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aum staling drainage,VSD)+髓内钉固定治疗闭合性胫腓骨骨折并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 对收治的18例胫腓骨闭合性骨折并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采用切开减张、负压封闭引流+髓内钉固定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男12例,女6例;年龄23~68岁,平均43.5岁.结果 18例患者经急诊行切开减张、负压封闭引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5~7 d后患者伤侧小腿已明显消肿,伤侧小腿肌肉未发生坏死且肌肉功能良好,创面肉芽组织新鲜,在不明显增加减张切口张力的情况下将减张切口部分缝合,减张切口的其余部分行游离植皮闭合减张切口.术后所植皮片成活,缝合的伤口愈合良好,顺利拆除缝线.出院后对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胫腓骨骨折愈合良好,患者对患肢运动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髓内钉固定治疗闭合性胫腓骨骨折并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能更有效地减张、避免感染、操作简便、骨折固定牢固,患者痛苦小.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报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73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即 :早期切开减张 ,跟骨牵引或开放复位 ,高渗脱水 ,伤口延期缝合 ,中药换药或植皮术。结果  6 9例经随访创面全部愈合。延期缝合结合应用中药生肌橡皮膏 ,对预防和控制减张创口的感染 ,促进创面愈合 ,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组创面感染率为 15.2 %。结论 该综合征以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治疗 ,取得满意的效疗  相似文献   

3.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定位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探讨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定位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对240例患者采用改良W h ites ide法测压装置监测小腿骨筋膜室内压。80例患者骨筋膜室内压大于等于30 mmHg(1 mmHg=0.133 kPa),其中前侧骨筋膜室8例,外侧骨筋膜室12例,后浅骨筋膜室16例,后深骨筋膜室28例,涉及2个以上骨筋膜室16例。确认后切开各压力升高的骨筋膜室,前侧和外侧骨筋膜室取小腿前外侧切口,后浅和后深骨筋膜室取胫骨内缘后侧切口,合并胫腓骨骨折者,在切开减压的同时固定骨折,数天后切口二期处理。结果80例患者均获随访5~35个月,平均2年,8例较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小腿局限性疼痛,偶有放射痛,占10%;4例两点辨别觉及针刺觉减退,占5%;无一例出现肌肉萎缩、爪形趾、缺血性肌挛缩及运动障碍,均能进行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结论小腿损伤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不容忽视,各骨筋膜室内组织压监测是定位诊断的惟一可靠方法,根据定位诊断有针对性的减压各骨筋膜室,减少了不必要的损伤,可最大限度地恢复小腿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皮肤牵引法闭合骨筋膜室综合征减张术遗留创面刘克1李柱田2李英普2自1990年7月,我们采用皮肤牵引法闭合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张遗留创面,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6~48岁,平均32.5岁。小腿挤压伤2例,小腿闭合性双骨折8...  相似文献   

5.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治疗策略。方法本组胫骨平台骨折病人108例,其中13例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男11例,女2例,年龄15~67岁,平均37岁,进行小腿筋膜室切开减压加腘窝筋膜切开和骨折固定治疗。结果7例先行小腿筋膜室减压,胫骨平台骨折未作处理,术后发现小腿肿胀减退不明显,肌肉外翻张力仍高,分别在术后8~24h内进行二次手术腘窝筋膜切开减压,腘动脉探查,骨折固定。1例小腿缺血改变严重,坏死并行股骨髁上截肢,1例小腿肌肉坏死,3例足部皮肤溃烂,2例无并发症发生,肢体均成活。5例小腿筋膜室减压同时行腘窝筋膜切开减压和骨折固定治疗,预后良好,功能正常。1例拒绝手术治疗导致截肢。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行小腿骨筋膜室切开减压加腘窝筋膜切开减压和骨折固定治疗,在减压的同时应松解膪窝部的动静脉压迫,从根本上解决骨筋膜室综合征形成的一个因素,获得满意疗效,减少伤残率。  相似文献   

