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PFNA治疗10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内固定失效情况分为内固定失效组(n=15)和成功组(n=89),以性别、年龄、基础疾病、Singh指数、骨折分型、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尖顶距(TAD)、骨折复位质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为变量。采用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5个月。104例中15例患者术后发生内固定失效。单因素分析显示TAD、Singh指数、骨折复位质量及基础疾病是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ngh指数、骨折复位质量及基础疾病为内固定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严重骨质疏松、骨折复位不良、基础疾病状况严重及TAD≥30 mm的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是PFNA内固定失效的高危因素,临床应予以有效干预或者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导致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动力髋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110例接受切开复位,135°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且病历资料完整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9例,女性81例;年龄55~87岁,平均77.4岁.采用Evans骨折分型:Type Ⅰ-1型8例,Type Ⅰ-2 19例,Type Ⅰ-3 35例,Type Ⅰ-4型47例,Type Ⅱ 1例.采用Singh分级评定骨的质量:其中Ⅵ级4例,Ⅴ级31例,Ⅳ级52例,Ⅲ级23例.采用尖顶距(tip-apix distance, TAD)评价拉力螺钉在股骨头的位置.选择年龄、骨质疏松程度、骨折类型、复位稳定性、内固定的植入位置作为分析变量,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3.0~24.0个月(平均12.4个月)随访,14例患者内固定失败.内固定失败组平均年龄77.4岁(63~87岁),较骨折愈合组年长8.9岁(P=0.04).骨质疏松轻重程度以及TAD值大小间均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稳定与否以及后内侧骨皮质对合情况是否良好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复位与功能复位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6).结论 年龄、骨折类型、骨骼质量、内固定的植入位置(TAD)以及内侧骨皮质复位质量是导致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功能复位并不增加内固定失败的风险.对于高龄、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骨折不宜应用动力髋内固定.对于采用动力髋内固定的一般患者应力求使TAD值<25,功能复位即可,但应力求使后内侧骨皮质良好复位.  相似文献   

3.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骨折失败病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分析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骨折手术失败的原因,为提高手术效果提供借鉴。方法 对1996年1月~2003年12月间用DHS治疗手术失败的26例股骨转子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骨折类型、骨骼质量、髋螺钉的位置及骨折复位的质量,分析造成手术失败的可能原因。结果在发生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移位、断裂的26个失败病例中,A3型骨折占69.2%(18/26),A2型骨折占26.9%(7/26),Al型骨折占3.9%(1/26)。骨骼质量差(singh指数<4)的占53.8%(14/26);骨折复位差(移位超过4mm)的占50.0ck,(13/26);髋螺钉位置差(TAD>25mm)的占53.8%(14/26)。结论 病例选择不当、骨折复位不良、髋螺钉位置不佳以及骨骼质量差均是DHS治疗股骨转子骨折手术失败的原因。正确的手术指征和精确的手术操作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失败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采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内固定失败23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6个可能影响DHS内固定失败的因素(性别、年龄、Singh指数、损伤原因、Garden对位指数、骨折类型)。[结果]单变量分析提示性别、损伤原因和骨折类型与内固定失败无关(P〉0.05),但年龄、Singh指数、Garden复位指数与内固定失败有关(P〈0.05);多变量分析与单变量分析有矛盾之处,主成分Logistic回归分析比逐步Logistic分析有更多因素纳入回归模型。[结论]在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数据时,应根据反应变量类型和研究设计类型选择相应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骨折复位程度和患者的年龄是DHS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失败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1,自引:11,他引:91  
目的通过对DHS失败病例结果的分析,得出一种单纯的影像学骨折分类方法,来预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阐述骨质疏松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采取回顾性总结的方法,收集1998年6月~2003年6月35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病例,骨折按(BoydGriffin,Evans,AO法)标准分类,骨质疏松按Singh标准分度,根据术后X线片评定复位的成败,即内翻角>100°,股骨头穿孔,螺钉穿出超过20mm或金属物断裂认定为手术失败.结果总共发现97例失败病例,4例为稳定性骨折,93例为不稳定性骨折(Evans分类法),不稳定性骨折伴骨质疏松的病例手术失败率超过50%.结论应用Singh和Evans分类法对术前股骨粗隆间骨折稳定性和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程度进行分类,可以精确地预测术后内固定的成败.对于Evans分类法属于不稳定的粗隆间骨折,并伴有Ⅲ级以上骨质疏松的病例,DHS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案,而应采用双极杯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6.
