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对3~12岁视力低下儿童进行散瞳验光的可行性。方法对80例(160眼)视力低下儿童先后用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与1%阿托品眼膏进行散瞳验光,将两种散瞳剂的验光结果进行对比。按屈光状态分为远视组、近视组和散光组;其中散光值是将柱镜独立分出统计。结果散光组两种散瞳剂的验光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视组、近视组的两种验光结果间有显著性差异并存在相关性。结论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仍无法替代1%阿托品成为儿童常规散瞳验光用药。但对于单纯的散光的儿童,可用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替代1%阿托品眼膏进行散瞳验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方托吡卡胺眼水快速散曈验光在儿童屈光测量中的应用范围。方法用复方托吡卡胺眼水和1%阿托品眼用凝胶先后分别对202例(382只眼)眼位正常屈光不正儿童散瞳后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对两种药物散瞳检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7岁组远视、近视和8~11岁组远视两种药物散瞳检影验光所得结果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8~11岁组近视、12~15岁组远视、近视两种药物散瞳检影验光所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托吡卡胺快速散瞳验光方法适用于眼位正常的8岁及以上近视儿童和12岁及以上远视儿童。  相似文献   

3.
托吡卡胺和阿托品对儿童散瞳验光应用价值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惠玲 《眼视光学杂志》2009,11(5):393-394,397
目的探讨阿托品和托吡卡胺在儿童散瞳验光中的使用价值及对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儿童视力低常患者123例(246眼),年龄4~12岁。按年龄分为两组,4~7岁组63例(126眼),8~12岁组60例(120眼)。两组患者先用0.5%托吡卡胺散瞳,然后用NIDEKAR-600A电脑验光初测;第2天再用1%阿托品眼液滴眼,每日3次,连用3d,然后用同一电脑验光仪验光。分别记录两种方法散瞳后的验光结果,对比屈光度变化,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托吡卡胺散瞳后,近视球镜均值比阿托品散瞳值高,远视球镜均值比阿托品值低,两组经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柱镜均值与轴向均值经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t;0.05)。两个不同年龄组等效球镜均值比较,不同散瞳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托吡卡胺组等效球镜值均低于阿托品组。结论托吡卡胺用于儿童验光不是理想的选择,托吡卡胺不能代替阿托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进展程度及不同年龄的近视患者选择小瞳验光、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验光及阿托品散瞳后验光的时机。方法 将年龄7~18岁的304例近视患者按复诊的戴镜视力或初诊的裸眼视力分为3组:0.1~0.3组、0.4~0.6组、0.7~0.9组。所有患者根据不同年龄段(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分别进行小瞳验光、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验光及阿托品散瞳后验光,记录各组患者屈光度。结果 视力下降至0.1~0.3时,不同年龄段患者三种验光方式所得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各年龄段近视患者采用小瞳验光、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验光、阿托品散瞳后验光的屈光度变化不明显。视力下降至0.4~0.6时,7~12岁近视患者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验光、阿托品散瞳后验光都比小瞳验光所得屈光度低,而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所得屈光度降低更显著;13~18岁近视患者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验光、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所得屈光度均低于小瞳验光所得屈光度,但其降低的差异随着年龄增长更加不明显。视力下降至0.7~0.9时,各年龄段近视患者小瞳验光、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验光、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所得屈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年龄段近视患者小瞳验光、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验光、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所得屈光度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0.05)。结果显示与小瞳验光所得结果相比,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验光和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所得屈光度均降低,而阿托品散瞳后验光结果降低更显著。结论 视力下降至0.1~0.3的不同年龄患者可采用小瞳验光。视力下降至0.4~0.6的12岁以上近视患者可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验光。视力下降至0.4~0.6的12岁以下近视患者和视力下降至0.7~0.9的各年龄段患者均需采用阿托品散瞳后验光。  相似文献   

