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脑循环治疗仪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7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 FM )GM FM‐B (53.5±9.4)分、GM FM‐C (30.1±10.5)分都高于对照组患儿GMFM‐B(46.2±7.3)分、GMFM‐C(25.6±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 FM )FM FM‐B (22.8±9.3)分、FM FM‐C (20.4±4.9)分、FM FM‐D (22.0±5.7)分都高于对照组患者FMFM‐B(17.6±7.4)分、FMFM‐C(16.1±5.2)分、FMFM‐D(18.4±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0.05)。观察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改善率为(94.87%)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痉挛型脑瘫具有较好疗效,能够有效促进患儿神经功能修复,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针刺及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住院的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单纯用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采用头针、体针、推拿及运动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0%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3.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9.93±7.82)分明显少于治疗前(22.30±8.19)分(P〈0.01)及对照组治疗后(13.04±7.96)分(P〈0.05)。结论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应用头针、体针、推拿及运动治疗,能较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预防残疾,降低致残率,减轻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3.
3种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速度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mCIMT)、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IMT)和常规神经发育技术(neurodevelopment treatment,ND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5例,随机分为改良组(15例)、强制组(15例)和常规组(15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2周、第3周、第5周和第8周的随访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法(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的功能评定。结果在治疗前3组患者上肢的STE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3组的STEF评分均有上升趋势,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3组的上升趋势有所不同,CIMT组上升很快,治疗后2周在3组中评分最高,由治疗前的(42.3±9.6)分提高到(72.3±5.7)分,随访时提高到到(75.2±8.4)分;mCMT组治疗后3~5周近乎直线上升,由治疗前的(42.1±9.7)分提高到(73.6±4.7)分,随访时仍继续提高到到(79.8±5.1)分,并在治疗后8周维持在3组的最高水平;Bobath组作用缓慢,由治疗前的(41.2±9.8)分提高到(56.6±4.7)分,在治疗3周后呈逐渐下降趋势降低到(50.3±5.3)分,为3组中评分最低。结论对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和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比常规神经发育技术治疗更为有效。对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速度的提高和效果的持续时间,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显示出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偏瘫治疗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2组病人治疗均从起病后48h开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针灸治疗基础上采用偏瘫治疗仪进行理疗,对照组常规药物、针灸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评价。结果经FMA评价: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后治疗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偏瘫治疗仪对脑外伤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制上肢功能训练器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康复运动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自制上肢功能训练器强化上肢功能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对偏瘫上肢肌力恢复得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结果训练1,2,3个月后研究组肌力恢复的得分分别为(0.944±0.119),(1.194±0.143),(1.306±0.143)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46,2.907,3.162;P<0.05)。训练1,2,3个月后,研究组FAM评分分别为(38.7±9.66),(60.28±4.58),(63.41±2.50)分;对照组FAM评分分别为(28.97±7.79),(36.57±9.58),(51.12±5.2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33,5.954,4.231;P<0.01)。结论在常规医护人员指导式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自制的上肢功能训练器强化训练可以加快恢复偏瘫患者上肢肌力,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丹红注射液组)和对照组(能量合剂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丹红注射液20ml加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三磷酸腺苷注射液40mg、辅酶-A注射液100U加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d。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21例,显著进步24例,进步16例,无变化4例,恶化0例,死亡0例。对照组基本治愈7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9例,无变化7例,恶化1例,死亡0例。两组对比,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改善(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对照组也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FM、ADL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FM、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患者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彭杰  郑琨  陈红霞  潘锐焕 《中国康复》2014,29(3):205-206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技术对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4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采用运动再学习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以Bobath为主的神经生理学疗法进行治疗。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中的平衡功能量表部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BBS及FM A平衡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运动再学习技术对改善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效果优于神经生理学疗法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某院接收的7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单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给予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疗效、肢体功能。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均有所上升,且实验组上肢FMA评分(37.58±9.06)分、下肢FMA评分(23.39±8.27)分高于对照组上肢FMA评分(20.89±7.56)分、下肢FMA评分(14.36±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可提高治疗疗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和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灸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与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肢体能力评及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多巴丝肼联合 dl-3-正丁基苯酞胶囊对脑卒中患者患侧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前两组患者均给予运动疗法,治疗组患者加用口服多巴丝肼及 dl-3-正丁基苯酞胶囊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安慰剂口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时采用成人偏瘫运动功能评分(FMA)和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对患者下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下肢 FMA[康复组(22.6±3.6)分,治疗组(23.1±2.5)分,对照组(20.3±2.9)分]和 MAS 评分[分别为(1.6±0.6)、(2.1±0.5)、(1.7±0.9)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1.64,P >0.05;F =1.66,P >0.05);治疗8周后,康复组和治疗组患者下肢 FMA[(60.6±3.5)分、(75.7±4.5)分]及 MAS[(14.6±1.1)分、(17.7±4.5)分]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 值分别为1.738、1.732,1.716、1.732,P 均<0.05),治疗组较康复组改善( P 均<0.05),且两组均优于对照组[(31.0&amp;nbsp;±3.6)、(5.5±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多巴丝肼联合 dl-3-正丁基苯酞胶囊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2.