"尖顶距"值与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关系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验证“尖顶距(TAD)”值与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关系,并分析其它因素对该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02年1月~2004年12月,对106例接受切开复位,135°动力髋螺钉(DHS)固定且病历资料完整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5例,女41例;年龄20~83岁,平均52.4岁。Evans骨折分型:Ⅱ型19例,Ⅲ型25例,Ⅳ型32例,Ⅴ型29例,R型1例。采用Singh分级评定骨的质量:其中Ⅵ级44例,Ⅴ级34例,Ⅳ级23例,Ⅲ级5例。根据Baumgaertner等提出的预测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TAD”预测值25mm分组。A组:“TAD”值<25 mm 59例,B组:“TAD”值>25 mm 47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4.5~28.0个月(平均14.45个月)随访。3例患者并发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其中“TAD”值>30 mm 15例,拉力螺钉切出1例;“TAD”值>40mm 7例,拉力螺钉切出2例(P=0.000)。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8.7岁(75~83岁),超出骨折顺利愈合的10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27.1岁(P=0.000)。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3例患者,均见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EvansⅤ型2例和R型1例。骨折复位质量:优43例,良47例,中9例(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1例),差7例(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2例)。结论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受患者年龄、骨折类型以及骨折复位稳定性等多因素影响,但是“TAD”值越高,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内固定选择、手术技术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03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29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测量并收集其影像学指标,包括:术前股骨近端外侧壁厚度、尖顶距(TAD)、断端正位对位差、侧位对位差、髓内钉顶点位置和外侧壁分型。同时记录患者的Singh指数和AO/OTA分型。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易导致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 291例中49例出现内固定失败。单因素分析显示:外侧壁厚度、TAD、外侧壁分型和AO/OTA分型与内固定失败相关(P0.05),而性别、年龄、断端正侧位对位差、髓内钉顶点位置和Singh指数与内固定失败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AD、外侧壁分型和骨折稳定性是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TAD过大,脆弱的外侧壁及不稳定骨折是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需谨慎使用,使用后需延缓下地负重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内固定方法。方法 在解剖复位的基础上 ,采用DHS加阻挡螺钉、抗旋转螺钉及固定螺钉等联合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 64例。结果 随访 14~ 46个月 ,全部骨折愈合 ,患侧股骨颈较正常侧平均短缩 ( 2 .8± 0 .2 )mm ,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DHS加螺钉联合内固定是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辅助螺钉内固定是预防过度滑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尖顶距(tip apex distance,TAD)与螺旋刀片移位导致内固定失败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2018年6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的87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32例,女55例;年龄80~101岁,平均84.7岁。均为低能量损伤所致单侧新鲜闭合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31-A1型33例,31-A2型35例,31-A3型1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6 d,平均3.7 d。根据术后即刻X线片测量TAD,按TAD大小分为A组(TAD20 mm)和B组(TAD20 mm)。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及螺旋刀片移位导致内固定失败发生情况。结果根据术后即刻TAD值,A组49例,TAD为8.9~19.7 mm,平均18.6 mm;B组38例,TAD为20.1~41.4 mm,平均27.7 mm。8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8个月,平均11.7个月。