6.
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与治疗结果。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15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5~55岁,平均32岁),行足背双切口减压4例,足底内侧减压9例,足内外两侧减压2例。1周后行减张缝合或植皮术。结果:15例随访9~24个月,12例恢复佳,足运动感觉正常;2例有足底感觉减退、足趾麻木;1例遗留前足挛缩、无力,足趾麻木。无爪形趾及功能障碍者。结论:足损伤后,Whiteside法测定组织间隙压力是诊断足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可靠方法。治疗时足部如有骨折、血肿者,骨筋膜室减张切口,宜选择足底内侧切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煤气中毒致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3例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常见于重物挤压、石膏固定包扎过紧、肢体血管伤等原因 ,而煤气中毒致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少见 ,我们救治 3例 ,现报告如下。病例 1,李×× ,男性 ,2 7岁 ,煤气中毒后 16小时入院。查体 :血压 12 0 / 90 m m Hg(16 / 12 k Pa) ,神志清楚 ,右小腿肿胀明显 ,小腿外侧、右足背、足底感觉减退 ,小腿及足部诸肌肌力均为 级 ,被动牵拉试验阳性 ,尿常规蛋白 ( ) ,潜血( ) ,尿素氮 7.8mm ol/ L,肌电图示腓总神经及胫神经有轻度损害 ,入院后急行“右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术后应用 2 0 %甘露醇脱水 ,低分子右旋糖…  相似文献   

8.
小切口减张术治疗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切口减张术治疗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992年2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37例下肢动脉栓塞术后再灌注损伤致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资料。均采用小切口减张术(即在小腿内、外侧各取纵行切口,长2~3cm,游离皮下组织直至深筋膜,打开深筋膜,将剪刀伸进切口内,分别向近、远端潜行剪开深筋膜,上至膝关节下,下至内踝)治疗。同时结合高渗脱水、利尿、伤口延期缝合等,观察其疗效。结果37例病人中33例痊愈,2例发生足趾坏疽行截趾术,2例出现小腿感觉障碍,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3个月后恢复,无一例发生缺血性肌痉挛及高位截肢。其中22例微小减张切口行Ⅱ期缝合,15例自行愈合,无一例植皮。结论小切口减张术用于骨筋膜室综合征具有损伤轻微、创面小、细胞外液和蛋白损失少、感染概率相对较低,部分小切口能够自行愈合、无须Ⅱ期缝合或植皮等优点,方法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小腿骨折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腿骨折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成因、鉴别特征、早期误诊原因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小腿骨折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获6~12个月的随访,3例发生小腿前外侧间室肌肉坏死者出现足下垂,其余均因缺血性肌挛缩致足趾和(或)踝关节背伸无力.结论 通过严格把握手术时机、术中彻底止血、术后及时识别患肢功能障碍、充分引流等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治小腿骨折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减少伤残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并发单间室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采用外固定治疗及50例采用切开复位单或双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其中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6例。结果5例早期切开减压二期清创行骨折内固定及植皮治疗,切口一期愈合。1例单间室骨筋膜室综合征胫前肌及伸趾伸拇肌全部切除后导致垂足垂趾。骨折一期愈合,内固定钢板无松动、断裂。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可并发单间室骨筋膜室综合征,需要严密观察每个间室张力变化,以防发生不可逆的肌肉、神经等组织坏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臂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 对4例臂筋膜室综合征病人进行减压治疗。结果 2例6小时内减压术后无后遗症,2例超过6小时减压遗留臂肌挛缩症、足下垂。结论 醉酒后臂 长时间受压是GCS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臂部张力性包块、臂和髋关节疼痛并向小腿放射、踝反射和母伸长肌肌力伸减弱,应尽早手术、彻底减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封闭式负压吸引联合钢丝减张缝合技术治疗四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10例四肢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切开减压后均采用封闭负压吸引联合钢丝减张缝合技术治疗,7d后更换VSD敷料,分次紧缩缝合钢丝,持续7~14 d.结果 本组患者肢体肿胀迅速消退,创面无感染,钢丝紧缩2~3次后全部愈合,不需植皮手术.结论 封闭式负压吸引联合钢丝减张缝合技术治疗四肢骨筋膜室综合征,操作简单,恢复快,效果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皮覆盖骨筋膜室综合征减张伤口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8例小腿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减张切口内层用同种异体皮覆盖,对照组用凡士林油纱,外层均用脱脂棉纱布覆盖,术后观察2组患者换药疼痛分值、换药次数、局部渗液量及伤口愈合时间.[结果]实验组换药时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换药次数及局部渗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但其伤口愈合时间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减张伤口使用同种异体皮覆盖,能够起到减轻痛苦、减少换药次数及局部渗液量的效果,避免了局部电解质及蛋白质丢失.  相似文献   

