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恙虫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恙虫病是恙螨传播 ,具有典型自然疫源性的一种传染病。恙虫病东方体是引起恙虫病的病原体 ,致病性强[1] 。研究发现细胞免疫是恙虫病的主要免疫机制 ,细胞因子在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2 ] 。本研究通过对 30例恙虫病患者血清白介素 6(IL 6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SIL 2R)进行动态检测 ,探讨其在恙虫病的病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30例恙虫病患者均为住院患者 ,其中男 17例 ,女 13例 ,平均年龄 (49± 13.2 )岁 ,均符合恙虫病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贵州省2021年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区环境标本进行致病性钩体分离培养,了解其基因种特征,为钩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钩体病疫情发生地环境水和土壤样品,采用EMJH培养基进行钩体分离培养。提取疑似钩体生长培养物基因组DNA,采用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进行检测,同时采用16S rRNA序列分析法对其进行基因种鉴定,并应用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菌株间进化关系。结果 从112份环境样品中分离出50株疑似钩体菌株,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检测显示其中3株为致病性钩体,包含环境水样分离出的2株和土壤样品中分离出的1株。16S rRNA序列比对分析显示,经PCR检测为致病性钩体的3株菌株属于钩体致病性基因种,其中2株为Leptospira noguchii基因种,1株为Leptospira borgpetersenii基因种;另外47株菌株中5株菌株属于钩体中间种,42株菌株属于钩体非致病性基因种。系统发育树显示,致病性钩体菌株与其基因种代表性菌株进化关系较近。结论 贵州省钩体病疫区环境钩体基因种复杂,同时存在致病性基因种和非致病性基因种,本次检出的2种致病性钩体基...  相似文献   

3.
钩端螺旋体毒力相关因子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又称外耳氏病(weil's disease),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主要是通过间接接触受带菌动物(野鼠、家畜等)尿液污染的水体、土壤而感染本病,但也可在畜牧养殖、屠宰、加工过程中直接接触病原体而被感染。钩体病的临床表现轻  相似文献   

4.
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与许多系统性血管炎密切相关,如多发性大动脉炎、变态反应性血管炎、韦格纳肉芽肿(WG)、巨细胞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PAN)、川畸病、微型多发性动脉炎(MP)、过敏性紫癜等,也与一些慢性炎症及免疫紊乱有关。弄清ANCA的特异性和致病机理,有助于血管炎诊断及建立新的治疗方法。 ANCA分子特异性 ANCA是针对中性粒细胞胞浆抗原成份产生的一类自身抗体。各种ANCA具有其特异的自身抗原。Davies等首先在8例MP、病理为急进性新月体  相似文献   

5.
<正> 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为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人兽共患病之一,不少学者一直致力于钩体致病机理的探索。大量实验室研究资料和临床病理表明钩体的致病力可能与其毒素有关,已明确的毒素有溶血素、细胞致病作用(CPE)物质和细胞毒性因子(CTF)等。至于钩体究竟有无内毒素或钩体脂多糖(LPS),是否具有革兰氏阴性菌LPS类似的生物学活性,尚未定论。重症钩体病患者及实验感染动物可出现与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反应相似的发热、白细胞反应、凝血、毛细血管及肝肾中毒性改变和肾功能衰竭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且其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亦与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所引起的细胞中毒性变化相似,提示钩体可能具有内毒素样物质。然而Arean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血清群特异性PCR技术了解贵州省近年钩端螺旋体(钩体)流行菌群,为贵州省钩体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方法(G1/G2-PCR)对来自贵州省近年的钩体分离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应用基于致病性钩体O抗原基因的血清群特异性PCR(O-PCR)对贵州省近年的58株钩体分离株进行血清群鉴定,并采用显微凝集试验(MAT)对O-PCR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G1/G2-PCR检测结果显示58株菌株均为致病性钩体,O-PCR将58株致病性钩体菌株鉴定为黄疸出血群,与传统的MAT法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O-PCR技术可作为我省钩体快速分群鉴定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手段,贵州省近年的钩体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血清群特异性PCR技术了解贵州省近年钩端螺旋体(钩体)流行菌群,为贵州省钩体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方法(G1/G2-PCR)对来自贵州省近年的钩体分离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应用基于致病性钩体O抗原基因的血清群特异性PCR(O-PCR)对贵州省近年的58株钩体分离株进行血清群鉴定,并采用显微凝集试验(MAT)对O-PCR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G1/G2-PCR检测结果显示58株菌株均为致病性钩体,O-PCR将58株致病性钩体菌株鉴定为黄疸出血群,与传统的MAT法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O-PCR技术可作为我省钩体快速分群鉴定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手段,贵州省近年的钩体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选取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中高度保守,同时是钩体外膜蛋白中含量最多的两个脂蛋白LipL32和LipL21构建成融合基因DNA疫苗pVAX1/LipL21-LipL32 ,观察在BALB/c小鼠中重组DNA疫苗诱导免疫应答反应的能力。