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脑干梗死中医始发证候特征。方法:对我院95例急性脑于梗死患者依据《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进行辨证,研究急性脑干梗死各种证候要素的出现频率、脑干梗死部位与中医始发证候的关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中医始发证候的相关性。结果:我们通过对95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始发证候特征的临床研究发现,证候分布排序为:风证(94.74%),痰证(86.32%),瘀血证(69.47%),火热证(52.63%),阴虚阳亢证(23.16%),气虚证(6.32%)。风证、痰证在桥脑病变和中脑、延髓病变相比出现频率均较高,但火热证在中脑、延髓病变明显高于桥脑病变(P〈0.001)。所有病例中,危重症患者痰证、火热证出现频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患者(P=0.006,P〈0.001)。结论:急性脑干梗死始发证候以风证、痰证、瘀血证、火热证等实证为主,而阴虚阳亢证、气虚证等虚证少见,梗死部位、病情严重程度与痰证和火热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风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与病机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120例中风患者和30例健康人的D二聚体(D-Dimer),结果显示中风患者血浆D-Dimer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而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并且血浆D-Dimer的增高值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血瘀是中风的病机关键,血浆D-Dimer可以作为中风预后的检测指标和血瘀证的客观血液指标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 探讨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方法 对356例脑出血、334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急性期6个基本证候的7次追踪调查,研究其证候的发生概率、得分均值,组合形态,组合形式及转移概率。结果 证候的发生概率和得分均值是动态变化的,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证候的组合形式,组合形态是动态变化的,各时间序列3个证候以上同时存在的复杂组合形式,脑出血显著高于脑梗塞;求得两种中风病不同时间序列6个基本证候的转移概率。结论 探讨急性期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为深入认识脑出血、脑梗塞的病因病机,预测疾病和证候的演变趋势,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证候要素与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制定中风急性期证候调研表,对同一地点的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结果:脑卒中急性期证候要素分布为风证(50/60)〉痰证(45/60)〉火热证(37/60)〉血瘀证(26/60)〉气虚证(19/60)〉阴虚阳亢证(13/60)。脑出血阴虚阳亢证明显高于脑梗死(P〈0.01),脑梗死火热证积分、阴虚阳亢证积分均低于脑出血同类型证候积分(P〈0.05)。高血压病史与痰证积分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糖尿病史与火热证积分、阴虚阳亢证积分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高血压病史与痰证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中风史与火热证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中风史与痰证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证候要素与高危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可通过干预证候要素来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头针对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的判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117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头针加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脑地形图,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两组在上述诸方面均有显著变化(P〈0.05~0.001)。两组间比较,前组明显优于后组(P〈0.001)。从临床电生理学上肯定了头针对缺血性中风疗效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将530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瘀热证7个基本证候,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后第3、5、7、11、21天共6个时间点进行证候调查,研究证候的分布、变化规律。结果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各时间点瘀热证始终占据第一位,风证、火热证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时间延长,痰证比例下降,血瘀、气虚比例上升,阴虚阳亢证始终处于最后一位。将各证候例数按时间点进行纵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瘀热证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主要证候,火热证、风证为常见证候,呈现出向血瘀、气虚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风急性期血清血脂脂蛋白亚组分与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观察55例急性中风患血清血脂及其亚组分胆固醇的变化,结果缺血性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明显高于出血性中风(P〈0.05-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因醇(HDL-c)则出血性高于缺血性中风;但HDL2-c降低则是两的共同特点。HDL-c、HDL2-c、HDL2-c/HDL3-c呈风火上扰〉痰瘀痹阻〉气虚血瘀;LDL-  相似文献   

8.
以清肺定喘煎剂治疗小儿哮喘热哮证,并与市售中成药止嗽定喘口服液进行疗效对照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的痊愈加显效率为78.5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疗效分析显示,药对喘息、哮鸣、咯痰及异常舌质等中医证候的治疗消失率与治疗前后积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 ̄0.01);治疗后,治疗组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的均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0.001);首次服药后,治疗组对肺功能PE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的证候演变特点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从数据库中提取67例5个时点(住院第1、2、3、7、14天)均进行了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的痰热证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频数统计、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特点及不同演变形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过程中,每个时点均以70%左右的概率保持原证候不变;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始终保持不变组与某个时点发生证候变化组相比,其NIHSS在入院第7、14天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维持时间较长,不易发生证候变化;痰热证的消失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有关,提示中风病急性期针对痰热证积极治疗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始发状态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关系。方法将186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型,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缺血性中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浆HCY水平,并检测血脂水平。结果缺血性中风始发状态中医证型以风、火热、痰证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以痰证患者LDL—C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并与痰证血浆HCY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568.P〈0.01)。结论证明了高HCY血症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风、火热、痰证血浆HCY水平显著增高及痰证血浆HCY、LDL-C水平显著增高且呈正相关为中医辨证施治缺血性中风始发状态提供了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患者与MMP-2表达的相关性,探讨MMP-2与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是否存在相关性,其相关性研究能否形成微观辨证的依据。方法:筛选发病7天内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缺血性中风痰热证患者45名,非痰热证44名,由脑病科医师使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对每例患者分别作出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证的量化诊断,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MMP-2的含量。