14.
闭合性多发掌骨骨折并发急性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切开减压同时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闭合性多发掌骨骨折并发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疗效。[方法]2000年2月~2004年12月,对22例闭合性掌骨多发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采取早期松解手部亚肌筋膜室,充分暴露每一块内在肌减压,同时对多发掌骨骨折行AO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辅以早期康复锻炼。[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2a,平均6个月,X线片显示8~12周有骨痂生成,骨折完全愈合。骨折无成角畸形及骨不连发生,无爪形手畸形,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3例,良8指,差1例,总优良率95.5%。[结论]采用早期切开减压同时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闭合性多发掌骨骨折并发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可取的、疗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减轻、消除肢体肿胀,预防急性闭合性小腿骨折患者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方法 将240例急性闭合性小腿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抬高患肢,支具外固定;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自制冰袋进行冰敷.结果 观察组患肢肿胀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4例,观察组未发生.结论 小腿骨折后早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延迟治疗(受伤至治疗时间6 h)的胫骨骨折合并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后深间室压力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1-05—2017-11诊治的30例胫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受伤至就诊时间平均9.8(8~12)h。15例采用单切口筋膜切开减压,15例采用双切口筋膜切开减压,筋膜切开减压手术时采用髓内钉或接骨板固定骨折。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93.1(54~123)周。9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骨折不愈合。LEFS评价结果:重度残疾13例,中度残疾10例,轻度残疾7例。骨折正常愈合患者小腿后深间室压力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患者小腿后深间室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小腿残余疼痛患者小腿后深间室压力高于未出现残余疼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小腿后深间室压力越高的患者LEFS功能评分越低,呈负相关(r=-0.824,P 0.001)。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充分的筋膜减压,而术前观察患者症状体征与测量小腿后深间室压力有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和手术方法。方法:对2例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并观测了60侧成人腓骨下端的骨前嵴和30侧尸体小腿标本。结论:“站立性”小腿、足背及踝前疼痛是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特征,是腓浅神经行至腓骨下端骨前嵴时遭受深筋膜或伸肌上支持带卡压所致。治疗方法是切开深筋膜或伸肌上支持带,将腓浅神经远离腓骨前嵴固定于皮下。  相似文献   

18.
儿童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大多数是急性的。为探讨儿童急性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作者报道了两个大型儿童创伤中心的17年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采用筋膜切开治疗。总数42例患者中35例(83%)是车祸致胫腓骨骨折。  相似文献   

19.
跟骨骨折合并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合并足部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10月~1999年6月,利用Whiteside法测压装置对98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足部肌筋膜间室内压力监测。其中9例间室内平均压力达46mmHg30~55mmHg),均经足后内侧入路进行足部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术。术后继续监测全足各筋膜间室内压力,1例足部严重碾压伤者,术后跖骨间肌筋膜间室内压力仍为40mmHg,故再次行前足背侧入路减压。9例患者术后1周以刃厚皮片覆盖伤口口愈合经外侧入路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9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行走或站立过久时足跟及踝部有轻度疼痛,其中1例两点辨别觉、痛觉略有减退。无一例出现前足僵硬、爪形趾、软组织萎缩及运动功能异常。结论肌筋膜间室压力测定是诊断跟骨骨折合并足部肌筋膜间室综合征惟一可靠的方法,治疗方案以足后内侧切口进行减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足部外伤合并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足部损伤合并肌筋膜间室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28例较严重的足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应用Whiteside法行足部肌筋膜间室内压力监测,其中12例间室内平均压力为5.3(4.0~6.6)kPa,行前足背侧及足后内侧入路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术,同时行骨折复位克氏针及斯氏针内固定术。术后继续监测各筋膜间室内压力,术后5~7d行刃厚皮片覆盖创面。结果 10例患者平均随访18(12~24)个月。3例行走或站立时间过长时足弓部及足跟部疼痛,其中1例出现前足僵硬、爪形趾、软组织萎缩及运动功能异常;其余7例足部功能正常,恢复正常工作。结论 对于较严重的闭合性足部损伤,肌筋膜间室内压测定是诊断足部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可靠方法,治疗方法应根据足部各肌筋膜间室内压测定结果而行减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