5.
刘新婷  张芳  吕帆 《眼科研究》2012,30(4):353-357
背景 为获得准确的屈光不正度数,需要对初诊的屈光不正儿童进行充分的睫状肌麻痹验光,但是如何选择睫状肌麻痹剂存在争议. 目的 观察环戊通和阿托品对屈光不正低龄儿童睫状肌麻痹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为研究临床上环戊通是否可以替代阿托品进行部分低龄儿童的睫状肌麻痹验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采用自身配对设计的方法,在检查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和配合下,对80例160眼、年龄4~9周岁的屈光不正儿童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先使用质量分数1%硫酸环戊通滴眼液点眼,每5分钟1次,共3次,末次点眼45 min后行验光检查;3d后再使用质量分数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每天点眼3次,连续3d,于第4天复查验光;比较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检影验光及残余调节的屈光度值差异.结果 散瞳前和应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后的电脑验光值分别为(0.55±3.52)D和(2.22±3.52)D,差值为(1.66±1.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2,P=0.00);应用1%硫酸环戊通滴眼液后电脑验光值为(1.74±3.46)D,与应用1%阿托品后的电脑验光值相比差值为(0.48±0.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8,P=0.00).两种药物散瞳后的电脑验光值之间呈明显的阳性相关(R2=0.98,P=0.00).利用红外线验光仪测量残余调节,1%环戊通滴眼液和1%阿托品凝胶散瞳后测量的残余调节值分别为(0.32±0.44)D和(0.05±0.41)D,差值为(0.27±0.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P=0.00).按屈光类型分为近视组、低中度远视组和高度远视组,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的差值近视组为(0.31±0.37)D,低中度远视组为(0.56±0.48)D,高度远视组为(0.59±0.50)D;近视组明显低于低中度远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0).4~6岁组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的差值为(0.61±0.53)D,7~9岁组差值为(0.49±0.39)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P=0.23).因“调节”隐藏的屈光度值与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的差值呈弱相关(r=0.43,P=0.00). 结论 1%硫酸环戊通滴眼液点眼和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对低龄儿童均能起到使调节放松的作用,两种药物的差值主要表现在远视儿童中.因此临床上对于远视儿童的散瞳验光最好应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  相似文献   

6.
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在近视儿童散瞳验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赛飞杰)对3-12岁近视儿童散瞳验光的结果,探讨其在3-12岁近视儿童散瞳验光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58例(116只眼)年龄3-12岁近视儿童患者,分别用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比较两种方法的验光结果。结果 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与1%阿托品眼膏散瞳后球镜值和柱镜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球镜值在116只眼中,结果相同或相差≤0.50D者114只眼,相差≥0.75D者2只眼,球镜值符合率为98.28%。柱镜值在68只眼中,结果相同或相差≤0.25D者67只眼,相差≥0.75D者1只眼,符合率为98.53%。各年龄组球镜值和柱镜值符合率均在95%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睫状肌麻痹剂,可用于3-12岁近视儿童散瞳验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近视眼验光中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 将80例(156只眼)近视患者进行4分医学验光,分析比较验光结果与患者年龄、戴镜史、优势眼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散瞳前、后及复查时患者平均等效球镜度(AESLD)分别为-(1.92±0.98)D,-(1.60±0.77)D和-(1.71±0.81)D,较散瞳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10).②各年龄段(7~12)岁、(12~16)岁散瞳前AESLD分别是-(1.45±0.57)D,-(2.13±0.79)D,散瞳后为-(1.08±0.56)D,-(1.82.±0.68)D,复查时为-(1.23±0.45)D,-(1.92±0.52)D.每绀散瞳前后(P=0.003,P=0.003)及复查时(P=0.041,P=0.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既往有配镜史者散瞳前后AESLD分别为-(2.07±0.65)D和-(1.79±0.56)D(P=0.019),无配镜史者为-(1.85±0.72)D和-(1.49±0.61)D(P=0.000).两组散瞳前后AESL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④优势眼多见于右眼.优势眼与近视度数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对度数的改变更为敏感.结论 对16岁以下的近视患者必须进行医学验光,在验光配镜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优势眼的精确矫正.  相似文献   

8.
电脑验光与视网膜检影对青少年近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对近视性青少年应用电脑验光及视网膜检影后,了解验光结果与复验结果的符合情况。方法:对2003/2005年就诊的186名(372眼)青少年性近视患者,全部进行远、近视力、外眼和眼底检查,均无眼前节炎症、白内障、眼底病和其他眼疾。使用日本生产的NIDEKAR—800型自动验光仪先作电脑验光,再用复方托品酰胺散瞳检影验光,次日瞳孔恢复正常后,再次复验,基于检影验光的结果进行主观验光,以确定配镜处方度数。比较电脑验光及散障检影验光的结果与配镜处方结果的差异。结果:正常瞳孔下电脑验光和散瞳下检影验光得到的屈光度和散光轴向相同或极其相似,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正常情况下电脑验光、散瞳后电脑验光的球镜值与配镜处方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柱镜值及轴向结果相同或极其相似,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论是电脑验光还是视网膜检影,对青少年性近视患者,均需要结合主观验光,综合考虑而得出最佳矫治数据。  相似文献   

