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脑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弥散各向异性特点。方法:25例脑高级别星形细胞瘤术前行DTI扫描,测定瘤周脑实质区及对侧正常脑实质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观察病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果: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MD值为1.610±0.23,高于对侧正常脑实质(P〈0.01)。FA值为0.236±0.06,低于对侧正常脑实质(P〈0.01)。结论:DTI能够准确反应脑星形细胞瘤瘤周各向异性特点,DTT能够较为准确显示病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MR弥散张量成像在颅内肿瘤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FA值和ADC值在颅内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胶质瘤患者12例,脑膜瘤10例,神经鞘瘤9例,淋巴瘤8例.术前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DTI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图(FA图)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图),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的FA值、ADC值,分析比较不同肿瘤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在肿瘤区和健侧对应部位重建,主要为白质纤维束,并与肿瘤融合,观察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胶质瘤、脑膜瘤、淋巴瘤、神经鞘瘤肿瘤实质区平均FA值为FA1:0.318±0.0036,FA2:0.45±0.052,FA3:0.304±0.012,FA4:0.0362±0.071.ADC值为:ADC1:1.233±0.204,ADC2:1.061±0.039,ADC3:1.014±0.108,ADC4:1.469±0.062.脑膜瘤FA值最高,神经鞘瘤ADC值最高.DTT显示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的关系.结论:不同肿瘤的FA值和ADC值存在明显差异,DTT较常规MRI可更好地观察肿瘤造成的白质纤维柬受压移位、浸润与破坏改变.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信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多参数值在脑肿瘤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评价扩散张量纤维柬成像(DTT)在显示脑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关系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低级别、高级别)、脑膜瘤、转移瘤患者资料(低级别星形细胞瘤15例,高级别星形细胞瘤18例,脑膜瘤16例,转移瘤10例)共59例.行常规T_1WI、T_2WI、增强T_1WI及DTI.测量病灶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囊变坏死区、水肿邻近正常白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平均扩散系数(DCavg)值、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1-容积比(1-VR)值及相对各向异性(RA)值,分析各测量值在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利用DTI数据进行DTT重组病变周围脑白质纤维束,观察肿瘤与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果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高级别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及转移瘤的肿瘤实体、瘤周水肿区的FA值、1-VR值及RA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正常白质区DCavg值、FA值、1-VR值及RA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5).FA图、FA彩色编码图、DTT图均能显示脑白质纤维受累情况,而常规MRI难以显示;脑白质纤维束与脑肿瘤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四型,即推挤型、水肿型、浸润型和破坏型.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良性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呈推挤水肿改变,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转移瘤恶性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表现为以浸润破坏为主.结论 DTI较常规MRI能更确切、直观地显示脑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的关系,结合FA值、1-VR值及RA值能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DTT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肿瘤及其周围白质纤维束的信息,指导术前计划的制定和术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诊断中枢系统疾病中的用途。