方法采用连接引物PCR构建融合基因LipL21-LipL32 ,并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构成重组DNA疫苗pVAX1/Li-pL21-LipL32 ,脂质体转染人胚肾细胞( HEK293细胞)后Western Blot验证重组DNA疫苗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并将其肌注BALB/c小鼠,用显微凝集试验( MAT)检测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与问号钩体的凝集效价,用IL-10和TNF-β细胞因子试剂盒检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结果 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重组DNA疫苗pVAX1/LipL21-LipL32在HEK293细胞中得到表达,小鼠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重组DNA疫苗能有效地诱导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结论成功构建钩体融合基因LipL21-LipL32重组DNA疫苗,所表达的融合蛋白能诱导特异的免疫应答反应,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新型的钩体病疫苗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2021年贵州省一起疑似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疫情开展病原学调查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为病例的确诊和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收集的疑似钩体病例全血样本进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检测,同时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对病例血清进行钩体抗体检测。采用“夹夜法”捕捉疫区鼠类宿主动物,取肾脏进行钩体分离培养,采用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进行检测,进一步采用血清群特异PCR进行鉴定。应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对本起疫情菌株进行基因分型,构建聚类分析图谱,分析其与国内菌株间的遗传和进化关系。结果 3份疑似钩体病例样本经分离培养均为阴性,MAT试验分别为黄疸出血群、秋季群和爪哇群抗体阳性,经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检出1例阳性。从鼠类宿主动物样本中分离出6株疑似钩体菌株,经鉴定分别为黄疸出血群(5/6)和秋季群菌株(1/6)。MLST分析显示,鼠类宿主动物携带的5株钩体为ST1型(83.33%),另1株为ST129型(16.67%)。聚类分析显示,鼠类宿主动物携带钩体与四川省、湖南省、江西省和贵州省往年菌株存在同一ST型。结论 本起疫情是由致病性钩体感染引起,优势血清群和ST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福建省鼠感染钩端螺旋体(钩体)现状及分离株基因种的特征,为钩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2019年根据疫情选取14个调查点,采用笼夜法捕鼠并采集心血或肾脏标本进行钩体培养,测定血清抗体;对鼠中分离保存的23株钩体菌株提取DNA,PCR扩增16S rRNA基因、PCR产物纯化测序,与GenBank数据库收录的钩体17种基因型进行比对确定基因种,并用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福建省鼠种以黄毛鼠为主要优势鼠种,占40.87%(499/1221)、其次依次是黄胸鼠19.57%(239/1221)、针毛鼠16.79%(205/1221)和褐家鼠8.85%(108/1221),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9.32%(207/706),以黄毛鼠最高,为42.16%(121/287),不同地区鼠种构成及鼠钩体感染率不同。23株菌株均扩增出16S rRNA基因的目标条带1484 bp,测序及序列分析属于致病性的基因种有13株,其中L.borgpetersenii(伯氏)占8株,L.interrogans(问号)占5株,属于非致病的基因种10株。钩体菌株分离自福建省的优势鼠种(黄毛鼠、黄胸鼠、针毛鼠)及不同地区(闽东、闽南、闽西和闽北)。结论福建省鼠类感染钩体普遍,以致病性基因种(L.borgpetersenii和L.interrogans)为主,也携带非致病性基因种,需加强钩体病传染源啮齿动物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选取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56601株)外膜脂蛋白LipL32进行克隆、表达和纯化,以获得能应用于致病性钩体检测的纯化重组蛋白。方法用PCR法扩增黄疸出血群(56601株)外膜脂蛋白LipL32基因,与表达载体pET-30a连接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重组蛋白,免疫印迹(WB)鉴定活性后用电洗脱法进行纯化。将纯化的重组蛋白用间接和夹心ELISA法应用于22株兔免疫血清的检测,检测结果与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进行比较。结果重组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高产量的重组蛋白,WB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具有免疫活性。纯化的重组蛋白对15株钩体标准致病株兔免疫血清全部检出,对7株腐生性钩体株兔免疫血清全部未检出,与MAT检测结果相符。结论黄疸出血群(56601株)外膜脂蛋白LipL3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重组蛋白可应用于致病性钩体血清抗体的检测,为研制致病性钩体抗体检测试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选取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中高度保守,同时是钩体外膜蛋白中含量最多的两个脂蛋白LipL32和LipL21构建成融合基因DNA疫苗pVAX1/LipL21-LipL32,观察在BALB/c小鼠中重组DNA疫苗诱导免疫应答反应的能力.