9.
两种散瞳剂在弱视儿童验光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廖斌  卢炜 《国际眼科杂志》2007,7(3):868-869
目的:探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美多丽)对5~9岁弱视儿童进行散瞳验光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60眼)弱视儿童先后用两种散瞳剂(美多丽与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近视组、散光组的差异无显著性;远视组美多丽与阿托品眼膏的验光结果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但两者存在相关性.结论:在特殊情况下,美多丽可以作阿托品的替代药对弱视儿童进行散瞳验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0 g/L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在小儿屈光状态检查中的应用。比较其与阿托品在散瞳验光中麻痹睫状肌的效果,用以指导临床工作。
  方法:采用自身配对设计方法,对年龄3~12岁118例236眼(其中近视40例80眼,远视78例156眼,合并有散光73例146眼)先采用10 g/L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滴眼3次散瞳(每次间隔5min),末次点眼1h后进行检影验光。间隔3d后重新点10g/L阿托品眼膏1wk(每晚1次)重新进行散瞳检影验光。按屈光度分成近视组、远视组、散光组,其中散光度数是将柱镜度数独立分离出来统计。将两种散瞳药的验光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近视组使用两种方法散瞳验光后屈光度值分别为-2.25±1.31D,-2.23±1.3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09);远视组应用两种药物散瞳验光后屈光度分别为3.76±2.4D,4.39±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散光组应用两种药物散瞳验光后屈光度值分别为1.35±1.19D,1.38±2.0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4)。
  结论: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可用于临床上3~12岁近视、散光儿童的散瞳验光。但在远视儿童初次就诊仍需点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阿托品眼用凝胶在12岁以下远视儿童散瞳检影验光结果,以评估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在远视验光中的临床使用价值。

方法:年龄2~12岁的远视儿童51例102眼,先用10g/L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连续点眼5次后验光,间隔1d后,再用10g/L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连续点眼3d后进行散瞳检影验光。分析比较两种睫状肌麻痹剂在不同屈光组的验光结果及全身不良反应。

结果:轻度远视31眼两种验光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度远视组39眼两种验光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度远视组32眼两种验光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10g/L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的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0g/L阿托品眼用凝胶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

结论: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是一种起效快、作用强、持续时间短的安全有效的新型睫状肌麻痹剂,临床上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扩瞳后电脑验光、扩瞳后试镜与配镜处方的差异,探讨青少年屈光不正验光配镜的重点和注意事项。

方法:选取334例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包括212例近视和122例远视),进行扩瞳后电脑验光并试镜,恢复自然瞳孔后再试镜确定配镜处方。回顾性分析扩瞳后电脑验光、扩瞳后试镜和配镜处方之间的差异。

结果:扩瞳后电脑验光和扩瞳后试镜之间,总体数据中球镜和轴向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组中球镜、柱镜和轴向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组中轴向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数据和远视组中,扩瞳后电脑验光、扩瞳后试镜与配镜处方的球镜和轴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组中扩瞳后电脑验光和扩瞳后试镜的球镜均大于配镜处方,且扩瞳后试镜与配镜处方柱镜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组中扩瞳后电脑验光与配镜处方的球镜、柱镜和轴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扩瞳后试镜与配镜处方的柱镜和轴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land-Altman分析提示,无论屈光性质,扩瞳后电脑验光和扩瞳后试镜的球镜、柱镜存在较好一致性,二者之间的差异在临床上可以接受,而轴向的一致性则较差。Bland-Altman分析提示,总体数据和远视组中,扩瞳后电脑验光、扩瞳后试镜分别与配镜处方的球镜和轴向的一致性较差,柱镜则存在较好一致性。近视组中扩瞳后电脑验光、扩瞳后试镜分别与配镜处方的球镜、柱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轴向的一致性则较差。

