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患者34例,采用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26例;旋前-外旋型损伤8例。CT检查显示27例后踝骨折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积大于25%,7例大于10%,骨折移位程度均大于2 mm。术后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者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5个月。术后2周伤口一期愈合。复查X线检查,骨折对位满意,后踝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4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支配区麻木,2例患者术后半年完全恢复,1例有所好转,1例无明显改善。3例患者踝部疼痛明显,取出外踝钢板后症状消失。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优20例,良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5.3%。结论: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便于骨折复位且固定牢靠,可同时处理腓骨骨折。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运用后外侧入路治疗的54例移位大于25%的后踝骨折,按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Ⅲ度2例,旋后外旋型Ⅳ度40例,旋前外旋型Ⅳ度12例。后踝骨折采用螺钉或支撑钢板固定。外踝骨折采用钢板固定,52例合并内踝骨折用螺钉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2±6.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4.5±3.6)周。2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口服营养神经药物治疗,3个月后症状消失。踝关节活动范围:背屈15°~30°,平均(20.5±4.6)。;跖屈25°-50°,平均(38.7±7.9)°。根据Olerud—Molander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优32例,良18例,可4例,优良率92.6%。结论后外侧人路是治疗后踝骨折的一个有效入路。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采用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4例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脱位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结合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从改良后外侧入路用钢板固定腓骨远端,多枚拉力钉固定后踝;从内侧入路用拉力螺钉或张力带固定内踝。结果腓骨远端、后踝、内踝复位好,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无皮瓣坏死。24例均获随访14~24个月,按Baird-Jas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疗效:优20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91.67%。结论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结合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脱位具有切口数少、解剖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的优点,关节面能解剖复位,减少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支持钢板固定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后踝固定的可靠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和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自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间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支持钢板固定后踝骨折的病例资料,总结手术时间、出血量、复位结果、并发症及踝关节功能。结果35例获得随访,平均手术时间1.2h,平均出血量120mL。根据Leeds等X线术后即时评估标准评定,优28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为97.1%。1例患肢麻木酸胀5d后恢复;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渗液、感染及钢板外露者。平均随访3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7d,无断钉等并发症发生。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推荐的足踝评分系统评分,优(90~100分)21例,良(80~89分)9例,可(70~79分)5例,差(小于69分)0例,优良率为85.7%。结论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复位确实,固定可靠,对经过闭合复位骨折位置欠佳者更为适用,不仅适用于后踝单个大骨块,而且适用于多个骨折块及移位较大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改良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外踝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骨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5例累及外踝后踝骨折的患者资料,男13例,女12例;年龄18~70岁,平均43.1岁;踝关节损伤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9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1例,旋前外旋型Ⅳ度5例;合并踝关节脱位6例。后踝骨折根据Haraguchi分型全部为Ⅰ型骨折。均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外踝后踝。观察记录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50~100 min,平均70 min。21例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术后3~5个月均骨性愈合。3例患者出现创口浅表感染,无术后粘连、深部感染,无长屈肌腱挛缩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等不良情况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优13例,良6例,可2例。结论改良后外侧入路可以同一切口解决后踝及外踝骨折,避免剥离长屈肌起点,减少了长屈肌术后粘连,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经腓骨后缘切口后外侧入路“后向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间采用经腓骨后缘切口后外侧入路“后向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50例踝关节骨折病例,男21例(42.0%),女29例(58.0%);年龄18~82岁,平均48岁,均为单侧骨折,所有病例均行后踝空心螺钉固定和外踝钢板固定,其中38例行内踝空心螺钉内固定,5例行内侧三角韧带修复,有7例进行下胫腓螺钉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后摄X线片及CT评估后踝复位结果及螺钉位置准确度,末次随访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患者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35-200min,平均172.5min;术后影像学证实50例中46例关节面获得完全解剖复位,关节面平整,4例存在2mm以内的台阶,有5例后踝螺钉进入下胫腓间隙中;50例患者获得7-24个月(平均14个月)的随访,未发现有骨折复位丢失、再移位及螺钉松动;末次随访AOFAS踝与后足评分:优25例、良23例、可2例,优良率为96%。