术后3例(均为B组患者)发生螺旋刀片切割移位导致内固定失败,其中1例向上切出股骨头,2例向内穿透股骨头;余84例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发生内固定物断裂、股骨干骨折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A、B组患者内固定失败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8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适当缩小螺旋刀片TAD值(15~20 mm),可以增加初始稳定,并不增加螺旋刀片移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与人工股骨头置换(HA)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对行DHS内固定(90例)与HA(66例)的高龄顺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合Tronzo-Evans骨折分型及Singh指数分级,探讨高龄转子间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结果 对患者随访12~108个月.HA组较DHS组术后下地早,并发症发生率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在内固定失败率和假体松动率方面,HA组不仅在Ⅲ、Ⅳ型不稳定骨折和Singh指数在1~3级患者中明显低于DHS组,在Ⅰ、Ⅱ型稳定骨折和Singh指数在4~6级患者中亦明显低于DHS组(P<0.05).结论 HA治疗高龄顺转子间骨折短期疗效良好.结合Tronzo-Evans分型和Singh指数分级对高龄转子间骨折治疗具有指导意义,高龄转子间Ⅲ、Ⅳ型骨折首选HA治疗;对于严重骨质疏松Singh指数在1~3级的高龄患者,即使Ⅰ、Ⅱ型稳定骨折,也可首选HA治疗.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分级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选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分级与老年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关系.方法 对150例接受内固定手术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总结患者术后内固定的失败率,分析骨质疏松分级和内固定失败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术后内固定失败23例,包括:钢板断裂松动,螺钉拔出松动,骨皮质劈裂,股骨干劈裂骨折等,失败率为15.3%.Singh分级越高,失败率越高.结论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选择应与Singh骨质疏松分级相结合,在确保手术创伤小,功能恢复快的前提下选择合适、有效的内固定,必要时植骨,填充骨水泥,可降低内固定失败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症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8例合并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DHS内固定治疗,分析术后并发症和治疗效果.结果 获随访24例,失访4例,随访时间9 ~18个月.术后并发症:SinghⅣ级中髋内翻1例,SinghⅢ级中髋内翻2例,螺钉松动1例,螺钉切出头颈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SinghⅡ级中螺钉松动1例,螺钉切出头颈1例.疗效按朱孟勇等评定方法:SinghⅤ级中优1例,良1例;SinghⅣ级中优2例,良3例,可1例;SinghⅢ级中优5例,良6例,可2例,差1例;SinghⅡ级中2例均为差.结论 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程度越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越高,治疗效果优良率越低,对于SinghⅡ级及以下者不适宜行DHS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应用髋动力加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骨折的失败病例,探讨失败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回顾2008年10月~2009年10月10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的病例,骨折按Evans标准分类.骨质疏松按Singh标准分度.根据术后x线片评定手术的成败.即内翻角〉100°,股骨头切割,螺钉穿出超过20mm或内固定物断裂认定为手术失败。结果本组105例手术患者中,10例失败,发生率为9.5%。其中髋螺钉切割致穿出股骨头2例(1.9%),螺钉拔出、钢板松动4例(3.8%),普通螺钉断裂3例(2.9%),钢板折断1例(O.9%)。按照Evans分类法,稳定骨折中60例有4例失败,不稳定骨折中45例中有6例失败。按Singh骨质疏松分类中,治疗失败10例均属I、Ⅱ和Ⅲ级患者。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Evans分类法对该病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术前同时进行骨质疏松Singh分级有利于对应用DHS治疗该病进行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对于不稳定的粗隆间骨折,并伴有骨质疏松的病例,容易发生内固定失败,选择DHS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原因, 初步提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手术失败风险评估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 年4 月至2011年4 月, 四家医院收治的267 例接受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烟酒史、激素史、骨质疏松程度及骨折分型等因素与内固定失败的相关性。通过手术风险评估表评分, 将患者分为手术失败低危风险组、中危风险组和高危风险组, 比较各组内固定术后失败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67例患者中42 例患者治疗失败。患者高龄、糖尿病、严重骨质疏松、骨折不稳定等危险因素与内固定失败相关, 而患者的性别、高血压、烟酒史、激素应用史等因素与内固定失败无关。糖尿病史、骨质疏松程度、骨折稳定性是患者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OR 分别为3.76, 2.37 和2.74, P<0.05)。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主要集中在中、高危风险组。结论 严重骨质疏松、不稳定性骨折以及糖尿病均为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失败的重要因素。对低危风险组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以首选内固定治疗, 而对中危风险组和高危风险组患者建议谨慎选择内固定治疗, 对高龄、高危风险组患者必要时可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5.