结论:扩瞳后电脑验光、扩瞳后试镜结果均不能作为配镜处方。扩瞳后电脑验光与扩瞳后试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者的球镜、柱镜存在较好的临床一致性。扩瞳后电脑验光和扩瞳后试镜的轴向不具有一致性,二者与配镜处方的一致性也较差。所以复光试镜时要加强对轴向的反复验证。  相似文献   


13.
胡培克  李兆春  杨亚波  倪海龙 《眼科研究》2012,30(11):1026-1029
背景 主视眼是人类具有功能不对称行为的器官之一,它和非主视眼在很多方面的差异一直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热点,但基于成年近视患者调节功能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 研究成年近视患者主视眼和非主视眼与调节相关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描述性系列病例观察的研究方法,纳入35例年龄为18~ 35岁、双眼屈光不正球镜度为-2.00 ~-10.00 DS、散光度≤1.50 DC且双眼屈光参差≤1.5 DS、最佳矫正视力(BCVA)≥1.0的单纯近视患者,采用卡洞法并结合拇指法判断主视眼的眼别,采用主观、客观综合验光法获得受检眼屈光不正的度数,用移近法测量单眼的调节幅度,以附加±0.50 D融合交叉柱镜(FCC)法测量受检眼的调节滞后情况,采用翻转法测量各眼的调节灵敏度. 结果 本组患者的主视眼与非主视眼调节幅度分别为(9.69 ±2.30)D和(9.60±2.37)D,调节灵敏度分别为(11.08±4.20) cpm和(10.63±4.60) cpm,调节滞后量分别为0和0.25 D,主视眼与非主视眼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94、0.260、0.141).右眼为主视眼的患者双眼调节幅度分别为(9.48±2.29)D和(9.33±2.49)D,调节灵敏度分别为(10.50±4.70)cpm和(9.99±4.90) cp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19、0.116),双眼调节滞后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左眼为主视眼的患者双眼调节幅度分别为(9.91±2.35)D和(9.88±2.26)D,调节灵敏度分别为(10.70±3.77) cpm和(11.25±4.27) cp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49、0.295),双眼调节滞后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结论 对于无或有较小屈光参差的成年近视患者,主视眼和非主视眼在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及调节准确性方面无差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视疲劳患者中的治疗作用,评价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这是一项前瞻性的开放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7家医院多中心联合开展临床研究。选取2008年7月至2009年1月就诊的LASIK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用药,治疗组在给予对照组相同治疗药物的基础上,从术后第1天开始增加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术后第1、第2、第4周复诊,评价指标包括主觉症状、裸眼视力、屈光度、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调节灵敏度和正/负相对调节。符合入选标准患者共195例,其中男88例,女107例,平均年龄为(25.4±5.9)岁。对照组86例,治疗组109例。对所得数据采用嵌套模型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视疲劳主觉症状分析提示,LASIK术后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可改善阅读时字体变模糊(B4.099,P〈0.05)及近距离工作后头痛或恶心症状(F=4.344,P〈0.05)。治疗组术后调节灵敏度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眼:F=5.895,P〈0.05;右眼:F=7.440,P〈0.05;双眼:F=5.323,P〈0.05)。治疗组术后负相对调节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61,P〈0.05)。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LASIK术后主观不适症状、调节灵敏度、负相对调节有明显改善作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LASIK术后早期视疲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施图伦滴眼液治疗幼儿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方法,将80例行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的3~7岁,有1D以上散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40例应用施图伦滴眼液3mo,另40例为空白对照组。两组均在阿托品散瞳验光3mo后再次进行阿托品散瞳验光,比较两组3mo前后屈光状态差异,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每分钟眨眼次数。结果:用药前与用药3mo后比较,患者散光度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每分钟眨眼次数有减少。用药组未诉有任何不良反应。结论:施图伦治疗幼儿散光效果确切,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6.