方法 86例临床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包括超急性及急性期脑梗死40例,脑肿瘤32例,脑白质疏松7例,多发性硬化4例,脑中毒3例以及作为正常对照的健康志愿者9例均经常规磁共振序列和DWI、DTI检查,对患侧和健侧大脑白质纤维束感兴趣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进行定量分析,获得方向编码彩色(DEC)图和黑白各向异性(FA)图,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I)显示脑白质纤维束走形方向、损伤、受压、移位等情况。结果健康组不同部位的脑白质的FA值不同,但大脑半球两侧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急性(发病后小于6 h)脑梗死区白质FA值与对侧相比轻度增高或降低,急性期(发病后6~72 h)脑梗死区白质FA值显著减低,FA图为低信号,健侧脑白质为高信号,均有明显差别。良恶性脑肿瘤FA值仅在瘤周水肿区的比较中有统计学差异,FA图肿瘤实质为稍低信号,中心坏死及周围水肿表现为低信号。脑白质病变和正常对照组感兴趣区测量FA值,病变区FA值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TI可无创且清晰地显示白质纤维束走行方向及分布情况,对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有重要用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联合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在星形细胞瘤与邻近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术前计划中的作用。方法对22例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及DTI技术fMRI检查,原始数据采集后进行图像分析处理,分别获得各项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并测定肿瘤的病灶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灶周水肿区各项异性分数(FA值)。分析肿瘤与相邻脑白质解剖关系,并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肿瘤病灶区和灶周水肿区与正常白质区的ADC值和FA值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质纤维束可见受压、移位、浸润及破坏三种改变。4例Ⅰ~Ⅱ级星形细胞瘤推移相邻脑白质纤维束;8例Ⅱ~Ⅲ级星形细胞瘤侵润脑白质;10例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DTI图可以清晰显示运动区锥体束形态变化及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导手术,效果满意。结论磁共振DTI技术联合fMRI是目前唯一在活体无创、三维清晰星形细胞瘤与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由于二者的联合应用不仅能够显示大脑重要功能激活区在病理情况下的移位和改变,同时还能显示肿瘤与重要功能区和白质纤维束结构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弥散张量成像鉴别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鉴别脑内原发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测量行DTI检查的13例幕上高级别胶质瘤、8例单发转移瘤的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区及在大脑脚层面双侧皮质脊髓束的ADC值、FA值,并计算患侧/对侧FA相对值,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发转移瘤瘤周水肿区ADC值明显高于高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区ADC值;两者大脑脚层面患侧皮质脊髓束FA值轻度降低,ADC值无明显差异;相对FA值高级别胶质瘤较低。结论:瘤周水肿区ADC值对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的鉴别有意义;弥散张量成像提供更多瘤周受累纤维束病理改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联合使用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及基于体素的形态分析法(VBM),探讨精神发育迟滞(MR)患者的脑白质变化。方法:精神发育迟滞患者16例及同龄健康志愿者16例(对照组),均行MR3D-T1WI及DTI扫描,采用VBM方法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中脑白质体积的差异。同时使用DTT重建特定脑白质纤维束,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中白质纤维束的FA值、ADC值、数量和长度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R患者的脑白质体积总量减少(t=2.457,P<0.01),扣带束、下额枕束的FA值降低(t=-2.561、-2.92,P=0.013、0.005),胼胝体束、下额枕束、皮质脊髓束和扣带束的ADC值增高(t=3.039、2.524、2.483、2.292,P=0.006、0.016、0.016和0.025),皮质脊髓束、胼胝体束的数量减少(t=-2.195、-2.385,P=0.033、0.024),胼胝体束、皮质脊髓束、扣带束长度减小(t=-2.146、-2.364、-2.048,P=0.040、0.021、0.