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结核化疗中出现类赫氏反应的机制、其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我所住院部1994-1998年间住院病人中出现的19例类赫氏度应。结果抗结核化疗中出现类赫氏反应,主要表现为原发结核病灶增大、新病灶出现、浆膜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结论类赫氏反应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不少学者认为与免疫有关,一般多于化疗开始3个月内发生,继续抗痨,酌情应用激素或对症处置,大都在1-2个月内好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结核化疗中出现类赫氏反应的机制、其治疗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所住院部1994~1998年间住院病人中出现的19例类氏反应。结果 抗结核化疗中出现类赫氏反应,主要表现为原发结核病灶增大、新病灶出现、浆膜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结论类赫氏反应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不少学认为与免疫有关,一般多于化疗开始3个月内发生,继续抗痨,酌情应用激素或对症处置,大都在1~2个月内好转。  相似文献   

3.
一部分结核病患在强化抗痨过程中,结核菌被大量杀死,菌体蛋白、磷指质等可致变态反应,发生一时性x线阴影扩大,出现胸水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等现象,即类赫氏反应。本收集了我院近十年来在住院期间出现类赫氏反应病例计30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部分肺结核病人在强化治疗过程中出现一些反常现象称为矛盾反应、暂时恶化或类赫氏反应。现将我院近3a来资料完整的2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治疗前情况:男25例,女3例,年龄22岁~67岁。初治27例,复治1例,痰结核菌阳性11例,阴性17例。浸润型12例,粟粒型2例,结核性胸膜炎7例,浸润型并胸膜炎7例,抗结核治疗方案均含HR。1.2 治疗中病灶情况:原病灶暂时增大、增多9例,原病灶缩小,对侧出现新病灶4例,原胸水大部分吸收又重新增多并对侧出现胸水7例,原胸水吸收、对侧出现胸水6例,淋巴结肿大2例。发生在化疗30d内7例,31d~60d13例,61d~90d8例…  相似文献   

5.
云冰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6):171-172
目的探讨结合化疗中的类赫氏反应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0月住院初治肺结核病发生类赫氏反应13例。结果其中浸润型肺结核9例,血型播散型肺结核3例,原发型肺结核1例。类赫氏反应表现为高热、咳嗽、胸闷,胸片示病灶增多、扩大,胸膜炎、淋巴结肿大。13例类赫氏反应均发生于强化治疗期。结论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类赫氏反应主要发生在初治结核的强化期。采用地塞米松治疗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6.
回顾曾误诊为肺癌、转移瘤、恶性胸水、肺霉菌病等6例肺结核强化治疗过程中的类赫氏(Herxheime‘‘‘‘s)反应者,其中Ⅱ型1例,Ⅲ型4例,V型1例,提示与化疗方案中利福类药物的应用有一定关系。胸片“恶化”征象出现的时间以抗痨治疗后30天~60天者为多,“恶化”X线征象表现为病灶扩大,密度增高2例,伴右上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出现中等量胸膜腔游离积液1例,胸水复发1例,双肺出现多发结节影1例。继续抗痨治疗,病变好转。但如胸片发现浸润性病变、密度均匀;病变异常演变或出现直径大于3cm的结节且轮廓不规则;病侧肺门区淋巴结肿大则多为肺癌的指征,必须进行相应的检查,以免误诊,失去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7.
结核病化疗中类赫氏反应——附国内599例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结核病化疗中发现个别病人病灶暂时增大、增多、出现胸水、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等不是结核病恶化.而是一种暂时改变,学们推测发生的机制可能与驱梅治疗中出现的“治疗后梅毒症状加剧反应(Herxheimer)”相似,所以称为“类赫氏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核病强化治疗期间出现类赫氏反应的机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住院患者中出现的17例类赫氏反应进行临床分析及护理研究。结果结核病强化治疗期间出现类赫氏反应,主要表现为原发结核病灶增大,新病灶出现、浆膜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经原方案继续治疗,均全部治愈。结论类赫氏反应机制主要是由于短期内大量结核菌被杀死,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另外是由患者吸入病灶中干酪样物质而引起的吸入性肺炎所致,一般于强化治疗开始的3个月内发生。继续抗痨,酌情应用激素或对症处理,同时加强护理措施,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大都在1~2个月好转。现将我们遇到的17例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肺结核强化治疗期的类赫氏反应(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肺结核强化治疗期的类赫氏反应的机制、临床表现特征、诊断及治疗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回顾分析1992~ 1998年间收治的肺结核病人中出现的 5例类赫氏反应。结果  5例类赫氏反应均在化疗开始 10~ 2 6d内发生 ,平均 17.2d。主要表现为肺门和 /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持续高热、胸膜炎。结论 类赫氏反应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一般于化疗开始 3个月内发生 ,其症状与病灶的“恶化”常呈矛盾现象 ;诊断方面应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治疗上应继续抗痨 ,酌情加用激素及对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肺结核化疗期类赫氏反应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肺结核病人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类赫氏反应发生在经痰确诊的初治病人大量排菌着的化疗初期,随着痰菌阴转,X线有明显变化。新发病多为渗出病变,部分病人有高热、胸痛、淋巴结增大,新出现胸水。结论了解类赫氏反应的特征及与耐药肺结核的鉴别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回顾我院 1 991~ 2 0 0 1年间住院初治结核病人在化疗期间发生类赫氏反应 30例 ,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初治患者 ,男 1 7例 ,女 1 3例 ,年龄 1 3~ 77岁。其中Ⅱ型肺结核 2例 ,Ⅲ型肺结核 2 2例 ,Ⅴ型 5例 ,Ⅱ型合并结核性脑膜炎 1例。痰菌阳性 1 6例 ,阴性 6例 ,化疗方案均为HRZ(E)。1 2 类赫氏反应的临床表现 多为发热或原病灶范围扩大或增多 ,胸膜炎 ,个别淋巴结肿大等。本组资料中出现发热者 2 0例 ,原发病灶范围扩大或增多 1 8例 ,再次出现胸腔积液者 5例 ,单纯胸膜炎 6例 ,肺门淋巴结肿大 1例…  相似文献   