结果:痰热组MMP-2的表达较非痰热组MMP-2表达增强。结论: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的MMP-2的表达明显增高,可能与神经细胞的坏死程度较重有关,该研究以痰热证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相关亚型的关系为切入点,对痰热证的微观指标提供研究基础,将对中风病痰热证证候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支持,可能为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证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发病72h内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420例,分别采集10个证候要素(包括内风、内火、内湿、痰、瘀、气虚、气滞、阳虚、阴虚、阳亢),并于发病第3天以及2周时分别测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根据发病第3天和发病2周时NIHSS测评结果差值计算改善率,并用Spearman等级相关的统计方法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类型(单一证候要素以及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早期疗效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P=0.039)较非内风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急性期证候要素表现为瘀+内风的患者(P=0.028)较瘀不合并内风的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而内风+内火(P=0.025)、内风+痰(P=0.021)、内湿+气虚(P=0.011)以及气滞+内火(P=0.005)的患者分别较内风不合并痰火、内湿不合并气虚、气滞不合并内火者在发病2周时病情容易加重;而内火、内湿等其他类型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发病2周时预后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或瘀+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病情较易改善;而以内风+内火、内风+痰、内湿+气虚或气滞+内火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早期病情易出现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发病72h内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420例,分别采集10个证候要素(包括内风、内火、内湿、痰、瘀、气虚、气滞、阳虚、阴虚、阳亢),并于发病第3天以及2周时分别测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根据发病第3天和发病2周时NIHSS测评结果差值计算改善率,并用Spearman等级相关的统计方法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类型(单一证候要素以及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早期疗效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P=0.039)较非内风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急性期证候要素表现为瘀+内风的患者(P=0.028)较瘀不合并内风的患者具有在发病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而内风+内火(P=0.025)、内风+痰(P=0.021)、内湿+气虚(P=0.011)以及气滞+内火(P=0.005)的患者分别较内风不合并痰火、内湿不合并气虚、气滞不合并内火者在发病2周时病情容易加重;而内火、内湿等其他类型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发病2周时预后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或瘀+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病情较易改善;而以内风+内火、内风+痰、内湿+气虚或气滞+内火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早期病情易出现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4.
11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始发证候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始发证候的基本特征.方法:根据患者发病后入院的时间分为0~24小时以内,72小时以内,7天以内3个时间段,对11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证候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以痰证、风证、火证、瘀证的发生比例较高,分别为71.2%、59.3%、47.5%、44.9%.风证的发生与发病时间、吸烟相关,火证与吸烟相关,气虚证与性别相关,虚证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证候以实证居多,部分证侯的发生与患者性别、病程、病变程度、患者的体质及既往生活习惯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急性期脑中风患者血清NO与SOD水平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中风患者急性期NO与SOD变化的特点及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及黄漂呤氧化酶法对118例急性期中风患者和54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清NO与SOD含量测定,并对其中40份病例进行治疗前后动态观察,结果 急性期中风患者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血清NO与SOD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份病例治疗前后NO与SOD亦有显著性差异(P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中风发病多重危险因素及病情变化时重要的临床表征和证候要素,通过危险因素、病情变化时所呈现的基本证候要素及临床表征的预警作用对中风进行积极的预防。方法:收集急性中风患者80例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多重危险因素、发病前病情变化临床表征、生化、血常规等进行记录、分析。结果:中风患者中高血压发病率较高,存在2个及2个以上危险因素者占87.5%;发生频率较高的临床表征为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心烦不宁、神疲乏力/倦怠嗜卧、口干口苦等。对临床表征进行聚类分析,出现频率最高的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心烦不宁自成一类,其次是气虚风痰证候和风火痰热证候。结论:中风多重危险因素包括四大基础疾病及生活饮食习惯,中风发病前病情变化组最常见的临床表征为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心烦不宁、神疲乏力/倦怠嗜卧、口干口苦,头晕昏沉等,发病前主要的证候要素为气虚风痰证候和风火痰热证候。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择时针刺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观察其对血浆TXB2和6-酮-PTF1a水平的影响,并与正常人组对照。结果表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TXB2水平高于正常人(P〈0.01),而6-酮-PGF1a水平低于正常人(P〈0.01)。辰时针刺后,血浆TXB2水平显著下降(P〈0.05),6-酮-PGF1a水平略有上升(P〉0.1)。戌时针刺后,两者变化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证候复杂多样.<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将中风病证候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个基本证候要素,这些证候要素在临床上有较广泛运用.但由于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在中医证候及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机制上存在差异,而此类调查却未将两者区分开来,因此缺血性卒中证候学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要素的影响。方法收集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且符合入选标准的64例患者资料。治疗前及治疗后2 d填写《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得出证候要素,运用统计分析,得出该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本研究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出现频次最多的证候要素为内风,为64频次;血瘀次之,为27频次;而阴虚出现频次最少,为8频次。治疗后出现频次最多的证候要素为内风,为47频次;血瘀次之,为35频次;而阴虚出现频次最少,为8频次。其中内风证、血瘀证治疗前后出现频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手术可能增加血瘀证、火热证,手术后的治疗应注重活血化瘀,同时适当清热、息风、化痰。  相似文献   

20.
虚寒薄白苔的细胞化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首次运用细胞化学定位定性定量技术对25例虚寒证患者的的薄白舌苔与20例正常淡红舌薄白苔舌上皮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糖原(PAS)、琥珀酸脱氢酶(SDH)、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等化学成分进行对比观察,发现虚寒薄白苔舌上皮细胞中的PAS、DNA高于正常薄白苔(P〈0.001,P〈0.05),而SDH、ANAE活性显著低于正常薄白苔(P〈0.001,P〈0.01),并初步探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