头针配合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促通技术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45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15例。A组针刺健侧顶颞前斜线(运动区)治疗;B组采用Brunnstrom促通技术训练;C组两项结合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临床疗效;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和Barthel指数(BI)积分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和ADL。结果:治疗21 d后,FMA及BI积分与治疗前比较3组均有明显提高(P0.01),其中FMA积分,B、C组上肢高于A组(P0.05);A、C组下肢高于B组(P0.05);BI积分,C组高于A、B组(P0.01)。3组临床疗效比较,C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B组(40.0%与13.3%、13.3%;86.7%与73.3%、66.7%,P0.01)。结论:头针配合促通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液电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偏瘫肩痛(HSP)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两组患者进行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同时对HSP肩关节进行体外液电式冲击波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治愈率为60.0%(21/35),总有效率为91.4%(33/35),对照组的治愈率为34.3%(12/35),总有效率为71.4%(25/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分别为(5.91±1.70)分vs(3.49±1.99)分、(5.80±1.47)分vs(4.69±1.67)分vs(24.86±9.08)分vs(46.47±9.91)分、(26.91±9.70)分vs(31.09±10.07)分,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液电式体外冲击波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HSP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镜像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相关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8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镜像治疗组42例(采用镜像治疗)和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及经4周治疗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测评,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Asworth痉挛量表对患者上肢疼痛、痉挛程度进行评定,用Barthel指数(BI)测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WMFT、FMA、VAS、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WMFT(60.17 ±4.82 VS 47.31 ±4.57)分、FMA(58.77 ±3.79 VS 46.32 ±3.84)分比较,镜像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VAS(1.47 ±0.23 VS 1.53 ±0.25)分、BI(79.75±7.94 VS 75.25±7.55)分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Asworth痉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疗效,但对改善ADL及患肢痉挛程度,减轻患者上肢疼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3月在上海市某三甲医院康复科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交叉对照设计方法随机分为A组(16例)和B组(16例)。第1-3周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疗法相结合的训练、B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第4-5周A、B两组均不进行正规的运动想象疗法及常规康复训练,称为洗脱期。第6-8周A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B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疗法的训练。实验前和实验后第3,5,8周时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和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对两组患者上肢以及手的精细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A、B两组患者治疗前FMA、MBI和FTHUE-HK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阶段结束后A、B两组的以上各项评分较实验前均有改善(P<0.01);B组FMA评分在8周末时为(50.31±7.69)分,明显高于A组(42.50±10.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 P<0.05);A组MBI评分在3周末为(24.69±2.87)分,明显高于B组(20.63±3.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P<0.01);B组FTHUE-HK评分在5周末和8周末时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14,-4.40;P<0.05)。结论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随干预时间的延长,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恢复,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帅记焱  刘雅丽 《中国康复》2013,28(6):437-438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给予运动再学习疗法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价法、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分别评定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2组CN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复,运动再学习疗法较传统康复治疗方法更能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急性期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急性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同时加用针刺治疗,康针组同时加用针刺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用Fugl-Meyer法(FMA)评定其偏瘫肢体功能。结果:治疗1个月后,3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康针组〉针刺组〉药物组(均P〈0.01)。治疗后,3组临床疗效比较,康针组总有效率〉针刺组〉药物组(P〈0.05,0.01)。结论:药物、针刺和康复训练3种治疗方式联合运用治疗脑卒中急性期运动功能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简易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后手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常规进行康复训练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时佩戴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对每例患者患侧手功能在入组时和疗程2个月后分别进行Fugl—Meyer手功能(FMA)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和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P〈0.01);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2个月后简式Fugl—Meyer手功能评分和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治疗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手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及康复锻炼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居家康复训练,每次10~20 min,每周6次,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 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 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 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且干预组的改善幅度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可以更明显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简易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结合电脑中频治疗对脑卒中后肘关节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抑制器组和中频组各20例,3组均常规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进行电脑中频治疗时佩戴抑制器。对每例患者患侧肘关节在入组时和疗程2个月后分别进行 Fugl-Meyer上肢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结果3组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2个月后Fugl-Meyer上肢评分、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恢复优于单纯抑制器组和单纯中频组(P<0.05)。结论电脑中频结合抑制器治疗有助于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肘关节痉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