12.
肺结核化疗期间发生类赫氏反应多有报告,结核性胸膜炎化疗出现类赫氏反应则尚不多见。现就16例给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化疗出现的类赫氏反应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院1980年以来收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384例,其中16例化疗期间出现类赫氏反应。16例中,男5例,女11例,年龄18-42岁,平均年龄27岁。其中右侧胸膜炎9例,左侧5例,双侧2例。中量胸水3例,大量胸水13例,伴有肺部结核4例。全部病例均为第一次患结核性胸膜炎,并首次接受强化化疗。2治疗经过2.l化疗方案:H(异烟姘)+R(利福平)+E(2肢丁醇)+S(链霉素)10例,H+R+S+Z…  相似文献   

13.
向元林 《四川医学》2004,25(10):1138-1139
我院于1995年1月至2003年3月共收治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402例,其中有6例在抗痨治疗4周至8周时出现结核病治疗初期类赫氏反应。结核病化疗类赫氏反应临床上虽不常见,但仍时有发生,且容易误诊为抗痨治疗无效或其它疾病,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恐慌。现将我院近8年发生的6例类赫氏反应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结核强化治疗期出现类赫氏反应的机制、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住的肺结核病人中诊断的16例类赫氏反应的临床症状、X线表现及治疗、转归。结果:本组16例病人均为初治病例,40岁以下13例(占81.3%),类赫氏反应发生时间为抗痨治疗后20~180d,其中<30d5例,占31.3%,31~60d9例,占56.3%;61~90d1例,占6.3%,91~180d1例,占6.3%。主要表现为原发结核病灶增大、新病灶出现、浆膜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加用强的松治疗者类赫氏反应持续时间1~3周6例,占37.5%;3周至2月4例,占25%;未加用强的松治疗者持续1~2月消失6例,占37.5%。结论:类赫氏反应是在肺结核强化治疗期间出现的病灶暂时性恶化,继续原化疗方案治疗,必要时加用激素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22例肺结核化疗期类赫氏反应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肺结核化疗期类赫氏反应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22例肺结核化疗期类赫氏反应情况。结果 此反应发生于痰检阳性的肺结核初治病人,伴有痰菌阳性转阴,胸部X线表现主荸堂出性病灶,部分病例有高热、气促、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 鉴别肺结核治疗中发生的类赫氏反应与耐药结核的真性恶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1病例资料 女性,56岁,因反复发热2年余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纳差。不规则热,体温最高40℃左右,在当地多家医院先后诊断为“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胆系感染”“结核感染”“支原体肺炎”,抗感染、抗痨治疗均无明显效果。曾应用激素治疗,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体温共正常6个月,停用激素后再次出现发热。诊治过程中曾出现颜面部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CT检查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既往有慢性乙肝(小三阳)病史21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类赫氏反应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就我院收治的96例类赫氏反应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类赫氏反应以青壮年初治病例居多占93.8%;多数发生在INH、RFP治疗1~2个月占87.5%.临床特点以突然发热、乏力、盗汗、咳嗽等症状为主,复查CT、CR片可见原病灶扩大或出现新病灶,部分病例并发胸膜炎、心包炎、结脑,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经1~2个月用原化疗方案大多数病例症状明显改善,病变吸收好转;并发胸膜炎、心包炎、结脑患者辅以抗变态反应治疗,疗效甚佳.结论:治疗肺结核过程中易出现类赫氏反应,以青壮年初治病例居多,依临床特点进行诊断,辅以相应治疗,预后疗效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22例颈淋巴结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提高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995.2001年22例颈部淋巴结结核病人,有3个以上淋巴结受累,均经病理诊断证实,术前1周开始抗痨治疗。手术范围:前至颈白线,后至斜方肌前缘,上至颌下,下至锁骨。对颈内静脉、胸锁乳突肌等重要的血管、神经、肌肉作骨骼化处理,创面放置1.2g链霉素粉,常规放引流物,术后继续抗痨治疗半年。结果22例均工期愈合,随访1—3年,除1例未按计划抗痨而在半年后复发,其余病人均临床治愈。结论区域清扫、创面加用链霉素、术后按计划抗痨是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总结1990~1998年间住妆治肺结核发生类赫氏反应17例,其中Ⅲ型肺结15例,Ⅱ型肺结核2例。类赫氏反应为发热,原病灶范围扩大或增多,胸膜炎,淋巴结肿大等。类赫氏反应多发生于强化治疗第一个月(占46.7%),多持续1~3周,。个别病例可持续长达两月之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核病抗结核治疗中的类赫氏反应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2年1月-2013年1月住院初治及复治肺结核病发生类赫氏反应33例。结果:其中继发型肺结核18例,血型播散型肺结核3例,结核性胸膜炎5例,淋巴结核2例,腰椎结核2例,结核性腹膜炎3例。类赫氏反应表现为高热、咳嗽、胸闷,胸部CT示病灶增多、扩大,浆膜腔积液增多或新近出现、淋巴结肿大。31例类赫氏反应发生于初治强化治疗期,2例发生于复治中。结论:结核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类赫氏反应主要发生在初治结核的强化期,复治过程中也可出现。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