所有患者未出现切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腓骨后缘切口后外侧入路空心螺钉“后向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在采用该切口入路中后踝螺钉的植钉准确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外联合后内侧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7月—2020年6月,本科采用后外联合后内侧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29例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2~123 min,平均(85.2±18.7) min,术中出血量30~80 ml,平均(47.4±23.8) ml,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所有病例均获随访15~34个月,平均(20.1±3.5)个月。随术后时间延长,AOFAS评分、VAS评分和踝关节活动度均逐渐改善(P<0.05)。影像显示骨折复位质量,优24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0%。骨折愈合时间11~15周。末次随访时,3例踝关节退变评级为1级,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骨折移位、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松动。[结论]后外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骨折端显露充分,利于骨折复位及固定,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手术方法 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7 年5 月至2011 年2 月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采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8 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 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4 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2 个月;骨折愈合时间5~8 个月,平均愈合时间6 个月.术后1、3、6、12 个月的膝关节总伸屈度数分别为80°~120°(平均105.0°)、95°~135°(平均120.3°)、90°~135°(平均119.1°)、110°~135°(平均127.3°).术后12 个月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86~97 分,平均92.1 分.关节功能评定按Hohl 评分标准:优19 例、良7 例、可2 例,优良率93%.未见关节面塌陷、膝关节内外翻及不稳定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膝关节后外侧入路能够充分暴露胫骨后关节间隙及胫骨平台后外侧髁,为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直视复位和植骨内固定提供良好的操作空间,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21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胫骨后外髁,对骨折进行支撑钢板内固定,关节面塌陷者采用异体骨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时间13~19个月。1例膝关节伸直轻度受限(-5.0°),其余患者无膝关节伸直障碍。膝关节总伸屈度95.0°~135.0°(122.6°±12.8°)。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9~16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术后即刻13~18(16.2±2.7)分,末次随访时11~18(15.5±3.2)分。后倾角:术后即刻6.0°~9.0°(7.8°±1.5°),末次随访5.5°~10.0°(7.6°±1.8°)。HSS膝关节评分65~98(83.9±8.2)分。结论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尽管暴露范围较局限,但可直视下进行复位固定位置,具有一定优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通过应用小切口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并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后外侧小切口人路钢板及螺钉内周定治疗9例肩胛盂骨折.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甲级愈合.9例均获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根据Rowe疗效评价标准: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 移位肩胛盂骨折均应手术修复,小切口入路是较好的选择,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后韧带止点撕脱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26例三踝骨折中下胫腓后韧带止点撕脱后踝骨折,先行内、外踝骨折内固定,再行后踝骨折固定。结果本组均获平均15(10~24)个月随访,未出现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X线片未见内固定失败、断裂。踝关节骨折均于术后3~4个月愈合,平均3.5个月。结论后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后韧带止点撕脱后踝骨折操作方便、复位精确、固定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42例三踝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情况、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12~18周。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均能完全负重行走,踝关节背伸20°~28°、跖屈40°~48°;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35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92.8%。结论 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术中操作方便,视野清楚,便于骨折的复位与固定,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8.
肩胛骨骨折临床上相对少见,占全身骨折的0.1%~0.2%,多由高能量直接暴力所致,常为粉碎性错位。传统的后外侧入路手术剥离多、血供影响大、术后制动时间长、粘连广泛、影响骨折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我院2002年1月-2006年2月采用改良肩后外侧入路治疗明显移位的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15例,取得满意疗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0):1908-1910
[目的]评价后外侧入路结合钢板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本院住院治疗的三踝骨折34例临床资料,其中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19例,旋前外旋型15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后踝。[结果]通过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问卷调查,平均得分为93.64分,结果为优。根据Kellgren创伤性关节炎分级:0级13例,I级15例,Ⅱ级4例,Ⅲ级2例,疗效满意。[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结合钢板治疗三踝骨折,具有满意复位、坚强固定及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