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T及VBM方法均可发现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脑白质异常变化,两者联合使用对精神发育迟滞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急性脑静脉闭塞模型进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脑实质损害的扩散规律及脑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材料与方法取家猫30只随机分为手术组(n=24)和假手术组(n=6).手术组制备急性脑静脉闭塞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行开颅上矢状窦暴露.术后采用常规MRI和DTI对各组模型脑实质损害病灶进行连续动态观察,测最病变区的平均扩散系数(ADCav)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计算病变区与健侧区的ADCav、FA比值.用纤维示踪技术(FT)显示脑白质纤维柬的完整性,并与病理学对照.结果 手术组24只猫,9只常规MRI检查为阴性;15只猫脑实质出现异常信号,术后1 h ADCav值较健侧降低,3 h后ADCav值较健侧逐渐增高,12 h后增高明显.FA值于术后各时问点均降低.各时间点病变区与健侧ADCav、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ADCav、FA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2.07、9.37.P<0.05).术后1 h,FT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移位和穿过病灶区,6 h后脑白质纤维束断裂、破坏,12 h后脑白质纤维束于病灶边缘处中断.术后1 h病灶区出现细胞毒性脑水肿,3 h后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12 h后出现静脉性脑梗死、脑出血.假手术组未见上述异常表现.结论 DTI能清楚显示并定量判断急性脑静脉闭塞脑实质损害的动态变化规律,FT能更好地显示脑白质纤维柬的受损和移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对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DAI早期(伤后10天内)患者(DAI组)及12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在FA图上分别测量DAI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胼胝体压部、胼胝体膝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部分各向异性(FA)值,将两组感兴趣区(ROI)平均FA值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DAI组FA值与临床GC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通过病灶的纤维束特征。结果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DAI早期FA值(胼胝体压部0.647±0.069、胼胝体膝部0.615±0.043、内囊前肢0.541±0.065、内囊后肢0.639±0.035)较对照组(胼胝体压部0.748±0.045、胼胝体膝部0.729±0.058、内囊前肢0.622±0.038、内囊后肢0.667±0.027)FA值显著降低(P0.001)。胼胝体压部FA值的变化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736,P=0.001)。DTT较好显示感兴趣区白质纤维束形态,更直观显示脑白质损伤程度。结论 DTI联合DTT是DAI患者检查的敏感方法,FA值评估是DAI程度的重要依据,DDT可观察神经纤维束受损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评价慢性高原病患者脑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hy,FA)。方法:本研究共包括9例慢性高原病患者和10例正常志愿者,行常规MRI扫描及DTI扫描,测定DTI图像上不同脑白质区的FA值,并比较两组FA值的差异。结果:两组常规MR检查未见明确差异,DTI示慢性高原病组双侧额叶及海马旁白质、胼胝体膝部FA值较正常志愿者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高原病患者部分脑白质区FA值下降,提示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受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颈髓损伤(CSCI)的成像特点,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8例 CSCI 患者(发病72 h 内)均采用3.0T 磁共振仪进行快速颈髓 DTI 扫描,并在工作站进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同时,在工作站分别测量并计算颈髓病变区及上下相对正常区的各向异性(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之后进行统计学组间配对 t 检验分析(SPSS 13.0)。结果急性 CSCI 以 C5~C6节段(占4/8)和 C4~C5节段(占3/8)多见,且快速 DTI 均获得了较好的图像质量。急性 CSCI 时病变区 FA 值和 ADC 值均明显低于相对正常区域数值(P <0.01),相应在 FA 图和 ADC 图均表现为低信号,而上下相对正常区 FA 值和 ADC 值间无明显区别;同时,DTT 有利于显示刀刺伤导致的颈髓纤维束断裂,颈髓闭合伤则主要表现为脊髓纤维束紊乱等。