22例学龄儿童调节痉挛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儿童调节痉挛的临床表现,探讨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名调节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经验。结果22名患儿44只眼初诊平均裸眼视力0.27±0.07,小瞳电脑验光结果均表现近视,等效球镜均值-2.75±0.35D;经0.5%托吡卡胺快速散瞳后检影验光等效球镜均值+0.68±0.64D,平均矫正视力0.47±0.05;经1%硫酸阿托品凝胶点眼,2次/天,连续5天后检影验光,中度远视者23眼、低度远视者17眼,轻度近视者4眼,44眼散光值均不超过1.0D,等效球镜均值+2.96±0.93D,矫正视力均可达到0.8以上。结论学龄儿童过强的调节力可导致部分远视患者表现为假性近视状态;对于远视导致调节痉挛的儿童宜使用阿托品散瞳验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对单眼形觉剥夺幼年豚鼠的屈光发育的影响,并分析阿托品抑制近视的可能作用位点和机制。方法实验研究。将80只3周龄体质量在100 g左右的豚鼠随机分至5组:单眼形觉剥夺4周组(8只)、形觉剥夺加点药同时进行4周组(每个浓度各8只)、形觉剥夺2周后再加点药2周组(每个浓度各8只)、单纯点药4周组(每个浓度各6只)、空白对照组(6只)。阿托品粉剂溶于单蒸水配制成3个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0.2%、1.0%、3.0%。每天早上8∶30-9∶00间点药。在实验前、实验2 周、实验4 周时测量各组豚鼠屈光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相关生物学参数。实验4周结束后取豚鼠眼视网膜做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法标记豚鼠视网膜上表达胰高血糖素的细胞。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的双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单纯形觉剥夺组,实验2周后实验眼屈光度较自身对照眼往近视方向发展,同时伴有玻璃体腔加深、眼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9、7.89、3.73,P<0.05);4周后,差异更显著。形觉剥夺加点药同时进行的3个浓度组,实验2周后实验眼与自身对照眼的各屈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2眼差值与单纯剥夺组比较,屈光度、玻璃体腔深度、眼轴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6.335、6.479、6.910,P<0.05);4周后,3个浓度组实验眼屈光度与自身对照眼比较均开始往近视方向发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7.54、-2.78,P<0.05),同时玻璃体腔加深,眼轴延长,而2眼差值与单纯剥夺组比较,各屈光参数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F=16.962、5.193、6.882,P<0.05);但3个浓度组的组间两两比较显示,各参数实验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形觉剥夺2周后再加点药2周组,实验4周后各浓度组2眼差值与单纯剥夺4周组比较,各屈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豚鼠视网膜上均未标记出胰高血糖素表达阳性的细胞。结论在3%的浓度范围内,阿托品滴眼液能通过抑制玻璃体腔加深、眼轴延长从而部分抑制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生,且作用效果没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但在近视形成后运用阿托品,并不能抑制近视的进展。胰高血糖素能途径没有参与阿托品对豚鼠近视发生发展的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间调节力差异与屈光参差程度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123例(246眼),年龄8~21岁。根据双眼间等效球镜度(SE)差值分为屈光不正组(SE差值≤0.25D)29例、低度屈光参差组(1.00D≤SE差值<2.50D)62例及高度屈光参差组(SE差值≥2.50D)32例3组。所有患者符合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0.8且各项原始数据较为完善。使用综合验光仪测量3组患者的单眼调节幅度(AMP)、单、双眼负相对调节(NRA)、正相对调节(PRA)、调节反应(AR)及调节灵活度(AF)在睫状肌麻痹下验光后确定双眼间屈光度数,分析3组间双眼调节相关参数及单眼调节参数差差值(双眼间调节参数差值=近视屈光度较高眼调节数值-近视屈光度较低眼调节数值)之间的差异。对3组间调节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屈光参差程度与双眼调节参数值及双眼间调节参数差值间的关系分析选择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3组间双眼NRA、PRA、AR、AF值及单眼间NRA、AF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AR差值分别为-0.03±0.25、0.20±0.30、0.26±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6,P<0.001);3组PRA差值分别为0.04±0.27、0.34±0.72、0.66±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7.47,P<0.001);3组AMP差值分别为0.41±0.86、-1.07±1.53、-1.02±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9.25,P<0.001)。事后多重比较显示,屈光不正组与低度屈光参差组和高度屈光参差的AR差值、PRA差值、AMP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E差值与AR差值、AMP差值存在低强度的正相关性(r=0.22,P=0.014;r=0.36,P<0.001)。结论:不同程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间调节参数差值不同,且双眼间AR差值、AMP差值与双眼间屈光度差异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