素均存在相关关系(均P=0.001)。结论 ICAS致首发ACI患者Apo-B、Apo-B/Apo-A1比值与血脂异常、Hcy、hs-CRP及多发ACI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世界范围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且是脑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这种高危疾病,新的治疗方法包括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危险因素的强化管理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早期随机试验的数据表明,在ICAS高危患者对脑卒中复发的预防,积极内科治疗比支架置入术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ICASS)后支架置入与临床对应分支缺血性事件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1例24支颅内大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大脑中动脉(MCA)15支,椎动脉(VA)5支,基底动脉(BA)3支和颈内动脉(ICA)1支.20支血管(MCA 14支,VA 3支,BA 2支和ICA 1支)为症状性重度狭窄、1支(BA)为无症状性重度狭窄;3支血管(MCA 1支和VA 2支)为症状性中度狭窄.比较评价支架成形术对分支缺血性损害、总体预后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无支架置入性相关分支缺血性损害的表现,随访期(6~27个月)内无再狭窄;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性并发症.结论 在围手术期规范化临床干预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不会导致明显的理论性支架相关性分支缺血性并发症,但这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青年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病情,将同时期296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0例,为低分子肝素急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大、小血管病变型,分为进展性卒中组70例,即研究组;完全性卒中患者70例,即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生物化学指标及头颅影像学的不同。结果高血压病史、嗜酒史、入院时所测收缩压、大血管病变、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血清Hcy浓度、hs-CRP浓度及LDL正相关。结论中青年患者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史、嗜酒史、大血管病变、LDL、发病时收缩压、血清hs-CRP和血清Hcy。血清Hcy浓度升高可能为中青年进展性卒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合并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与未接受nCPAP治疗患者2年内缺血性卒中复发事件及相关指标变化。 方法 前瞻性连续选取2008年3月~2010年3月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0例,发病90 d后进行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监测,符合轻中度OSAHS诊断标准,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应用nCPAP治疗,将患者分为nCPAP治疗组(14例)和非nCPAP治疗组(16例),分别于入组后第6、12、18、24个月随访观察缺血性卒中复发、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血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焦虑和抑郁状态发生率等。 结果 nCPAP治疗组和非nCPAP治疗组,入组时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病史、AHI、收缩压、舒张压、BMI、改良Rankin量表评分、ESS评分、焦虑和抑郁状态发生率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随访2年中两组均无缺血性卒中复发事件。第6、12、18、24个月nCPAP治疗组AHI(3.9±0.6、3.8±0.5、3.9±0.5、3.8±0.5)较非nCPAP治疗组(20.8±4.1、21.7±4.5、22.6±4.2、26.8±6.1)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16.2、15.9、17.8、15.0,P值均<0.001)。治疗组ESS评分在第6、12、18、24个月(3.5±1.7、2.6±1.5、2.2±1.4、2.1±1.1)较对照组(6.8±1.2、7.0±1.3、7.1±1.2、7.2±1.6)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6.1、8.8、9.9、10.0,P值均<0.001)。在第24个月焦虑发生率改善(nCPAP组7.1%、非nCPAP组43.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9),抑郁发生率在第6、12、18、24个月无明显变化(nCPAP组14.3%、14.3%、14.3%、14.3%)(非nCPAP组18.8%、18.8%、18.8%、18.8%),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在第6、12、18、24个月BMI nCPAP组(22.8±1.4、23.1±1.4、22.7±1.4、22.6±1.4)与非nCPAP组(23.3±1.4、23.7±1.6、23.5±1.6、23.0±1.3)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 结论 nCPAP治疗可降低合并轻中度OSAHS缺血性卒中患者的AHI,降低患者ESS评分及改善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对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早期卒中复发的影响。 方法 纳入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Clopidogrel in High -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Non-disabling Cerebrovascular Events,CHANCE)研究影像亚组1089例非心源性高危 TIA和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MRA序列的检查结果分为无颅内动脉狭窄、单发颅内动 脉狭窄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3组。随访患者90 d卒中复发(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事件。采用Cox回归 分析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对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90 d卒中复发风险的影响。 结果 无颅内动脉狭窄、单发颅内动脉狭窄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组分别有608例、298例和183 例患者;90 d卒中发生风险比例分别为5.43%、9.06%和18.03%。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相比,伴 有颅内动脉狭窄(包含单发和多发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显著高于非颅内动脉狭窄患者 (12.50% vs 5.40%,P<0001)。其中,多发颅内动脉狭窄卒中复发风险最高(18.03%),是无颅内动脉 狭窄患者的3.578倍(HR 3.578,95%CI 2.189~5.850)。 结论 多发颅内动脉狭窄是非心源性TIA和轻型卒中患者早期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与不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登记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记录其危险因素,并按CISS分型标准将急性缺血性卒中分为5种类型并分析相关因素对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在纳入标准的21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9例(46.7%)、心源性卒中型35例(16.5%)、穿支动脉疾病45例(21.2%)、其他病因型5例(2.4%)、病因不确定型28例(13.2%)。吸烟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房颤动者在5亚型间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心房颤动与心源性卒中亚型有正相关性(β=1.34、2.206,P〈0.05),高血压病与穿支动脉疾病亚型有相关性,为正相关性(β=1.074,P〈0.05)。结论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与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关,心房颤动、冠心病是心源性卒中亚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是穿支动脉疾病亚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特点,探讨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7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9例。采用斯堪地那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评估病情是否发生进展,监测患者发病后72 h内的血压,分析血压变化特点及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发病72 h内血压呈逐渐降低趋势。进展组患者高血压病史患病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且各时段平均血压也显著高于非进展组。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各时段平均血压进展组显著高于非进展组,而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各时段平均血压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呈自发性下降。对于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急性期血压增高与进展性脑梗死有关,而对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急性期血压增高或许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induced arterial hypertension (10 to 20% of the initial value) in the acute phase of ischemic stroke wer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in 34 patients treated with norepinephrine (NE) for a median of 26 hours. Maximal variability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uring NE application was within 15% of the target values. Cardiac arrhythmia occurred in one patient, a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occurred in two patients (fatal in one and asymptomatic in the other).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induced arterial hypertension is feasible and saf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初始值(在手术室放置ICP监护探头后初次测得的ICP数值)对颅脑损伤(TBI)后顽固性颅内压增高(RICP,ICP持续维持在30mmHg以上超过15min,各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18例行ICP监测的TBI患者展开前瞻性观察研究,分析ICP初始值对RICP的预判价值。结果本组发生RICP43例,发生率为3.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P初始值是TBI患者发生RICP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为1.152;95%可信区间为1.078~1.232;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初始ICP的最佳临界值为19.5mmHg,此时灵敏度为97.7%,特异度为64.7%;当初始ICP≥19.5mmHg时,RICP的发生率高达82.7%。结论TBI患者的ICP初始值≥19.5mmHg对发生RICP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基于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的无创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缺血性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