结论3.0T 快速 DTI 序列可以在2 min 扫描时间内获得临床较为满意的诊断图像,并通过 FA 值和 ADC 值更敏感地反映急性 CSCI 后髓鞘损伤导致的 FA 改变及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导致的水分子扩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扩散张量成像(DTI)在创伤性脑白质损伤(W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创伤性脑外伤后经临床诊断有WMI的患者通过Philips 1.5TIntera Achieva MR扫描仪行常规MRI和DTI。后处理获得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和纤维示踪成像三维图。根据T2WI及T2快速场回波图像,分别于WMI区域、同侧同名或对侧同名纤维束正常区域取感兴趣区,测量FA值和ADC值并进行比较。结果:脑外伤患者损伤脑白质中挫伤和出血、仅挫伤和仅出血区域三者之间的FA值(F=0.68,P>0.05)和ADC值(F=0.53,P>0.05)均未见明显不同。除仅出血区域的ADC值与对照区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P>0.05),挫伤和出血(t=9.72,P<0.05)、仅挫伤(t=8.28,P<0.05)和仅出血(t=5.44,P<0.05)区域的FA值较正常对照区域明显降低,挫伤和出血(t=4.71,P<0.05)、仅挫伤(t=4.81,P<0.05)的ADC值较正常对照明显增高,纤维示踪成像显示损伤区域脑白质较正常区域稀疏、分离、缺失。结论:DTI技术能够显示患者WMI区域的异常改变,但ADC值对出血的判断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参数中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15例高级别脑胶质瘤和19例脑转移瘤,术前行常规MRI扫描、增强扫描、DWI及DTI扫描,选取感兴趣区(肿瘤囊变区、肿瘤实质区、肿瘤边缘区、瘤周水肿区、肿瘤周围正常脑实质区),分别测量其ADC值及FA值,比较两种肿瘤不同部位ADC值及FA值的差异,采用t检验。结果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的肿瘤实质区(t=4.09,P=0.001)、肿瘤边缘区(t=3.34,P=0.002)的FA值差异显著(P<0.05)。两种肿瘤周围水肿区(t=4.79,P=0.000)的ADC值差异显著(P<0.05)。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可以作为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25例临床确诊为病毒性脑炎患者(脑炎组)和25例常规MRI检查显示正常的检查者(对照组)行DTI扫描.将DTI扫描数据后处理获得扩散系数(ADC)图、各向异性(FA)图和DTT图,采用ROI测量脑炎组病变区与对照组正常脑组织的ADC值、FA值并对测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病程早期,脑炎组病变区的平均ADC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平均FA值较对照组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程中期及晚期,脑炎组病变区平均ADC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FA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TT白质纤维示踪成像显示白质纤维主呈浸润性改变,部分纤维中断、缺失,而无推压移位等改变. 结论 DTI与DTT技术能够为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在鉴别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中的价值。方法对疑似PCa或BPH的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检查及DTI检查,测量感兴趣区部分各向异性值(FA)及平均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并绘制DTI参数图及纤维示踪图。比较PCa与BPH组间FA值与ADC值的差别,并绘制ROC曲线,确定FA值及ADC值曲线下面积。结果 PCa与BPH的FA值分别为(0.36±0.05,0.28±0.0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2。PCa与BPH的ADC值分别为(1.10±0.27)×10-3 mm2/s,(1.55±0.32)×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5。结论 DTI能够反映PCa与BPH微观结构的不同,对鉴别PCa与BPH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3.0T磁共振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进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示踪成像(FT)的可行性.方法:对2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膝关节DTI检查,男15例,女10例,年龄21~40岁,平均34.6岁.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在工作站进行纤维束示踪三雏模拟成像,计算前交叉韧带的纤维束长度及平均FA值、ADC值,比较不同性别的FA值及ADC值差异,并分析同一操作者在不同时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25名受检者中16例前交叉韧带显示三维纤维束结构,4例显示多束,5例未显示规则的纤维束.所显示的平均纤维长度为(13.79±1.75)~(25.43±3.37)mm..全部受试者前交叉韧带平均FA值为0.457士0.058,平均ADC值为1.419±0.289,无性别差异.比较同一测量者在不同测量时间的FA和ADC测量值,其可信度和组内相关系数均较好.