方法采用连接引物PCR构建融合基因LipL21-LipL32,并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构成重组DNA疫苗pVAX1/LipL21-LipL32,脂质体转染人胚肾细胞(HEK293细胞)后Western Blot验证重组DNA疫苗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并将其肌注BALB/c小鼠,用显微凝集试验(MAT)检测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与问号钩体的凝集效价,用IL-10和TNF-β细胞因子试剂盒检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结果 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重组DNA疫苗pVAX1/LipL21-LipL32在HEK293细胞中得到表达,小鼠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重组DNA疫苗能有效地诱导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结论成功构建钩体融合基因LipL21-LipL32重组DNA疫苗,所表达的融合蛋白能诱导特异的免疫应答反应,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新型的钩体病疫苗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了解贵州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原学特征,分析2011年贵州省钩体病疫区黑线姬鼠钩体分离株16S RNA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基因种鉴定,为贵州省钩体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PCR扩增几乎全长的钩体16S rRNA基因片段,并将扩增产物进行双向序列测定,从NCBI数据库下载钩体17个基因种代表菌株及及伊尼利螺旋体和短小螺旋体16S rRNA基因序列,采用生物信息软件比较分离株和各基因种代表株间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其亲缘进化关系,确定分离株基因种。结果 通过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技术获得4株钩体分离株16S 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1492 bp),4株钩体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100%,与17个钩体基因种中的问号钩体(L. interrogans)基因种黄疸出血群代表菌株的同源性最高(99.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钩体分离株与17个基因种代表菌株及伊尼利螺旋体和短小螺旋体形成致病性、非致病性、未知致病性和其它分支,贵州4株分离株分属于致病性基因种分支,其中与致病性钩体8个基因种中的问号钩体基因种亲缘关系最近。结论 贵州省2011年钩体病疫区黑线姬鼠钩体分离株均属致病性钩体的L. interrogans 基因种,该基因种菌株可能为当地流行菌株,该结果将为贵州省钩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3小时童虫在含病兔血清、补体和中性粒细胞的培养系统(ISCN)中培养48小时后,约60%的童虫体表有中性粒细胞附着,其中50.8%的童虫已死亡,含病兔血清不含补体(ISCN)、含正常小鼠血清及补体(NSCN)或含正常血清不含补体(NSN)的培养系统中,中性粒细胞粘附童虫体表较少,童虫的死亡率亦低。24小时童虫在ISCN中培养48小时后,中性粒细胞对童虫的附着及童虫死亡率均逊于3小时童虫。在ISCN中,中性粒细胞对72小时童虫几不附着。以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杀死3小时童虫的作用依赖于抗体的存在,但不完全依赖于补体。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脂多糖(L-LPS)是钩体外膜上的主要成分,由O-抗原特异性多糖、核心寡糖和脂质A 3部分组成。L-LPS是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在钩体致病性、免疫性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LPS结构特征的不同钩体分为不同的血清型。钩端螺旋体的LPS结构研究对于钩体的分子分型及钩体糖-偶联疫苗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L-LPS的结构、O-抗基因簇、生物学活性和钩体病预防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6.
钩端螺旋体脂多糖(L-LPS)是钩体外膜上的主要成分,由O-抗原特异性多糖、核心寡糖和脂质A 3部分组成。LLPS是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在钩体致病性、免疫性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LPS结构特征的不同钩体分为不同的血清型。钩端螺旋体的LPS结构研究对于钩体的分子分型及钩体糖-偶联疫苗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L-LPS的结构、O-抗基因簇、生物学活性和钩体病预防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7.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血清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我区曾是流行高发区,近年来由于多价菌体疫苗使用于高发人群,发病率明显下降,但仍有不少病人误诊,重症者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1996年1月~2000年12月,我们收治资料完整的钩体病患者1 309例,现就其临床诊治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炎症免疫应答是VMC的主要发病病因。中性粒细胞作为先天免疫应答的一部分在VMC中发挥的作用过去很少被研究。然而多个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可通过一种新的防御机制即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形成参与多种疾病。并且,最近在活动性心肌炎患者和VMC模型心肌病理活检中都发现有NETs形成,因此NETs被推测在VMC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本文就NETs在VMC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沿淮流域首次暴发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世界各大洲均有流行 ,在我国农村广泛存在。该病原菌群复杂、储存宿主种类较多 ,致病性钩体通过皮肤黏膜及破损伤口迅速进入人体血管 ,沿血管蔓延全身 ,使大多患者临床上出现发热、头疼、全身肌痛、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触痛、淋巴结肿大 ,严重者表现脏器广泛性出血、黄疸 ,肾、肺功能损伤。黄疸出血群的钩体病患者可出现大面积肺出血及突发性咳血而造成死亡。我省自 196 2年证实钩体病存在以来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疫情发生。我省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 ,处于热带与亚热带之间 ,长江、淮河横…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因接触疫水而感染该病,其动物宿主主要是带菌的鼠和家畜。各种自然因素的变化可导致宿主动物的迁徙,疫水范围扩大,人们接触疫水机会增多且抵抗力下降,极易造成该病的流行。我省是全国钩体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历年来发病率位居全国前列,是我省危害较大的急性传染病。为探讨钩体病在我省的流行特征及趋势,近几年,我们从发病状况、自然因素、动物宿主等方面对我省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