中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程  张立 《实用骨科杂志》2005,11(4):309-310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经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中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31例,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49~65岁,平均57.3岁。结果术后随访9~17个月,平均13.1个月。骨折均达到满意复位并愈合,无髋内翻,髋螺钉切割、拔出或穿透股骨头现象。结论中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应用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牢,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ingh指数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外科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2005年7月~2006年7月本院7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男26例,女44例;平均74岁。术前均按Singh分级,3~6级者共65例,均施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1、2级者共5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结果]55例获临床随访(平均15个月),内固定组中4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骨折移位、内固定螺钉切割、股骨颈吸收。关节置换组无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应用Singh指数对骨质疏松程度评级对于指导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闭合复位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6例,均行闭合复位,DHS内固定,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术期并发症7例:心功能衰竭4例,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2例,褥疮1例。1例因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而死亡。55例获随访,平均6(3-12)个月。疗效评价:优33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9.1%。复位不良及内固定失败4例。结论闭合复位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术后合理有效的康复训练有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8.
高龄转子间骨折三种手术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四部分骨折Singh指数分类法来指导高龄转子间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2004年有完整随访资料的412例患者,男性227例,女性185例;年龄71-92岁,平均年龄74.6岁。参照E-vans和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分类方法,将高龄转子间骨折分为四部分骨折(四型),术前用健侧髋关节X线片来测量Singh指数。骨水泥固定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185例,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123例,Gamma钉内固定104例。结果经过12-24个月的随访,依据疗效评定标准判定术后下肢功能的优良率,人工股骨头置换组(A组)94.59%,DHS内固定组(B组)65.85%,Gamma钉内固定组(C组)75.00%。A组优良率明显高于B、C组(P〈0.01)。内固定或假体松动失效率,A组为0,B组Singh指数4-6级内固定的失败率24.52%,1-3级的失败率为61.49%,C组Singh指数4-6级内固定失败率为15.22%,1-3级内固定的失败率为27.95%。A组失败率明显低于B、C组(P〈0.01);C组明显低于B组(P〈0.01);B、C组内Singh指数4-6级组失败率明显低于Singh指数1-3级组(P〈0.05)。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A组明显少于B、C组(P〈0.01)。结论四部分骨折Singh指数分类法对高龄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三部分骨折(小转子明显移位)、四部分骨折Singh指数在4级以下的患者应首选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6月本院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184例患者。按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内固定失败,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各因素的差异,并行逻辑回归分析导致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 184例患者随访18~24个月,平均(21.10±2.15)个月。随访过程中,32例发生内固定失败,占17.39%,其余152例内固定成功,占82.61%。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侧位对位差和刀片区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失败组不稳定性骨折比率显著高于成功组(P<0.05),失败组外侧壁厚度显著小于成功组(P<0.05),失败组正位对位差显著大于成功组(P<0.05),失败组的Singh指数骨质疏松程度显著重于成功组(P<0.05),失败组的尖顶距显著大于成功组(P<0.05),失败组外侧壁完整性显著差于成功组(P<0.05)。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稳定型骨折(OR=8.299,P=0.044)、外侧壁厚度小(OR=1 010.867,P=0.001)、骨质疏松程度重(OR=6.453,P=0.023)、尖顶距大(OR=2.846,P=0.026)、外侧壁完整性差(OR=8.678,P=0.025)是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不稳定型骨折、外侧壁厚度小,骨质疏松程度重、尖顶距大和外侧壁完整性差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钢板系统(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的原因,为提高治疗效果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12例使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骨折类型、髋螺钉的位置和长度以及骨折复位的质量,分析治疗失败的原因。结果本组12例使用DHS固定失败的病例,其中A 2型3例,A 3例9例。髋螺钉移位退出的8例,螺钉断裂的1例,钢板断裂的2例,钢板螺钉松动1例。结论适应证选择不当、骨折块复位不良、螺钉的位置及长度不佳以及骨质疏松等是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的原因,正确的病例选择和精确的手术操作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