结论:采用3T MR成像系统能成功完成正常前交叉韧带DTI和DTT,并可显示正常前交叉韧带的双束结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不同成像参数探索正常视觉通路的显示情况和枕颞叶视放射区脑梗死纤维束的变化。方法对20例正常志愿者和45例枕颞叶视放射区脑梗死患者,分别行常规磁共振检查、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显示枕颞叶视放射区的纤维束走行,并测量梗死侧及对侧视放射区的各向异性值、表观扩散系数值、体积相对各向异性值及指数各向异性值。结果在正常对照组不同区域设置感兴趣区,可以较好地显示视神经、视束、视放射的走行。枕颞叶视放射梗死区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扩散张量成像各参数值的变化,FA值在超急性期略升高,其余各期有不同程度的减低,ADC值在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不同程度升高,慢性期减低;VRA与FA呈正相关关系( r =0.789), EA与ADC呈负相关关系( r =-0.743)。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扩散张量成像可以较好显示视觉通路和枕颞叶视放射区纤维束的走行及梗死后的改变,有利于梗死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汪继辉  张勇刚   《放射学实践》2012,27(9):986-989
目的:观察牵引治疗后颈椎病患者椎间盘ADC值和FA值的变化,探讨DTI对颈椎病牵引治疗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颈椎病患者60例均行牵引治疗,牵引重量为体重的5%~15%,牵引时间为20min,每天1次,疗程10天,牵引治疗前后行DTI检查。利用DTI原始数据重组ADC图、FA图,测定牵引治疗前后椎间盘的ADC值、FA值,分析牵引治疗后ADC值、FA值的变化。椎间盘牵引治疗前后ADC值和FA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60例患者360个椎间盘中,轻度退变椎间盘143个,中度退变椎间盘125个,重度退变椎间盘92个。轻度退变椎间盘、中度退变椎间盘治疗前ADC值、FA值的平均值分别为8.36×10-4 mm2/s和0.72×10-4、7.66×10-4 mm2/s和0.65×10-4,牵引治疗后ADC值和FA值的平均值分别增加了0.65×10-4 mm2/s和0.09×10-4、0.74×10-4 mm2/s和0.07×10-4,牵引治疗前后椎间盘ADC值及FA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退变椎间盘治疗前ADC值、FA值的平均值分别为7.19×10-4 mm2/s和0.53×10-4,牵引治疗后ADC值和FA值的平均值分别增加了0.15×10-4 mm2/s和0.03×10-4,治疗前后椎间盘ADC值及FA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引治疗可增加轻、中度退变椎间盘的ADC值及FA值,即增加其扩散能力,而对重度退变椎间盘的扩散能力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分析健康青年人腕管内正中神经(MN)部分功能参数值特点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MN纤维束.方法 采用3.0T MR对25名健康志愿者行腕部常规MR及DTI序列扫描,测量DTI各参数值并重建MN纤维束.结果 ①MN各向异性分数(FA)值=0.686±0.089、MN轴向扩散系数(AD)值=(2.085±0.263)mm2/s、MN径向扩散系数(RD)值=(0.568±0.151)mm2/s、MN平均扩散率(ADC)值=(1.073±0.140)mm2/s.②各层面FA、RD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层面AD、ADC及各本征值E1、E2、E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腕管内MN从近心端到远心端DTI各部分功能参数均有不同的变化趋势.④MN FA、MN AD、MN RD、MN ADC的95%置信区间上下限分别为(0.675,0.698)、(2.052,2.117)、(0.549,0.587)、(1.056,1.091).⑤利用DTT可以完整地重建显示MN纤维束,远端分支亦能显示.结论 应用DTI及DTT技术可以定量描述MN的FA及直观显示重建的MN纤维束,可为诊断MN病变提供定量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FA阈值对MR弥散张量胼胝体纤维束重建的影响,并寻求最佳阈值。方法 20名健康成年人,男10例,女10例,分别行脑部常规MRI和DTI扫描。对DTI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调节不同FA阈值进行胼胝体纤维束重建,获得FDi和FA等参数,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0.05~0.40间,每0.05取一个值作为FA阈值:FA阈值取0.05与0.1、0.3和0.35以及0.35和0.40时测得的FDi值统计分析无明显差别;其余各组之间FDi值均有统计学差异;②在0.10~0.30之间每0.01取一个值作为FA阈值:每组FA阈值下测得的FDi值均与相邻若干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无差别组数较多的主要集中在0.16~0.24之间,其中以0.20时达到高峰;③不同FA阈值下测得的FDi值与FA值存在线性相关(r=-0.918)。结论①正常胼胝体纤维束成像时,FA阈值小于0.1或大于0.3时,纤维追踪将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而0.16~0.24为正常胼胝体纤维追踪的适合阈值,其中0.20可能为最佳阈值;②FDi值是DTT的一个重要参数,与FA值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